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养老服务网
搜索
查看: 1080|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她丽质天成 19岁成名 红透半边天 巅峰时期“出走” 令无数观众惋惜痛心 至今牵肠挂肚 [复制链接]

Rank: 7Rank: 7Rank: 7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7-6-24 19:59:23 |只看该作者 |正序浏览
中国第一部童话剧叫“马兰花”,中国第一颗原子弹试验的地方叫“马兰”,有一种遍地生长的野菜叫“马兰头”,中国西北有一种人人爱吃的马兰拉面,今天要说的马兰,是小丫心目中喜欢和尊敬的黄梅戏表演艺术家。也许,这个名字已经被一些人遗忘,但是在黄梅戏戏迷中,却是永恒的记忆,小丫因为马兰,爱上了黄梅戏,当然,也因为马兰,长时间不再关注黄梅戏。

喜欢马兰,因为她高雅如山涧幽兰,清新似雨后春笋,不争名,不求利,在小丫心中是一位真正的艺术家。

1984年的春晚,一个圆圆的脸庞,留着齐耳短发,穿着一身粉色纱裙的清新羞涩女孩,唱了一曲黄梅戏《女驸马》选段,清脆甘甜的嗓音,自然洒脱的一招一式,让人们从此记住了她,一个安徽太湖走出来的姑娘,也让更多的观众开始喜欢上了黄梅戏这一戏种。

人们不会想到,就这样一位素雅如兰花般的女孩,却在日后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
她是迄今为止国内囊括了舞台剧表演全国最高奖项、电视剧表演全国最高奖项的唯一一人。荣获过美国纽约市文化局、林肯表演艺术中心和美华协会颁发的"亚洲最杰出艺术家终身成就奖"、专业舞台艺术政府最高奖 “文华奖”、戏剧表演“梅花奖”、 “白玉兰奖”;曾当选过多届人大代表;曾领衔赴长城内外,大江南北巡回演出,赴港澳台、德国、瑞士、新加坡、美国、日本等多国访问和演出,在当地产生了极为广泛的影响,她是继严风英之后,又一位杰出的黄梅戏代表人物。

我们记得她演过的每一个角色。《风尘女画家》中的张玉良, 《无事生非》中的李碧翠,《红楼梦》中的贾宝玉,《龙女》中的云花公主,祝英台,严凤英、崔莺莺,还有电视剧《西游记》中唐僧的母亲......,每个形象都栩栩如生,光彩照人,拥有不可替代的马兰特质。


迎风怒放傲雪梅,历久奇葩永清香,委婉飘逸如行云,清新悠扬似流水,央视是这样赞美马兰的。别人唱黄梅戏,是用嗓子,而马兰是用心在唱,尽管她的作品实在不算多,但是每部都能让人回味无穷。她塑造的每个人物都血肉丰满,让人情不自禁随着她戏里的角色一起笑,一起哭。

很多人还清楚地记得当年在南京人民剧场看她主演的《红楼梦》《天仙配》时的情景,真的是人山人海,一票难求。

马兰成功了,而且成功实在是来得太早了,很多人只记得她19岁成名,20岁成为戏剧院院长,却很少人关注过她的过去和成长的辛酸。
1962年,马兰出生于安徽省太湖县,一个贫困,偏僻的县城。母亲是戏曲演员,父亲是分配到当地的大学生,做编剧和舞美工作,在那个特殊的年代,父亲不幸成为被打倒的对象,遭到批斗,父母担心孩子幼小的心灵受到伤害,就把马兰兄妹送到偏远的乡下。

13岁时,也是因为父亲的出身问题,一心想报考艺术学校的马兰受到了阻碍。其实,那时候的她并不知道戏曲是什么,也根本不知道要成为一个什么样的演员,只是觉得应该争这口气。终于,一番努力之后,不服输的马兰身穿碎布做的上衣,独自背着行礼踏进了艺术学校的大门。

入校后,青春期的她不可抑制的胖了起来,她自嘲当时胖到腰带都埋到了肉里,照相的时候,同学们排成一排,马兰就半个身子侧露在外面,然后还用手挡着半边脸。

因为胖,马兰错失了很多角色,小姐和公主不能演,只能演老太婆或者像《女驸马》那种穿肥大的戏袍,可以遮住身材的角色。
年幼的马兰很痛苦,她每天三更半夜起床练功,用她自己的话说,不是为艺术,就是为减肥。在毕业表演的舞台上,她依然没能获得登台表演的机会,却只能在台下搬道具打杂,眼睁睁的看着自己的同学在台上表演。小马兰备受打击,一个人躲在角落里顿足痛哭,那一天马兰记忆深刻,她发誓一定要自信,要努力,将来一定要比18岁时更好。

1980年,毕业后的马兰被分配到了安徽省黄梅戏剧院,从这一年开始,她正式登台演出。功夫不负有心人,第二年,幸运之神终于眷顾了这个生性不服输的江南女孩儿身上,马兰迎来了她艺术上的第一个春天。在香港,马兰主演了黄梅戏经典曲目《女驸马》,受到观众热捧,几乎是一夜成名,这让马兰重拾了自信,演出回来之后,马兰在磨炼和实战中一天天成熟起来,潜质和聪慧得到了完全的开启和充分的释放,自此,黄梅戏舞台上一颗光芒熠熠的新星冉冉升起直至成为头牌演员。

然而,做头牌演员的日子并不好过,唱哑了嗓子唱不出声还要再唱,练功跌坏了尾椎还要坚持各种演出,国内的、国外的,下工厂、到企业,经常累昏在舞台上,坚强的马兰都挺了下来。马兰性格很执拗,一向拒绝商演,除了省里领导下达的招待演出任务以外,还要接受海外和其他行业的各种邀请。活动频率越来越高,严重影响了马兰的正常艺术探索,以至她后来不得不婉拒。但是,一次某地举行建立少年宫的捐款义演,找到马兰之后,马兰拖着羸弱的身子一口答应,事后还拒绝了对方给的几万元演出费,马兰口气决绝地说:“给孩子们做点事情,怎么能说要钱呢?” 要知道,这笔钱在当时当地,可以买一套相当好的房子。

自84年的央视春晚之后,凭借莎士比亚戏改编的《无事生非》,马兰荣获第四届全国戏曲梅花奖,次年又凭借电视剧《严凤英》荣获中国电视“金鹰奖”“飞天奖”最佳女主角奖。剧中,马兰把一代大师严凤英演活演绝了,她动情的表演感动了观众也感动了自己。当马兰演到那段永远也回不去的灰色往事的时候,邓颖超哭了,常香玉哭了,严凤英生前的挚友新凤霞看了,也当场恸哭失声。那永恒的经典形象的刻画和艺术感染力,可以说无人可超越。马兰演唱的主题曲《山野的风》也吹遍了大江南北,在当时被戏迷广为传唱。


差不多在同一时期,马兰还参演了黄梅戏电影《龙女》《西厢记》,也都获得了至高无上的赞誉。在黄梅舞台剧《红楼梦》中,马兰的表演更是大度不凡,唱腔动听,行腔优美,诗情并茂地演唱出了宝玉的内心世界。那一曲荡气回肠的《宝玉哭灵》,像一首流动着的悲情史诗,让人痛彻心扉、欲罢不能,征服了亿万观众。

业界评价马兰的唱腔纯朴,洒脱,不事雕琢,有种返璞归真的朴拙,她的表演入情入理,细腻传神,有种玲珑剔透的灵性。自此黄梅戏迎来了冰封已久后的第二个春天,迈进了“五朵金花”的黄金年代。

然而, 就是这样一位饮誉国内外的黄梅戏表演艺术大师、备受观众喜爱的黄梅戏第二代领军人物,却在事业如日中天之际,突然间从黄梅戏的舞台上消失了!她的离去,引发了一场黄梅戏界的轩然大波,而且,至今未平。

十多年过去了,除了一些兰迷们在贴吧中传递的一些她的星星点点的动态,我们很少再看到马兰出现在公众视野当中。这让无数爱她的戏迷们无比惋惜、陷入无尽的悲痛和思念之中难以自拔。马兰究竟怎么了,她到底去了哪里,为什么不唱黄梅戏了? 有什么难言之隐让她可以那么狠心的"抛弃”她热爱的舞台和热爱她的观众? 在那个媒介还不甚发达的年代,戏迷们无法知晓发生了什么,只是看不到马兰出现在舞台上,让他们无法接受,同时更关心马兰的生活是否安好。很多人甚至迁怒于她的丈夫余秋雨,称其“收藏”了马兰,是的,除了黄梅戏表演艺术家,马兰还有一个身份就是,中国著名文化学者余秋雨的妻子。

后来,小丫看过马兰网上的所有视频,遗憾的是她完整的节目少之又少;再次倾听了《红楼梦》中宝玉悲伤的哭灵,也聆听了她在《艺术人生》中的平实谈吐;了解了心力交瘁的马兰曾陪伴丈夫余秋雨共走险象丛生的“千禧之旅”,知道了余秋雨为了让离开舞台8年的马兰重新绽放舞台而编导的大型原创音乐剧《长河》;了解了人淡如菊,性情率真,不喜争名夺利的马兰,看到了许多艺术名家以及同行们对马兰毫不吝啬的赞美与褒扬;也知道了当时很多假唱盛行的年代,她在真情演绎;看到了明明被排挤却璞玉深藏、沉默不语的马兰;更看到了她那份浓浓的故土情怀,看到了众多戏迷们为她的退出打抱不平,自发掀起的一轮又一轮口水战,看到了面对世俗的眼光,有几分无奈却坚定执着的马兰,当然,更看到了余秋雨博客上关于马兰不能演出真相的声明。

央视著名主持人白燕升曾公开表示,她是当代黄梅戏最具代表性的人物,如果她不是我敬重的艺术家,如果不是艺术上可交流可过心的朋友,我不会如此在意一个人的去留。作为马兰的黄金搭档,被誉为“黄梅界常青树”的黄新德老师对于她的离开,最深有感触。面对央视《戏苑百家》的镜头,60多岁的艺术家居然背过身去拭擦了几分钟的眼泪。余秋雨曾写文章说:"我作为一个戏剧学者,太清楚这正是她表演的黄金时代,而且也清楚让一个极重要的剧种与自己最重要的演员硬行分离,对两方面都是灾难。

终于,在一次访谈中,马兰说了这样一段话:当你把自己的生命跟你所做的这件事情紧紧地勾连在一起的时候,你要非常断然地要切断的时候,那是很痛的,绝对是很痛的。这个痛最大的难,就是你不能跟任何人解释,你不能跟任何人去说明,你只能一个人承受,这个痛是非常非常难受的。

我们不知道这些年她究竟经历了什么,承受了什么样的痛苦,看着屏幕上的马兰淡定从容,轻描淡写的说着那些沉重的往事,屏幕外的我们却感觉到无比的悲凉。尽管她始终没有明确的说明为什么会退出黄梅戏舞台,但戏迷们已经从各种媒介的传播中了解了七七八八,他们清楚的知道,马兰是一位视艺术为生命的杰出艺术家,她热爱自己的事业,除非迫不得已,她不会轻率地离开舞台,抛弃她心爱的黄梅戏艺术,抛弃那么多热爱她的戏迷和观众。只是他们不能理解,为何性格刚烈的马兰对所经历的一切,选择了隐忍而不是奋起抗争?

于是小丫想到她说过的一句话, “我们受过屈辱,但我们不散播仇恨。”
离开了昔日的黄金合作团队,离开了自己热爱的家乡,离开了为之奋斗的事业,丢失了肥美丰厚的梨园春泥,漫漫人生艺途中,她又该心系何方情归何处?

终于有一天,中央电视台戏曲频道用一个晚上完整地重播马兰主演的《红楼梦》和《女驸马》,安徽省黄梅戏剧院里的很多职工对着电视机哭了,作为安徽人,他们流泪了,因为大家回想到起了黄梅戏的一个真正的黄金时代,而代表这个黄金时代的艺术家却已远走他乡。一位安徽的老学者曾这样说:马兰人品高远,尽管她现在头上已经没有了曾经的各种光环,但在安徽人民和全国观众心中,马兰是黄梅戏的一段辉煌历史,一盏不灭明灯。观众心里有一杆秤,马兰,你还那么年轻,仍然大有可为,全国观众会支持你。
也许,这也是很多热爱马兰的戏迷们想说的话吧。

这些年的马兰,社会角色有了微妙的变化,很多人开始关注的不演员马兰,而是名人太太马兰。才子佳人的故事虽然好看,但不一定让人看好。余秋雨比马兰大了16岁,老夫少妻式的结合曾经引来过许多人的流言蜚语,时不时会有各种八卦小道的消息传出,让马兰和余秋雨又好气又好笑。 对于这场堪称完美的文艺联姻,是否也有着鲜为人知的故事,我们不得而知,也不想去评价,更不欣赏那些还不名就里,就对当事人横加指责甚至人身攻击的行为。

现在的马兰在上海戏剧学院工作,身份是上海大学文学院、浙江传媒大学兼职教授、上海戏剧学院特聘在职教授,主持戏曲音乐剧专业,她还成立了马兰戏剧工作室,每日都很忙碌。

马兰目前在跨界音乐剧研究方面做了很多尝试,希望凭着自己的艺术良心做一些观众爱听、享受的音乐作品,但无论马兰怎样转型,我们都会感觉到有丝丝黄梅戏的韵味在其中。马兰还经常和余秋雨一起到香港多所大学进行艺术讲座和交流,但是主题大多和黄梅戏有关。

前段时间小丫还听到了她现场清唱的一首采茶歌,真的好听极了,忧郁的小调也唱出了兰迷们的忧伤。戏迷无限惊喜之余,也都情不自禁地感叹,心有黄梅千千结,马兰的一切文化苦旅都是为了艺术上的追求,她从未离开过黄梅戏,她的一切都是为了黄梅戏,她一直都在梨园春天的最深处,迎风怒放傲黄梅,历久奇葩永纯香。



人都说,戏如人生。马兰曾唱过一首《菩提树》,《菩提树》唱出了一个旅行者的内心追问,菩提树似乎就是马兰的精神象征,没有一条路可以通向幸福,幸福就在路上。到现在为止,很多事情都已经不重要了,作为热爱马兰的戏迷们来说,他们愿意支持马兰所做的所有决定,不论是黄梅戏也好,音乐剧也好,一切都好,只希望马兰好好的照顾自己,永远面带微笑,过自己欢喜的日子,余生安稳。

以马兰曾说过的一段话结束此文:离开安徽这么多年,其实一直在追寻一双眼睛,希望在艺术之路上看得更高,走得更远。我爱我的家乡,我热爱黄梅艺术,如果有来生,我还愿意从事一份艺术工作。我希望能给大家留下快乐的记忆;我爱大家,希望大家都能记得我……。

祝福马兰,祝福黄梅戏,祝福所有热爱艺术、怀揣梦想的人一路和幸福相伴。
本文为小丫点点原创


分享到: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0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手机版|辽宁养老服务网 ( 辽ICP备17016859号 )  

GMT+8, 2024-11-28 01:56 , Processed in 0.009075 second(s), 10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2

© 2001-2011 Comsenz Inc.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