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养老服务网
搜索
查看: 1638|回复: 1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湖光山色柳如烟——扬州瘦西湖 2017-06-20 11:30 [复制链接]

Rank: 7Rank: 7Rank: 7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7-6-20 20:18:11 |只看该作者 |正序浏览

“天下西湖,三十有六”,惟扬州的西湖,以其清秀婉丽的风姿独异诸湖,占得一个恰如其分的“瘦”字。

一泓曲水宛如锦带,如飘如拂,时放时收,较之杭州西湖,另有一种清瘦的神韵。
瘦西湖由此得名。

沿瘦西湖而行尽收自然美景,或是走上古桥亭台、或走进园林花圃,品味历代文人墨客在这里留下的诗画墨宝。乘船游览,一路走过二十四桥、望春楼、熙春台、五亭桥、亭台楼阁等,领略“两堤花柳全依水,一路楼台直到山”。

徐园,原址为清初韩园桃花坞韩园。门内是一池清水,遍植荷花,池周点缀各种形态的山石,几株翠柳迎风飘舞,景色宜人。园门如望日的满月,门额上的“徐园”两字,一楷书一草书,别有风味。外有曲水,内有池塘,花木竹石,恰到好处,充分体现了江南园林的精巧风味。

小金山是湖中一小岛,原名长春岭,建于清代中叶。小金山四周环水,水随山转,山因水活。山顶有“风亭”一座,是全园最高点。

小金山西麓有一堤通入湖中,堤端为一方亭,名“吹台”。相传乾隆皇帝在这里钓过鱼,因而又叫钓鱼台。钓鱼台三面临水,仅一道长堤与小金山相连。它是中国名亭建筑的典范,是中国园林“框景”艺术的代表作品。

从钓鱼台前右侧看去,正中圆洞恰好收入“五亭桥”一景,左面圆洞正好收入“白塔”一景,俨然两张独幅画面,其借景手法之巧,令人钦佩。
如果瘦西湖是一个婀娜多姿的少女,那么五亭桥就是少女身上那条华美的腰带。桥上建有极富南方特色的五座风亭,挺拔秀丽的风亭就像五朵冉冉出水的莲花。

白塔身白色,也称观音寺白塔。塔平面呈八角形,由高大的束腰须弥座、八角重檐亭式塔身、硕大的率堵波和顶部的十三天相轮组成。通高306米,砖石结构。白塔高27.5米,塔基上部的仿木砖雕须弥座,下部砌花岗岩石条,束腰须弥塔座,八面四角,每面三龛,龛内雕刻着十二生肖像。和北海白塔的厚重稳健不同,白塔比例匀称。

“二十四桥”出自唐代著名诗人杜牧的诗句“青山隐隐水迢迢,秋尽江南草未凋;二十四桥明月夜,玉人何处教吹箫”。二十四桥由落帆栈道、单孔拱桥、九曲桥及吹萧亭组合而成,中间的玉带状拱桥长24米,宽2.4米,桥上下两侧各有24个台阶,围以24根白玉栏杆和24块栏板。

乘船游走于平静的湖面上,看两侧绿树成荫、百花争艳,空中的柳絮跟随着行走的步伐在你身边轻舞飞扬;在瘦西湖赏花,除春天里常开的桃花、迎春花、梨花等,最有名的莫过于史书上赫赫有名的琼花。

不远就是熙春台,也是二十四景之一的“春台明月”。船停岸而靠。独步上楼,依窗远眺,远处的古桥亭台,盐商宅院、葱郁树木,游走在湖面或停靠在岸边的船只。纵观美景,尽览无遗!

走在前往观月亭的僻静小路上,清晰听见自己前行的脚步声。书房内部陈列着清代的红木家具,雕刻月圆之时所看到的、所吃到的东西,有鸳鸯、荷花、月饼、美酒等等,坐坐造型独特八角太师椅, 清凉之意怡人心扉!

向窗外望去,缓缓流动的湖面与窗平行。不时传来鸟儿清脆的啼叫声。打开窗户,窗外的桂花香、屋内的茶香、酒香,扑面而来。坐在书房内,邀上三五好友,听一曲古筝,喝喝茶,聊聊天,岂不乐哉!

分享到: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0

使用道具 举报

Rank: 7Rank: 7Rank: 7

沙发
发表于 2017-6-20 20:28:19 |只看该作者

好是春风湖上亭!扬州瘦西湖最美景色原来在这 绿杨风 2017-06-20 11:47

本帖最后由 星舞 于 2017-6-20 20:29 编辑

华干林

四十几年前,我中学毕业。刚刚踏进社会的门槛,便有了一次出差扬州的机会。一个农村青年,第一次来到这千年古城,瘦西湖是必须去看的。但那一次的游览印象,早已漫漶依稀,唯有钓鱼台、五亭桥、白塔这一带的湖面风景还存留在记忆深处。那时的瘦西湖显得有些萧瑟,湖面上零星飘荡着几只游船,远不如今日之游人如织。我在湖边转了一圈,坐在湖岸的太湖石上拍了张照片,便索然离去了。

过了几年,高考恢复,我负笈扬州,瘦西湖竟成了我读书的“后花园”。每天清晨捧着唐诗宋词到瘦西湖里去读,那时的感觉超好。然而,第一次游湖的旧梦总是挥之难去,于是我时常来到湖心的钓鱼台,试图捡拾起当年遗落的碎片。湖水映带,白塔晴云;雨打荷柳,五亭风铃。渐渐地,我穿过了湖上的云烟,走进了它的历史,湖水的粼粼波光,幻化成它久远的年轮。
偌大中国,叫作钓鱼台的风景名胜颇多,其中最著名的有“姜子牙钓鱼台”。姜子牙是中国谋略家的鼻祖人物,俗称姜太公,是辅佐周文王、周武王灭商的功臣。他在得到文王重用之前,隐居在陕西渭水河畔,常在一个叫磻溪的水滨垂钓。一般人钓鱼,都是用弯钩,上面挂着有香味的饵食,然后把钩沉在水里,诱骗鱼儿上钩。但太公的钓钩是直的,上面不挂鱼饵,也不沉到水里,并且离水面三尺高。有个打柴的来到溪边,对他说:“老先生,像你这样钓鱼,一百年也钓不到一条鱼啊。”太公举了举钓竿说:“对你说实话吧,我不是为了钓到鱼,而是为了钓到王与侯。”太公奇特的钓鱼方法传到了周文王那里,得知这个钓者是位贤才,便前往聘请。姜子牙辅佐文王,兴邦立国,又帮助文王的儿子——武王姬发灭掉商朝,武王封他于齐地,姜子牙终于实现了自己建功立业的理想。

钓鱼台

与姜子牙的钓鱼台相比,瘦西湖钓鱼台的故事要轻松愉悦得多。乾隆皇帝六度南巡,驻跸扬州,在此留下许多传闻轶事。一日游湖,忽然垂钓兴起,于是便在此钓鱼。皇帝垂钓半晌没钓着鱼,便问周围陪侍官员:“众位爱卿,为何鱼不上我的钩啊?”大学士纪晓岚上前回话:“凡鱼不敢朝天子,万岁皇上只钓龙。”皇上于是得以释怀。可是纪晓岚话音未落,皇上居然钓上来一条鱼。众人一片欢呼,但皇上却把眼光盯在了纪晓岚的脸上,似乎在问:此鱼何鱼也?这一问大有深意,要么此鱼不凡,要么我就不是万岁。好个纪晓岚,真不愧广闻博识之人,一瞅这鱼,是一条鲤鱼,他心里有底了。“皇上,此鱼乃龙鱼也!”一旁陪同的扬州地方官员和盐商见皇帝钓到鱼了,也一齐凑过来:“恭喜皇上,钓了一条龙鱼!”有这么凑巧的事么?还真有!原来,据说鲤鱼的听觉不太好,所以长着胡须呢,它是靠着胡须感知水中世界的,于是扬州人土话将鲤鱼叫做“聋鱼”。乾隆皇帝已习惯了纪晓岚的这一套诡辩术,也就笑笑而已,并不深究了。这个传说还有不同版本,但说的都是皇帝在此钓鱼的事。其实,当年皇帝来此都做了什么,老百姓并不知,后人更不知,那就只好想象了。一看这条水中长堤最适合钓鱼,于是传说也就这么形成了。上世纪八十年代,著名艺术家刘海粟游览到此,听了传说之后,欣然题名“钓鱼台”。如此,皇帝是否真的在此钓过鱼已不重要,钓鱼台之名通俗易懂,便于传播,这是风景名胜取名常见的一种文化现象。

我游览过渭河之滨姜子牙钓鱼台,登临过富春江畔严子陵钓台,也曾到过北京的钓鱼台。相比之下,瘦西湖钓鱼台无论是规模和名气与它们都不能望其项背。但就园林艺术造诣而言,它却丝毫不逊色于全国各地钓鱼台,其最大特色在于造景效果的出奇制胜。钓鱼台位于瘦西湖水面最开阔处,一条长堤突兀地伸向湖中心,堤尽头,一方孤亭傲然独立,这本是“山重水复疑无路”之境。然而造园者运用“框景”“借景”之法,将远在湖西的五亭桥、白塔两处主景,“框”在钓鱼台的两个月洞门中,透过月洞门,但见湖水波光粼粼,你仿佛感到远处的五亭桥与白塔,正朝着钓鱼台踏波而来,从而使瘦西湖中钓鱼台、五亭桥、白塔三个景点合为一体。游人到此,忽有“柳暗花明又一村”之感。更为神奇的是,本来“框”住五亭桥和白塔的两个圆门都是正圆,但驻足此处远看,“框”住方方正正五亭桥的圆是正圆,而“框”住瘦瘦长长白塔的圆,在视觉上却是椭圆。两个圆,与被“框”在其中的桥、塔,在视觉上形成高度和谐,这才是造园艺术的神来之笔!你不能不折服于古代扬州园林艺术家们超凡的艺术想象力与创造力,湖中一粒很不起眼的小亭,在此营造出如此阔大风景,彰显出如此巨大的艺术魅力,在中外园林史上堪称独步青云。因而,此处被园林学家们誉为园林借景艺术的典范之作,更被公认为扬州最具艺术匠心的城市标志。
游人到此,无不赞叹其妙。钓鱼台上有三位中国当代艺术大师游览之后留下的墨迹,被认为是中国当代书法艺术的“三星拱照”。刘海粟书“钓鱼台”匾额,书体稳健中显飘逸;启功书联:“浩歌向兰渚,把酒钓秋风”,书风娟秀中见精美。亭内还有一额,为著名书法家沙孟海所书“吹台”,书法轻巧而俏丽。
吹台之名,连接着扬州园林的一段历史。
《宋书》中有《徐湛之传》。徐湛之,东海郯人,是南朝宋武帝的外孙。湛之幼孤,为武帝怜爱。元嘉二十四年,徐湛之任南兖州刺史,来到南兖州治所广陵城。在广陵,他善于为政,威惠并行,同时喜好营造室宇园池。他对广陵城内旧有楼台增荣色观,并于城北营建亭台楼阁,栽植花草树木。这是扬州见诸史籍的第一次官府造园活动,所建景点有风亭、月观、吹台、琴室等。尽管这些景点都在后来南北战争的烽火中化为灰烬,但徐湛之造园,却在扬州园林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后人为纪念这位造园先贤,在营建瘦西湖中小金山时,用其景观旧名,遂有今日风亭、月观、吹台、琴室所在。然而,今天,有本有源的“吹台”名称却鲜为人知,而传说出的“钓鱼台”倒名正言顺地登堂入室了。


钓鱼台的妙处在于借景,而所借之景,又是瘦西湖中两处最重要的景点——五亭桥和白塔。
五亭桥的正名叫莲花桥,始建于乾隆二十二年(1757)。这一年乾隆皇帝第二次南巡。乾隆帝第一次南巡时就来此游过,但景区范围只到今天五亭桥为止。当然那时也没有五亭桥,这里是一道堤坝,现有湖水叫莲花梗子河,河中广植荷花。时任扬州巡盐御史的高恒,是乾隆帝一个妃子的哥哥,他为迎奉乾隆帝游湖,延长水上游览线,便开坝建桥,使龙舟能从天宁寺前的御码头直抵蜀冈之下。为了让乾隆帝感到此处似比京城,便仿照北京的五龙亭和玉带桥设计建成了五亭桥。五亭桥造型秀丽,黄瓦朱甍,配以白色栏杆,亭内彩绘藻井,亭外风铃叮当。桥下有十五个卷洞,洞洞相连,碧水涟漪,画舫摇过。其风格既有南方之秀气,又具北方之雄奇。《扬州画舫录》中记载:“每当清风月满之时,每洞各衔一月。金色荡漾,众月争辉,莫可名状。”由于李斗的神奇描述,我读书之时的一个中秋之夜,曾约同窗于此守候,却始终未见“每洞各衔一月”之异景。但当玉盘悬空,秋夜寂静之时,在此赏月,实为人生乐事。让思绪穿越时空,遥听古人月下箫声,竟有飘然欲仙之感。

五亭桥上最初的桥亭是圆亭。咸丰年间,扬州遭逢太平天国兵火,连同五亭桥上亭子在内的扬州古迹,大多付之一炬。晚清时代,运河不通、盐业凋敝,扬州渐次衰微。五亭桥在相当一段时间,是一座仅有桥墩而没有桥亭的残破风景。光绪中兴,桥亭得以复建,将圆亭改建成了极富江南建筑特色的五座方形飞翼风亭。挺拔秀丽的风亭,宛如五朵出水莲花,“莲花桥”名至实归。这一改建,不仅使五亭桥整体更显方正庄重,于沉稳中尽显浪漫,而且与旁边的白塔在造型与色彩上相互映衬,形成了对比中的和谐之美。
五亭桥曾经多次修缮,并留下许多传奇的故事。有两则故事都与桥上的瓦有关。
五亭桥上瓦,原本是用的皇家宫殿修缮时淘汰下来的旧瓦铺盖。相传这是“龙瓦”,带有王气的,可以消灾降福,吉祥万事。于是有人来游瘦西湖时,居然都想捎两片“龙瓦”回去。眼见得五亭上的瓦日益减少,于是有人编排出了白蟒护桥的传说。说是有一天深夜,有人在桥上盗瓦,正欲动手取瓦时,突然狂风四起,飞沙走石。一条白蟒从天而降,吓得盗瓦贼魂飞魄散,连连求饶。从此,桥亭上的瓦便再也没人敢动了。这则故事显然很俗。相比之下,下一则关于瓦的故事便很精彩。
上世纪七十年代,五亭桥大修。桥上的琉璃瓦经过多年的风雨侵蚀,大多已破碎缺损,急需更换。当时瘦西湖管理者,与生产琉璃瓦的宜兴某陶瓷厂签订了琉璃瓦加工合同。结果宜兴生产出来的琉璃瓦,与原先瘦西湖提供的样品在色彩上有误差,显得稍浅了一点,原来的老黄色,现在变成了嫩黄色。但是,令人惊讶的是,宜兴的这批“不合格”琉璃瓦,盖上五亭桥之后,色彩效果出奇得好,嫩黄的瓦顶,与蓝天、白塔、绿树、碧水等显得格外得和谐。
如果把瘦西湖比做婀娜多姿的少女,那么五亭桥就是少女身上那条美丽的腰带。中国著名桥梁专家茅以升这样评价:中国最古老的桥是赵州桥,最壮美的桥是卢沟桥,最具艺术美的桥就是扬州的五亭桥。清人黄鼎铭《望江南百调》歌曰:“扬州好,高跨五亭桥,面面清波涵月影,头头空洞过云桡,夜听玉人箫。”

白塔的闯入似乎令瘦西湖有些猝不及防,扬州至今还流传着“一夜造塔”的故事。

白塔晴云

话说乾隆皇帝第二次南巡,当翠华摇摇的龙舟穿过五亭桥时,果然龙颜大悦,脱口赞道:“此处风景甚好,若有白塔,堪比北海。”这话皇上说了不打紧,如果出于普通人之口,则有杀头之罪。你想干吗?你扬州敢比京城么?但是,皇上说,不仅不碍事儿,而且给扬州盐商打了一针鸡血。知道吗?皇上说了,咱们瘦西湖只要再有一座白塔,就与京城的北海一样了。于是扬州盐商迅速行动,那一夜,瘦西湖上灯火通明,各路人马分工明确,盐商们将自家仓库里的盐包运集而来,堆垒成塔。第二天皇帝一看,只见五亭桥旁一座白塔巍然耸立,以为是从天而降。身旁的太监连忙跪奏道:“是盐商大贾,为弥补圣上昨日游湖之憾,连夜赶制而成的。”乾隆不无感慨:人道扬州盐商富甲天下,果然名不虚传。该故事出于清朝《野史大观》,传说往往是旅游中的兴味之谈,一夜成塔,纯属虚构。
白塔亦称喇嘛塔,原属藏传佛教中喇嘛教寺院塔制。元代以降,渐行全国。据现有资料,清乾隆四十九年(1784),由扬州两淮盐商商总江春集资,仿北京北海白塔,在原莲性寺旧塔基上建造。莲性寺本是一座尼姑庙,此处建喇嘛塔,显然与有悖佛教规制。但是,为什么能在此处建白塔?这实际上触及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核心问题,即王权至上,任何宗教在中国都必须服从于王权。因为皇上有“此处若有白塔”云云,于是便百无禁忌了。北海白塔,位于北京北海公园琼华岛上,建于清初顺治年间,是一座藏式喇嘛塔。据建塔石碑记载,当时“有西域喇嘛者,欲以佛教阴赞皇猷,请立塔寺,寿国佑民”,得到皇帝的恩准,于是修建了永安寺和白塔,是一座典型的寺庙塔。
扬州白塔,虽“仿京师万岁山塔式”,但型制已大有区别。它在瘦西湖仅为风景点缀,属园林塔。为了与瘦西湖整体美学风貌相匹,扬州白塔无论是高度还是塔围,都在北海白塔的样式上进行了“瘦身”,使塔之外形轮廓线变得秀美挺拔。塔座全是砖雕的束腰须弥座,座为八角四面,每面三龛,龛内砖雕十二生肖像,象征一年十二月,一天十二时辰。筑台五十三级,象征童子拜观音之五十三参图。相轮为十三层,象征天的最高处十三天,扬州造园的艺术手法巧妙糅合于外来景致之中。故此处有旧联云:
一支孤塔,以白鹤飞来,试添金碧楼台,便成北海;
几度游人,被黄鸡催老,哪得乾嘉耆旧,与话南巡。
陈从周在《园林谈丛》中曾将北海塔和扬州塔进行对比后说:“然比例秀匀,玉立亭亭,晴云临水,有别于北海塔的厚重工稳。”可见北方之景到了南方也入乡随俗,雄壮之气锐减,窈窕气质倍增了。
对于瘦西湖景区的整体美学风格而言,白塔的出现,使之有了一种独领高标的精神气概,它那豪气干云的风采,是往日平静的瘦西湖从未见识过的。它打破了景区天际轮廓线的平衡、单调,而显异峰突起,使瘦西湖天空有了变化、起伏。从而彰显出瘦西湖虽是平原景观,却有着如青藏高原一般的峻朗之风。应该说,这才是白塔之于瘦西湖最重要的意义所在。
说过了钓鱼台、五亭桥、白塔,却不能忽视了凫庄的存在。

在五亭桥和白塔之间有一组建筑,叫“凫庄”。建于1921年,是扬州乡绅陈臣朔的别墅。他把真实山水的精华因地制宜地加以运用,虽比五亭桥、白塔晚建百余年,但却与之融为一体,具有高度的审美情趣。在凫庄可以随时闻到水的气息,聆听到水的声音。凫庄之胜在环于水而又凫于水,反映是园主人希望自己的生活可以自主沉浮。如今这里有平台雕栏,可以露天而坐,凭水而眺。于此仰视桥亭之美,俯视游鱼之乐。凫庄既烘托了五亭桥的高大雄伟,又衬托出白塔的亭亭玉立。
瘦西湖风景优美,而最美之处就在这段宽阔的湖面上。湖水鲜澄,画舫悠悠。嘉树名花,四时芬芳。钓鱼台、五亭桥、白塔三星拱照,或互为映衬,或三位一体,尽显中国古典园林之美。尤其春风吹来,碧波蓝天,银塔画桥。桃红杏白,柳浪闻莺。到夜晚则明月皎皎,洞箫隐隐,此处风情,远胜仙寰。借用唐人戎昱诗句赞一个:
好是春风湖上亭!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手机版|辽宁养老服务网 ( 辽ICP备17016859号 )  

GMT+8, 2025-8-20 00:48 , Processed in 0.008518 second(s), 10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2

© 2001-2011 Comsenz Inc.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