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养老服务网
搜索
查看: 1275|回复: 2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没看过,没走过,红旗渠的精神你永远不知道 [复制链接]

Rank: 7Rank: 7Rank: 7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7-9-19 17:25:43 |只看该作者 |倒序浏览
本帖最后由 远航 于 2017-9-19 17:28 编辑

墨香诗韵
2017-09-19 07:30

当你来到河南的林州,相信太行大峡谷是必去的地方之一。但是在林州还有一处地方我觉得反而应该是走在太行大峡谷之前的,那就是世界上最伟大的工程之一:红旗渠。相信这里对于很多人不会太过陌生,不管是曾经课本上学到的知识,还是在成长的道路上听闻到的,这里一定需要来一次走心之旅。

红旗渠位于河南安阳的林州市,这里是河南,山西,河北三省的交界处,这里也自然汇集了美不胜收的风景。在这人杰地灵的地方,你会欣赏到足以震撼心灵的一个浩大工程,而这也是证明了早期人们的智慧。

去往红旗渠之前我们不妨来到这里的纪念馆,在这里你可以通过文字与图片,以及纪录片的几种方式来了解曾经的这段故事。恰巧当天我们也遇到了当地一所小学学生也来到这里游览,而且还有小小讲解员为我们解说。

1949年林县全境解放,随后县政府组织修建了许多水利工程,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用水困难的问题。1957年起,先后建成英雄渠,淇河渠和南谷洞水库弓上水库等水利工程。但由于水源有限,仍不能解决大面积灌溉问题。


1959年,林县遇到了前所未有的干旱,境内的4条河流都断流干涸了,已经建成的水渠无水可引,水库无水可蓄见了底,山村群众又得远道取水吃。经过多次讨论,要解决水的问题,必须寻找新的可靠的水源,修渠引水入林县。但是在林县境内没有这样的水源,县委把寻水的目光移向了林县境外,想到了水源丰富的浊漳河。


1959年10月10日,林县县委召开会议作决定把浊漳河的水引到林县来。1960年2月,林县人民开始修建红旗渠,经过豫晋两省协商同意,后经国家计委委托水利电力部批准。1960年的3月6日, 林县引漳入林委员会在盘阳村召开全体会议,会上把引漳入林工程正式命名为"红旗渠",意思就是高举红旗前进。经过十年奋战,先后于1965年4月5日总干渠通水。

1959年10月10日,林县县委召开会议作决定把浊漳河的水引到林县来。1960年2月,林县人民开始修建红旗渠,经过豫晋两省协商同意,后经国家计委委托水利电力部批准。1960年的3月6日, 林县引漳入林委员会在盘阳村召开全体会议,会上把引漳入林工程正式命名为"红旗渠",意思就是高举红旗前进。经过十年奋战,先后于1965年4月5日总干渠通水。


红旗渠纪念馆是为了纪念林州人民为了改变缺水旧面貌,修建红旗渠的创举而建立的。红旗渠1960年2月动工,1969年7月竣工。1975年,林州在红旗渠总干渠枢纽工程分水闸处建立了纪念亭,碑林等,并由210幅珍贵历史照片和修建场景,英雄事迹组成室内展览,定名为红旗渠纪念亭。


分水闸以上是长102米,高10米的防洪矩形明渠,再上是长346米的分水岭双孔隧洞,单孔宽4米,高4.5米。1973年建成的红旗渠纪念亭横跨在隧洞与分水闸之间的明渠上,为古今结合式建筑,三开间四周14柱,琉璃绿瓦挑檐,古色生辉。“红旗渠纪念亭”匾牌,为中国佛教协会主席,当代书法家赵朴初手迹。


在参观完红旗渠纪念馆后还观看了一场关于当时工程修建时的纪录片,整场片子时长40分钟。影片虽然看起来已经非常模糊,甚至有些部分出现了卡带,但也正是因为它,能让我们这些后人看到了曾经的那段艰苦岁月,而人们那种不怕苦,不放弃的精神也在激励着我们。


在红旗渠的我们不但从哪些久远的历史图片和文字中感受到了曾经那份艰苦岁月后的力量,而且我们也在同行的林州小学生身上看到了他们品学兼优,吃苦耐劳的精神。也是因为这些细节深深地感动了我,对于红旗渠的那段历史产生了更加深刻的敬畏之心。


如今在林州的一些学校对于学生们开启了研学方案,因为红旗渠原本就有深厚的历史文化,这样也能让学生们在与平常不同的生活中拓展视野,丰富知识,加深与自然和文化的亲近感,增加对集体生活方式和社会公共道德的体验。


当完整的了解过红旗渠的历史背景后,不妨去看看红旗渠的真正面貌。站在这里看起来这些渠道不是很起眼,但是当年修建这些,曾经的那些人也是吃尽了苦头。当时在修筑筑的时候找不到合适的地方,人们就睡在山崖下,石缝中。有的挖窑洞,有的露天打铺,睡在没有房顶,没有床,薅把茅草当铺草,真是铺地盖天。


如今在红旗渠的渠道边上都能看到一些形状不一的石壁,有的凸,有的凹,甚至有的看起来是方形的。其实这些都是早期人们用铁锤和铁棍一点一点敲出来的。红旗渠的总干渠全场70.6公里,而这一锤一锤的敲就是十年的时间。


在红旗渠的一处山脚下有个地方叫青年洞,这里是曾经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郭沫若在1973年亲笔题写的洞名。而这里也是有一段故事:1960年2月由横水公社320名青年先行施工。是年11月因自然灾害和国家经济困难,总干渠暂时停工时,为早日将浊漳河水引入林县,建渠干部群众坚持“宁愿苦战,不愿苦熬”,改由各公社挑选300名青年组成突击队,继续施工。当时干部民工口粮很低,为了填饱肚子,上山挖野菜,下漳河捞河草充饥,很多人得了浮肿病,仍坚持战斗在工地,以愚公移山精神,终日挖山不止。


在景区里每天定时还有当时人们修建红旗渠时高空工作的实景演出,在如此险峻的深山上一条绳子就是所有的安全保障,而我们看到的这些已经是现在条件比较好的时候,想想曾经那段时间里没有现在的条件,人们早做工时是多么的艰苦不易。

看过这些感触深厚的影片,走过历史厚重的道路,其实红旗渠已经在我内心中有了另外一种认识。身在条件优越的今天,我们一切的辛苦其实在红旗渠的岁月里根本不值得一提。历史过去了,社会在进步,但是祖辈们留给我们的这些红旗渠精神一直烙在我们心底。



分享到: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0

使用道具 举报

Rank: 7Rank: 7Rank: 7

沙发
发表于 2017-9-19 17:26:54 |只看该作者
红旗渠精神传万代,太行山红叶醉千秋

使用道具 举报

Rank: 7Rank: 7Rank: 7

板凳
发表于 2017-9-19 17:27:47 |只看该作者
红旗渠精神世代相传。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手机版|辽宁养老服务网 ( 辽ICP备17016859号 )  

GMT+8, 2025-2-24 01:55 , Processed in 0.008236 second(s), 10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2

© 2001-2011 Comsenz Inc.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