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养老服务网
搜索
查看: 901|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改嫁“不贞”又怎样?世间难得一清照 2017-10-08 15:14 [复制链接]

Rank: 7Rank: 7Rank: 7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7-10-8 20:14:42 |只看该作者 |正序浏览
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
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
藕花花神
大明湖畔,每至阳历九月,可以去看看秋荷。
虽不如六月末的夏荷那般葳蕤,但烟波浩渺中,几支枯瘦的荷枝遗世独立,大半花片被风吹落,露出藤黄细长的花蕊,似顷刻间就要随风而逝。
这将残未残的荷花,在一波烟水间,别有一番疏朗清淡之气。

荷群背后,有一座花神庙,人称“藕神祠”,也叫“古水仙祠”。神祠里,供奉着一位“藕花花神”。
1996年重修后的藕神祠,有一幅门联:“是耶非耶,水中仙子荷花影;归去来兮,宋代词宗才女魂。”
这位藕花花神,便是李清照。

人们如此爱恋地把她奉作“藕花花神”,或许因为她把那最明朗欢脱的年纪,写成了一首荷香四溢的如梦令:
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
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
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
多年以后,她常常还会想起,那习习的夏风,那沉醉的日暮,那美好的少女时代。
李清照本是济南城里的大户人家的女儿。
父亲是京东提刑李格非,有名的古文家,著有《洛阳名园录》,与欧阳修、苏东坡是好朋友。母亲是时相王珪的孙女,自幼也善诗书。
十五六岁,带着对故乡的眷恋,李清照离开了这个有清泉荷香的安静小城,来到汴京。繁华的京城,带给她不一样的视野和新鲜感,也让她遇见了自己的爱情。

如果古代有朋友圈,赵明诚和李清照也算秀得一手好恩爱。
当时,赵明诚还在太学念书,每逢庙会都会去大相国寺搜集古玩、书画、金石、玉器,闲时买回来好吃的,和李清照一边吃果食,一边整理藏书。
漫漫长夜,烹一壶好茶,提一句典故,便猜出自何书何卷何册何页。两人约好,赢的人便喝一杯茶。李清照的记忆力比赵明诚好,往往都是她赢得哈哈大笑,连茶都泼在了身上。

那时,她“和羞走,倚门回首,却把青梅嗅”;
那时,她“云鬓斜簪,徒要教郎比并看”;
那时,她“一种相思,两处闲愁;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
也许,这样的前半生,足以让李清照在每个无人安抚的梦里笑出了声。但是,一个真正的水中仙子、一位伟大的女词人,却要归功于她的后半生。

金兵入主中原,宋徽宗和宋钦宗父子被金兵掠去做了俘虏,惨死异国,一时国破家亡。
李清照带着他们整理出来的十几车金石古玩,一路向南逃亡。途中,赵明诚忽被任命湖州知州,去建康复命。
她曾在《金石录后序》中回忆这次池阳之别:“六月十三日,始负担舍舟,坐岸上,葛衣岸巾,精神如虎,目光灿灿射人,望舟中告别。余意甚恶,呼曰:‘如闻城中缓急,奈何?’戟手遥应曰:‘从众。必不得已,先弃辎重,次衣被,次书册卷轴,次古器,独所谓宗器者,可自负抱,与身俱存亡,勿忘之。’遂驰马去。”

可谁也没想到,那时精神如虎、目光灿灿的赵明诚,竟因疟疾客死他乡。一对璧人从此天人两隔。
李清照没有食言,她的确听从了他的嘱托,与古物俱存亡。甚至不惜为了保全古物,再嫁张汝舟,背上不贞的骂名。
当北宋早已成为一个遥远的符号,当所遇不淑之人也已锒铛入狱,最终陪在李清照身边、辗转于江南各地的,只有所剩寥寥的古物。

明清以来,或许人们太过疼爱这个不幸的词人,宁愿强词夺理地否定她再嫁的事实,只为保其“贞洁”,也只愿相信她的晚年,永远都在思念她“唯一”的丈夫,还有她无忧的匆匆那年。
因此在书本里,她的晚年永远都是一阙低回婉转的声声慢——“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或是一曲落寞伤情的落日熔金——“中州盛日,却是美人迟暮”。
其实,她晚年最好的一首词,有个美如荷花的词牌名:南歌子。

天上星河转,人间帘幕垂。凉生枕簟泪痕滋,起解罗衣、聊问夜何其? 翠贴莲蓬小,金销藕叶稀。旧时天气旧时衣,只有情怀、不似旧家时。
——《南歌子》
从天上星河的轮转,说到人间的四季变换。从竹席上暗暗滋生的凉意,说到长夜漫漫的寂寞悲索。
荷花凋零,莲蓬始露,罗衣上绣贴的莲蓬,因反复刷洗磨损而变小。金风玉露中,荷叶渐渐枯萎零落,罗衣上金丝勾勒的藕叶边也不知不觉地脱落变稀。
说天气,也说衣物。但是,天气还是国破前的那个秋天,衣物还是家亡时幸存的衣物。只是,独立金秋的人,早已不是旧人,彻夜难眠的情绪,也早已不同往日。

乍一看,这仍是小女子的情怀,但其中深深的悲慨,却早已不是旧时的李清照能够写就。
这里不是声声慢的相思,也不是永遇乐的迟暮,而是一种很博大很深远的情感,一种女性的深远和博大。
就像,本应婉约的李清照,在晚年写下了一首《渔家傲》:
天接云涛连晓雾,星河欲转千帆舞。仿佛梦魂归帝所。闻天语,殷勤问我归何处。
我报路长嗟日暮,学诗谩有惊人句。九万里风鹏正举。风休住,蓬舟吹取三山去!

这里面没有李清照,没有感时忧国,也没有人,只有一种精神。
它要和接天的云涛一起舞作千帆,它要追寻天帝的居所,哪怕长路曲折又漫漫。
它已一无所有,只有诗句,于国无补,于家无补,徒为惊人,却总是惊人。
这样的永不气馁的追寻,是屈原的,是杜甫的,是李白的,是王安石的,是苏东坡的,更是李清照的。

不知她的灵魂有没有飞去蓬莱、方丈或是瀛洲。她的故居,建于趵突泉公园漱玉泉旁。
飞檐圆顶、双脊比翼,典型的宋代建筑。屋前是汩汩涌动的泉水,是池中热闹的游鱼。
屋内几乎是一生的生活轨迹,一架屏风上细细绘着她流亡南渡的路线。
在她手持诗书独立的雕像后,是郭沫若的题诗:一代词人有旧居,半生漂泊憾何如。冷清今日成轰烈,传诵千秋是著书。
图片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分享到: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0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手机版|辽宁养老服务网 ( 辽ICP备17016859号 )  

GMT+8, 2024-9-29 17:35 , Processed in 0.007639 second(s), 10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2

© 2001-2011 Comsenz Inc.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