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养老服务网
搜索
查看: 973|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看看什么叫“救场如救火” 2017-03-20 09:44 [复制链接]

Rank: 7Rank: 7Rank: 7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7-3-21 15:38:01 |只看该作者 |正序浏览
  梨园界有句行话,“救场如救火”。何为“救场”?一种说法是演员因病有事误场,找人替场;再一种说法是当场出错,台上演员即兴应对,不洒汤不漏水地弥补过去。今天大托尼说说第二种情况。
  京剧艺术固然要求严肃认真,不能有一丝马虎,然而演员不是机器,终归会出现失误。忘词,拿错道具,衣帽混乱……总之,台上出错,必须想办法补救,否则观众倒好一片,戏就砸了。这对演员的临场应变能力有极高的要求。救场救出彩来,观众仍然报以热烈掌声,并传为梨园佳话。大托尼先说说“伶界大王”谭鑫培的几个故事。

谭鑫培

  名角也会出错,但也能出色地完成“自救”。某次演出《黄金台》,谭先生饰演齐相田单,因为上台匆忙,忘了戴帽,台下戏迷一见,瞠目惶惑(也就是谭鑫培,不然倒好早就一片了)。只见谭先生已经站定台中,从容念出临时自撰的定场白:“国事乱如麻,忘了戴乌纱!”两句一出,既道出了清末乱政时弊,又弥补了忘帽之错,观众立即补上“碰头彩”。
  一次赴堂会演《文昭关》,谭先生饰演伍子胥,身佩宝剑,唱词是:“过了一天又一天,心中好似滚油煎。腰中空悬三尺剑,不能报仇也枉然。”可巧那天箱倌马虎,临场才发现没备长剑,只好给谭先生挂上腰刀。谭先生上场手扶剑柄,发现家伙什换成刀了。这时,锣鼓敲响,过门已开,只听谭先生长叹一声,唱道:“过了一朝又一朝,心中好似滚油浇。父母冤仇不能报,腰中空悬雁翎刀。”自己改词圆场,而且和人物情节毫不冲突,泰斗就是泰斗。侯宝林先生的相声《文昭关》即来源于此。

谭鑫培

  谭老不仅自救了得,其他演员晕场出错,他也能帮助救场,助人过关。一次演《辕门斩子》,扮演焦赞的演员没戴髯口就上场了。台下已传来哄声,谭先生早已明白其中缘由,当即问话:“你父亲哪里去了?快快与我唤来。”对方立刻会意,奔回后台,戴上髯口二度出场,全场鼓掌叫好。化险为夷,与人方便,老先生的仁义之心一览无余。这段轶事,后来也被刘文亨先生用在相声作品中。
  现代京剧同样有出色的救场。《智取威虎山》有个情节:外号“小炉匠”的土匪栾平逃到匪巢“威虎山”,见到匪首“座山雕”,向他告发假扮土匪胡彪的解放军排长杨子荣的真实身份。
  原词是:“三爷,他不是胡彪,他是共军!”然后杨子荣一通反诘,绕得栾平张口结舌,座山雕下令毙了小炉匠。

《智取威虎山》剧照

  然而某次演出,栾平的扮演者竟然把词说反了:“三爷,他不是共军,他是胡彪!”观众对剧情再熟悉不过了,当然轰堂大笑。然而饰演座山雕的演员却处变不惊、泰然自若,只听他问:“你怎么知道他不是共军?想必你是共军喽?纵然不是,至少也私通共军!”又胡彪(杨子荣)说:“老九,把他拉出去赏个‘黑枣儿’!”如此这般,虽然少了后边精彩的对质,却也衔接得紧密自然,不洒汤不漏水。
  随机应变,现编现想,编出的内容还得合情合理,这绝不是一般二般的考验。演员没有几十年戏台上摸爬滚打的经验,没有“从心所欲不逾矩”的艺术境界,绝难通过这样的考验。梨园界这种“救场”的故事还有很多,请大家留言分享。

分享到: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0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手机版|辽宁养老服务网 ( 辽ICP备17016859号 )  

GMT+8, 2024-11-27 22:20 , Processed in 0.007457 second(s), 10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2

© 2001-2011 Comsenz Inc.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