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养老服务网
搜索
查看: 781|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轶事」董必武曾与朱德“斗寿” [复制链接]

Rank: 7Rank: 7Rank: 7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7-8-12 11:24:17 |只看该作者 |正序浏览
本帖最后由 华忠 于 2017-8-12 11:25 编辑

党派e家 2017-08-11 11:56

董必武

董必武是中国共产党创始人之一,为新中国立下了不可磨灭的功勋。他的一生波澜壮阔,参加过辛亥革命、五四运动、抗日战争、解放战争,亲历了新中国的建立,大家尊称其为董老。
董必武德高望重,为人厚道谦和,一生不慕名利。他总是面带微笑,一撇八字胡,一副慈眉善目的模样,和蔼可亲。他生活俭朴,工作繁忙,却有其独特的养生之道,以保身心健康,得以享寿九十。他常说:关于养生,他有“三不”口诀,吃饭不饱、走路不跑、遇事不恼。除了“三不”口诀,董必武的长寿与其良好的家风、俭朴的生活、日常的爱好是分不开的,更重要的是其豁达的心胸。
家风传世 言传身教
1886年3月5日,董必武诞生于湖北省黄安县(今红安县)城南街一个清贫教书先生的家庭里。虽然生活贫困,但董家一直保持着勤劳朴实、忠厚正直的家风。每逢中秋佳节全家团聚之时,董必武的祖父都要进行一次传统的“家风”教育。其母蔡氏更是经常鼓励他刻苦读书,长大了要为穷苦百姓做些有益的事情。
董必武深受影响,刻苦学习,孜孜追求。1903年考取秀才;1905年考入湖北“文普通”学堂;1910年毕业,获清朝学部授予的拔贡学衔,后去日本研修法律。在日期间,他加入同盟会,参加了辛亥革命。1919年,他在上海参加了五四运动,1920年秋在武汉建立了共产主义小组,1921年出席中共一大,努力为人民追求建设美好的未来社会。

董必武红安故居

优良家风,长辈的言传身教,培养了董必武儒雅、心胸豁达、不骄不躁、不断追求的性格,成了董必武长寿的良好基础。从《董必武家书》可以看出,他非常推崇朴素、诚实、勇敢、坚毅等中国优良传统道德风尚,并以身作则,对子女教育十分严格。他常告诫子女,“要做自食其力的老实人”。其子董良羽回忆说,“父亲很严肃,但他很有人情味,不打人,甚至没有骂过我”,“父亲对我影响最大的就是做人要有规矩”。

董必武全家福

勤俭生活 俭以养德
董必武虽然是中共创始人之一,但从来没有摆过“老资格”。相反,他每时每刻都严格要求自己。他曾说“吃饭穿衣见精神”。他不抽烟、不喝酒,生活简单而且有规律,从不铺张浪费。他曾将自己比作“老牛”,意思是除了“吃点草料”,别无他求。
长征时,已年过半百的董必武从不要求组织上对他在生活上有任何特殊照顾,和身边的战士们吃着同样的饭菜,住着同样的帐篷。有一天,警卫班的战士抓到了几条鱼,就让炊事员熬了一锅鱼汤,想给董必武补补身子。董必武知道后,连忙将战士们都叫来一起吃,笑着说:“还是大家在一起吃才香呢!要不我吃不下,也吃不香啊!”。
抗战时,董必武作为中共代表团的领导之一,长期驻扎在重庆。重庆作为当时的陪都,生活条件比延安好很多。但董必武依然保持着俭朴的生活习惯。有一次,报社的几位记者前去采访,恰逢午饭时间,董必武宴请他们一起吃饭。餐桌上摆着豆腐炒肉沫、小咸鱼、素烧白菜和菜汤,当记者们得知,平常董必武大多是一份素菜和米饭,这是专门为客人做的后,都深受触动。
1949年后,董必武依然保持着艰苦朴素的生活作风。他最喜欢的日常菜肴是新鲜蔬菜、豆腐等。他还酷爱家乡的泡酸豇豆、臭豆腐和白水煮豆腐。每当吃饭前,他会背诵《悯农》,教育子女爱惜粮食。每当有米粒掉落,必责令子女捡起吃掉。他还对子女采取“实物供应”,从来不给零钱买零食和消耗品。董必武的妻子生活亦是朴素,穿的衣服大都是拿董必武的旧衣服改了再穿。
“俭以养德”、“仁者寿”是中国古已有之的长寿观念。《尚书·大禹谟》云:“克勤于邦,克俭于家”。《左传》云:“俭,德之共也;侈,恶之大也”。节俭是大的德行。古人认为“仁者寿”。《医先》亦云:“养德,养生,无二术也”。
读书养气 练字健身
董必武非常喜欢书法。常年的革命生涯,他经常通过写大字、写诗、慢走来抒发内心之情。晚年,董必武更是笔墨不辍,醉心书法。甚至户外散步时,他会用手杖当笔,在地上练习大字。
他曾与朱德“斗寿”,比谁的运动方式养生的功效最好。朱德热爱各项体育运动,如打马球、体操、爬山等,到了八十九岁高龄还曾游北戴河。朱德认为“生命在于运动”;而董必武秀才出身,舞文弄墨,勤于书法,他认为“写大字是最好的运动”。
书法注重形神共养、讲求神与心的结合,是一种独特的养生方法。清代周星莲在《临池管见》中说:“作书能养气,亦能助气。静坐作楷书数十字或数百字,便觉矜躁俱平;若行草,任意挥洒,至痛快淋漓之时,又觉灵心焕发。”

醉心书法的董必武

董必武还酷爱读书,终身勤学不辍,直至44岁仍在新学英语。他常跟别人说“有学而不能者,未有不学而能者”;“活到老学到老,学到老学不了,必须珍惜时间,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时间坚持学习,不可虚度光阴”;直至八九十岁高龄,还题诗自勉,“蹲点未能知老至,观书有得觉思清。”董必武还经常勉励子女“学要有恒,尤要专心”。

董必武在读报

董必武还会做些其他锻炼。他酷爱乒乓球,“文革”前期,他在住宅旁清理了一间汽车库,安放了一张乒乓球桌,作为“健身房”。他经常和保卫人员在此打乒乓球,借此锻炼身体。董必武也会散步或爬山,时常是出汗方才停止。游泳和太极拳,也是他的运动之一。

董必武在打乒乓球

董必武动静结合的养生之法,十分符合传统的“运动使人长寿,静功使人延年”思想。陈撄宁先生是中国近现代道教领袖人物,仙学创始人,在中医学界也颇有威望。新中国成立后,陈撄宁先生来北京工作。北京的中医,包括施今墨等名医曾多次向他请教。董必武、李维汉等也都去白云观听陈老先生讲述老年保健方法。

董必武在中南海打太极拳健身

心胸豁达 境界高远
豁达的心胸是董必武长寿的最重要秘诀。董必武心胸开阔、心态平和、乐观豁达,一生不慕名利。他默默无闻地奉献着一生,境界高远,始终坚持党和人民的利益高于一切。他曾说:“我就是一块补丁,党把我补到哪里,我就在哪里起自己的一点作用。”
他有一颗共产党人的伟大胸襟,始终以民族大义为重。在战争时期,他与周恩来并肩作战,团结、争取民主人士。他从不苛求对方,遇事为对方着想,不强人所难;总是耐心引导,促其觉悟;总是尊重对方,认真对待他人意见,肯定别人正确的地方。他坚持原则,光明正大,实事求是,动之以情,晓之以理。黄炎培曾对其评价:“平而不苛,深入而能客观。”
董必武还对年轻一辈、党外人士充满尊敬。谢和赓、王莹从美国归国,暂居北京招待所。董必武不因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对立,亲自接见他们,嘘寒问暖,还鼓励王莹好好创作。王莹深受感动,消除了顾虑,深感董必武宽广的胸怀。事后,还手书董必武夫人何莲芝“无限深情永难忘!”
董必武,既以一位长者的姿态关怀着年轻一辈,也以一位共产党人的胸襟,团结包容民主人士,爱护着党外人士,始终保持着一种昂扬向上的革命激情,将自己的精力投入到社会主义革命建设之中,浑身充满着“革命干劲”。董必武的儿子董良羽回忆说,“我继承了父亲一颗特别平常的心。”董必武的长寿与其豁达的心胸、平常的心态是分不开的。
不忘初心 矢志不渝
六十一岁高龄的董必武,在为妻贺寿时,赋诗写道:
贻我含笑花,报以忘忧草。
莫忧儿女事,常笑偕吾老。
俨然一位慈祥的老者,充满着生活的情趣。他一生为人低调,时刻严格要求自身,一生勤学不辍,直至董必武去世前28天,还著自寿诗《九十初度》,对其一生进行总结,兹录之于下:
九十光阴瞬息过,吾生多难感蹉跎。
五朝敝政皆亲历,一代新规要渐磨。
彻底革心兼革面,随人治岭与治河。
遵从马列无不胜,深信前途会伐柯。
诗是心的言语。此诗读罢,眼前出现一个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的形象。这位走向生命尽头的老人,仍然充满着生命的斗志,革命青春仍在。董必武革命家的开阔心胸、豁达精神跃然纸上,正如郭沫若所言:“革命功高誉未过,九旬寿考靡蹉跎。”其长寿之妙,恰恰是在这乐观的革命主义吧。
作者:布明虎 刘邦栋
编辑:陈晓燕 周冰倩
文史e家原创内容

版权声明:文章源于网络,如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分享到: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0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手机版|辽宁养老服务网 ( 辽ICP备17016859号 )  

GMT+8, 2025-1-13 13:53 , Processed in 0.009285 second(s), 10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2

© 2001-2011 Comsenz Inc.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