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养老服务网
搜索
查看: 3125|回复: 9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南京知青之歌》遭封杀真相 [复制链接]

Rank: 8Rank: 8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1-10-12 11:28:46 |只看该作者 |正序浏览
本帖最后由 原汤 于 2011-10-12 11:30 编辑

《南京知青之歌》遭封杀真相

        “文革”中,诞生了许多知青革命歌曲,在这众多的知青歌曲中,《南京知青之歌》无疑是影响最大、流传最广的一首。1969年9月,它被定为反动歌曲,因为它“说出了帝修反想说的话,唱出了帝修反想唱的声音”。1970年2月,张春桥指示:迅速查清此人,予以逮捕。

       《南京知青之歌》反映的是江苏南京市知青下乡之初万分复杂的心情。它是当时社会思潮的最直接的反映,具有广阔的社会心理背景。它曲折地流露出对命运的无奈,生命活力的被钳制,以及由此导致的失落、压抑、迷茫。但在其中仍注入了深重的“历史责任”感。

《南京知青之歌》的内容是:

        “蓝蓝的天上,白云在飞翔,美丽的扬子江畔是可爱的南京古城,我的家乡。啊,彩虹般的大桥,直上云霄,横跨长江,雄伟的钟山脚下是我可爱的家乡。

       告别了妈妈,再见吧家乡,金色的学生时代已转入了青春史册,一去不复返。啊,未来的道路多么艰难,曲折又漫长,生活的脚印深浅在偏僻的异乡。

      跟着太阳出,伴着月亮归,沉重地修理地球是光荣神圣的天职,我的命运。啊,用我的双手绣红了地球,绣红了宇宙,幸福的明天,相信吧一定会到来。

      告别了你呀,亲爱的姑娘,揩干了你的泪水,洗掉心中忧愁,洗掉悲伤。啊,心中的人儿告别去远方,离开了家乡,爱情的星辰永远放射光芒……”

       此歌原作仅有3段,传播过程中增至7段。流传最广当属第3段,“跟着太阳出,伴着月亮归,沉重地修理地球”,“用我的双手绣红了地球,绣红了宇宙,幸福的明天,相信吧一定会到来。”这首歌在1971年之后被入伍的知青带入军营,又在军队的城市兵(他们大都下过乡)中流传。歌曲的被批判,以及作者的入狱,仍然不能阻挡歌曲的传播。

     关于《南京知青之歌》的作者,在“文革”中有诸多传说,歌曲作者任毅同他的歌一样有一段曲折的经历。

分享到: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0

使用道具 举报

Rank: 4

10#
发表于 2012-3-13 08:29:04 |只看该作者
  真是惊心动魄呀!一首歌曲竞带来如此震撼.
  原汤老师,谢谢你让我们了解了知青,了解了现代人不可能理解的年代.
  向老师问好,向老师致敬!

使用道具 举报

Rank: 4

9#
发表于 2011-11-4 12:45:14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文静 于 2011-11-4 12:46 编辑

附件: 你需要登录才可以下载或查看附件。没有帐号?立即注册

使用道具 举报

Rank: 8Rank: 8

8#
发表于 2011-11-3 21:23:30 |只看该作者
诵明月之诗 发表于 2011-11-3 15:31
原老师;俺啥时候升版主了呀?  我只能是客人来走走的哦,会是一个忠实的朋友。当版主不行的,请谅解呀! ...

明月,前几天大家在一起,说起你来,我说你从上海大都市下乡到黑龙江最北边黑河,在黑龙江一呆就是20年,大家都说论知青情结谁也不能和你比,有的人下了两天半乡还吵吵喊喊的呢?你当个版主是必须的,大家的提议不能违。

使用道具 举报

Rank: 2

7#
发表于 2011-11-3 15:31:12 |只看该作者
原老师;俺啥时候升版主了呀?  我只能是客人来走走的哦,会是一个忠实的朋友。当版主不行的,请谅解呀!

使用道具 举报

Rank: 2

6#
发表于 2011-10-13 15:11:53 |只看该作者
真是惊心动魄的事

使用道具 举报

Rank: 8Rank: 8

5#
发表于 2011-10-12 11:34:33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原汤 于 2011-10-12 11:40 编辑
原汤 发表于 2011-10-12 11:31
3427号囚徒
《我的家乡》一歌写出后当即被人拿去传抄,以惊人的速度在知青中间流传开来。夏收之后,任 ...


“陪绑”到10年徒刑
         从2月19日任毅被捕入狱,到8月3日被宣布判刑,在这5个月时间里,他天天被提出去审讯,而且经常是在夜里。审讯人员逐字逐句地审查歌曲的歌词,光一句“生活的脚步深浅在偏僻的异乡”,他们审了任毅好几天,一定要逼他承认当时写的不是“深浅”而是“深陷”。任毅因为自己确实写的是“深浅”,所以拒不承认。虽然是一字之差,可是此时彼时大不相同。关于“深浅”,任毅还可以自我批判一番,因为知识青年身上还存在着没有得到改造的小资产阶级的不彻底性,没有工农兵那种一往无前的脚踏实地的精神,所以脚步是深深浅浅的;而“深陷”岂不是成了对“上山下乡”的一种诬蔑吗?虽然是一字之差,却关系到任毅的命运,所以审讯过程气氛十分严肃。为攻下“深陷”这个堡垒,专案组在任毅面前抛出几十个版本的《知青之歌》,估计是从全国各地搜查来的,有油印的、有铅印的、有复写的、有手抄的,各种样式的都有,其中确实有不少都是写的“深陷”,大概在流传中人们觉得这个词更能说明知青的状况吧,不过就是这个词把任毅整得死去活来。
        就在这5个月期间,他们还3次拉任毅“陪绑”。当时的“公判大会”气氛很恐怖,每个在押的人都不知道落到自己头上的将是什么命运,在没有法律保障的状况下,小百姓有可能因为一个微不足道的疏忽而招致杀身之祸。
      根据当时专案组对任毅的审讯,似乎任毅也足够杀头之罪。运动的恐怖气氛足以使所有被拉去参加公判大会的人有一种末日将临的感觉。不过,随着“陪绑”次数的增加,经验告诉任毅,要被判处死刑的人,拉出去前都要用细麻绳扎住裤管,据说是为了防止他们听到判决后控制不住,大小便失禁。只有这个细节可以预先暗示人的命运,而一个人被判处死刑在当时是不需要任何通知的,根本不存在什么上诉,说拉走就拉走。
       就是在这种气氛中任毅被拉去开了3次公判大会,23岁的他心理承受能力也一次比一次加强。给他刺激最大的是1970年4月28日在南京五台山体育场开的那次大会,宣判的是70年代轰动南京的“2?12反革命案”的主犯。首犯叫陈卓然,还有一个同伙,姓安,他是任毅的小学同学。在这种场合下见到他时,任毅几乎要惊愕地喊出声来。他们都是南京八中的高中生,后来到苏北插队当知青,家庭的不幸和个人的经历使他们长期积压在心中的愤恨随时都有爆发的可能。1970年2月12日,《新华日报》破例出了下午版,头号黑体字的社论《坚决镇压反革命》,预示着一场运动要开始了。但是反抗者毕竟还有,这两个知识青年用剪刀剪下报纸上的字,用这些字组成所谓“反动标语”,然后再用胶水贴在纸上……当天夜里,他们一个放哨,一个戴着手套把这60多条标语贴到南京市主要街道上。标语内容有:“我们要真正的马列主义!查金华烈士永垂不朽!”等等。查金华是南京市在“一打三反”运动中头一个被枪毙的人,仅仅因为他自己组织了一个马列主义小组,用马列的观点对现行政策提出了一点怀疑,于是这个认真的年轻人就付出了生命的代价。
     这些标语出现后,南京城顿时炸开了,公检法忙成一团,召开紧急会议,发布通缉令,排查线索几乎落到了每个人的头上,尤其是回城的
      知识青年。两个月后,这个案子还是给破了,因为有一个知情者为了保护自己而揭发了他们。
在公判大会上,任毅看到他们两人神情都很镇定,当陈卓然看到那个告密者时,
      他大声骂道:“总有一天要跟你算账!”突然他叫不出声音来了——看守勒紧了套在他脖子上的一根尼龙绳,陈卓然被勒得眼珠都要被挤出来。
      就在这一天,陈卓然被枪决了,时年20岁。和他一起被处决的还有其他10人。任毅的那位小学同学被判了15年,而那个告密者却被当场释放。这就是当时的“问题不在大小,关键在于态度”的政策。在审讯任毅的5个月期间,隔三差五地将他拉出去批斗是家常便饭。对他至少开了有30场批判会,他是所谓“意识形态领域里阶级斗争的一个典型”,专门有一个批判任毅的小分队,将他拖来拖去巡回批斗。场面最大的要算南京体育馆召开的那次。为了肃清任毅在知青中的“流毒”,他们还把他拖到插队的江浦县,一个公社一个公社地批斗。不过在知青中召开批判任毅的会,就不那么便当了。当小分队的人念批判稿时,底下常有人起哄,会场上始终没有他们想要制造和达到的气氛和效果。只能走个形式,草草收兵。
      1 970年8月3日,任毅又被拖去参加一次全省的公判大会,这次被宣判的人中间也有任毅。当判词读到任毅的时候,他几乎不相信自己的耳朵:“……判刑10年……”在此之前,任毅已经做好了最坏的打算,从死刑到无期徒刑全都想到了,惟独没有想到会给自己一个10年。10年,在当时可算是一个轻刑。任毅禁不住用胳膊捅捅站在自己旁边的一个犯人,问:“这个10年判的是不是我?”那个人正紧张地听着对自己的判决,立刻也用胳膊捅捅任毅,叫他不要作声。
        从8月3日这一天起,任毅离开了整整禁锢了他165个日夜的娃娃桥监狱囚室,被押到劳改农场去服刑,在那里等待他的是漫长的3000多个日日夜夜。
       1979年2月,任毅被平反出狱。出狱后,公检法赔给他一把新吉他。他被安排到南京一家丝织厂工作。出狱后不久,他到一个老同学家去玩,这位同学的妹妹——也就是他现在的妻子,对他和他的经历都发生了兴趣,虽然她比任毅年轻许多,却执意要嫁给他。
       任毅曾任南京市纺织工业供销公司的业务员,现退休在家,家住南京郊区一片新盖的生活小区里。
(文章来源:《文史博览》2007年第4期)

使用道具 举报

Rank: 8Rank: 8

地板
发表于 2011-10-12 11:31:59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原汤 于 2011-10-12 11:38 编辑
原汤 发表于 2011-10-12 11:31
《南京知青之歌》诞生
任毅,1947年生,南京五中1966届高中毕业生。从小就兴趣广泛、爱好艺术。在上小学时 ...


3427号囚徒
         《我的家乡》一歌写出后当即被人拿去传抄,以惊人的速度在知青中间流传开来。夏收之后,任毅在回南京的轮船上听到有人唱这首歌,于是他走过去,故意问:“你们唱的是什么?”那些人很不屑地回答他:“看你的样儿像是知青,怎么连这个歌都不知道,这叫《知青之歌》!”当初任毅写这首歌时并不敢称为《知青之歌》,因为这里既没有豪情壮志,也没有宏大理想,它只是表达了知青的一种思乡情绪,表达了知青作为一种非工、非农、非军、非学的特殊阶层的强烈失落感。这种情绪在当时是绝对不允许公开表现的,只允许歌颂领袖,歌颂“上山下乡”,甚至只允许表达欢乐。任毅的这首歌之所以如此受欢迎,是因为它以一种忧郁的调子表达了知青的真实情绪和处境。
        曾有一批上海知青在去黑龙江的火车上,一路吟唱这首歌。江西有一个县的知青在开会前的唱歌比赛中,居然也唱
起了这首歌。当时任毅的一些朋友学着列宁评价《国际歌》的口气说:“凭着这首《知青之歌》,你可以到处找到朋友,找到吃,找到住。”
        1969年8月,一个惊人的消息传来。
       任毅有个同学叫郑剑峰,因身体有点残疾,驼背,所以免去了“上山下乡”,任毅班上同学只有他留在了南京,于是郑剑峰家自然而然成了知青回城的联络点。郑剑峰手很巧,爱装半导体收音机。一天他正在调试时,忽然听到莫斯科广播电台在播放任毅所写的歌,他感到很意外,立刻赶去找任毅偷偷告诉他,并约任毅第二天在同一时间再次收听。
       第二天下午4点钟,任毅来到郑剑峰家,两人躲在小屋中偷偷将半导体收音机调到莫斯科广播电台的频率上,果然很快收听到了莫斯科的演唱。苏联把它称为《中国知识青年之歌》,采用男声小合唱,配以小乐队伴奏,效果搞得很不错。任毅听呆了,这是他头一次听到自己这首歌正规演唱的效果,没想到感染力竟有这么大。同时他也意识到莫斯科广播电台的演唱,实际已经把他置于死地,他有不可脱逃的罪责。
        任毅越听越怕,感到一场大祸即将降临。郑剑峰也为任毅担心,不过他一直安慰任毅,劝他不要紧张。郑剑峰后来也遭到厄运,在“一打三反”运
        动中死去。因为他曾经送了十几个半导体收音机给下乡的老同学,其中一人因“收听敌台”而被抓,审查中牵扯到郑剑峰,他身体本来不好,加上惊骇,不久就发病而死。
       任毅的预感很快被证实。一个月以后,南京街头的大批判专栏上贴满了批判这首歌的文章,它已经被定为反动歌曲,“说出了帝修反想说的话,唱出了帝修反想唱的声音。”也许是还没有查明作者,当时只是批判歌曲,还没有批判歌曲作者。
         任毅万分恐惧,差不多成了惊弓之鸟。他立即回到知青点,把所有文字烧毁,包括女朋友写给他的信——她在另一个地方插队,两人经常书信往来,当时两人都对“上山下乡”产生怀疑,在许多方面有共鸣,只是两人关系还未明确。连同女朋友的书信一同焚毁的,还有一本《圣经》,这是任毅从外婆那里拿来的,《圣经》被抄出来也是要定一个罪名的。
       任毅等待着厄运降临,他无数次做梦,梦见自己被抓起来,想象中的灾难比现实中的灾难还要令人恐怖。有一段时间任毅几乎不敢睡觉。他实在不愿在这种恐怖中煎熬下去了。1969年10月的一天,他背着一个书包,里面装着洗漱用具,自己走到南京市娃娃桥监狱门口,对接待人员说:“我就是《知青之歌》的作者,你们把我抓起来吧。”
      那人奇怪地看看任毅,说:“这里也不是想来就能来的。抓不抓你,要有上级指示,现在你先回去。”
       当1970年到来时,形势更为紧张。南京市街头到处刷满了标语:“该管的管!该关的关!该杀的杀!”空气中都好像有一种血腥气。
任毅已感觉到周围气氛更加严峻,他正月十一日那天离开了南京,他不愿自己在外婆家被逮走,于是一个人悄悄回到了江浦县农村的知青点。回到知青点4天后,即1970年2月19日(农历正月十五)夜,有人来抓任毅。这是根据张春桥的一个指示:迅速查清此人,予以逮捕。荷枪实弹的军人砸开了知青点的房门。茅草房四面被包围,窗外手电筒雪亮的光柱四处扫射。任毅不知睡在隔壁的同学黄力高、齐克、陈建中醒了没有。他的箱子被军人打开了,他们什么也没搜到,因为不久前任毅烧完了所有的文字,说也可笑,竟烧开了一锅开水。一个战士发现了任毅的吉它,使劲摇晃,实在摇不出什么东西,他便拉断琴弦,发出沉闷的崩断声。他说:“这是他小子的犯罪工具。”

“带上你的洗漱用品,跟我们走!”

       在前前后后持枪军人的押送下,任毅迈出了知青点的大门,从而结束了“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的历史责任。

       深夜,汽车在南京内桥附近拐了一个弯,忽然放慢速度,悄然驶进了一个大门。士兵们把任毅押下来,在一个铁门前站下。任毅突然醒悟了:这不是“娃娃桥”吗?南京人家喻户晓的“进了娃娃桥,小命就难逃”的话倏地闪现在他的脑海中。

        任毅被推进一个柜台,经过严格搜身,抽去了里里外外所有裤带、皮带,据说为了防止自杀。“拿去,以后不准讲你的名字,这是你的代号。”看守说着将一块1寸宽2寸长的双层白底黑字的布牌子递给任毅。上面印着正楷的阿拉伯数字:3427。


使用道具 举报

Rank: 8Rank: 8

板凳
发表于 2011-10-12 11:31:00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原汤 于 2011-10-12 11:36 编辑

《南京知青之歌》诞生

        任毅,1947年生,南京五中1966届高中毕业生。从小就兴趣广泛、爱好艺术。在上小学时参加过闻名全国的艺术团体——南京市小红花艺术团,学习唱歌。中学时又参加过南京市中学生艺术团,学习二胡和吉它。在中学时,因为他是个活跃分子,同学们都唤他“11号”。11号就是钠,化学元素中最活跃的一种。
       1968年12月26日是毛泽东诞辰纪念日。在这一天,南京五中下乡知青乘坐着卡车穿过新建的南京长江大桥,来到插队落户的地方——江苏省江浦县。任毅等人被分配到公社所在地的一个生产队。后来,任毅的知青点成为全公社知青经常聚会的地方。
         刚下乡时,知青们相信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是有必要的,所以劳动都很卖力。由于任毅干活肯下死力气,肯拼命,每日工分挣到了9.7分,这在当地农村都算是高的。但是,不久,知青们便开始产生怀疑,知识青年似乎给农村带来了新的负担,而农民也并不欢迎他们。
       1969年夏收之际,任毅所在公社的知青中普遍弥漫着一种下乡后的失望情绪。
        全公社的知青经常跑到任毅的知青点来聚会,知青们情绪都很低沉,感到前途渺茫。当时知青中有不少人在弹吉它。吉它在“文革”中是资产阶级的标志,不少家庭因惧怕抄家,纷纷将吉它卖掉。任毅等人的吉它都是在拍卖行买到的,价钱便宜,质量却不错。1969年夏天,由于普遍的失落感,在知青点弹吉它的人又逐渐多了起来,知青们甚至把这里称为“吉它之乡”。大家聚在一起,弹着吉它歌唱。有一首歌,知青们唱得特别动情,此歌名叫《流浪人归来》:“流浪人归来,爱人已离去。内心无比凄凉,我活着为什么?应该怎样活我不敢想,也不愿想,前途在哪里?”
        在1969年5月下旬的一个晚上,南京五中的知青们又聚集在任毅所在的知青户的小茅屋里,把过去的歌轮番唱了一遍。唱完之后,大家仍然觉得心中空虚。这时,任毅的一个朋友唐又在忽然站起来对任毅说:“工人有工人的歌,农民有农民的歌,任毅,你就写一首我们知青的歌吧。”
       他的话对任毅触动极大。当晚任毅抱着吉它谱写了《我的家乡》,整整写了一夜。在第二天天色发亮的时候,这首歌终于完成了。他在歌谱上写下了演唱要求:“深沉、缓慢、思念家乡的。”然后,又注明——南京市五中集体词曲。
       这首《我的家乡》是有雏形的。在1964年,南京五中有一批毕业生志愿去了新疆,在戈壁滩上,他们中间有人作了一首歌曲,名叫《塔里木,我的第二故乡》。这首歌传回南京,五中的学生们听了后很感动。任毅就在这首歌的基础上做了较大幅度修改,节奏也搞得复杂一些,有2/4、3/4、4/4拍,使它能更好地表达知青思乡的情绪,歌词也重新填写。当任毅写到“告别了妈妈,再见了家乡,金色的学生时代已经一去不复返……沉重地修理地球是我的命运……”时,心情沉重,同时又觉得吐出了胸中块垒。
任毅的创作从某种意义上讲,是崔健摇滚的前奏曲,无可奈何与悲怆,正是一代早熟青年的共同特征。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手机版|辽宁养老服务网 ( 辽ICP备17016859号 )  

GMT+8, 2024-11-16 09:06 , Processed in 0.011480 second(s), 11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2

© 2001-2011 Comsenz Inc.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