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养老服务网
搜索
查看: 3246|回复: 13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诗画咏明月 中秋月更圆 [复制链接]

Rank: 7Rank: 7Rank: 7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6-9-16 21:27:33 |只看该作者 |正序浏览

《中秋帖》晋,王献之(传),故宫博物院藏。“中秋”二字最早出现于《周礼》之中,魏晋时有“谕尚书镇牛淆,中秋夕与左右微服泛江”的记载。这件以“中秋”命名的法帖,现仅存3行22字:中秋不复不得相还为即甚省如何然胜人何庆等大军,虽然断句未达成共识,但表达思念的情感隐现其中。在中国书法史上,《中秋帖》与王羲之的《快雪时晴帖》、王珣的《伯远帖》合称“三希”。

分享到: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0

使用道具 举报

Rank: 7Rank: 7Rank: 7

14#
发表于 2016-10-7 10:43:51 |只看该作者
谢谢关注!

使用道具 举报

Rank: 7Rank: 7Rank: 7

13#
发表于 2016-10-6 13:33:30 |只看该作者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使用道具 举报

Rank: 7Rank: 7Rank: 7

12#
发表于 2016-9-18 15:21:58 |只看该作者
好帖!

使用道具 举报

Rank: 7Rank: 7Rank: 7

11#
发表于 2016-9-17 10:35:24 |只看该作者
赏心者为上,悦目者为下, 中国画所追求的“神似”,就是借物咏志, 要表现出作者的思想志趣与哲学思想。 中国绘画要真实地反映意境, 就是追求一种情景交融的艺术境界,要求画家不仅应具备精湛的造型技巧和高超的绘画功力,而且还要具备深厚的文化艺术修养。如果不具备这些,是画不好画的, 画已尽, 而意不止; 笔虽止, 而势不穷。 中国画是情景交融的艺术, 所以人们说“技巧的成熟与文化的渗入”是绘画审美的两大因素。

使用道具 举报

Rank: 7Rank: 7Rank: 7

10#
发表于 2016-9-16 21:38:11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刘云 于 2016-9-16 21:43 编辑

《瑶台步月图》页,宋,故宫博物院藏。图页写中秋仕女赏月情景,人物纤秀,风格婉约,景色空濛。宋人册页中的楼阁画除了描写完整的单体建筑或建筑群的全景,还有描绘建筑局部的作品。此页即界画平台的局部,虽只是作为人物活动的背景,但深棕色嵌玉栏杆、莲花柱头装饰和台子的斗拱样式交代得准确清楚,与描绘建筑全图的作品恰是一种互补,展现了南宋楼阁小品画活泼的表现形式及丰富的表现手法。

使用道具 举报

Rank: 7Rank: 7Rank: 7

9#
发表于 2016-9-16 21:35:39 |只看该作者
《月色秋声图》南宋,马和之,辽宁省博物馆藏。作品中,一长者临流而坐,沉吟幽思,侍童立旁边,松桂为伴。左上方有子昂(赵孟頫)款诗句“白沙留月色,绿树助秋声”,更增添了几分诗情画意。

使用道具 举报

Rank: 7Rank: 7Rank: 7

8#
发表于 2016-9-16 21:34:43 |只看该作者
《楼台夜月图纨扇页》南宋 马麟。

使用道具 举报

Rank: 7Rank: 7Rank: 7

7#
发表于 2016-9-16 21:33:51 |只看该作者
《月下把杯图》宋,马远,天津博物院藏。该作品体现了马远山水画独特的风格:变五代、北宋以来的全景式山水画为“截取式山水”,取边角小景,小中见大,世称“马一角”,虽非大山大水,却意象精微,韵味悠远,体现了马远在两宋山水画风转变上所做出的贡献。这件作品笔力劲利硬朗,构图简洁有力,画面右上题诗“相逢幸遇佳时节,月下花前且把杯”,其后亦有楷书“人能无着便无愁,万境相侵一笑休。岂但中秋堪宴赏,凉天佳月即中秋”。

使用道具 举报

Rank: 7Rank: 7Rank: 7

6#
发表于 2016-9-16 21:32:28 |只看该作者
《月夜看潮》宋,李嵩。图绘中秋夜观赏钱塘江潮的情景,华美单檐歇山两层阁楼矗立右方,上层四周通透无壁,适合远眺赏景。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手机版|辽宁养老服务网 ( 辽ICP备17016859号 )  

GMT+8, 2025-8-21 10:36 , Processed in 0.010909 second(s), 10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2

© 2001-2011 Comsenz Inc.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