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养老服务网
搜索
查看: 939|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民国总理熊希龄婚恋传奇民国总理熊希龄婚恋传奇 [复制链接]

Rank: 7Rank: 7Rank: 7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7-10-28 06:15:33 |只看该作者 |正序浏览
安广禄
2017-10-27 17:03

熊希龄(1867--1937),字秉三,湘西凤凰人。光绪进士,选翰林院庶吉士。早年曾留学日本,游历欧美。辛亥革命后,历任袁世凯政府国务总理兼财政总长、参政院参政以及段祺瑞政府行政院院长等职。1917年,50岁的熊希龄深感中国政局动荡不安,遂急流勇退,脱离政界,将自己的余生献给了社会福利事业和教育事业,开创了我国近代慈善事业的先河,曾任世界红十字会中华总会会长。

熊希龄

  熊希龄的结发妻子廖氏在熊希龄考中进士那一年因患肺病而亡,所生一女宝贞也随之夭亡。此后,熊希龄先后有两次婚恋,且都极富传奇色彩。
“龙凤配”
  熊希龄就读沅水校经堂时,他的恩师朱其懿是沅州知府兼校经堂堂长(校长)。那时,熊希龄经常和几个同学一起到恩师家执经问难。有一次,熊希龄正在恩师家的书房里读书,忽听墙外花园里传来一个小女孩侃侃而谈的声音。他屏息细听,小女孩讲的竟然多是有关时务的问题。出于好奇,他悄悄爬上墙头窥视,只见一位头梳抓髻的小女孩盘膝坐在茅亭中,正在向周围静听的小姐妹们高谈阔论。他为小女孩的才华和胆识钦佩不已,也因此对她留下了极为深刻的印象。第二天,他打听到这个小女孩名叫朱其慧,是恩师朱其懿同父异母的妹妹。
  朱其慧长大成人后,不仅才高,而且貌美,慕名前来求婚者络绎不绝。恰在此时,熊希龄的发妻病故。朱其懿平生惜才如命,他非常看中熊希龄的才华,认为“秉三前程远大,岂但玉堂之选,必为开国重臣,名满天下”。因此,他代熊希龄向妹妹求婚。朱小姐未置可否,提出要公开征对联姻,以试熊希龄的才华。
朱小姐征对联姻的消息传开后,犹如一石激起千重浪,四周青年秀才、举人们闻讯,纷纷赶来应对,都想一展才华,以求才女、美女的青睐。朱小姐出的上联是:“种数盆花,探春秋消息。”朱家兄妹二人在众多的应对下联中,认真挑选,仔细品评,最后看中了一副:“蓄一池水,测天地盈亏。”再看作者,正是熊希龄。
1896年春,熊希龄与朱其慧在永州朱其懿家成婚,人称“龙凤配”。昔日师生成郎舅,一时在当地传为美谈。

熊希龄朱其慧与长女

  婚后,两人感情甚笃,吟诗作对,夫唱妇随,比翼双飞。熊希龄1917年脱离政界后献身教育慈善事业后,朱其慧辅佐丈夫先后创办了香山幼慈院、中华教育改造社,并独立创办了妇女红十字会、平民工厂、婴幼教保院等。她还协助丈夫在大连广泛地为灾民和兵燹战乱所殃及地区的民众赈济,或多或少地减轻了灾区的灾害程度。与此同时,她还和晏阳初、陶行知等人一起发起平民教育运动,先后在南京成立平民教育会,成立平民学校30余所;在武昌成立武汉平民教育促进会;在北平成立中华平民教育会。朱其慧一时成为熊希龄从事社会慈善教育最得力的助手。
1931年8月25日,朱其慧女士因积劳过度,突发脑溢血而亡。爱妻不幸英年早逝,对熊希龄打击很大。为了表示对爱妻的怀念,他蓄长须,持手杖,以示洁身自爱。1932年10月,熊希龄将从政25年的全部家产27万银元、6.2万两白银,悉数捐作“熊朱义助儿童福利基金会”,用于社会慈幼事业。
代父求婚
为了使香山慈幼院的事业后继有人,熊希龄开始物色继承人,从而又引出了熊希龄的又一次婚恋传奇。中国人认为男女婚姻全靠一个“缘”字,而熊希龄的这次婚恋传奇正应了这句老话。
朱其慧有个侄女叫朱曦。朱曦在吴兴湖郡女校就读时,有个女同窗好友名叫毛彦文,号海伦,浙江江山人。毛彦文长相十分出众,只可惜红颜薄命,上大学以前曾经历两次失败的婚姻,一次是抗拒包办婚姻;一次是表兄移情别恋。
1920年,毛彦文与朱曦一同考入北平女子高等师范文科,且与朱曦和朱曦的堂姐朱畹、胞妹朱嶷同住一室。毛彦文初到北平,人生地不熟,常于周末随三位朱小姐一起到石驸马大街熊希龄家去做客。熊夫人朱其慧非常喜欢外秀内慧、性情温顺、长于口才的毛彦文。当她听说毛彦文历经两次婚姻失败,依然洁身自爱,发愤读书的事迹后,更加喜爱她。才貌双全的毛彦文也因此在熊希龄的记忆中留下了深深地烙印。

毛彦文

第二年,毛彦文转入南京金陵女子大学读书,是金陵女大公认的“美貌青年”。1925年,毛彦文从金陵女大毕业后,熊希龄要侄女朱畹写信邀毛彦文来香山慈幼院执教,因毛彦文欲出国深造而末果。1931年,毛彦文在美国密西根大学获教育学硕士后回到国内。熊希龄又亲笔写信邀毛彦文到香山慈幼院任教,又因毛彦文先应聘于上海复旦和国立暨南大学而未能成行。
  熊希龄的长女熊芷、侄女朱曦等晚辈,从熊希龄的年龄、身体、事业等多方面考虑,认为毛彦文是最合适的“继承人”和“看护人”。于是,她们开始为远在北平和上海的熊希龄和毛彦文牵线搭桥。1934年,熊希龄由北平抵沪,住在朱曦家。机不可失,时不再来。朱曦和时任盐务稽核所总办的丈夫朱庭祺或三番五次到毛彦文的宿舍登门拜访,或设宴款待。他们和毛彦文见面后,先海阔天空一阵闲谈,然后再正式代姑父求婚。正在孕期的熊芷也挺着大肚子,两度由北平飞往上海,代父求婚。
  再说毛彦文自从与表兄解除婚约后,曾拒绝了许多王公贵族的追逐,潜心求学、治学。这其中最著名的当著名数文学家吴宓(字雨僧)。吴宓曾十分感慨地说:“予平生所遇之女子,实际上爱之最深且久者,则为海伦一人!”他曾亲笔为毛彦文写了近百首情诗,以表达他的爱慕之情,但却丝毫未能打动这位玉女的芳心。毛彦文平时对熊希龄的人品和才华,特别是对他献身于社会公益事业和抗日救亡的民族精神,十分倾慕和敬重。现在又“受各方恳切开导及秉三先生真诚感召”,毛彦文毅然拔除一切毁誉,“终于应允”。她提出的条件只有一个,那就是熊希龄必须剪去长须,丢弃手杖。熊希龄欣然听从。
30年代的社会风气是许多丧偶的老年人,耐不住寂寞却不愿明媒正娶,更不愿公开谈情说爱,而是多事纳妾。而熊希龄却敢为人先,正式向外界宣布要和毛彦文女士结婚,成为当时轰动全国的一大新闻。1935年2月9日,66岁的熊希龄与39岁的毛彦文在上海西藏路慕尔堂举行婚礼。参加婚礼的有当时的上海市长张铁成以及北平、上海各界名流章士钊、虞洽卿、杜月笙、张啸林、梅兰芳等千余人,场面空前盛大。《申报》等京、沪各大报纸争先恐后地刊登了这一特大新闻,并详细报导了婚礼的全过程。

婚后,熊希龄夫妇返回北平,寓居在石驸马大街32号,并大宴北平的亲朋好友。
同年9月,熊希龄夫妇回毛彦文老家浙江江山探亲。江山城里的男女老少听说毛彦文的新女婿当过“宰相”,潮水般地涌向毛彦文之父毛华东沙埂寓所观看。熊希龄有感于好客的江山人,即席赋《奇缘》一首赠毛彦文:“痴情直堪称情圣,相见犹嫌恨晚年。同挽鹿车归故里,市人争看说奇缘。”在江山,熊希龄还积极捐款支持江山县的教育慈善事业,并应江山县文溪镇镇长王寿昌之求,欣然书写“江山慈幼院”匾额一方。
  婚后,毛彦文全力帮助丈夫从事抗日救亡和社会慈善事业。1936年7月30日,她随丈夫赴青岛参加中华慈幼大会。会上,她应邀做了《儿童习惯之养成》的演讲,受到了与会者的高度赞扬。1937年1月19日,毛彦文又随丈夫赴爪哇出席国际远东禁贩妇孺会议。“八.一三”事变后,毛彦文偕丈夫冒着战火,双双赴沪主持救护工作,先后设四处伤兵医院,八处难民收容所,救治伤兵6000人以上,收容难民15万余人。
1937年12月25日,熊希龄和毛彦文在赴香港为难民、伤兵募捐时,因劳累过度,突发脑溢血而亡,享年68岁。
毛彦文新婚刚刚3年,丈夫便不幸病故。她痛不欲生地和着血和泪,撰写了一篇情文并茂的《祭熊公秉三文》。她在熊希龄的遗像前宣誓说:“吾当尽吾力之所及,重整慈院,藉继君造福孤寒之遗志,亦以报相知于天上也。”

熊希龄故居

熊希龄慧眼识英雄,毛彦文也真不愧为女中豪杰。熊希龄病逝后,她痛定思痛,“把所有精神寄托在先生事业上,这样就似乎和先生并不分离”。她说到做到,终身未在嫁人,把所有的精神都寄托在熊希龄的事业上。在抗日战争的硝烟中,奔赴于桂、渝、港、沪之间,出生入死,在所不顾,继续完成丈夫的未竟之业。
(图片来自网络)



分享到: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0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手机版|辽宁养老服务网 ( 辽ICP备17016859号 )  

GMT+8, 2025-9-9 22:12 , Processed in 0.007596 second(s), 10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2

© 2001-2011 Comsenz Inc.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