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养老服务网
搜索
查看: 1083|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暂别尘嚣,可愿陪我在北京看上一出老戏? 2017-08-03 22:45 [复制链接]

Rank: 7Rank: 7Rank: 7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7-8-4 05:06:34 |只看该作者 |正序浏览

曾听家里老人回忆,在电视还没有普及到家家户户,城市的夜也还未这般热闹的时候,结束一天的活儿,吃过晚饭,搬一个小板凳,端一杯茶,在村口戏台看戏的情形。
台上唱念做打,台下鼓掌吆喝,是一天中最热闹也最宁静的时刻。
带着乡音的曲调,就是那记忆深处的乡愁。

文化部门的权威数据显示,1959年中国尚有368个剧种,目前只剩下286个,平均每两年就有3个剧种消失;全国有74个剧种只剩一个职业剧团或戏班,处于几近消失的边缘,被称为我们身边“遗失的艺术”。
“一旦失去文化记忆,我们便难以找到回家的路。”中国文联主席孙家正说。然而一段时间以来,一个个承载着戏曲文化的符号,却逐渐被消解和异化。

安徽的秀丽山水孕育出灿烂的戏曲文化。生在如今的很多人可能都不知道,其实咱们安徽是中国戏曲之乡,戏剧表演艺术历史悠久,名家迭出,品类繁多,多个剧种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具有深厚的历史底蕴和丰富的研究价值。戏曲浸润了安徽人民的生活。
据去年安徽省地方戏曲剧种普查统计,安徽省现存30多个地方剧种,其中:
● 本土五大优秀剧种:黄梅戏、庐剧、徽剧、泗州戏、皖南花鼓戏,这也就是人们常说的“徽黄庐泗花”。

▲ 黄梅戏旧称黄梅调或采茶戏,与京剧、越剧、评剧 、豫剧并称中国五大剧种。它发源于湖北、安徽、江西三省交界处黄梅多云山,与鄂东和赣东北的采茶戏同出一源,其最初形式是湖北黄梅一带的采茶歌。

▲ 庐剧,原名“倒七戏”,有约200年的历史,清乾隆、嘉庆年间已有职业班社。是安徽省主要的地方戏曲剧种之一,2006年列入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它流行于安徽境内皖中、皖西、沿江的大片地区和江南的部分地区。庐剧是在皖西大别山一带的山歌、合肥门歌、巢湖民歌、淮河一带的花灯歌舞的基础上吸收锣鼓书、端公戏、嗨子戏的唱腔发展而成的,因其创作、演出中心在皖中一带,古属庐州管辖,故最后定名为庐剧。

▲ 徽剧,中国安徽省地方戏曲剧种之一,徽剧原名“徽调”、“二黄调”,渊源于明代,1949年后定名徽剧。徽剧其内容从列国纷争、宫迁大事、神仙鬼怪到民间生活故事。徽剧的音乐、唱腔优美、完整。主要分青阳腔、四平腔、徽昆、吹腔、拨子、二黄、西皮、花腔小调共九类。而以吹腔、拨子、皮簧为主要声腔。吹腔轻柔委婉,拨子高亢激昂,皮簧则比较通俗流畅,徽剧的表演艺术丰富多彩,技艺精湛。文戏以载歌载舞、委婉细腻其特点,武戏以粗犷、炽热、功夫精深、善于高台跌扑而震惊观众。

▲ 泗州戏。中国安徽省地方戏曲剧种之一,原名拉魂腔,流行于安徽淮河两岸,距今已有二百多年的历史。她具有深厚的群众基础和丰富的文化底蕴,以优美的唱腔,动听的旋律,唱响淮河两岸,大江南北,据1953年统计,泗州戏的传统剧目有300多出。

▲ 皖南花鼓戏。原为花鼓调,为安徽五大剧种之一,流行于皖南与苏南、浙江相毗邻地区,而以宣州、郎溪、广德、宁国一带最为盛行。它是百年前湖北东路花鼓调与河南的灯曲随移民流入皖南,先与皖南地区的传统民间歌舞合流演唱,后又接受了徽剧、京剧等兄弟剧种的艺术影响,逐渐发展演化而成长的一人富有乡土气息的剧种。
● 坠子戏、青阳腔、岳西高腔、池州傩戏、凤阳花鼓戏、淮北花鼓戏、含弓戏、沙河调、目连戏、端公戏、芜湖梨簧戏、文南词、推剧、嗨子戏、 洪山戏、门歌、淮剧、推剧、文南词、安徽琴书、二夹弦、安徽大鼓、淮北梆子、亳州梆剧等。
● 跨省剧种5个:京剧、昆曲、越剧、豫剧、扬剧。
这些地方戏曲生存现状如何呢?
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快节奏的今天,还有多少人愿意花时间学习戏曲,保留下这份乡音乡愁呢?
暂别尘嚣,你还可愿陪我在北京看上一出老戏?
古装庐剧《情意缘》


分享到: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0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手机版|辽宁养老服务网 ( 辽ICP备17016859号 )  

GMT+8, 2024-11-28 06:46 , Processed in 0.006963 second(s), 10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2

© 2001-2011 Comsenz Inc.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