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养老服务网
搜索
查看: 925|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民国乱世佳人苏青:结婚10年,谈离婚 2017-11-24 10:09 [复制链接]

Rank: 7Rank: 7Rank: 7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7-11-25 06:20:39 |只看该作者 |倒序浏览
张爱玲说:“把我同冰心、白薇她们来比较,我实在不能引以为荣,只有和苏青相提并论我是甘心情愿的。”
张爱玲是何等人,能让她甘心与之相提并论的人,自然引起很多人的好奇。
虽然相对于“张爱玲热”,苏青显得颇为冷清,可在上世纪三四十年代,她与张爱玲并称“苏张”“双璧”,其自传体小说《结婚十年》非常畅销,甚至一度超过张爱玲。
她是那个年代成功出走的“娜拉”,在离婚后,以自己的一杆秃笔与柔弱的肩膀,担负起生活的重担,造就了自己的传奇。

苏青生于1914年,原名冯允庄,温文尔雅、端庄大方大概是家人对她的期待。可苏青六岁前和外婆一起在山村生活,整日无拘无束,成了野孩子、小鹦哥,调皮伶俐、爱说话。
苏青的祖父是晚清举人,父亲也曾远赴美国哥伦比亚大学留学,学成归来后在银行任职,家中颇有资财。
然而苏青的父亲是个花花公子,长期花天酒地,搞坏了身体,加之银行倒闭,遭受巨大打击,在苏青11岁那年去世。此后苏青与寡母的生活颇为清苦。
读书时,曾有好友邀请苏青做伴娘,但她因“自惭无新衣服”推却了。事后才知道新娘家是存心借此机会送衣服,“这才后悔不迭,哭了好几夜”。
扬名上海滩后,苏青曾不无遗憾地说:“如今自己儿女成行,永远没有这种做傧相的机会了,虽有新衣服,又到哪里去出风头呢?”
其实经济上的拮据并未使她产生严重自卑的心理,而是让她更加乐观、自信、好强。在学校她一直是风云人物,成绩优异、擅长写作、会说话,还常常参加话剧表演等各种活动,高中毕业后顺利考入中央大学外文系。

然而,她这样一个时代新女性,竟在二十岁就结婚了。丈夫李钦后是个富家少爷,身材高大,长相英俊,在东吴大学法律系读书。
婚后次年夏天,苏青因怀孕辍学。他们的婚姻虽是父母包办,但也有一定的感情基础。高中时,两人是同学,经常通信,还曾合演话剧。
抛掉风光无限的学校生活回到小家庭,苏青心中虽有遗憾,但也是愿意的。她想做个好妻子、好儿媳,想经营好这段婚姻。
她说“夫妇间应得互相迁就,互相谅解,难道不你一枪,我一刀的,就没有独立人格了吗?”她还每天请安奉茶,帮婆婆写信,帮公公算账,出去教书挣的零花钱也常常给公婆、小姑买礼物。
张爱玲说,“苏青是乱世里的盛世的人。本心是忠厚的,她愿意有所依附;只要有个千年不散的筵席,叫她像《红楼梦》里的孙媳妇那么辛苦地在旁边照应着,招呼人家吃菜,她也可以忙得兴兴头头。”
然而在结婚十年后,苏青还是离婚了。
李家重男轻女,一心盼望苏青生个儿子,可苏青却接连生了四个女儿。虽然在二十九岁那年终于生出了儿子,但之前公婆的冷眼与失望,让她的心灰了,冷了。
在《生男与育女》中,苏青无奈而愤怒地说:“生产的是女人,被生的是女人,轻视产女的也是女人。”时局动荡,李钦后养家困难,而他公子哥的自尊心又限制了苏青职业上的发展,两人常常争吵甚至动手,最后只得离婚。

民国时期新思想涌入,“娜拉出走”成为潮流。可在当时的社会,人们对女性工作仍带有偏见,可供女人选择的职业也非常少,出走后怎样谋生,是个很大的问题。鲁迅就曾说,娜拉出走后,“实在只有两条路:不是堕落,就是回来”。
苏青的出走,非常成功。这也难怪,身为女子,她快人快语,谈男人女人,谈结婚生子,谈离婚职业,观点新颖大胆,却句句在理。
在《论红颜薄命》中,她说红颜薄命的原因有二:“第一,红颜若不薄命,则其红颜与否往往不为人所知,故亦无谈起之者;第二,薄命者若非红颜,则其薄命事实也被认为平常,没有什么可谈的了。”
在《女性的将来》中,苏青说,在这个退潮的时期,什么都行不通,女人目前只有一条路可走:卖淫。
“因为一切权力都集中在少数男人之手,女人没有别的特殊东西可以与之争衡,只剩下一个女性的肉体……试现目前所谓职业妇女的真相如何?几个赫赫有名的女事业家,还不是幕后全仗别人的照应?至于真正靠自己能力而生活的女人也不是没有,只是苦得可怜,或许仅够养活一身,远不及交际花之类,倒往往是孝女兼做慈母的,她们负担极重,因此不得不阔绰地卖淫。”
看似危言耸听、大逆不道,实则讲出男权社会里,职业女性的悲哀。
婚姻出现裂痕,1943年,苏青写了篇《论离婚》,她说:“闹离婚的夫妇一定是很知己或同脾气的,相知则不肯相下,相同则不能相容,这样便造成离婚的惨局。”
其《论离婚》一文得到了上海伪市长陈公博的赏识。此后两人结识,苏青也受到他很多提携与帮助。创办杂志《天地》时,陈公博还给了苏青五万元启动资金。
苏青同时担任社长、主编、发行人,整日忙于策划、约稿、编辑,还要写稿,其辛苦可想而知,可她忙得兴兴头头,聚集起张爱玲、周作人、秦瘦鸥、胡兰成等著名作家、名流写稿,常常举办征稿活动,搞预售、预告,杂志办得有声有色,发行后,常常两三天就销售一空。

陈公博
1945年抗日战争结束后,陈公博因汉奸罪被捕,于1946年被枪决。苏青因与他关系密切,且文风大胆,被骂作“文妓”“汉奸文人”。
但苏青并未急着撇清两人的关系,在1947年出版的《续结婚十年》中,她对陈公博的死表示同情。
“我回忆酒红灯绿之夜,他是如此豪放又诚挚的,满目繁华,瞬息间竟成一梦。人生就是如此变幻莫测的吗?他的一生是不幸的,现在什么都过去了,过去了也就算数了,说不尽的历史的悲哀啊。”
这不仅因为他们之间有暧昧的男女关系,更是因为,陈公博对苏青有知遇、帮扶之恩,她不愿因时势变化而忘恩负义。
至于汉奸文人的罪名,苏青也曾辩解过:
“我在上海沦陷期间卖过文,但那是我‘适逢其时’,亦‘不得已’耳,不是故意选定的这个黄道吉日才动笔的。我没有高喊打倒什么帝国主义,那是我怕进宪兵队受苦刑,而且即使无甚危险,我也向来不大高兴喊口号的。我以为我的问题不在卖文不卖文,而在于所卖的文是否危害民国的……假如国家不否认我们在沦陷区的人民也尚有苟延残喘的权利的话,我就如此苟延残喘下来了,心中并不觉得愧怍。”
然而墙倒众人推,根本没人听她讲。

在沦陷区的上海卖文谋生无比艰辛。
1944年,苏青写了篇文章抱怨稿酬遭到剥削。周楞伽看到后,写文章揶揄,说她泼辣精明,出的书,发行人仅想赚她一个35%的折扣都不容易,竟然自己掮着《结婚十年》等著作到马路上去贩卖,甚至与书报小贩在马路上讲斤头、谈批发价。
这笔墨官司愈打愈凶,转为人身攻击。周楞伽鄙夷地说,苏青的作品是“科学的性史”,还说她开历史的倒车,坍尽女作家的台……
如果经济情况允许,谁不愿做甩手掌柜?苏青之所以这样斤斤计较,是因为负担实在太重。她的家族观念重,不管是不是她的责任,她都尽力担负。
离婚后她抚养子女,丈夫从未贴过半文钱,故乡的母亲、大伯,在内地生肺病的弟弟,这一大家子都指望着她一个人。她心酸地说“近年来我总是入不敷出的,自然没有多余的钱可供挥霍了”。
她这么做,是无奈,也是她的原则:
“我的不慷慨,并没有影响别人,别人又何必来笑我呢?至于讨书款,我的确是一分一厘一毫都不肯放松的,这是我应得之款,不管我是贫穷与富有……即使我将来做了富人或阔太太,也还是要讨的……决不肯因贪图“派头甚大”的虚名而哑巴吃黄莲……这是我做人的态度。”
这就是苏青,坦率、大胆、泼辣,以柔弱之躯扛起生活的重担,不占人便宜,也绝不愿吃亏。但自此,她戴上了“犹太作家”的帽子。

离婚后,在事业上,人们对苏青虽毁誉纷纷,但她确实是成功的。
可在情感上,苏青始终是落寞的。如胡兰成所说,苏青的人生理想是“有一个体贴的,负得起经济责任的丈夫,有几个干净的聪明的儿女,再加有公婆妯娌小姑也好,只要能合得来,此外还有朋友,她可以自己动手做点心请他们吃,于料理家务之外可以写写文章”。
她的理想很温馨平常,可是破灭了,她只能在动荡的时局里,艰难地“谋生亦谋爱”。
离婚后她曾感慨,“我想想,我家连一枚钉子,也是我用自己的劳力换来的,可又有什么意思呢!”
她不缺少恋爱对象,但因为她是独立的职业女性,男人和她在一起,觉得自己不需要负太大责任,也不欠她,因而从未有人要娶她;而一般的男人,苏青又看不上,因而只能一次次失望。
无论是成功与落寞,快乐与忧愁,三四十年代都是苏青一生中最为精彩的时光了。四九年后,由于她与陈公博等人的关系,以及她大胆的文风,在历次运动中,像那个年代的大多数文人一样,她进过监狱,也被多次批斗游街,受尽屈辱。
病危的时候,她想再看看自己的《结婚十年》,费尽周折,只得到复印本。在给旧友的最后一封信中,她写道:“成天卧床,什么也吃不下,改请中医,出诊上门每次收费一元,不能报销,我病很苦,只求早死,死了什么人也不通知……”
1982年,曾经风风火火、泼辣大胆、坚韧而充满生命力的苏青,在贫病交加中寂寞离世,时年68岁。整个葬礼不过七八分钟,只有四五个亲友前来送行。三年后,骨灰被三女儿李崇美带出国门。

在散文《归宿》中,苏青曾记录过自己与母亲的一段夜谈。苏青母亲说自己在湖汇山买了块坟地,风水好,面积大,娘儿俩一生苦命,将来她死后在那里等着女儿,好永远作伴,痛哭一场。
由此苏青开始思考,以后她的墓碑上该写些什么:
“幻想着三十年后,青山常在,绿水长流,而我却归黄土,是不是果在湖汇山上虽不得而知,但总有我的葬身之地吧,我将来墓碑上大书‘文人苏青之墓’,因为我的文章虽然不好,但我的确是写它的,已经写了不少,而且还在继续的写下去,预备把它当作终身职业,怎么不可以标明一下自己的身份呢?
将来也许会有人见了它说:‘哦,这里就是苏青的坟吗?’
也许会有人说:‘苏青是谁呢?哦,是文人。她有什么作品?待我去找找看。’
虽然那时候我已享用不到版税了,但我还是乐于有人买书的……”
苏青母亲的愿望已然落空,四九年后,迫于时局,苏青也很难提笔写作。
但不知道,墓碑上刻的字是否如她所愿,是否在她已享用不到版税时,还会有人去找来她的作品,不时翻看。
- END -
(图片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分享到: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0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手机版|辽宁养老服务网 ( 辽ICP备17016859号 )  

GMT+8, 2024-9-24 22:31 , Processed in 0.008575 second(s), 10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2

© 2001-2011 Comsenz Inc.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