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养老服务网
搜索
查看: 1211|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寻祖探源说炎帝 中华炎黄文化研究会 [复制链接]

Rank: 7Rank: 7Rank: 7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6-1-13 06:09:24 |只看该作者 |正序浏览
寻祖探源说炎帝
      2016-01-06 13:43
         


      
              

寻祖探源说炎帝

                炎帝神农氏系上古神话传说中的人物。
        神话传说是古老民族的梦想,是民族历史发展的幻影。它虽然不是真实的历史,但与历史如影随形不可分割。史前无文字可考,历史是靠口头传说流传下来的。
        在这里,我们先来说说炎帝神农氏这个名字。


        在 先秦以前,炎帝与神农是分开来讲的,并没有“炎帝神农氏”这一提法。直到西汉末年刘歆在《世纪》中才说:“以火承木,故为炎帝;教民耕种,故天下曰神农 氏”。首次把炎帝与神农看做是一个人。其原因是从《国语》而来:列山氏“能植五谷百蔬”,古时焚山耕种,于是,把烈山氏与神农氏联系起来。“烈山氏,主火 德,炎也。”于是,烈山氏与炎帝也就联系起来。也有人把神农氏、炎帝、烈山氏三者合一,其理由是一人具有三个基本特征,于是也便有了三个称谓。首先,他因 为发明农业生产而被称为神农氏;第二,他善于用火,被崇为火神、太阳神,于是,被称为炎帝;第三,他放火烧山而利于农耕生产,于是又被称为烈山氏。所以, 神秘的炎帝与神秘的神农氏、烈山氏也就合而为一了。


        炎帝神农氏长得究竟是何模样,历来都含混不清。在秦汉古籍中,有说“牛首人身”,有言“龙首人身”,而明刊本《三才图会》和清道光年间的《炎陵志》所绘神农炎帝为慈眉善目,身穿长袍,肩部和腰部都披着树叶,口含百草或手持禾穗的长者。
        中 国远古神话有一个特殊之处,即神人不分,而一些神话,是在真实人物故事的基础上敷衍而成。应该说,所有的神话,都是人化了的神,所以历史借神化形式才得以 流传下来。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先秦以前关于炎帝的记述是真实可信的,炎帝是确有其人的,神农氏亦是有据可考的历史人物,是一个时期的杰出领袖,绝非想像中 的人或神。所谓炎帝神农“牛首人身”,大概是因为他在农业上也像几千年来帮助人类耕种的牛一样,特别有贡献,或是以牛为图腾的民族。
        炎帝生活的时代,约在仰韶文化与龙山文化时期,即考古学上所称的新石器时期,母系氏族末期,距今大约在5000-6000年之间,正是中国远古由渔猎向农耕转化的年代。


        古 书上说神农“十七世有天下,传八世,合为五百二十岁”,或曰:“七十世有天下,凡八代,合五百三十年。”据此可知,并非只有一个炎帝神农氏。推算起来, “五百二十年”与“十七世”较为符合。在这里应该说明的是,远古氏族部落时代,部落首领殁后,其部落继承人都沿用同一个名号。由此测算,自炎帝神农氏初祖 起,应有17个炎帝神农氏,或者说有8个炎帝神农氏。北宋李昉的《太平御览》中,采用8代说,而且列出了8代之姓名,依次为“帝神农、帝承、帝临、帝明、 帝直、帝来、帝哀、帝榆罔”。此后,“轩辕氏兴”。由此可见,炎帝神农氏早于黄帝轩辕氏,作为中华第一大帝是当之无愧的。


        据说,炎帝姓姜,为少 典、女登所生。传说女登游华山,首感神龙而生炎帝。《路史》上说,炎帝生下来时,“长八尺有七寸,弘身而牛愿,龙颜而唇,怀成铨,戴玉理。生三辰而能言, 五日而能行,七朝而齿具,三岁而知稼穑、般戏之事......”这当然是夸张之说。还有这样一个传说故事,说炎帝有3个母亲,生母女登既漂亮又善良。一天 晚上,她梦见天上的太阳落在怀里,惊醒之后便怀了孕。1年8个月后,生下一个红球,红球裂成两半,中间坐一个胖乎乎的小男孩,这便是太阳神的化身---- 炎帝。每当女登出外寻找食物,把小炎帝留在窝里,就有一头白色母鹿跑来给他喂奶;又有一只神鹰飞来,张开翅膀为他遮阳、挡风雨。这样,炎帝就有3位母亲。 由于吃了仙鹿的奶水,得到神鹰的照看,他兼有女登生母的慈爱、仙鹿奶娘的智慧、神鹰养母的矫健。炎帝长大之时,仙鹿和神鹰跟他依依惜别,告诫他将来要为百 姓多做好事。后来炎帝不负母望,终于成为一代圣人。
        姜水是炎帝族的发源地,在今宝鸡境内。宝鸡的炎帝应是创业阶段的炎帝,他由此发迹,后成为姜姓 部落的酋长。随着生产力水平的提高,炎帝族的实力逐步强大,开始向外迁徙。《竹书纪年》上说:“神农驰于中国,于是南至交趾,北至幽都,东至汤谷,西至三 危”,所到之处“莫不服其化”。这既是指炎帝族的势力范围所及,也是指炎帝族迁徙所达到的范围。尽管炎帝族的农业经济水平已经发展到了一定的高度,但毕竟 是刀耕火种的洪荒时代。随着人丁的繁衍,姜水这一狭小的范围在当时的生产力发展情况下,已容纳不下。要寻求继续的发展,必须向外扩展,而农业的发展,已具 备了这样的实力。从史料记载看,炎帝族主要是向东向南扩展,曾经入主中原成为炎帝族部落联盟的首领族。但在“神农氏世衰”之时,“诸侯相侵伐”,炎帝族东 进受阻于九黎族,随之向北又受阻于黄帝族。阪泉之战,炎帝失败之后,其大部分与黄帝族融合,其余则只有向南迁徙。炎帝族的南迁是逐渐推进的,最后曾达到交 趾(岭南包括越南)乃至海洋。
        这里,值得一提的是,炎帝族顺渭水东下,在黄河以南的大平原落脚,最早形成定居的部落集团,而成为中原地区氏族部落 联盟的盟主。在此期间,其社会部落组织以及部落内人员的分工已很明确,各种管理制度已初具雏形,而且其活动和管理领域已很广大,由原始社会跨入了文明社会 的开端,并已具备向国家制度迈进的条件。据史料记载,炎帝神农氏曾先后在河南洛阳、山西长治、山东曲阜等地建国设都,融合华夏,凝聚四方,奠定了中华民族 始兴和统一之基础。
        至于炎帝族后来为什么衰微?说法颇多。范文澜认为,这与九黎族的进入有直接关系。传说九黎族首领名叫蚩尤,勇悍善斗。他带领能 征善战的九黎族从南方攻打到中原。袭扰炎帝族,并与炎帝族多次交锋。炎帝族力不能敌,弃了都城,被迫逃避到涿鹿。九黎族穷追不舍,将炎帝围困在涿鹿。炎帝 族损失惨重,又遭围困,不得不向日益壮大起来的黄帝族求援。黄帝族迅速北上救援,与九黎族在涿鹿展开大战,蚩尤请风伯雨师作大风雨,黄帝也请天女魃下来相 助,战斗进行得十分激烈,最后擒杀了蚩尤。后来炎黄两族在阪泉发生了三次大冲突,这就是著名的炎黄大战,黄帝统率各族打败了炎帝族,成了部落联盟盟主。从 此,炎帝族走向了没落。炎帝败而南迁,先达江汉,后退潇湘,死于茶陵。
        黄帝战胜蚩尤部落和炎帝之后,以赫赫武力和煌煌道德实行兼并与联合,逐步形成了以炎帝联盟为核心,以黄河流域为地域的华夏部落大联盟。战争的车轮碾碎了部族阻隔的樊篱,大大推进了华夏民族的融合和历史的发展进化。
         
        炎帝神功万世尊
         
        炎帝神农氏在华夏文明史上闪烁着瑰丽奇妙的光彩。他的功绩,主要是“尝百谷,制耒耜,兴农耕,创医药”。
        据 说,炎帝刚刚诞生下来,他周围自然就涌现出九眼井,而且彼此相连,若是汲取其中任何一眼井里的水,其他八眼井的水都会波动起来。他出现在世间的时候,大地 上的人类已经生育繁多,靠渔猎的食物已不够吃了,于是,炎帝就教人播种五谷,用自己的劳动来换取生活的资料。他又叫太阳发出足够的光和热来,使五谷孕育生 长,从此人类便不愁衣食。人们感念他的功德,便尊称他“神农氏”。又说,当他要教人民播种五谷的时候,从天空中便纷纷落下许多谷种,他就把这些谷种收集起 来播种在被开垦过的田地上,所以后来才有了供人们食用的五谷。提起炎帝,人们自然会想起一则记于典籍和流传民间的美丽神话。相传炎帝站在一片肥沃的土地 上,有一只鲜红羽毛的丹雀,嘴衔一株九穗禾苗飞过天空,穗上的谷粒坠落下来,炎帝将谷粒播种入土,大地便长出了高大的嘉谷,人们吃了谷粒既能充饥又香甜可 口。从此炎帝便带领民众焚火烧荒,造地耕种。不管这些传说真实与否,但都意味着炎帝时代的人民,已经学会把野生谷物用人工种植了。还有一则传说,有一天, 炎帝外出打猎,见人民栽种十分辛苦,汗流如雨,感慨道:“盘中之餐,粒皆辛苦!”随之对农人说:“尔等可断木为耜,揉木为耒,则不致受此辛苦矣!”农人叩 谢,即时回家制作,次后使用,果行其便。炎帝就此颁示天下,皆依式造用,民众欢悦。此神农传万世第一功也。
        后人为什么世世代代祭祀、怀念炎帝?除了炎帝尝百谷、兴农耕,使民众脱离茹毛饮血的蒙昧生活,还与炎帝尝百草、创医药,为民疗治疾病挽救生命有关。
        炎 帝神农姜姓,传说中医药史的第一味药就是姜。神农尝百草,是从发现生姜的妙用开始:神农在田间耕作,因气候闷热,加之劳累过度而昏倒在地,后来被一阵暴雨 淋醒,乃随手扯起身旁草苗,送进嘴里咀嚼,食后神智清醒,闷气消释,在惊讶于这小小植物块茎的神奇疗效之余,遂以自己的姓为这种植物命名----姜。又一 说则是炎帝昏眩之时,看见琉璃狮子狗在旁啃咬植物根块,乃顺手捡拾一块嚼食,感觉精神大振,便将自己的姓给这植物命名为“生姜”,表示使自己获得第二次生 命。那么,炎帝是如何识草辨药的呢?传说他曾使用了一种叫“赭鞭”的神鞭,鞭打各种各样的药草,经过鞭打,这些药草有毒无毒,或寒或热,药性俱显。他就根 据这些药草的不同性能,给人民治病。有一次,他为了品尝药草,一天就中了70次毒。更有民间传说,炎帝尝百草,最后尝到了一种有剧毒的“断肠草”,终于肝 肠寸断,牺牲了生命。
        炎帝看见人民衣食富足了,但还有许多不便,于是又让民众成立市场,把彼此需要的东西在市场上相互交换。那时没有钟表,炎帝就以其管辖的太阳来做标准,太阳当顶时就在市场上进行交易,这就是“日中为市”
        的由来。由此可知,炎帝不仅是中国农耕文明的始祖,还是物资交换的创始者。
        不 仅如此,炎帝还治麻为布,制作衣裳;削桐为琴,结丝为弦,弦木为弧,削木为矢,还始创纺织业、陶瓷业和水利。有学者还认为,炎帝氏族还发明了文字、天文、 历法、装饰艺术、礼仪建筑,并建立政权,融合华夏,凝聚四方,奠定了中华民族始兴和统一之基础。其赫赫殊勋,与天地共存,与日月同辉!
         
        炎帝黎岭建耆国
         
        长治,位于山西省东南部,古称上党,取“居太行之巅,与天为党”之意。这里东居太行南麓,西临霍山、太岳,南连晋城、洛阳,北通左权、太原,沁河、漳河萦流其间。神奇的大自然造就了被誉为我们中华民族母亲的黄河,也造就了她怀抱里的太行山。
        以 上党地区来说,这里是中华民族发祥较早的地区,考古工作者在长治市壁头村、北石槽村、壶口乡靠石子河左岸断崖上以及潞城的合室、石梁的漳河两岸,发现多处 新石器文化遗址,并发掘出石锛、石斧、石铲、石镰等文物,石器的制作已采用了磨制的方法,当属于新石器中期。磨制石器的出现,说明了人类的生产力得到了进 一步的发展,已由原始时期的采集、狩猎发展到原始的耜耕农业。考古资料表明,上党早在远古时期就是人类聚集和活动的地方,至少在1万年前,我们的祖先就已 在这块土地上劳动、生息了,而且新石器时代的耜耕农业已相当发达,这个时期正是炎帝神农氏时期。近年来,我市文物工作者在上党一带发现了多处炎帝活动遗迹 和众多祭祀、纪念炎帝的庙宇、碑碣,经过近10年的考察、发掘、研究和论证,基本认定炎帝在上党地区有许多鲜为人知的重大活动。
        原长治市博物馆馆 长孙舒松先生长期致力于炎帝文化的收集、整理与研究,早在1985年,他即依据大量史籍记载写出了《炎帝在上党始兴稼穑》的考证文章,首次披露了炎帝在上 党的活动情况。他认为,炎帝神农氏曾在上党建国,他一生的主要功业(尝百谷、制耒耜、兴农业、创医药)几乎都是在上党始兴并完成的。我们中华民族的先祖炎 帝神农氏就是在这里首先实现了人类历史从游牧到定居,从渔猎到农耕的重大转折。
        《竹书纪年》是一部约出于公元前299年前的竹筒编年体史书,书中 有这样一段记载:“炎帝神农氏,其初国伊,又国耆,合而称之,又号伊耆氏”。孙舒松先生对其中的“伊耆”二字进行了探究。他知道,传说中远古帝王往往“以 德为号”或“以地为号”。在这里,伊耆氏显然是以地为号,伊与耆当是两个地名,意即炎帝初国于伊,继国于耆。
        那么,伊与耆在何处呢?
        经查 史籍,伊在河南洛阳一带。而耆在何处呢?历代典籍中,没有明确说法。清代学者雷学淇在其《竹年纪年义证》中,也说“国之所在,未详”。为解开这个难题,孙 舒松先生先后查阅了《尚书》、《帝王世纪》、《路史》、《史记》等史书,发现古字耆、饥、黎通用,故《尚书传》注曰:“耆即黎也。”他据此推断,“继国 耆”亦即“继国黎”。
        黎在何处?史籍记载有两种说法:一曰在黎城县;一曰在长治县。从大量史籍中,最后弄清楚,黎城县的黎,系春秋以后之黎,非商周黎国之故地,而长治县黎侯岭下的黎才是商周以前的古黎国。据此他找到了答案:传说中炎帝建国的耆即黎,在今长治县黎岭村附近。
        这个发现,澄清了耆之所在,也初次揭示了先祖炎帝曾在上党建耆国的重大史实。
        饶有意味的是,黎国灭亡之后,这里的民众被称之为“黎民”,直到西周时还是专指名称。后来所谓“黎民百姓”、“黎老”、“黎首”、“黎氓”、“黎庶”等皆是由此衍变而来的。
        黎侯岭,今叫黎岭,在长治县城北。过去岭上建有炎帝庙,现存遗址。当地至今仍流传着种种有关炎帝的传说,说炎帝就是在这里最早发现了麻,剥皮治绳,合股制衣。所以,这里的人们“勤农织之事,而富麻苎。”这就是被誉为“一熟天下贱”的“中国草”----潞麻的由来。

分享到: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0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手机版|辽宁养老服务网 ( 辽ICP备17016859号 )  

GMT+8, 2024-11-16 07:06 , Processed in 0.007946 second(s), 11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2

© 2001-2011 Comsenz Inc.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