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阴山山脉中段,毗邻高阙塞 将军蒙恬率领三十万大军,一路北行,抵达浩瀚沙漠与茫茫草原交会的北部边郡——上郡(郡治在今陕西榆林南)。时在公元前215年,即秦始皇帝嬴政完成统一之后六年。
蒙恬此行,肩负着一项重大使命——赶走长期盘踞在“河南地”的匈奴,将那片广阔地域收归秦帝国的怀抱。
那是一片“草木茂盛,多禽兽”的森林草原地带,西、南连大漠,北接崇山,东邻云中(郡治在今内蒙古托克托县),黄河自其西、北、东三面流过,形成一个“几”字形大弯转,故称“河套”。约略而言,河南地包括于今河套之内,主体在内蒙古鄂尔多斯地区,是黄土高原的极北处。自春秋以来,河南地长期都是草原民族的活动区域,秋高马肥的时节,来去如风的“胡马”常常以此为基地,聚群南下,劫掠一番,迅疾亡去。秦国统一之前,这片区域的大部分一度归赵国所有,草原民族被“胡服骑射”的赵国军队驱至崇山之北。至秦国吞灭六国之际,中原混乱,草原民族趁虚而入,饮马黄河畔,又将河南地的大片土地当成了牧场,而且不时南侵,扰掠秦国边境。
将军蒙恬在公元前215年重演了战国中期赵国的赫赫武功,他的三十万大军将匈奴逐出河南地,迫其北逃数百里。在这片人民稀少的广阔土地上,秦帝国临河设四十四县,置九原郡(郡治在今内蒙古包头市西)。
![]()
阴山山脉中段,战国秦长城遗址上,牧羊人随手堆起的石堆 将匈奴逐出之后,蒙恬完成了他人生中另一项壮举——为防匈奴再度南下,蒙恬将战国时秦、赵、燕三国所筑长城连接起来,又加增修,筑成了一条西起临洮、东至辽东的万里长城。这是蒙古草原上最具标志性的人类文化遗产,也是整个人类历史上最令人惊叹的伟大工程之一。
此后的岁月,除了偶尔返回国都咸阳述职,蒙恬一直待在北方这片寒冷广阔之地,戍边屯田,直至他在公元前210年被迫自杀身亡。
在今日中国的版图上,蒙恬主持修筑的这道万里边墙,整体呈西南至东北走向,它自甘肃临洮出发,经宁夏而北上,穿越乌兰布和沙漠北缘的鸡鹿塞(在今内蒙古磴口县北)之后,攀上一座东西绵延一千多公里的壮阔山脉;此后长城便大体沿着这座山脉向东延伸,终于在呼和浩特市北的山脉南坡上与赵长城相连;最后,长城又北过乌兰察布市,自兴和县北部进入河北省境内,与燕长城相连。
![]()
阴山中段的长城遗址 2012年秋色渐浓之际,我们横穿内蒙古中部,经行之处,正是秦长城蜿蜒于内蒙的段落。只不过两千余年风雨剥蚀之后,长城多已残毁,只在某些地方依稀可见当年的雄姿。这些残存的墙体孤零零矗立在那座东西绵延一千多公里的山脉之上,永恒沉默,任凭长风浩荡,固守着太多历史的秘密。
这座山,即是阴山,自古以来,赫赫有名。
阴山名称之由来,或许正如谭其骧先生所云,因其位于中原之北陲。显然,这是从中原农耕文明的角度来说的,至于草原上的游牧民族如何称呼这座山,则难以确知。蒙古语称之为“达兰喀喇”(意为七十个黑山头),已是晚近的事情。
从广义上来说,阴山全长一千多公里,东起今日河北省西北部的桦山,西止于内蒙古中部巴彦淖尔盟的狼山,中间则分布着大青山、乌拉山、色尔腾山等著名山峰。阴山南北纵深50-100公里,平均海拔1500米以上,有如一道巨大的屏风,拦住了北方的寒流,也阻住了南方的水汽,使得山南山北形成了迥异的气候环境和文明形态。
![]()
大青山以北,秋色连天 阴山是天地造化所生,而逶迤其上的长城是人类的大手笔。秦帝国在阴山这道天然地理界线上修筑长城,自然是出于国家政治的需要,秦始皇帝嬴政希望用这道气势宏伟的边墙阻挡住游牧民族南下的马蹄,在帝国的北部边陲确立一道牢不可破的防线。从这个角度来说,长城似乎是秦帝国在北方的疆界,但事实上,它只是一道防御工程,并不具备真正的疆界之意义。
这段长城的真正意义在于,它在农耕与游牧两种文明之间,强硬地加上了一条隔离带,目的只在保障隔离带之南黄河流域的农业文明。这种意义并非在秦长城全线贯通之后才凸显出来,远在长城出现之前,绵延壮阔的阴山山脉已经天然地将农耕与游牧文明的联系隔开,长城只是人为地强化了这一层含义。
![]()
大青山蜈蚣坝,十月,远处山顶上已经浮着一层白雪 在阴山上,人造的长城与天造的山脉是合为一体的,而这两个巨大的可视景观背后,隐藏着一条不可见的农牧分界线,这条线隔开了两种截然不同、不可调和的生存方式,中国历史上发生在北部边疆的中原王朝与游牧民族之间的所有争端,几乎全部源于这两种生存方式,或者说两种文明之间的矛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