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养老服务网
搜索
查看: 963|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躺在泥土里的红山古玉都长啥样? [复制链接]

Rank: 8Rank: 8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7-8-21 03:57:26 |只看该作者 |正序浏览
我们平时看到的馆藏出土古玉基本都是出土后摆放在博物馆里的样子,亦或者是躺在博物馆的库房里的样子,很少看到古玉出土时的场景。其实古玉出土的时候躺在泥土里的样子也是非常美丽可爱的,并不是我们很多人想象的脏兮兮的样子。下面我们就来看看一些红山文化古玉出土时的场景和出土后的样子的对比。
云形佩。牛河梁遗址采集,标本第1号。20世纪40年代由当地村民收集,现藏于辽宁省博物馆。尺寸与形状都接近于N16M2墓1号标本。淡绿色。牛河梁遗址通过考古发掘共获得玉器标本183件,采集标本13件。由于大都分玉器均具有明确的考古依据,遂成为研究红山文化以及中国上古文明极其珍贵的资料。到目前为止,牛河梁地区共发现红山文化遗存二十余处,其中只有第二地点、第三地点、第五地点和第十六地点经过正式而完整的考古发掘。另外第一地点(即女神庙)只经过两次试掘。所以,在牛河梁到底还埋藏着多少秘密以及还有多少惊喜在等待着人们,不得而知。

上图云形佩的背面。

上图云形佩的线描图和剖面图。

玉冕。于1981年4月8日征集于马家沟村民马龙图处,标本第2号。且由他本人指认出于N2Z1(第二地点1号冢)。深绿色,通长16.3、平口长径6.7、斜口最宽8.1、壁最厚0.7厘米。

上图玉冕的斜口端视图。

回顾牛河梁红山文化遗N2Z1M25号墓(左)和N2Z4M1号墓(右),

上图玉冕的线描图。

玉冕。标本第6号。20世纪80年代于遗址区采集,白色。通长18.9、平口长径7.8、斜口最宽10、最厚0.95厘米。


双联璧。1981年马家沟村收集。标本第4号。白色蛇纹岩质,长12.8、最宽8、厚1、上孔径1.4、下孔径2.1厘米。

环形器,20世纪80年代牛河梁遗址区收集,标本第8号,征集于庙后村民王振铎处。据王叙述,此件玉器是他童年(约20世纪30年代)牧羊时,于村南铁路涵洞下的小河淤砂中拾得。此小河溯源经过N2Z1的近代排水沟。黄绿色,外径11.9、内径6.2、厚3.4厘米。

残玉件。牛河梁遗址区采集,标本第11号。黄绿色。长4.1、宽3.4、厚2厘米。

句龙。20世纪70年代建平县境内收集。标本第5号。白色,高15.6、宽10.7、厚4.2厘米。

上图句龙的正面和顶部视图。

上图句龙的线描图和剖面图。

句龙。标本第7号,1984年张福店村收集,淡绿色,宽10.2、高14.1、厚4厘米。

上图句龙的正面视图和顶视图。

上图句龙的线描图和剖面图。

系璧。牛河梁遗址采集,标本第9号。淡绿色,外径4.5、内径2、厚0.3厘米。

残小玉璧2件。牛河梁遗址采集,标本第10号,为同一个体之残件。残长3.4、宽2.8、厚0.3厘米。

云形佩残件。牛河梁遗址采集,标本第12号。黄绿色,残长6.2、竖高9、厚1厘米。

上图云形佩残件线描图。

简化雨师佩。牛河梁遗址采集,标本第13号。深绿色玉。横长6.1、竖高2.5、最厚0.4厘米。

上图雨师佩的背面。

上图雨师佩的线描图和剖面图。

牛河梁遗址所出土陶筒形器的纹饰选集。

牛河梁遗址第2地点1号冢第21号墓出土玉器集合。

上图玉器集合中的岫岩系玉器。

上图玉器集合中的贝加尔—吉黑系玉器。这可能说明,从俄罗斯贝加尔湖至中国渤海之滨,既是一条古人类的迁徙之路,也是史前玉器文明形成和传播的重要通道。

分享到: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0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手机版|辽宁养老服务网 ( 辽ICP备17016859号 )  

GMT+8, 2025-8-24 06:44 , Processed in 0.008218 second(s), 10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2

© 2001-2011 Comsenz Inc.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