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养老服务网
搜索
查看: 1011|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人间草木:当站在山顶时 诗人们都在想些什么? 2016年12月12日 15:32 [复制链接]

Rank: 7Rank: 7Rank: 7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6-12-17 04:42:36 |只看该作者 |正序浏览

人间草木,原本生长在遥远而清冷的山上。

《诗经》中的山,有崔嵬、高冈、南山、首阳等等,质朴而厚实。《楚辞》中的山,有椒丘、空桑、灵丘、九疑等等,柔和、朦胧而神秘,富有浓重的神话色彩。

文人们写山,不仅在于写景,更多的在直抒胸臆,借山寓情,借山明志。

南朝谢朓傍晚登上三山,遥望京师,看到“余霞散成绮,澄江静如练”(《晚登三山还望京邑》)。

唐代王维描写终南山,也说“白云回望合,青霭入看无”(《终南山》),可见终南山的巍峨壮丽的气象。

南北朝的庾信,登山赏景,看“涧底百重花,山根一片雨”(《游山》),满心都是愉悦。

岘山,是襄阳的一处名胜,晋代羊祜在镇守襄阳的时候,常常与友人登岘山,有一次,他对友人感慨道:“自有宇宙,便有此山,由来贤达胜士,登此远望如我与卿者多矣,皆湮灭无闻,使人悲伤!”羊祜逝世之后,襄阳百姓便在岘山羊祜生前游憩的地方建碑立庙。因为这一典故,后代文人写岘山,难免会想到羊祜,也难免有历史兴亡之感。唐代的张九龄,曾两次登上襄阳的岘山,心情也是截然不同,于是感慨“同心不同赏,留叹此岩阿”(《登襄阳岘山》)。张九龄如此,孟浩然亦如此。唐代的孟浩然就在登临岘山、见到羊公碑后,凭吊羊祜,怀古伤今,“人事有代谢,往来成古今。江山留胜迹,我辈复登临。水落鱼梁浅,天寒梦泽深。羊公碑尚在,读罢泪沾巾。”(《与诸子登岘山》)

李白独游敬亭山,留下了脍炙人口的诗句:“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相看两不厌,惟有敬亭山。”(《独坐敬亭山》)鸟尽天空,孤云独去,青峰历历,兀坐怡然,有遗世独立之感。

文人们游山登山,往往还有更为深刻的人生感悟。王安石曾经在辞职回家途中游览了褒禅山,深有所感:

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往往有得,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夫夷以近,则游者众;险以远,则至者少。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而人之所罕至焉,故非有志者不能至也。有志矣,不随以止也,然力不足者,亦不能至也。有志与力,而又不随以怠,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亦不能至也。然力足以至焉,于人为可讥,而在己为有悔;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其孰能讥之乎?此余之所得也!(王安石《游褒禅山记》)

他想到,古人观察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往往都有所得,为什么?因为他们对事物观察思索得深切,并且没有探索不到的地方。另外,天下奇异雄伟、异乎寻常的景物,又常常在险远之处,人们却又很少能够到达,“非有志者不能至也”。光有志也不行,力不足者也是不能到达的。有志与力,还需要借助外物,这样才能到达理想的境地。当然了,如果气力可以达到而又未能达到,这就可笑且可悔了,但如果竭尽自己之志,那即使没有达到,也没有什么可悔恨的。这种心得和体会,正是王安石从游览褒禅山的经历,而想到的。

古代文人的登山诗文中,有对建功立业的渴望,也有对自身胸襟的开阔,有对时间变化的感慨,也有对人生哲理的思考。

读这些登山的诗文,你悟到了什么?

原标题:【人间草木】读"山"之诗文 悟人生之道
分享到: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0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手机版|辽宁养老服务网 ( 辽ICP备17016859号 )  

GMT+8, 2024-11-15 13:06 , Processed in 0.007833 second(s), 10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2

© 2001-2011 Comsenz Inc.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