辽宁养老服务网
搜索
查看: 37|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中国历史上最大的阳谋,毛主席这一旷世之作,堪称日本人噩梦 [复制链接]

Rank: 7Rank: 7Rank: 7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前天 17:24 |只看该作者 |正序浏览
中国历史上最大的阳谋,毛主席这一旷世之作,堪称日本人噩梦                                                                                2025-10-20 13:49 发布于:天津市
   
        1938年2月,日本侵略者攻占南京后,迅速调动第13师团北上,计划与从山东南下的日军合围徐州。此举意在切断中国华东的交通枢纽,形成包围之势,威胁整个中国内陆。蒋介石意识到如果徐州失守,日军将进一步推进。虽然派遣大量兵力守卫徐州,但由于两面受敌,不得已放弃了该地。

四个月后,蒋介石重新集结兵力,决心在武汉进行一场决定性的战斗,以扭转战局。他亲自前往前线讲话,号召全军誓死保卫武汉,坚决与武汉共生死。他明确表示,要依托武汉的坚固防线消耗敌军实力,最终实现胜利。中共中央长江局也发表声明,认为武汉是中国的“马德里”,决定性的战斗将在此展开。

然而,毛主席对武汉会战的看法却不同。他认为,将国家的命运寄托在一场战役上并不明智。在武汉会战前一个月,中国的形势愈发严峻。自“七七事变”后,日军迅猛攻占北平、天津、上海、南京等地,1938年5月,徐州也被占领,河南危急,武汉面临威胁,整个国家处于生死存亡之际。

一些求和派开始散布投降论,认为中国已无法抵抗日本侵略,主张通过投降保存人民生命。蒋介石虽然不愿投降,但他对抗日的决心也显得摇摆不定。尤其在上海战役中,蒋介石未能全力防守,导致了惨重的损失。蒋介石对日军的战略意图没有及时识别,直到徐州一战后,才彻底意识到日本侵略的野心,决定全力以赴与日军决战。

武汉成为了中国抗战的转折点。蒋介石决定通过大规模阵地战消耗日军的力量,并希望通过武汉的天险地形打败日军。在1938年5月,陈诚为蒋介石提供了详细的作战计划,主张通过阵地战消耗敌军实力。然而,这一策略也启发了国民党其他将领,尤其是傅作义,他在阅读毛主席的《论持久战》后,深刻理解了毛主席的战略思想,立即指示部队学习这篇文章。冯玉祥、白崇禧等人也高度评价《论持久战》,认为这是一种战略智慧。

蒋介石虽然表面上采纳了持久战的战略,但他更偏向将中国的命运寄托在武汉一战上。毛主席对这一决策表示担忧,认为将中国的未来寄托在一场决战上是极其危险的。毛主席强调,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烧,提议应灵活应对,避免孤注一掷。通过周恩来和刘少奇的劝说,蒋介石最终听取了毛主席的建议,调整了战略,并为持久战打下了基础。

武汉会战的胜利打破了日本军队快速占领中国的计划,成为抗日战争的转折点。蒋介石虽然在战略上有所调整,但他最终还是认可了毛主席的远见,并表示在战略眼光上,自己不如毛主席。毛主席的战略思想,不仅指出了抗战的三个阶段——战略防御、战略相持、战略反击,还明确指出中国必胜的理由,批驳了“亡国论”,坚定了全国人民的信心。

《论持久战》提出的“兵民是胜利之本”,深刻影响了抗日战争的走向。蒋介石虽然在军事上推行持久战,但他并没有充分动员民众支持抗战,董必武批评武汉前方战斗激烈,而后方却有许多官员沉溺于享乐。蒋介石未能深刻理解《论持久战》的核心思想,而日军在占领区的伪军势力建设则表明,毛主席的战略早已考虑到这一点。

虽然日军尝试模仿中国的持久战,但最终依旧未能改变战败的结局。1945年,日本军部已经无力支撑,仍试图通过占领东北来进行持久战,但他们始终没有理解中国抗战的根本所在——正义的力量最终必将战胜邪恶的侵略者。


分享到: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0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手机版|辽宁养老服务网 ( 辽ICP备17016859号 )  

GMT+8, 2025-10-23 23:51 , Processed in 0.007567 second(s), 10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2

© 2001-2011 Comsenz Inc.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