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养老服务网
搜索
查看: 835|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谢稚柳绘画! 2017-06-05 15:18 [复制链接]

Rank: 7Rank: 7Rank: 7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7-6-5 19:53:00 |只看该作者 |正序浏览
在中国近现代的画坛上,谢稚柳是一位非常重要的艺术家。他和张大千是好哥们,是他的小兄弟,两人经常在一起,所以他最初的画风也受到一些张大千的影响。

张大千最初是学石涛的,谢稚柳也是学明清画起家的,上世纪30年代左右开始,最早是学陈老莲。我们知道,在明清画家中,陈洪绶的画风与宋画比较接近,这也是谢稚柳选择学他的原因,谢稚柳非常欣赏陈洪绶的写实能力。在与张大千的交往中,谢稚柳见识到了更多的古画,不断地汲取营养。

1937年,南迁的故宫文物曾在南京举办过展览,有大量南方很少有机会见到的宋元名画展出。当时很多画家去看过这个展览,回来后把自己的画风都变掉了。陆俨少曾说,他在展厅里看了一个月,一边看一边用手指比划,他形容这一个月是一个“暴富”的过程,从画展中所获颇多。当时上海的画家,谢稚柳、陈佩秋、郑午昌、贺天健等人,都受这个展览影响很大,开始转变画风。

谢稚柳与张大千的交谊非常值得称道。最初,张大千的兄长张善孖与谢稚柳的兄长谢玉岑交好,谢玉岑是位大才子,文学诗词造诣很高,张大千经常请他帮助作诗。谢玉岑英年早逝,去世前,托付张大千说,请他帮忙照顾自己的弟弟谢稚柳。就是由于这个原因,有些史料把谢稚柳说成是张大千的学生,其实张大千一直把谢稚柳当成小兄弟。张大千有的学生年纪跟谢稚柳差不多大,但是见到他要叫师叔。

20世纪80年代,谢稚柳到香港去,那时候张大千在台湾,本可以去香港见他一面,但是对于当时的社会环境来说,谢稚柳见张大千是会“犯错误”的。张大千是个美食家,自己会做菜,为了不给谢稚柳添麻烦,就亲自下厨煲了一碗汤,托人带到香港,带给谢稚柳。可见二人友谊之深,非常感人。

谢稚柳在古画的研习上,走了和张大千相同的道路——越学越远,从明清上溯至宋元。20世纪50年的时候,谢稚柳的画风已经已经比较成熟了,那个时候,他学得最多的就是郭熙和王诜,但是画得更加精细,又糅合了一些董源和巨然的元素形成了自己的风格。五六十年代,谢稚柳和张大千在风格上有点像,但其实不是他在学张大千,而是二人都在学古人。这一阶段,谢稚柳画作中的色彩也非常重,和张大千一样,都是受到敦煌绘画的影响。

张大千到敦煌去临摹敦煌壁画三年,是邀请谢稚柳一起去的,为此徐悲鸿和谢稚柳还闹了意见。当时谢稚柳正在中央大学教书,张大千写信说你快点到敦煌来,这里的画是我们过去都没看到过的,好得不得了。谢稚柳也是研究绘画的,见信之后,欲赴敦煌。徐悲鸿不想让谢稚柳离开,因为还有工作,谢稚柳留下一封辞职信就走了,徐悲鸿对此非常抱憾。

到了敦煌后,张大千潜心临摹,谢稚柳就在那里给敦煌的的绘画编号,所以敦煌学的开山祖师中,谢稚柳是非常重要的一个人物。从敦煌回来后,谢稚柳还写了《敦煌艺术叙录》等著作,弘扬敦煌文化。谢稚柳谈到,到了敦煌之后,才发现以往看到的国画,只是中国古代绘画艺术的一角,在宋元以前,中国画在写实、写意方面就已经达到了很高的水平。

唐宋时期,是中国文化青壮的时代,蓬勃向上;而清朝的文化,有些老年衰败的感觉,不能说其趣味不高,但过于钻牛角尖,多少有点病态。而近代以来,从清朝文化中走出来的吴昌硕、齐白石、潘天寿,都是很强悍的人,谢稚柳和张大千亦不例外,这些人要用他们的艺术,找回民族的自豪感。张大千和谢稚柳在敦煌所做的工作,就是把唐宋文化中的精髓,重新呈现出来。当时北方的金城,还有他的学生于非闇、陈少梅等,也都是在做这方面的工作,把中国画唐宋时期的精华发扬、继承下来。

谢稚柳还有一个其他很多画家所不能比拟的特点——研究。在当时,与谢稚柳同水平的画家,沪上有吴湖帆,北京有金城,谢稚柳并不是唯一的。而谢稚柳除了艺术创作外,还把整个宋朝的画史搞了出来。拍卖业内,经常流行一个说法:徐邦达看画比较严谨,谢稚柳看画比较轻松。徐邦达主要是研究明清绘画,因为离得近,造假比较多,他不严谨不行;而谢稚柳主要是看宋画,流传到现在非常少,总共也没几张,不能轻易否定掉,留待后人去研究。

谢老基本上把唐宋画史的脉络搞清楚了,我们现在对唐宋绘画的研究,基本上是在他的框框里转。这些研究工作,对他的创作也是一种促进。例如他晚年,20世纪70年代经常运用的“落墨法”。另外,谢稚柳尽管学唐宋画的风格,但格调非常清新,非常文趣,女孩子可能会喜欢。

《雪竹图》的鉴定也是一件很重要的事,谢稚柳认为这幅画是南唐徐煕画的。史料记载,徐煕画作的特点就是落墨法。《雪竹图》的画法,与之前的填彩画不大一样,填彩画是先把外轮廓勾勒好,然后在里面填色彩;而落墨法,是先用墨打一个底子,然后在上面罩颜色。所以,谢稚柳断定《雪竹图》是徐煕一派。对这幅画的研究,推动了谢稚柳用落墨法来画山水、画花鸟,“落墨为格,杂彩副之”,他的这种画法有点像山水画中的皴法。到了晚年,谢稚柳把这种画法推进到山水画的创作中,将重墨做为底子,然后把重彩加上去。这种画法与张大千有点像,张大千也研究古画,谢稚柳研究得更为深入。

我记得,七八十年代的时候在上海,如果一个人在马路上讲一串英文,便令人肃然起敬。这种社会状态,造成了绘画界有一种看法,非得学西洋画才叫创新,不学西洋画就是保守,这种看法是实际上是非常固执的。我们中国人在近代以前没有学西洋画,以前他们全是保守的吗?保守的话,我们一千多年的中国画怎么走到今天?中国画结合西洋画也可以创新,更重要的是应该深入发掘中国画古代绘画的资源,它是我们近代创新的源泉。

20世纪50年代以来,徐悲鸿、齐白石等人的绘画艺术更受重视,中国画的艺术中心从上海转移到了北京。但是,当时对徐悲鸿、齐白石等人艺术及背后传统的重视,导致把另外更为丰富的传统忽略掉了。谢稚柳的意义就在于,在50年代以后坚持了发扬了这些传统,使得我们现在重新认识到,原来中国有这么伟大的一个绘画传统,曾经在民国风靡过,后来一度被打断掉了。

谢稚柳60年代的绘画比较有生活气息,他的画作用汁绿比较多,不像张大千用石绿多。张大千学敦煌,所以他用石绿比较多,比较像壁画中的山水画。汁绿就是南宋以后所谓的小青绿,谢稚柳的汁绿,往往绿中有墨,墨中有色,从某种程度上来讲,他的山水画更讲求学术性、研究性。

张大千的泼墨、泼彩,特点是流到哪里算哪里,追求自然的效果;谢稚柳的落墨是先用墨打底,然后上面加重彩,二人的画法是不一样的,但是看起来有相似之处,因为二人都是学敦煌,而不是谢稚柳学张大千。就像王晋卿和郭熙风格相似,是因为两个人都学李成。



分享到: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0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手机版|辽宁养老服务网 ( 辽ICP备17016859号 )  

GMT+8, 2024-11-13 02:21 , Processed in 0.009115 second(s), 11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2

© 2001-2011 Comsenz Inc.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