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养老服务网
搜索
查看: 994|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一宵冷雨葬名花 2016-12-06 千字文书法 [复制链接]

Rank: 7Rank: 7Rank: 7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6-12-21 07:18:59 |只看该作者 |正序浏览

古往今来,悼亡诗可谓多矣。一些脍炙人口的悼亡诗,就如一朵朵带血的玫瑰,美艳不可方物,却带着永恒的忧伤,思之令人断肠。

最有名的要数苏轼的这阙《江城子》。序言中说:“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是一场梦醒来后的感慨,这场梦是现实中的梦,也是人生这一场大梦。王氏从16岁嫁给苏轼,到27岁去世,短短11年的光景,却是至深至痛的相爱与别离。

十年生死两茫茫,

不思量,自难忘。

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

纵使相逢应不识,

尘满面,鬓如霜

夜来幽梦忽还乡,

小轩窗,正梳妆。

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

料得年年肠断处,

明月夜,短松冈

苏门六君子之一的陈师道曾用“有声当彻天,有泪当彻泉”评赞此词。字字都浸着血泪,似乎可闻锥心裂肺恸哭之声。

能让大学士苏轼如此铭心刻骨挂念,并且苏轼母亲正告苏轼要将其与自己葬在一处,“始死,先君命轼曰:‘妇从汝于艰难,不可忘也。他日,汝必葬诸其姑之侧。’”苏轼作《亡妻王氏墓志铭》,纪念妻子王弗。文章倾注了无尽哀思,简练述事情真意切,刻画了一个贤德的妻子的形象。

从轼官于凤翔。轼有所为于外,君未尝不问知其详。曰:‘子去亲远,不可以不慎。’日以先君之所以戒轼者相语也。轼与客言于外,君立屏间听之,退必反覆其言,曰:‘某人也,言辄持两端,惟子意之所向,子何用与是人言。’有来求与轼亲厚甚者,君曰:‘恐不能久,其与人锐,其去人必速。’已而果然。将死之岁,其言多可听,类有识者。”

十年生死两茫茫。这十年间,东坡因反对王安石的新法,颇受压制,心情悲愤;到密州后,又忙于处理政务,生活困苦,他又怎能“不思量”贤妻呢?“不思量”与“自难忘”并举,看似矛盾的心态,蕴含了无限深情。

古语云:以色事人者,色衰而爱弛,爱弛则恩绝。苏轼的妻子不同,去世十年后,依然让苏轼在醒来之后,悲恸到不能自持。当时的轩窗,当年的甜蜜,都已化为云烟,只剩下自己一个人,凄然面对无尽的长夜。这份相思,缠绵千古。

最早的悼亡诗,要从潘岳说起。他在妻子死后,写过悼亡诗三首,其中有这样的字句。“皎皎窗中月,照我室南端。清商应秋至,溽暑随节阑。凛凛凉风升,始觉夏衾单。岂曰无重纩,谁与同岁寒。岁寒无与同,朗月何胧胧。展转盻枕席,长簟竟床空。床空委清尘,室虚来悲风。独无李氏灵,髣髴覩尔容。抚衿长叹息,不觉涕沾胸……

写得饱含深情,窗外的明月照在旧时景色之上,此刻秋风已起,夜转凉,感觉到夏天的被子单薄,却无人再为自己添衣,嘘寒问暖了。

自西晋潘岳以后,悼亡诗汗牛充栋,不胜枚举。有人认为,元缜的悼亡诗写得最好,比如这两首。

离思五首·其四

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

取次花丛懒回顾,半缘修道半缘君

《遣悲怀·其三》

闲坐悲君亦自悲,百年都是几多时。

邓攸无子寻知命,潘岳悼亡犹费词。

同穴窅冥何所望,他生缘会更难期。

惟将终夜长开眼,报答平生未展眉

由妻子早逝,想到人寿有限。人生百年,又有多少光景?里面引用了潘岳的例子,潘岳《悼亡诗》写得再好,对于死者来说,也没有什么意义,等于白费笔墨,伊人再也不会回来。

诗人仿佛在对妻子表白心迹:我将以终夜“开眼”来报答你的“平生未展眉”,永远思念你。

清人蘅塘退士评论《遣悲怀》三首时指出:“古今悼亡诗充栋,终无能出此三首范围者,勿以浅近忽之。”

曾经沧海难为水,这句早已成为经典。但对于元稹本人来说,评价褒贬分化。主要原因在于,在韦丛去世后两年,元稹又纳安仙嫔为妾,生下一子一女,接着续娶裴氏。一边恸哭亡妻,一边娶妻纳妾,让不少人觉得元稹表里不一。韦丛去世前一年,元稹任监察御史,去成都出差,司空严绶就让女诗人薛涛去侍奉他。

陈寅恪对元稹的道德评价非常苛刻:“微之(即元稹)所以弃双文(即崔莺莺)而娶成之(即韦丛),及乐天(即白居易)、公垂(即李绅)诸人之所以不以其事为非,正当时社会舆论道德之所容许。但微之因当时社会一部分尚沿袭北朝以来重门第婚姻之旧风,故亦利用之,而乐于去旧就新,名实兼得。”

当时的道德规范,固然觉得元稹没有错,但是当时正处于社会风气变革之时,元稹巧妙地利用了这一变化,染上了深重的名利色彩,为陈寅恪所不齿。当然,如今读来,不必再以道德苛责,诗中的情意,足以千古了。

让人读之难忘的悼亡诗,还有纳兰的这阙《菩萨蛮·晶帘一片伤心白》。

晶帘一片伤心白,云鬟香雾成遥隔。无语问添衣,桐阴月已西。

西风鸣络纬,不许愁人睡。只是去年秋,如何泪欲流

此词作于康熙十六年(1677)秋,纳兰妻子卢氏新亡不久。月色浮白,都是伤心的颜色,佳人永隔,再也不能相依相偎。夜里不能睡去,不只是愁绪,还有无限过往,都只剩下了追忆。

二十岁那年,纳兰容若与卢氏结婚。婚后夫妻恩爱,举案齐眉。谁料天妒良缘,三年后卢氏为纳兰生得一子,却因产后受寒而死。

林下荒苔道韫家,生怜玉骨委尘沙。愁向风前无处说,数归鸦。

半世浮萍随逝水,一宵冷雨葬名花。魂是柳绵吹欲碎,绕天涯

卢氏命赴黄泉,纳兰容若此后一蹶不振。这阙《山花子》,就写出了易碎的美好,纤纤玉骨,委身尘土,万千愁绪,无人诉说,这种悲凉,也只有深情爱过的人,才能体会。

半世浮萍随逝水,一宵冷雨葬名花”,这浮萍已逝,再也不见;可是这冷雨,却一直在下,下在心里……


分享到: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0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手机版|辽宁养老服务网 ( 辽ICP备17016859号 )  

GMT+8, 2025-8-26 03:03 , Processed in 0.007612 second(s), 10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2

© 2001-2011 Comsenz Inc.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