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养老服务网
搜索
查看: 1068|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一条胡同半个中国!北京的史家胡同里曾住过哪些名流高官? [复制链接]

Rank: 7Rank: 7Rank: 7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7-11-18 05:24:21 |只看该作者 |正序浏览
本帖最后由 惜晖 于 2017-11-18 05:27 编辑





它自明朝以来从未换过名字,甚至在1500年前就已诞生
那时,这里还是阿史那氏族的聚居地,而“阿史那”是突厥可汗的姓氏
也是蒙古黄金家族孛儿只斤氏的祖先

时光荏苒,铁木真一统中原后,在这里建都“汗八里”,即元大都。而这里便有了名字——史家胡同
从地铁5号线灯市口站出来向北,路的西面是菊隐剧场,它的斜对面,就是史家胡同
从清朝到新中国成立,这里曾有80多个四合院,云集了很多高官和名流。华国锋、徐向前、傅作义、荣毅仁、乔冠华夫妇、民国才女凌叔华等都曾住在这里

史家胡同之高贵,号称“一条胡同,半个中国”,许多高官名人都曾住在这里,这里还是大清选录赴美留学生的考场。
英国威廉王子专程前来拜访

沿着幽静的胡同漫步而行,每一个门牌号的后面,都是一段精彩的历史……
史家胡同59号

史家胡同59号院原是史可法祠堂旧址,也是清代教育八旗子弟的“左翼宗学”,现在则是北京最难进的小学之一。

史家小学原址在清朝时,还是清政府选拔赴美留学生的考场,竺可桢、胡适、赵元任等都是从这儿中榜,才有机会出国留学

胡适。他们归国后,大多成了新文化运动的先驱,某种意义上,史家胡同是这场教育革命与文化革新的起点
史家胡同53号

史可法。这里最早住过抗清名将史可法

李莲英。后成为大太监李莲英的外宅

洪钧与赛金花。传说这里还是清末状元洪钧的宅子,洪钧有个小妾,是中国十大名妓之一,历史上“妓女救驾”的女主角赛金花

当年,洪钧带着赛金花出使欧洲,洪钧死后,其家人返回江南吴县老家前,把赛金花赶出家门,她被迫走进“八大胡同”重操旧业。

邓颖超。民国时期,这里曾是张治中私邸,民国末年又成为范汉杰的官邸,解放后,全国妇联驻扎在这里,邓颖超、康克清都曾在此办公。

华国锋。实际上,今天的53号院只有原先的一半,它与北面的内务部街甲44号院本为一体。

1974年,奉命进京任国务院副总理的华国锋,就住在53号后院,而出入则在内务部街甲44号,华国锋也在这里策划粉碎“四人帮”计划。

如今,这里是涉外宾馆:好园宾馆
大门上的牌匾还是邓颖超题写的,“好园”即“女子园”,恰与妇联工作“一语双关”
史家胡同51号

这座院落在解放前,原为香港《大公报》的北京办事处,还曾是山东抗日名将李树春中将私邸,解放后被外交部接管,后来成为章士钊先生的住宅。

章士钊一生传奇,他曾为营救李大钊奔走,为陈独秀出庭辩护,也与鲁迅有过著名的新旧文化之争,又出任段祺瑞内阁的司法总长和教育总长,还做过杜月笙的高级顾问

建国后,他参加了第一届全国政协会议,有段时间,他借住在东四八条的朱启铃家,两家人,一座宅,生活很不方便,1959年,周恩来总理亲自出面,将51号院赠予章士钊,其实如今的51号院也只有原先一半,另一半就是如今的内务部街甲36号。

前为章士钊、后中为章含之,住进51号院的那一年,章士钊的养女章含之,刚从北京外国语学院英语系研究生部毕业,并留校任教。

当时章含之与丈夫洪君彦,还住在斜对面的报房胡同外交部宿舍,后来搬到51号院与章士钊先生同居,1961年,章含之与洪钧彦的女儿妞妞出生,妞妞就是今天我们所熟悉的洪晃。

宅院里三代同堂,温馨无限,后来,章含之离婚,于1973年与外交部长乔冠华结婚

章含之对这个院子有很深的感情,那些年,章含之常常坐在院子里,听养父谈古论今,亲手种下的绿植,郁郁葱葱,一年又一年,许多鲜为人知的故事,都在她写的那本《跨过厚厚的大红门》中。

而妞妞也在这个院子里度过了青春时代,后来,那个《跨过厚厚的大红门》里,天真可爱的妞妞,成了洪晃。

2011年,已是中国“名门才女”的洪晃,把史家胡同51号院交还给外交部。

洪晃。如今,这里已是东城区文物保护单位。这里深藏着一个家族的历史记忆,也保存着50多年风雨挚爱。
史家胡同32号

32号院没有51号院那么出名,但它的历史地位却更加显赫,它见证了教育的变革,还见证了关乎北京城命运的关键时刻。

这里住的是新中国成立前北平城的城主,他叫傅作义,国民革命军高级将领,先后参加过辛亥革命、北伐战争,中原大战、绥远抗战等众多战役,是上个世纪声名赫赫的百战将军。

左为傅作义,中为蒋介石,右为卫立煌。他曾创下五原大捷,差点成为继蒋介石之后,第二位国民政府颁发“国光勋章”获得者。

傅作义在绥远。他也曾主政绥远,大兴水利,提出治军治水并重的口号,让偏僻的绥远地区成为“塞上江南”。

周恩来在西柏坡会见傅作义。1949年,北平和平解放,是他“献出”了北平城,毛主席说,他的功劳,配得上一枚“天坛一样大的奖章”。

周恩来、张治中、傅作义、屈武在钓鱼台。新中国成立后,他成为首任水利部部长,这座院子成为他的居所,据说,院子卫兵密布,防卫严密,为的就是提防国民党的暗杀。

遥想当年,他或许就在这里,思考中国的未来,虽说今天相关文献很少,但我们应该对他报以衷心的敬意。
史家胡同24号

24号院现为史家胡同博物馆,而在遥远的民国时,这里是闻名京城的“小姐书房”,主人是与冰心、林徽因齐名的“文坛三才女”,“新月派”和五四女作家群代表人物之一凌叔华

她出身书香世家,擅画,善文,父亲凌福彭为光绪末年进士,曾拜缪素筠为师,受过辜鸿铭教育,幼时拜王竹林为师,又师从女画家郝漱玉。

她听过周作人的课,朱光潜评过她的画,它的“小姐书房”云集了众多才子佳人,比林徽因的“太太客厅”成名更早。

24号院本为她与陈西滢结婚时的嫁妆,而胡适则是她们的证婚人,当年许多文人墨客常在这里聚会,那时画会交流十分活跃,画会高潮处,许多大师即兴泼墨。

陈衡恪、齐白石在这里组织过画会,就连搞文字的泰戈尔,都应凌叔华之邀,在檀香木片上画了莲叶和佛像。

凌叔华陈西滢夫妇。当时徐志摩、丁西林、胡适、林徽因都在座,也就是那次,她结识了丈夫陈西滢

1947年,凌淑华到欧洲与丈夫团聚,从此一家在欧洲定居,一住就是一生,然而落叶终究要归根,她在89岁的时候,终于回到祖国,一解思乡之情。

此时,她的家已成为史家胡同幼儿园,孩子们捧着鲜花,唱着歌,列队欢迎,凌叔华仿佛看到了自己的童年……

上世纪末,英国王储慈善基金会(中国),与东城区政府朝阳门街道办事处合作,将这里建成了北京第一家胡同博物馆-------史家胡同博物馆

当然,这不只是凌叔华和陈西滢的纪念馆。也是一条胡同的前世今生,这座精致的院子里有参天的老柿子树,有历经时光的老砖

老屋檐、老瓦当、老镇兽、老物件、老竹帘、共同撑起了京城最古典的四合院风情
史家胡同20号

北京人民艺术剧院草创时就选在这里,它的西邻就是史家胡同博物馆,它的规模与博物馆一样大,也是从南面干面胡同跨到史家胡同

20号院成名于解放后,据说旧门牌号是56号。当年,新中国成立,当时的华北文工团进城后把这里作为驻地,前院大楼是苏联专家设计的,在当时很是高大上

1950年,文工团改名为“北京人民艺术剧院”,史称“老人艺”,首都剧场建成之前,很多剧目在这里酝酿排练,焦菊隐、夏淳、于是之等建院元老都在这里生活工作了大半辈子

《龙须沟》剧组在实地体验生活,人艺许多早期经典作品都曾在这里排练,比如,《龙须沟》

于是之饰演程疯子。当年周总理喜欢看人艺的话剧,每每散场后就步行去史家胡同人艺宿舍,看望演员,还与他们合影
史家胡同11号

整条胡同只有这里不是四合院格局,这是一栋西洋式二层小楼,据说是当年日本人盖的咖啡屋,现在是大杂院,从画面看很破败。
史家胡同8号
这里曾是黄敬(俞启威)的故居,其妻子范瑾曾是北京市副市长

俞启威。
史家胡同47号院-原国家副主席荣毅仁故居

上世纪九十年代初,时任国家副主席的荣毅仁搬进此院,并度过了其人生的最后岁月
史家胡同55号院----中共元老李维汉的故居

这里先后住过国民党起义将领刘文辉,

刘文辉

李井泉
在史家胡同的沧桑岁月中
有无数青史留名的人在此居住
从过去的史可法、曹锟、赛金花
到徐向前、傅作义、荣毅仁、李天佑
于光远、章士钊、臧克家、袁也烈
刘文辉、乔冠华、史树清、华国锋等
还有黄宗江、黄宗洛、于是之、焦菊隐
英若诚、牛星丽、金雅琴、濮存昕等艺术家

分享到: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0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手机版|辽宁养老服务网 ( 辽ICP备17016859号 )  

GMT+8, 2025-2-24 06:00 , Processed in 0.007938 second(s), 10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2

© 2001-2011 Comsenz Inc.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