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养老服务网
搜索
查看: 949|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4成民营居家养老服务商亏损 “玩转”居家养老钱从何来 [复制链接]

Rank: 7Rank: 7Rank: 7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6-1-18 12:04:34 |只看该作者 |正序浏览
4成民营居家养老服务商亏损 “玩转”居家养老钱从何来




居家养老——社区托老所——老年餐桌——活动站(图片来源:快乐老人报-枫网)


在调查我国居家养老发展现状的过程中,不论是有着官方背景运营的社区托老所,还是得到政府部分投入的民营居家养老机构,记者听到最多的慨叹莫过于“资金缺乏”。在管理者看来,这几乎是决定居家养老生死的“命门”。(本报记者李仲文)
尴尬:山东济南20家托老所只剩1家
如今,山东济南市裕辛苑托老所仍在苦苦支撑。6日,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这是目前济南市唯一存活下来的托老所。2007年,山东济南市曾投入200万元推广社区养老模式,先后建成了20家社区托老所。但几年下来,已有19家陆续关张。
裕辛苑托老所2007年投入使用时,政府投入约30万元,总建筑面积300平方米,设有棋牌室、阅览室,早晚接送老人,中午能提供午餐。在成立之初,裕辛苑社区60岁以上老人一律可以免费日托。大面积的普惠没过多久就让托老所捉襟见肘,为了平抑物价上涨带来的运营压力,托老所只好象征性地收取一些费用——60-70岁的老人每人每天3元,70岁以上每天2元。“这样的收费标准至今没有改变,其实连一顿饭的成本都不够。”社区一相关负责人说。据他透露,社区每年都要投入将近10万元维持托老所的运转。“为节省开支,如今只有3名工作人员,居委会的工作人员时常来当志愿者。”
记者从山东省老龄办了解到,济南市的托老所在建设之初,政府是按照床位数给予财政支持的,但场地、设备多是社区自行筹建。这样的“一次性”经费投入,带来的直接后果是很多社区不堪托老所运转的重负,干脆“关门大吉”。这样的情况并不少见,江苏南京新街口一社区负责人坦承,财政投入的居家养老场所俨然只是为了应付检查而存在。
心声:4成民营居家养老服务商亏损
民营力量支撑的居家养老似乎境况也好不到哪去。“自负盈亏能够略有结余的只有7%,基本持平的占53%,其余40%基本处于亏损状态。”这是北京金助友家政服务公司总经理王志强经过调查得出的数据。这家创办24年的公司,2004年改为民营股份制企业,虽名为家政公司,但所有业务都是针对社区居家养老,如今每年为北京市西城区6000多名老人提供服务。而北京市的社区居家养老,离不开金助友这样的约1.5万家供应商。
尽管每天来咨询业务的老人为数不少,但王志强却高兴不起来。“其实,现在不再是考虑盈利与否,而是能否生存下去。”他说,这是目前居家养老服务市场都面临的困局。同处二七剧场路,王志强见证了不少居家养老服务公司开了关,关了又开,“把老人也折腾来折腾去”。他算了一笔账:公司有10多个员工,加上每个月约4万元的场地租金,开支就要7万多元,但即便在旺季也只能勉强维持收支平衡。
更让王志强备感艰难的是,尽管北京市早在2011年出台的《“十二五”时期老龄事业发展规划》中就强调,“要制定政策扶持和资金引导办法,鼓励和支持社会力量参与、兴办居家养老服务企业”,但时至今日,其民营股份制企业的身份仍无法让他获得来自政府层面的资金补贴。相比之下,街道和区里对他们的宣传、颁发荣誉证书,让他觉得有些刺眼。即便2014年市里给他的公司奖了25万元,但这样的“雪中送炭”可遇不可求。
探索:“曲线”开源节流的孤单样本
为解决居家养老运营的经费问题,在北京最早开展社区居家养老试点的西城区月坛街道汽南社区一路走来并不轻松。早在10年前,社区居委会就设想开办一家实体养老院,以寻求解决身份和资金问题。然而,月坛街道答复,居委会是基层自治组织,没有法人资格,不能成立养老机构。于是,汽南社区居委会和社区单位联合,成立了北京首家社区层面的社会团体——汽南社区建设协会。
通过这条“曲线”途径,汽南社区终于获得街道出资的22万元租金支持,并在区、市两级帮助下,斥资200多万将协会承租的一家旅馆改造成了社区敬老院对外营业。在收住老人的同时,向社区老人提供理发、家政、救助呼叫等生活和医疗服务。2006年底,汽南社区又将敬老院委托给了天津一家非营利民间组织——鹤童老年福利协会管理,走出了“公办民营”的一步。此后,敬老院除收治失能失智老人外,还对社区内老人提供配送营养餐、洗澡等上门服务,逐步实现了良性运转。
不过,对于汽南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的模式,一些业内人士认为几乎是在靠财政养活。据记者了解,除了每年街道为汽南社区直接注入资金,社区也会拿出固定部分的社区公益金补充,区里对口职能部门比如民政局还会划拨对接资金。对该社区进行过调研的北京行政学院社会学教研部副教授李兵认为,像汽南社区这样的居家养老路径,需要雄厚的政府财政支撑,“如果没有政府投入,完全依靠市场的力量是行不通的”。
减负:效率和公平如何兼顾成难题
实际上,据记者在北京调查了解到的情况来看,相关部门也并非没有想方设法为社区和居家养老服务商减负,但如何兼顾效率与公平,仍值得追问。
比如,从去年开始,北京海淀区通过政企合作的方式,在北下关街道双榆树南里二区建设了养老助残服务管理中心。近日,记者在该中心看到,虽然只有几间平房和一个不大的花园,但老年餐桌、康复训练中心、日间照料、老人助浴等设施都一应俱全。据介绍,服务中心的房屋是街道提供的,免收租金,水电费完全按照民用价格,前期装修的五六十万也是海淀区民政局和街道办事处共同承担,康复器械及生命体征监测仪等设施都由海淀区残联、民政局提供。社区主任史冬梅明显感觉到,相比之前社区单打独斗,现在的居家养老服务已跃上一个台阶。
而服务中心目前困惑的则是服务对象的局限性。海淀区去年4月份下发《海淀区政府购买养老服务实施办法(试行)的通知》,规定了无偿服务的对象为,低保和低收入家庭中60岁以上失能老人、城市“三无”和农村“五保”老人等;低偿服务对象为独生子女照顾80岁以上重度失能老人的家庭。该中心相关负责人表示,政策并没有惠及60-70岁、空巢独居等“中间层”老人,“把很多真正需要居家养老服务的老人给排除了,我们很难打开市场,只好依附在政府的补贴和财政投入上”。
                                                               
分享到: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0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手机版|辽宁养老服务网 ( 辽ICP备17016859号 )  

GMT+8, 2024-9-22 01:42 , Processed in 0.007534 second(s), 10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2

© 2001-2011 Comsenz Inc.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