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养老服务网
搜索
查看: 1036|回复: 2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习近平这样缅怀毛泽东 2017-09-09 21:20 [复制链接]

Rank: 7Rank: 7Rank: 7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7-9-10 06:19:19 |只看该作者 |正序浏览
9月9日,一起跟随习近平总书记的脚步,一同缅怀一代伟人毛泽东。


9月9日,是毛泽东同志逝世41周年纪念日。毛泽东同志是中国共产党、中国人民解放军、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主要缔造者,中国各族人民的伟大领袖。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要求全党学习毛泽东等老一辈革命家的高尚品格,还时常引用毛泽东的名言、诗词、典故。9月9日,一起跟随习近平总书记的脚步,一同缅怀一代伟人毛泽东。
中央政治局第一次集体学习:
毛泽东思想一定不能丢
早在2012年11月17日十八届中央政治局第一次集体学习上,习近平就指出:“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一定不能丢,丢了就丧失根本。”2012年11月29日,习近平等七常委到国家博物馆参观《复兴之路》展览。习近平在参观展览中发表重要讲话,他两用毛泽东诗句“雄关漫道真如铁”、“人间正道是沧桑”概括说明中华民族的昨天和今天。
纪念毛泽东同志诞辰120周年座谈会:
毛泽东同志毕生最突出最伟大的贡献
2013年12月26日,在纪念毛泽东同志诞辰120周年座谈会上,习近平作了重要讲话。他指出:“毛泽东同志毕生最突出最伟大的贡献,就是领导我们党和人民找到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正确道路,完成了反帝反封建的任务,建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确立了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取得了社会主义建设的基础性成就,并为我们探索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积累了经验和提供了条件,为我们党和人民事业胜利发展、为中华民族阔步赶上时代发展潮流创造了根本前提,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和实践基础。”
河北西柏坡:
不断学习领会“两个务必”的深邃思想
2013年7月11日至12日,习近平在河北调研。11日下午,习近平来到西柏坡,参观了西柏坡纪念馆、毛泽东旧居、中央军委作战室、七届二中全会旧址。在九月会议旧址,习近平主持召开了座谈会。习近平指出,毛泽东同志当年在西柏坡提出“两个务必”,包含着对我国几千年历史治乱规律的深刻借鉴,包含着对我们党艰苦卓绝奋斗历程的深刻总结,包含着对胜利了的政党永葆先进性和纯洁性、对即将诞生的人民政权实现长治久安的深刻忧思,包含着对我们党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根本宗旨的深刻认识,思想意义和历史意义十分深远。全党同志要不断学习领会“两个务必”的深邃思想,始终做到谦虚谨慎、艰苦奋斗、实事求是、一心为民,继续把人民对我们党的“考试”、把我们党正在经受和将要经受各种考验的“考试”考好,使我们的党永远不变质、我们的红色江山永远不变色。
湖北东湖宾馆:
要把毛主席故居办成爱国主义和革命传统教育基地
2013年7月21日至23日,习近平在湖北调研。21日晚上,习近平特地考察了东湖之滨的毛泽东故居。毛泽东曾44次下榻武汉东湖宾馆。一幅1953年毛主席在武汉黄鹤楼下与小商贩亲切交流的照片,吸引了习近平的目光,他在照片前久久停留。听完讲解,习近平叮嘱道:“今年是毛主席诞辰120周年,一定要把毛主席故居办成爱国主义和革命传统教育基地,特别是在对青少年一代教育中发挥更大作用。”
福建古田:
思考我们当初是从哪里出发的、为什么出发的
2014年10月30日至11月2日,全军政治工作会议在福建省上杭县古田镇召开。习近平参观古田会议会址,来到当年毛泽东作政治报告的厅堂,同大家一起回忆先辈们探寻革命道路时筚路蓝缕、艰辛奋斗的情景。在古田会议纪念馆里,习近平表示,历史往往在经过时间沉淀后可以看得更加清晰。他要求大家深入思考我们当初是从哪里出发的、为什么出发的,接受思想洗礼,以利于更好前进。在古田毛主席纪念园,习近平向毛泽东雕像敬献花篮,深情整理花篮上的缎带,带领大家向毛泽东雕像三鞠躬,缅怀老一辈革命家的丰功伟绩。
延安杨家岭:
继续书写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篇章
2015年2月13日至16日,习近平来到陕西调研考察。14日上午,习近平来到延安杨家岭,瞻仰中共七大会址。站在中央大礼堂内,他动情地说,这里我来过多次,插队时每次到延安都要来看看,每次都受到精神上的洗礼。党的七大制定了正确的纲领和策略,集中概括了党在长期奋斗中形成的优良作风,确立了毛泽东思想在全党的指导地位。落实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的战略布局,要求全党同志以与时俱进、奋发有为的精神状态,不断推进实践创新和理论创新,继续书写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篇章。
贵州遵义:
告诉大家我们党是怎么走过来的
2015年6月16日至18日,习近平在贵州调研,16日来到遵义。16日下午,习近平参观了遵义会议会址和遵义会议陈列馆。他看了“四渡赤水”多媒体演示片,称赞“毛主席用兵如神!真是运动战的典范”。习近平指出,我们要运用好遵义会议历史经验,让遵义会议精神永放光芒。临别时,他叮嘱讲解员说:“要给大家好好讲,告诉大家我们党是怎么走过来的。”
江西井冈山:
传承好红色基因
2016年2月1日至3日,习近平在江西考察。2日上午,习近平瞻仰了井冈山革命烈士陵园。他深情地说,回想过去那段峥嵘岁月,我们要向革命先烈表示崇高的敬意,我们永远怀念他们、牢记他们,传承好他们的红色基因。离开烈士陵园,习近平来到井冈山八角楼革命旧址群。他表示,现场感受当年毛主席、朱总司令领导井冈山斗争的情景,真是深受教育和鼓舞。听说毛泽东当年住室里的桌、床、凳都是原物,他嘱咐一定要保护好。
作出重要批示:
学习毛泽东同志《党委会的工作方法》
2016年2月,中共中央组织部印发《关于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批示精神加强党委(党组)领导班子建设的通知》。《通知》指出,习近平总书记就学习毛泽东同志《党委会的工作方法》作出重要批示,对各级党委(党组)领导班子成员特别是主要负责同志重温这篇著作提出明确要求。
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5周年大会:
这场考试还没有结束,还在继续
2016年7月1日,习近平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5周年大会上的讲话末尾指出,1949年3月23日上午,党中央从西柏坡动身前往北京时,毛泽东同志说:“今天是进京赶考的日子。”60多年的实践证明,我们党在这场历史性考试中取得了优异成绩。同时,这场考试还没有结束,还在继续。今天,我们党团结带领人民所做的一切工作,就是这场考试的继续。
纪念红军长征胜利80周年大会:
每一代人都要走好自己的长征路
2016年10月21日,在纪念红军长征胜利80周年大会上,习近平引用毛泽东同志的话——“夺取全国胜利,这只是万里长征走完了第一步。”他号召全党:历史是不断向前的,要达到理想的彼岸,就要沿着我们确定的道路不断前进。每一代人有每一代人的长征路,每一代人都要走好自己的长征路。今天,我们这一代人的长征,就是要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本文来源:党建网微平台
延伸
阅读
今天,我们不能忘记毛泽东!
9月9日,是毛泽东同志逝世41周年。在那段风雨如晦的年代,以巨大政治智慧和卓越军事才能,带领中国人民抗击侵略,冲破黑暗,建立新中国!
9月9日,我们不能忘记他!

△1919年春,与母亲、弟弟在长沙。

△1919年11月16日,新民学会部分会员在长沙周南女校合影。后排左四为毛泽东。
△1924年5月,国民党上海执行部部分成员在孙中山寓所合影。后排左二为毛泽东。
△1933年6月26日,中央苏区八县贫农团代表大会主席团合影。右一为毛泽东。

△1935年1月,遵义会议确立了毛泽东同志在红军和党中央的领导地位。在以他为代表的党中央领导下,红军长征胜利到达陕北。这是长征到达陕北后的毛泽东同志。

△1936年,朱德、毛泽东长征胜利到达陕北后合影。朱德、毛泽东两个名字密切联系在一起。

△1939年,毛泽东和朱德检阅抵达延安的三五九旅。

△抗日战争期间,毛泽东同志在为抗日军政大学的学员作报告。
△1942年3月23日,毛泽东在延安高级技术干部季会上讲话。

△1945年,毛主席在延安机场。
△1945年4月24日,毛泽东在中共七大做政治报告。

△1945年抗日战争胜利后,中囯共产党同国民党政府在重庆进行了为期43天的和平谈判,史称重庆谈判。

△1946年3月4日,毛泽东在延安设宴欢迎美国总统特使、军事三人小组成员马歇尔。

△1949年3月25日,毛泽东等率中共中央机关和人民解放军总部进入北平。

△1949年3月,毛泽东检阅我军第一支高炮部队。
△1949年4月21日,毛泽东同志在北京接见出席新民主主义青年团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的代表。

△1949年4月23日,毛泽东阅读人民解放军解放南京的报道。

△1949年9月30日,毛泽东主席在人民英雄纪念碑奠基典礼上致词。

△1949年10月1日开国大典上宣布: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
△1949年10月1日开国大典时,毛泽东同志和周恩来同志在一起。
△1949年12月21日,毛泽东访问苏联时,在莫斯科出席斯大林七十寿辰庆祝大会。

△1951年,毛主席和孩子们。
△1951年5月1日,毛主席和刘少奇与献花少女。

△1952年,中南海,毛泽东亲自为程潜划船。

△1952年,毛主席与周总理冒雨观看军队体育比赛。

△1953年2月19日,毛主席在武汉汉江关码头登上“洛阳”舰视察,并和该舰官兵一起航行。

△1954年,毛泽东在顺义县农村。

△1954年9月,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一致选举毛泽东为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
△1955年,毛主席在中国共产党全国代表会议上。

△1955年9月,毛泽东同志为朱德等同志授予元帅军衔和勋章。
△1956年,毛主席看丰收喜信。
△1956年,毛主席在天津视察工厂。

△1956年,毛泽东等会见参加全国科学规划委员会扩大会议的代表。
△1957年,毛主席在天安门城楼上检阅庆祝国庆的游行队伍。

△1957年,毛主席在飞机上工作。

△1957年,毛主席在最高国务会议第十一次(扩大)会议上作《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的讲话。

△1957年11月6日,毛泽东在苏联最高苏维埃庆祝十月革命40周年会议上讲话。
△1958年,毛主席在河南农村视察。

△1958年,毛主席视察湖北大冶铁矿。

△1958年,毛主席在中国共产党第八次全国代表大会第二次会议上作重要报告。
△1958年6月28日,毛主席和新疆维吾尔族贫农库尔班·吐鲁木亲切握手。

△1958年,毛主席和人民解放军某部炊事班战士谈话。
△1959年,毛主席在安徽视察工厂时,同炼钢工人亲切谈话。

△1959年,毛主席同韶山学校的师生们在一起。
△1959年,毛主席在故乡韶山同贫农社员亲切谈话。

△1959年,毛主席在第一届全国运动会开幕式上。
△1959年,毛主席和亚洲、非洲、拉丁美洲外国朋友在一起。

△1959年,毛主席和首都军民欢庆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十周年。

△1961年,毛主席在江西。

△1961年,毛主席在庐山。

△1962年,毛主席和周恩来。
△1962年,毛主席在扩大的中央工作会议上讲话。
△1963年,毛泽东、朱德和豫剧朝阳沟演员在一起。

△1964年6月15日、16日,毛泽东同志检阅北京和济南部队军事训练工作。

△1964年全军大比武,“夜袭阳明堡战斗模范连”第21任连长宋世哲为党和国家领导人进行步枪速射科目汇报,取得40秒40发子弹命中40个目标的好成绩,毛主席看了非常高兴,说把神枪手的枪拿来看看。端起老连长的枪作了瞄准动作,留下了这张珍贵的照片——枪听我的话,我听党的话。
△1972年6月28日,毛泽东会见斯里兰卡共和国总理西丽玛沃·班达拉奈克夫人。

△1974年5月29日,半个世纪的握手。毛泽东与周恩来最后握手告别,当晚,周恩来住进了医院。
△1975年12月31日,82岁高龄的毛主席会见美国前总统尼克松的女儿朱莉和她的丈夫。

△1976年7月28日3时42分,7.8级大地震撼动着唐山,24万人罹难,唐山大地震通报是毛主席批阅的最后一份文件。
1976年9月9日。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在这天下午4时向全世界沉痛宣告:中国人民的伟大领袖和导师毛泽东主席逝世。
延伸阅读来源:军报记者(ID:jfjbdzzy)
延伸
阅读
金一南:毛泽东一生中的三个9月9日!
第一个是1927年9月9日,湘赣边界秋收起义爆发,毛泽东第一次实践“枪杆子里面出政权”。

就在这天,与潘心源途经浏阳张家坊时,毛泽东被清乡队抓住,押送团防局处死。他从未暴露身份的潘心源那里借了几十块钱,打算贿赂押送的人。

后来他对斯诺说起当时的情况:普通的士兵都是雇佣兵,枪毙我对他们并没有特别的好处,他们同意释放我,可是负责的队长却不允许。因此我决定设法逃跑。但是,直到离民团总部大约不到200米的地方,我才找到机会。我一下子挣脱出来,往田野里跑。

我跑到一个高地,下面是一个水塘,周围长了很高的草,我在那里躲到日落。士兵们在追踪我,还强迫一些农民帮助他们搜寻。有好多次他们走得很近,有一两次我几乎可以用手接触到他们。尽管有五六次我已经放弃任何希望,认为自己一定会再次被抓住,可是不知怎么的我没有被他们发现。
最后,天近黄昏了,他们放弃了搜寻。我马上翻山越岭,彻夜赶路。我没有穿鞋,脚底擦伤得很厉害。路上我遇到一个友善的农民,他给我住处,后来又带领我到了邻县。我身边有七块钱,用这钱买了一双鞋、一把伞和一些食物。当我最后安全到达农民武装那里的时候,我的口袋里只剩下两个铜板了。

集建党、建军、建国之誉于一身的毛泽东,竟然差点就让民团的清乡队解决了。
第二个是1935年9月9日,毛泽东说这是他一生中最黑暗的日子。 长征途中,红军面临分裂的危险时刻。

如果说1927年的9月9日是个人生命的危险。1935年的9月9日则是丢失苏区之后,长征走到最艰难的时刻,中共中央和工农红军不是因敌人包围,而是因内部分裂面临覆灭的可能。在红军总部的朱德后来也回忆道,革命生涯中经历过多少坎坷,多少困难,但从来没有像这次那样心情沉重。

中共中央决定与四方面军分离,紧急北上。9月10日凌晨,万籁俱寂。毛泽东等人率三军团、红军大学出发。杨尚昆回忆三军团受命于凌晨2时出发。前敌指挥部作战室墙上有一张地图掉在地上,叶剑英把这张地图放在自己的背包里。

叶剑英(上图)则回忆说:“我预先曾派了一个小参谋叫吕继熙,把甘肃全图拿来。我把它藏在我床底下的藤箱子里。我起来后,把大衣一穿,从床底下把地图拿出来,就往外走。我先到萧向荣那里,他也刚起来。我告诉他,赶紧把地图藏起来,并说,这张地图你可千万要保管好,不要丢了,这可是要命的东西。当时,全军只有一份甘肃地图。我交地图给他的时候,离两点还有五分钟。”

10日凌晨,前敌总指挥部得知一方面军单独北进,急电张国焘(上图)。张国焘于凌晨4时致电中央,称已得悉中央率三军团单独北上,表示“不以为然”;仍坚持南下,拒绝北上。

徐向前在《历史的回顾》中回忆说:"那天早晨,我刚刚起床,底下就来报告,说叶剑英同志不见了。指挥部的军用地图也不见了。我和陈昌浩大吃一惊。接着,前面的部队打来电话,说中央红军已经连夜出走,还放了警戒哨。

何畏当时在红军大学,他跑来问:是不是有命令叫走?陈昌浩说:我们没下命令,赶紧叫他们回来!发生了如此重大的事件,使我愣了愣神,坐在床板上,半个钟头说不出话来。心想这是怎么搞的呀,走也不告诉我们一声呀,我们毫无思想准备呀,感到心情沉重,很受刺激,脑袋麻木得很。前面有人不明真相,打电话来请示:中央红军走了,还对我们警戒,打不打?陈昌浩拿着电话筒,问我怎么办?

我说:哪有红军打红军的道理!叫他们听指挥,无论如何也不能打!陈昌浩不错,当时完全同意我的意见,作了答复,避免了事态的进一步恶化。他是政治委员,有最后决定权,假如他感情用事,下决心打,我是很难阻止的。在这点上,不能否认陈昌浩同志维护团结的作用。那天上午,前敌指挥部开了锅,人来人往,乱哄哄的。我心情极坏,躺在床板上,蒙起头来,不想说一句话。

陈昌浩(上图)十分激动,说了些难听的话。中央派人送来指令,要我们率队北进;陈昌浩写了复信,还给张国焘写了报告。也不同意红军打红军的陈昌浩,在那封给彭德怀的信中火气十足:"胡为乎几个人作恶,分散革命力量,有益于敌”,“吾兄在红军久经战斗,当挥臂一呼,揭此黑幕”,“立即率队返回巴西”。(详见徐向前《历史的回顾》)

彭德怀把陈昌浩的信报告了毛泽东。毛泽东说,打个收条给他,后会有期。彭德怀问毛泽东:“如果他们扣留我们怎么办?”“那就只好一起跟他们南进吧!我想他们总会觉悟的。”北进中再次出现险情。险情出自徐向前回忆中何畏向陈昌浩的报告。

何畏是红军大学政委(上图)。陈昌浩从他那里知道红军大学也跟着北上了,立即命令他们停止前进。红大的学员主要来自四方面军,接到命令便停了下来。毛泽东等人走在红大前面,见他们停下来了,便也停下来,想问个究竟。

来传达命令的是红大教育长李特(上图)。李特当过四方面军司令部副参谋长,脾气急躁,身上从不离枪。他带着人追赶上来,问毛泽东:张总政委命令南下,你们为什么还要北上?跟随李特的几个警卫员,手提驳壳枪指头按着扳机,气氛十分紧张。

毛泽东冷静地回答:这件事可以商量,大家分析一下形势,看是北上好,还是南下好;南边集中了国民党的主要兵力,北面敌人则较薄弱,这是其一。第二,北上我们可以树起抗日的旗帜。说到这里,毛泽东话锋一转,对李特说:“彭德怀同志率领三军团就走在后面,彭德怀是主张北上,坚决反对南下的,他对张国焘同志要南下,火气大得很哩!你们考虑考虑吧!大家要团结,不要红军打红军嘛!”

在此两军对峙、千钧一发之时,毛泽东再次抬出了彭德怀。李特脾气暴,彭德怀脾气更暴。彭德怀在红军中有猛将之威,这一点连李特都十分清楚。毛泽东这些话使他不能不有所顾忌。李特没有轻举妄动。他只是带回了红大中四方面军的学员。毛泽东对这些又将南返的学员说:“你们将来一定要北上的。现在回去不要紧,将来还要回来的,你们现在回去,我们欢送;将来回来,我们欢迎。”

南下的红大学员,在毛泽东的视野中远去了。北上的毛泽东,在红大学员的视野中远去了。会师刚刚三个月的两支主力红军,在北上大门之前分道扬镳。由此把第二个9月9日,深深浇注进毛泽东的生命。

第三个9月9日,是1976年9月9日。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在这天下午4时向全世界沉痛宣告:中国人民的伟大领袖和导师毛泽东主席逝世。

今年是9月9日,是一代伟人毛泽东主席逝世41周年纪念日,为深切缅怀毛泽东同志丰功伟绩,特发表此文以示对毛主席的怀念与敬仰之情。

附:金一南:毛泽东居功至伟(摘要)
边缘性的力量,从中国政治舞台的边缘走到东方政治舞台的中心,靠的是领袖人物的历史自觉,其中毛泽东居功至伟。
虽然现在非议他的比比皆是,从大学课堂上再到网络、微信上。但是我认为,毛泽东这个名字,永远与中国共产党、中国人民解放军、中华人民共和国紧密联系在一起,除非你解散这个政党,打败这支军队,颠覆这个国家,否则你抹不掉这个名字。
毛泽东是什么人?是共产国际指定的领导人?不是。是上一任领导人指定他接班的吗?也不是。
他长期处于中国共产党的边缘,中国共产党从1921年建党,到1935年遵义会议选择毛泽东,经历了多少领导人?陈独秀、瞿秋白、向忠发、李立三、王明、博古,我们按照马克思主义的一般原理,苏俄革命的基本道路指导中国革命,中国共产党撞得鼻青脸肿,磕得头破血流。
1935年遵义会议对毛泽东的选择,不是山头妥协的结果,不是利益集团平衡的结果,是中国共产党对胜利的选择。斗争实践证明,只有毛泽东的道路是中国革命胜利的唯一道路,不是唯二的,不是还有一条道路也能胜利。全试过了,没有!毛泽东是中国共产党所有领导人中第一个,也是唯一一个解决了“中国的红色政权为什么能够存在”这个中国革命最根本的问题的人。
毛泽东当年把队伍拉到井冈山,探索中国革命胜利道路,党表彰他了吗?党处分他!秋收起义让你打井冈山了吗?让你打长沙,你却带兵逃跑,这是严重的右倾主义错误,就把他开除了。但是被开除了,毛泽东还是继续干,不像我们今天,开除了就不干了。毛泽东被三次开除中委,八次受到严重警告,但是还是继续在干。因为他身上有最珍贵一点,就是有深刻的历史自觉。
什么叫历史自觉?第一,是对社会运行规律的深刻领悟;第二,是对历史发展前景的主动营造。毛泽东终其一生都是这样,从来不相信命运的摆布,从来不甘愿受到规律的左右,从来主张“舍得一身剐,敢把皇帝拉下马”,从来不安于现状要改变现状。
就是这种强烈的历史自觉,使他从一个普通的湖南农家子弟,变成了新中国,暨建党建军于一身的历史巨人,否则毛泽东充其量只是湖南乡村的一个教书匠而已。这种历史自觉不但极大地改变了本人的命运,也极大地改变了国家和民族的命运。中共没有好运。但倘若真要说有的话,那就是拥有这样一批抱有极大的历史自觉的领导者,毛泽东就是这样居功至伟的人!
延生阅读来源:华山穹剑
延伸
阅读
“北漂”毛泽东——在逆境中崛起

看看毛泽东青年时代的历史,我们会发现,毛泽东在很长时间里处境很不好,多次陷入过逆境。
虽然1935年的遵义会议基本确定了他的实际领导地位,但事实上,从1920年参加党的一大,直到1945年召开党的七大,整整20多年时间里,他从未在名义上获得过党的最高领导权。
不仅如此,在这段时间里,他还曾遭遇过很多次的打击,受到过党内处分、被错误“开除党籍”、剥夺军事领导权、在红四军民主选举中落选、被排除出党的决策小组,甚至长征都差一点没带他走.......
然而,除了这些,他真正的逆境还在更早的时候。
当他第一次离开老家来到北京,光荣成为一名“北漂”、真正籍籍无名的时候。
为了行文方便,我们就叫他毛同学吧。

1919年,毛同学25岁,才刚刚在北京漂了不到一年。和现在很多北漂一样,青春正当时。
一年前,他基本上是抱着“粪土当年万户侯”的心态到的北京。
然后发现,不仅万户侯离他很远,连粪土都离他很远——那时候的北京城,大粪很值钱,毛同学根本就接触不到这个垄断行业。
为了谋生,他在老师的推荐下,在一所大学里搞兼职。一个月工资8元,据他后来自己讲,“这个工资在当时并不低。”
那么,和他的工资相比,当时北京的房价是多少呢?
我查了下资料,就在毛同学待在北京的那一年。鲁迅和他的弟弟周作人买下了现在西直门附近的一套房子,只用了鲁迅一年的工资。
同一时间,郁达夫在阜成门附近也买了一套房子,很轻松。后来有人据此推算,说民国时期北京的房价并不高。
这话说得,就像“先定一个小目标”一样。
高不高,要看对谁而言。
要知道,不管是郁达夫还是鲁迅,那都是民国时期非常著名的人物,如果当年有作家富豪榜,这两人一定名列前茅。
当时还在教育部任职的鲁迅,每个月光是工资就有300元。
是毛同学月工资的37倍。
鲁迅买的那套房子价格为3500元,郁达夫买的房子价格2200元。
对他们而言也就是一年的收入,对毛同学而言,却是不吃不喝几十年的工资。


毛同学的家庭是当地的富农,家里有不少土地,还养了长工。
经过毛同学父亲一辈子的苦心经营,各种精打细算,据毛同学自己统计,最后家庭总资产大概两三千元的样子。
用尽一个富农家庭的洪荒之力,也就够买北京一套房。
这样算起来,你就会发现,毛同学当年面临的困境,和现在我们许多漂在北京的年轻人一样。
事实上,那时候的毛同学,不仅买不起北京的房子,连租房都非常困难。和现在许多年轻北漂一样,毛同学到了北京后,也只能和朋友租住在极其便宜的大杂院里。
这个大杂院据说是清朝停放灵柩的地方,在院子里修了几栋矮房子,是给抬灵柩的脚夫住的。
幸运的是,毛同学并没有住在恐怖的灵柩房里;不幸的是,他也没有住在脚夫住的矮房子里。
他租住在挨着矮房子搭建的几间更破更矮的小房子里,而且还是七八个人睡通铺,晚上翻个身都要先和旁边的人打个招呼。
条件这么差,还住在这儿,原因只有一个,便宜。
很多和他一起来北京的同学,为了省钱不得不住到了河北的保定等地方去。就像现在很多人住在燕郊、固安一样。


但和现在很多人不一样的是。
毛同学那时候几乎没有时间去关注北京的房价,研究自己到底要多久才能在北京买下一套房,或者跟着大V一起骂北京房价太贵,明天就回老家。
他很忙。
在北京待过的短短一年时间里,毛同学到处认识和结交社会名流,参加各种社团活动,组织到企业调研学习,甚至还和朋友们大冬天地一起跑天津去看海。
其实,一开始这些社会名流并不愿意和北漂的毛同学来往。毕竟毛同学当年要文凭没文凭,要家世没家世,要名气没名气,很多牛逼人物都不拿正眼瞧他。
民国大V胡适甚至在课堂上拒绝回答毛同学的提问。
即便如此,毛同学仍然无怨无悔地去参加这些名人的各种见面会、演讲,主动去做各种会场服务。
在历史里读到这些“细节”的时候,我总不自觉想起,俞敏洪当年想要认识徐小平时的情景。
那时候的俞敏洪就是一穷学生,和徐小平身份悬殊。
为了接近徐小平的圈子,每次徐小平搞周末沙龙,俞敏洪都默默地跑去端茶倒水。谁也不会拒绝一个甘于跑腿的小弟,于是俞敏洪得以在旁边听到他们很多真知灼见。
更重要的是,通过这种“不要脸”的方式,俞敏洪在徐小平和他的朋友圈里刷出了存在感。
徐小平最终成为了新东方的三驾马车之一,为新东方的建立发展立下了汗马功劳。
而毛同学也通过他这种求学好问的方式,赢得了诸如陈独秀、胡适、李大钊等人的关注。
比如胡适,在拒绝毛同学提问的一年后,就专门写文章介绍毛同学主编的刊物,对毛同学赞赏有加。
优秀的人生,总会有很多相似的细节。


毛同学其实在北京待的时间并不长。1919年春天,因为母亲病重,毛同学选择离开北京回到老家。
然后在第二年又短暂地到过一次北京。
此后,毛同学再没来过北京。
我后来一直想,就这一年的北漂日子,对毛同学而言,到底有多大的意义?
我看过的一段话曾这样评价:应该说,正是在北京的短暂岁月,真正改变了毛泽东的人生志向。
这句话,一点也没夸张。
来北京前的毛同学没有名气、没有工作、没有收入、没有房子,而且还没有女朋友。
甚至,最夸张的是,作为后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奠基人,没到北京之前的毛同学居然没有听说过马克思!
他后来自己感叹说:到了北京,在马克思诞生整整100 周年之后,他方才第一次知道世界上有马克思这个人、有十月革命这回事。
如果没有来北京, 没有近距离地与李大钊、 陈独秀相处,他很可能就不会走上马克思主义的道路。
就在北京一年多的时间里,他认识了很多大牛,开阔了眼界,吸收了许多新的思想,甚至还搞定了女朋友。
他在一年内做的事情,很多人留在北京十年也未必能做到。
离开北京时,他虽然还是一副北漂的穷困样,连仅有的一双鞋都被人偷走,转道上海时,不得不靠给人洗袜子度日。
但当他回到家乡,就已经不再是一个处在闹市中却默默无闻、不知何去何从的青年了。
他带回了他在北京所有的经历、学习、思考以及他所理解的社会主义革命。
天下是我们的天下,国家是我们的国家,社会是我们的社会。我们不说,谁说?我们不干,谁干?——毛泽东《民众的大联合》,1919年7月。
他创办了《湘江评论》,他写下了很多文章,积极地参加各类政治活动,引起了社会各界广泛的关注。
在这之后,他还到过上海,到过广州,到过武汉,到过井冈山,到过瑞金,到过遵义,到过延安,到过西柏坡。
当三十年后他再一次回到北京时,他已经完成了一项这世上最伟大的事业:创建了一个新的国家。
中华人民共和国。
天府事变 《如果你能看到该有多好》

小时候我们学到一些主旋律文章的时候,总会提炼出一个高大上的东西,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那时的我们或者完全不能理解,或者轻蔑发笑,或者压根不相信。
但只有有一天,你经历了人情冷暖,在社会上碰得头破血流,失败到怀疑人生的时候。
你才会明白,那些在任何情况下都能不带着情绪生活的人心理有多强大。
当年的毛同学在北京日子不好过,却从未放弃过对未来的期望,也从未忽视过身边触手可及的美好。
他写道:
在公园里,在故宫的庭院里,我却看到了北方的早春。 北海上还结着坚冰的时候,我看到洁白的梅花盛开。我看到杨柳 倒垂在北海上,枝头悬挂着晶莹的冰柱, 因而想起唐朝诗人岑参咏北海冬树挂珠的诗句: “千树万树梨花开”。北京数不尽的树木激起了我的惊叹和赞美。
从毛同学的故事里,我还读到一个非常重要也非常浅显的道理,那就是:
永远不要带着情绪去生活。
消极、否定和怀疑,是人生的大敌。
这个世界上已经活过了1800亿人,未来也还会有无数个1800亿人生活。
你觉得比天还大的委屈和难以抑制的愤怒,放在这1800亿人中来看,真的没啥意义。
你再诅咒房价,都对你明天起床后就要的生活没有任何帮助。
与其把你的精力和目光放在这些你已经无力改变的事情上,带着情绪去工作和生活,不如换个心态轻松北漂。
这个心态值得我再说一遍:
你不一定要最终留在北京,但在这里的每一天,都要让它过的有意义、有价值。
这才是北京的正确打开方式。
视频来源:团陕西省委
延伸阅读来源:微信公众号“栩先生”(ID:superMr_xu)
作者:李栩然
延伸
阅读
毛泽东逝世四十一周年: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

2017年9月9日是毛泽东逝世41周年,让我们重温毛泽东长征诗词,领略非凡的伟人气度,博大的胸襟魄力,崇高的精神境界。愿你,从中获得绝境奋起的信念、智慧与勇气。

长征序曲:“风景这边独好”
第五次反“围剿”失利后,中央红军实行战略转移,1934年夏,长征序幕全面拉开,毛泽东作此词以激励革命精神。黎明前他登会昌山,为革命前途忧心如焚,却无消极悲观失望之态,反而道出“风景这边独好”之志。

《清平乐·会昌》
东方欲晓,莫道君行早。
踏遍青山人未老,风景这边独好。
会昌城外高峰,颠连直接东溟。
战士指看南粤,更加郁郁葱葱。

长征鼓点:“万马战犹酣”
长征开始之时,局势险恶、战事告急,面对数十万敌人的围追堵截,毛泽东创作小令为党和红军鼓舞士气。三首词分别写驰骋山路上英雄形象之高,红军指挥者胸怀之广,以匡扶天下为己任者意志之坚。

《十六字令三首》
其一
山,快马加鞭未下鞍。
惊回首,离天三尺三。
其二
山,倒海翻江卷巨澜。
奔腾急,万马战犹酣。
其三
山,刺破青天锷未残。
天欲堕,赖以拄其间。

长征言志:“而今迈步从头越”
纵有雄关险隘、惊涛骇浪阻挡在前,红军以大无畏的革命正气与天斗、与地斗、与敌斗,以坚定的革命信念向着既定的长征目标英勇奋进。《忆秦娥·娄山关》深层蕴涵即在此。

《忆秦娥·娄山关》
西风烈,长空雁叫霜晨月。
霜晨月,马蹄声碎,喇叭声咽。
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
从头越,苍山如海,残阳如血。

长征丰碑:“万水千山只等闲”
成千上万长征人的经历向后人诉说着当年的艰难,然而《七律·长征》向世人强调的却是另一面——“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的从容不迫风度。

《七律·长征》
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五岭逶迤腾巨浪,乌蒙磅礴走泥丸。
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
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

长征抱负:“环球同此凉热”
中央红军走完了长征最后一段行程,即将到达陕北,毛泽东登上岷山峰顶,远望青海一带苍茫的昆仑山脉有感而作。

《念奴娇·昆仑》
横空出世,莽昆仑,阅尽人间春色。
飞起玉龙三百万,搅得周天寒彻。
夏日消溶,江河横溢,人或为鱼鳖。
千秋功罪,谁人曾与评说?
而今我谓昆仑:
不要这高,不要这多雪。
安得倚天抽宝剑,把汝裁为三截?
一截遗欧,一截赠美,一截还东国。
太平世界,环球同此凉热。

长征誓词:“不到长城非好汉”
“不到长城非好汉”借助于与中华民族发展史关系极为密切的建筑物,将敢于斗争、敢于胜利的信念表达出来且造出千古名句。而一句“今日长缨在手,何时缚住苍龙”,展现了革命任重道远而信心百倍的光辉前景。

《清平乐·六盘山》
天高云淡,望断南飞雁。
不到长城非好汉,屈指行程二万。
六盘山上高峰,红旗漫卷西风。
今日长缨在手,何时缚住苍龙?

长征精神:“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
中央红军到达陕北两个月后,毛泽东发出气壮山河的豪言壮语:“我们中华民族有同自己的敌人血战到底的气概,有在自力更生的基础上光复旧物的决心,有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能力。”这种精神在次年2月东征路上写成的《沁园春·雪》中艺术地显现出来。

《沁园春·雪》
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
望长城内外,惟馀莽莽;
大河上下,顿失滔滔。
山舞银蛇,原驰蜡象,
欲与天公试比高。
须晴日,看红装素裹,分外妖娆。
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
惜秦皇汉武,略输文采;
唐宗宋祖,稍逊风骚。
一代天骄,成吉思汗,
只识弯弓射大雕。
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

延伸阅读来源:央视新闻
图/综合自中国共产党新闻网、新华网等
内容/整编自中国共产党新闻网、甘肃日报、北京日报
分享到: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0

使用道具 举报

Rank: 7Rank: 7Rank: 7

板凳
发表于 2017-11-24 18:14:16 |只看该作者
我们传播一种生活态度 让您一生拥有优雅气质!

使用道具 举报

Rank: 7Rank: 7Rank: 7

沙发
发表于 2017-11-18 18:59:35 |只看该作者
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手机版|辽宁养老服务网 ( 辽ICP备17016859号 )  

GMT+8, 2025-8-25 17:37 , Processed in 0.013592 second(s), 10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2

© 2001-2011 Comsenz Inc.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