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养老服务网
搜索
查看: 1227|回复: 2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这4首诗词,93岁古典诗词大家叶嘉莹这样讲解 智见 2016-11-08 08:00:00 [复制链接]

Rank: 8Rank: 8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6-11-8 14:25:35 |只看该作者 |正序浏览
 古典诗词大家叶嘉莹先生曾经说过:"我是一位九十多岁的老人,从小就喜欢读诗、背诗,从事古典诗词的教学工作也已经七十年了。古典诗词中蕴含一种感发生命对我的感动和召唤。在这一份感发生命中,蓄积了古代伟大之诗人的所有心灵、智慧、品格、襟抱和修养。"   叶嘉莹先生一生经历了很多苦难和不幸,但是在外人看来,她却一直保持着乐观、平静的态度,这与她热爱古典诗词实在有很大的关系。现在有一些青年人竟因为被一时短浅的功利和物欲所蒙蔽,而不再能认识诗词可以提升人之心灵品质的功能,这自然是一件极为遗憾的事。中国传统一直有"诗教"之说,她希望中国古典诗词中的韵律之美能够让更多的人获得生命的滋养。
  搜狐教育《智见》选取叶嘉莹先生在《给孩子的古诗词》中讲解的4首诗词,以飨读者!

    登幽州台歌
    陈子昂
    前不见古人,
    后不见来者。
    念天地之悠悠,
    独怆然而涕下。
  叶嘉莹讲解:
  陈子昂(661 — 702),字伯玉,唐代诗人。
  这首诗在唐诗里是很重要的一首诗,作者陈子昂也是在唐朝诗歌发展上地位很重要的一个人。
  唐朝的诗歌本是延续着南北朝、宋、齐、梁、陈、隋而来的。中国诗歌在南北朝时期,主要是宫廷里的创作,只注重外表文采的美丽。初唐时的诗歌就承继了这个风气。不过,那时初唐律诗的体裁也开始正式形成了。本来,中国古诗没有平仄的格律。南北朝时有不少帝王,像梁武帝,舍身同泰寺,信奉佛教,翻译了很多佛经。佛经里都有唱诵,还有一些佛经念诵的偈语,当时都没有按照它的意思去翻译,而是直接照它的声音去念。所以,最早翻译的佛经,重视音译。这就有了四声音调的讲求。初唐时期,包括沈佺期、宋之问,以及杜甫的祖父杜审言在内的诗人,都开始创作五言律诗,对仗平仄很工整,虽然内容仍较空泛。

  到了陈子昂,按一般说法,他开启了一种复古的风气。他曾给当时的一个叫东方虬的人写过一篇《修竹篇序》,他说,自从六朝以来,“兴寄都绝”,是说古诗讲究比兴,讲究有寄托、有内容,可是南北朝以来,却是“彩丽竞繁”,文字华彩美丽,而内容就很空洞了。
  其实陈子昂最有名的是写了一系列的《感遇诗》,其中有“迟迟白日晚,袅袅秋风生。岁华尽摇落, 芳意竟何成”这样的诗句。他讲究诗中有含义,有寄托。《感遇诗》是五言的古体诗,很整齐。
  而《登幽州台歌》在中国诗歌的发展史中则是很特殊的一首诗,因为它完全不属于任何固定的体式,是作者登临吊古,看到当前的景物,脱口而出,非常直接的一种兴发感动。
  不同的诗人有不同的感情,也就有不同的兴发感动。陈子昂在政治上是有理想的,可是他所生的时代是武则天的时代。武则天作为女皇,在中国传统里是一种很特殊的情况。《尚书· 牧誓》记载,周武王伐纣,在牧野宣誓,他的军队要出发革命了。其中有“牝鸡司晨,惟家之索”的句子。牝鸡是母鸡,按理说公鸡管报晓打鸣,母鸡只管生蛋,如果母鸡去报晓了就是不正常的现象。所以,传统看来,女性做了皇帝当然也是不正常的现象。然而,一个人的生命是短促的,武则天作为皇帝,事实上并不比其他男性皇帝更坏,所以像陈子昂这样希望为国家、朝廷做事的人,在武则天的时代也出来工作了。但是,武则天任用了许多武氏的人,有一次,陈子昂带兵出去,结果和武氏家族不合,后来就被贬谪,受了很多苦难。
  幽州台就是李商隐在诗中说的“燕台”。古代的燕国在河北幽州这个地方,燕昭王要访求天下的贤士,筑了一个高台,说以黄金来聘请招邀天下的才士,因而也叫黄金台。陈子昂登到幽州台上,就想到,要遇到真正欣赏、任用人才的人,才能真的实现理想和抱负,所以就有了“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的感慨:人生在世不过数十寒暑,我也向往古人,我也希望能有古人的品性和事业,可是“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啊!一切有理想、有才华、有抱负的人常常都有这种寂寞的感慨。杜甫说到宋玉:“怅望千秋一洒泪,萧条异代不同时。”(《咏怀古迹》)辛稼轩说:“不恨古人吾不见,恨古人不见吾狂耳。”(《贺新郎》)司马迁的《太史公自序》说要将作品“藏之名山,传之其人”,将来会有人读。一个人若真有跟一般人不同的理想和志意,他便一定希望能找到一个理解他、跟他有共鸣的人,可当他站在幽州台上,他却不知去哪里找—我向往那些古圣先贤,但“前不见古人”;我希望我的理想志意,将来有人理解,但“后不见来者”。
  一个真正有理想、有志意的人会以一生的时间去持守,且不说理想会否实现,因为理想的实现有外在的因缘,但个人的持守是能够自己把握的。然而,当他用最艰苦卓绝的精神力量去持守住自己的志意和理想时,却“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
  “念天地之悠悠”,茫茫的宇宙,悠悠的万古,你在这个宇宙中,如此短暂的生命,到底能够留下些什么?有没有一个可以跟你相知共鸣的人呢?
  一个有理想、有志意的人,这样孤独,不知道千古之下有没有人真的能够理解他,真的跟他有共鸣。可是对读者而言,在读杜甫的诗、读司马迁的《太史公自序》时,千古之下不是产生了共鸣吗?杜甫不在了,司马迁也不在了,但是他们留下了诗歌、文学。文学之所以了不起,是因为其中的生命、感情、理想、志意,千古而下,只要你是一个也有感觉的人,你就能感受到。中国古人说有“三不朽”:“太上有立德,其次有立功,其次有立言。”(《左传》)一个人的生命在他的作品中留了下来,并不是没人知道。之所以现在读古人的诗文仍会感动,便在于它有自己感发的生命。而当时的人并不知道,千载之下有人读了他的作品会感动,所以“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
  这首诗的体裁不一般,它的读音也要注意,音调尤其奇怪。“后不见来者”的“者”,念zhǎ,“独怆然而涕下”的“下”念xiǎ,在诗韵里都押上声马韵。这样念有一种更为沉重的感觉。
    山中留客
    张 旭
    山光物态弄春晖,
    莫为轻阴便拟归。
    纵使晴明无雨色,
    入云深处亦沾衣。
  叶嘉莹讲解:
  张旭(675 — 约750),字伯高,一字季明,唐代诗人、书法家。
  杜甫在《饮中八仙歌》里提到过张旭的草书。和杜甫同时代的朋友中,有好几个人都很喜欢饮酒,而且也都很有才华,于是杜甫就写了《饮中八仙歌》这首诗。“歌”的体裁没有严格的格律,不像律诗、绝句这样有严格的限制,这一首诗不是隔一句押韵,而是整首诗通篇都押韵。《饮中八仙歌》写八个喜欢喝酒并很有才华的人,有的人用两句写,有的人用三句,有的人用四句,但每句都押平声韵。写李白:“李白斗酒诗百篇,长安市上酒家眠,天子呼来不上船,自称臣是酒中仙。”写张旭:“张旭三杯草圣传,脱帽露顶王公前,挥毫落纸如云烟。”就是说,张旭喝了三杯酒,不管有什么高官贵人在座,他一喝酒就不顾形迹,脱帽露顶。艺术家有时有了灵感,需要稍微摆脱理性的约束,才能够更好地发挥他的天才。所以很多艺术家都比较狂放。张旭写草书,而且跟有名的书法家王羲之的《兰亭集序》还不一样,王羲之写的是行草,而张旭是狂草、大草,若去看他留下来的墨迹,那真是龙飞凤舞。
  可是,从这首诗里看不到张旭的狂放,他只是写“山中留客”。

  “山光物态弄春晖”,当春天来的时候,随着云影的流动、阳光的闪耀,山光物态有各种变化,出现各种景致。“莫为轻阴便拟归”,现在天有一点阴,怕要下雨了,但你不要被它所约束、所影响。辛弃疾说:“莫避春阴上马迟,春来未有不阴时。”(《鹧鸪天》)不要因为天气一变,你就不肯出门了。“纵使晴明无雨色,入云深处亦沾衣。”纵然你以为今天天气很好,是不会下雨的,可是你不知道的是,如果真走到那山林最高深的地方,那里也还会有草木所生出的云烟雾气,把你的衣服打湿。所以不要怕阴天下雨会淋湿你的衣服。
  这里说的是天气的阴晴,人生也有阴晴,而苏东坡就看破了这个阴晴,不管是阴是晴,我“回首向来萧瑟处,也无风雨也无晴”。(《定风波》)
    无题
    李商隐
    八岁偷照镜,长眉已能画。
    十岁去踏青,芙蓉作裙衩。
    十二学弹筝,银甲不曾卸。
    十四藏六亲,悬知犹未嫁。
    十五泣春风,背面秋千下。
  叶嘉莹讲解:
  《无题》也是李商隐非常好的一首诗。
  《无题》写的是个女孩子。如果说李太白的《长干行》,“妾发初覆额,折花门前剧”,写的是长江边现实的女孩子,那么李商隐现在写的这个女孩子,从八岁一直到十五岁,就是一种象喻。中国古人向来把美女比作贤能的才士,屈原说“恐美人之迟暮”,就是借美人来比喻才德贤能的君子。女子爱美,男子也一样要爱惜自己,爱惜自己不是养尊处优,而是让自己通过锻炼、学习,成为一个更好的人,不是外表打扮得很漂亮,而是提高德行和才能。每个人生来都应该向这个方面去努力。
  诗里这一个爱美的女子,象征一个追求美好才德的男子。
  “八岁偷照镜,长眉已能画”,八岁的时候,她就懂得爱美了,家里大人不让她照镜子,她偷着照镜子。大人以为还没有到化妆的年龄,她就已经能够把眉毛画得这样修长而美丽。
  “十岁去踏青,芙蓉作裙衩”,“踏青”是古代的风俗,清明上巳,女子便去踏青,斗草寻花。女孩子出去游春,要穿漂亮的衣服,她的裙子边上绣的都是芙蓉花。不只是追求自己身体衣饰的美好,屈原也将美丽的衣服比作美丽的品德。
  “十二学弹筝,银甲不曾卸”,想要真的有才能,十二岁就要学弹筝。“银甲”是戴在手指上用来弹筝的,因为用自己的手指去弹,指甲会断。银甲戴着不肯卸下来,代表她学习的勤奋。
  “十四藏六亲,悬知犹未嫁”,女子一切都以七作为倍数,十四岁就算成年了,是谈论嫁娶的时候了,这时女子就不能够随便见人了。她躲在深闺中,大家看不到她,只是遥远地听说,他们家有个女孩子还没嫁出去。
  “十五泣春风,背面秋千下”,十五岁还没有出嫁,女子就耽误了她的婚嫁之期。她在春风之中流下泪来,可是不肯让人看见,背立在秋千之下。这是古代的一个象喻,是说一个男子,曾经努力在各方面提高自己的修养、品德、才能,可是没有找到一个可以任用他的人。
  李商隐很小的年纪父亲就去世了,他是家里最大的男孩,那时候没有印刷,他要“佣书贩舂”,替人家抄写,替人家捣米来赚钱,养活母亲和姐弟。他小时候非常孤苦,努力学习,后来有很多人欣赏他。先是令狐楚,后来是王茂元。令狐楚欣赏他时,他还没有考上进士;可等他考上进士那一年,令狐楚死了,而他在那年跟王茂元的女儿结了婚。但王茂元跟令狐楚是敌对的两党,从此令狐楚那一党都排斥他。李商隐的一生,“虚负凌云万丈才,一生襟抱未曾开”(崔珏《哭李商隐》),这是他死后,别人悼念他的诗。
  “银甲不曾卸”的“卸”念xià。
    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时了
    李煜
    春花秋月何时了?
    往事知多少。
    小楼昨夜又东风,
    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
    雕栏玉砌应犹在,
    只是朱颜改。
    问君能有几多愁?
    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每个人每年都在这样的轮回中,年年的春花开,年年的秋月圆,你觉得明年还会有花开,明年还会有月圆,可是明年的花不是今年的花了,明年的月也不是今年的月了,就在年年的花开月圆之间,生命消逝了,多少的欢乐都消逝了。“春花秋月何时了”是永恒,“往事知多少”是无常。一句永恒,一句无常。
  “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小楼外边,昨天晚上春风又来了。这是永恒。可是,故国永远不会再来。这是无常。而且处处照应着“春花秋月”,“小楼昨夜又东风”是春花,“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是秋月。

  “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当年在南方,李后主的宫廷之中,有那么美的雕刻的玉石栏杆和台阶,如今他已经离开了,成为了俘虏,那些没有生命的、无情的石头不会改变,只是他再也不是当年的李后主了。“雕栏玉砌应犹在”是永恒,“只是朱颜改”是无常。
  “问君能有几多愁?”面对这么多盛衰人生的无常,有几多愁?
  “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在人生一往不返的行进之中,还有一个节奏。词、诗都是有节奏的,念对了节奏,就能把感情带出来。

分享到: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0

使用道具 举报

Rank: 8Rank: 8

板凳
发表于 2016-11-9 04:35:05 |只看该作者
服务养老,办好《论坛》。

使用道具 举报

Rank: 7Rank: 7Rank: 7

沙发
发表于 2016-11-8 15:14:57 |只看该作者
增长知识。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手机版|辽宁养老服务网 ( 辽ICP备17016859号 )  

GMT+8, 2024-11-17 02:11 , Processed in 0.008788 second(s), 10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2

© 2001-2011 Comsenz Inc.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