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养老服务网
搜索
查看: 839|回复: 3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毛泽东回茶陵:犹记当时烽火里,九死一生如昨 [复制链接]

Rank: 7Rank: 7Rank: 7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6-3-31 05:55:42 |只看该作者 |正序浏览
本帖最后由 思雨 于 2016-3-31 05:57 编辑

毛泽东回茶陵:犹记当时烽火里,九死一生如昨                           

2016年03月29日14:44  卢 洁


             “不‘思故乡’‘思井冈’”

        1965年5月21日,72岁的毛泽东乘汽车离开长沙,由张平化、汪东兴陪同重上井冈山。他上午11时从长沙乘专列,下午1时到达醴陵,换乘汽车,经攸县渡过洣水河,下午4点40分到达茶陵。

        毛泽东来到茶陵县委办公室,工作人员装上自带的简易木板床,吃了简单的晚餐,他和陪同人员在县委大院散步。那天刚好是农历小满,他一边散步一边低吟解缙的《夜泊茶陵》:“秋风淅沥秋江上,人自思乡月自明”,并对张平化说:“我们也是夜泊茶陵,不过,我们不‘思故乡’‘思井冈’!”

        散步回来,毛泽东提出要借茶陵方志看看。县档案馆找来一套线装清同治九年版、1933年重印的《茶陵州志》。这套州志,毛泽东读到凌晨3点才就寝。

        次日上午,毛泽东应约同茶陵县委、县政府的同志合影。之后经永新重上井冈山。

        回到魂牵梦绕的井冈山后,毛泽东说:“我早想回井冈山看看,一别就是三十多年。为创建这块革命根据地,不少革命先烈牺牲了自己的生命,牺牲时都只有二十几岁呀!没有过去井冈山的艰难斗争,就不会有今天。”“我劝大家,日子好过了,井冈山的精神不能丢了。”

        几天后,他以一首《念奴娇·井冈山》记录了这次行程:

        参天万木,千百里,飞上南天奇岳。故地重来何所见,多了楼台亭阁。五井碑前,黄洋界上,车子飞如跃。江山如画,古代曾云海绿。

        弹指三十八年,人间变了,似天渊翻覆。犹记当时烽火里,九死一生如昨。独有豪情,天际悬明月,风雷磅礴。一声鸡唱,万怪烟消云落。

        此后,在邓颖超索诗的“压迫”下,他又写出了脍炙人口的《水调歌头·重上井冈山》:

        久有凌云志,重上井冈山。千里来寻故地,旧貌变新颜。到处莺歌燕舞,更有潺潺流水,高路入云端。过了黄洋界,险处不须看。

        风雷动,旌旗奋,是人寰。三十八年过去,弹指一挥间。可上九天揽月,可下五洋捉鳖,谈笑凯歌还。世上无难事,只要肯登攀。

        1965年重上井冈山,毛泽东留下两首诗词。而以井冈山为题的诗词,在现在官方公布的毛泽东67首诗词中,就有3首(另一首是《西江月·井冈山》),这在毛泽东诗词创作中是鲜见的。


            茶陵的两个“第一次”

        毛泽东诗词是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史诗。透过以井冈山为题的诗词,我们读到了中国革命的脉动,尤其是“犹记当时烽火里,九死一生如昨”两句,道出的正是一段刻骨铭心的岁月。

        诗词中的“三十八年”,指向了历史的深处——1927年11月,茶陵的两个“第一次”。1936年夏秋之际,刚刚结束长征到达陕北的毛泽东,在保安第一次接受美国进步作家、记者埃德加·斯诺的采访,他在自述时说:“1927年11月第一个苏维埃在湖南边界的茶陵成立了,第一个苏维埃政府选举出来了。”这段文字第一次收入发表在1937年和1938年在英国和美国出版的埃德加·斯诺《红星照耀中国》。1938年,该书中译本在上海用复社名义出版,改名为《西行漫记》。

        这段被毛泽东诗情画意地誉为“犹记当时烽火里,九死一生如昨”的岁月,又是怎样的一幅历史画卷?大革命失败后,1927年10月,毛泽东率领秋收起义部队上井冈山不久,11月上旬,国民党李宗仁和唐生智两集团战争爆发,毛泽东审时度势,认为要抓住这一有利时机发动攻势,方向就是茶陵县城。他因为脚背溃烂而不能随军,由团长陈皓和第一营党代表宛希先率第一营和特务连执行。11月18日,工农革命军攻克茶陵。但是军队在茶陵一个多月没有做群众工作,每天的工作只是三操两讲和两点名。起初在茶陵成立的人民委员会,县长谭梓生是部队派来的,其他人员仍是旧的政府人员,群众很不满意。宛希先写信给毛泽东汇报。毛泽东在宁冈立即回信,主张打碎旧的县政权机关,充分发动群众,成立真正代表群众利益的工农兵政权。工人出身的谭震林被选为政府主席,这就是湘赣边界第一个红色政权——茶陵县工农兵政府,工农革命军还帮助茶陵组织了赤卫队、县工会、县农会等组织。

        此后不久,12月21日,中共中央致信朱德,指出:“桂东的北面茶陵、酃县以至江西莲花均有毛泽东同志所带领的农军驻扎,不知你们已和他联络否?”“你们确实联络,共同计划一个发动群众、以这些武力造成割据暴动局面,建立工农兵代表会议——苏维埃政权。”也就在此时,1927年12月下旬,国民党李宗仁和唐生智两集团战争告一段落,湘军地主武装向茶陵反扑。原被打散的工农革命军第一团第三营到茶陵和第一营会合,经过激战退出了茶陵县城。团长陈皓因遭到挫败而严重动摇,公开声称工农革命军没有前途,企图把部队往南带,投靠国民党军队。毛泽东专门赶到茶陵,当晚召开营干部紧急会议,扣押了陈皓一伙,将工农革命军带回宁冈砻市。在会上,毛泽东宣布前委决定:“撤销陈皓一切职务并立即处决。”他还总结工农革命军在茶陵不做群众工作的教训,明确提出革命军队应当担负的三大任务:第一,打仗消灭敌人;第二,打土豪筹款子;第三,做群众工作。这是毛泽东对人民军队的巨大贡献。

        随着茶陵、遂川、宁冈先后建立工农兵政府,毛泽东开始了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创建,最终形成星星之火,可以燎原的局面,开辟了“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新民主主义革命的道路。


            “走得再远、走到再光辉的未来,也不能忘记走过的过去”

        忆往昔,不由地想起2013年12月26日习近平总书记在纪念毛泽东同志诞辰120周年纪念座谈会上的讲话。他指出:“道路决定命运,找到一条正确道路是多么不容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不是从天上掉下来的,是党和人民历尽千辛万苦、付出各种代价取得的根本成就。”接着,他进一步指出:“一切向前走,都不能忘记走过的路;走得再远、走到再光辉的未来,也不能忘记走过的过去。”

        梳理毛泽东在茶陵创建第一个红色政权的这段历史,给我们很多重要启示:

        一是,大革命失败后,毛泽东在党的八七会议上提出“须知政权是由枪杆子中取得的”这一对中国革命有着极其重要意义的论断,但是,真正通过枪杆子建立红色政权,是从创建茶陵工农兵政权开始的。它为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建立取得了经验,并由此作为起点,开辟了中国革命的道路,茶陵和当时的湘赣边6县一道,成为中国革命的摇篮。

        二是,“犹记当时烽火里,九死一生如昨”,说的正是井冈山斗争时期的峥嵘岁月。毛泽东动情地说:“我早想回井冈山看看,一别就是三十多年。为创建这块革命根据地,不少革命先烈牺牲了自己的生命,牺牲时都只有二十几岁呀!没有过去井冈山的艰难斗争,就不会有今天。”展望未来,他说:“将来会更好、更神气。但是我劝大家,日子好过了,井冈山的精神不能丢了。”毛泽东和中国共产党率领人民大众奋斗了28年,创建了新中国。这是一段怎样浴血奋斗的艰辛历程?如果没有对中国革命必胜的理想信念,又如何能够坚持到底?如果没有流血牺牲、挫折失败,又怎么能“更好、更神气”?茶陵就是这种历史过程的真实写照和见证。


        历史从这里走来,红色政权从这里开始建立,茶陵是历史的发生地。此时,我们仿佛听到了历史的足音:89年前的1927年,34岁的毛泽东指挥创建了中国第一个县级红色政权,并在井冈山坚持了一年多的斗争。而38年后,72岁的毛泽东“千里来寻故地”,回顾人生最为“壮怀激烈”的斗争岁月,汲取井冈山精神的力量,为的是“展望未来,将来会更好、更神气。”这里既是他探索中国革命道路的寻路起点,也是见证他为中国的革命和建设奋斗终生的“故地”。



分享到: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0

使用道具 举报

Rank: 7Rank: 7Rank: 7

地板
发表于 2016-3-31 09:59:18 |只看该作者
评的好!

使用道具 举报

Rank: 8Rank: 8

板凳
发表于 2016-3-31 09:16:19 |只看该作者
茶陵是中国近代共产党的发展开始之一,奠定了日后的辉煌!

使用道具 举报

Rank: 7Rank: 7Rank: 7

沙发
发表于 2016-3-31 07:23:29 |只看该作者
72岁的毛泽东“千里来寻故地”,回顾人生最为“壮怀激烈”的斗争岁月,汲取井冈山精神的力量,为的是“展望未来,将来会更好、更神气。”这里既是他探索中国革命道路的寻路起点,也是见证他为中国的革命和建设奋斗终生的“故地”。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手机版|辽宁养老服务网 ( 辽ICP备17016859号 )  

GMT+8, 2025-1-10 13:27 , Processed in 0.009356 second(s), 10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2

© 2001-2011 Comsenz Inc.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