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养老服务网
搜索
查看: 731|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岁月如歌:当代文学“三萧”——萧复兴、萧复华、萧铁 [复制链接]

Rank: 7Rank: 7Rank: 7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7-11-27 05:07:27 |只看该作者 |正序浏览
本帖最后由 清梦 于 2017-11-27 05:08 编辑

        2017-11-27 01:28                                                                                             编者按:文学史上古有"三苏":苏恂、苏轼、苏辙父子,今有“三萧”:萧复兴、萧复华、萧铁父子,文学传承,世皆称奇;文风壮丽,蔚为大观。一位曾在北大荒的黑龙江建设兵团,一位曾在青海柴达木油田,晚辈北大毕业后去了美国定居,都是相隔万里。复兴、复华兄弟都是从最普通的劳动者、最艰苦的环境中成长为作家的。他们写的是时代特征,气势磅礴,细腻深入;同时又是在写自己,写战友,写周遭,真实具体,感人肺腑。扎根于劳动人民之中,有丰富多彩的生活经验,《啊,老三届》一书是兄弟合作作品,“三萧”已成为绝响。因为弟弟萧复华已经于2011年因病去世,而萧复兴、萧铁父子还在文坛上流传盛名......

(1983年萧复兴、萧铁父子和萧复华、萧钢父子在北京陶然亭公园合影,左为萧复兴)
萧氏兄弟原籍河北省沧县人,都生长于北京。萧复兴生于1947年,萧复华比他小三岁。他们自幼丧母,家境贫寒。萧复兴在北京26中读初三时,他的一篇习作《一幅画像》在北京市少年作文比赛中获奖,叶圣陶亲自为之修改,收入文集《我的姐姐争冠军》,又被英文版《中国妇女》刊登,流传到国外去。
1966年,萧复兴考上中央戏剧学院,因“文化大革命”大学停止招收新生,只好暂时呆在家里。而第二年,他初中毕业的弟弟萧复华受一首石油工人之歌《头戴铝盔走天涯》感染,忽发奇想,偷出户口报名,决定到青海去当石油工人。萧复兴给他打点行装,又将一本抄了不少古今中外诗歌的笔记本和一个剪报本塞给他,并吩咐:“甭管那里的条件多艰苦,别放下读书。”

(萧复华的成长照片)
隔了一年,萧复兴也由北京到北大荒去插队。在插队期间,他写了些散文,其中《照相》一文被发表。六年后,萧复兴回到北京待业,不久到丰台区东铁匠营二中教书。课余,他埋头阅读罗曼•罗兰的《约翰•克里斯朵夫》、雨果的《九三年》、列夫•托尔斯泰的《安娜•卡列尼娜》等世界名著。1978年4月,他的第一篇小说《玉雕记》在《人民文学》发表,又被《中国文学》译成英文和法文,介绍到国外去。同年10月,他到中央戏剧学院中文系学习。1979年10月,他的第一篇报告文学《剑之歌》在《雨花》发表,并获该刊优秀作品奖。

在中央戏剧学院读书期间,萧复兴开始了中篇小说的写作。他趴在天津海河边一家仓库的木板床上,在浓重的染料气味和污水腥味中,写下了《一路平安》和《苹果绿的颜色》,以后又写了多篇小说。
萧复华当了十三年修井工,1980年调到油田的生产调度室,负责技术革新工作。他读了哥哥萧复兴寄来的李季的《石油诗》和李若冰的《山•湖•草原》,也想写写那些“我为祖国献石油”的技术干部和工人。他曾做过一件令人发笑的傻事,将一篇稿子分成七封信寄给哥哥,请他提出修改意见。就在这一年,他在《工人日报》上发表了第一篇小说《从早到晚》,在《青海湖》杂志上发表了第一首诗《冷湖上空多了一颗星》,在文坛上迈出了第一步。

(1973年萧复华在嘉峪关城楼留影)
本质上他是个阴沉的人。他的阴沉是透彻的。对于他,阳光灿烂不够,和风柔雨不够,平稳安定的生活不够,沧桑苦难的磨砺也不够。他从来不曾一脸幸福地畅谈人生,从来不曾满怀欢喜地讨论未来。可能他需要**的**口所瞄准的方向;可能他需要的是为正义登临高处而振臂怒吼;他需要的也可能是用吭吭哧哧的呼吸化作延伸和蓬松他的六十一个春冬夏秋……所以火辣辣的酒呵,他萧复华不喝谁喝,他萧复华不醉谁醉。——萧黛

(图为:2012年萧复兴等亲人及好友到青海柴达木冷湖为萧复华扫墓合影)
1982年,萧复兴大学毕业,留母校任教。同年 ,他发表在《文汇月刊》当年第9期的《海河边的一间小屋》获1981-1982年全国优秀报告文学奖。他发表在《北方文学》1984年第1期的《生当作人杰》获1983-1984年全国优秀报告文学奖。萧复兴还曾冒着弥漫的风沙,三次闯荡戈壁滩,踏上他弟弟生活和战斗的土地采访,写下了《柴达木传说》和《柴达木作证》,受到普遍的好评。

(青海柴达木盆地冷湖雅丹地貌)
萧复兴的报告文学常以普通人作为描写对象,从人物酸甜苦辣的日常生活中开掘其人性美和中华民族的生机和活力,注重人物性格的刻划和形象的塑造,追求艺术视角的出新。
1986年,萧复兴调入《新体育》杂志社当记者。那几年,他接连出版了几部长篇小说《我们曾经相爱》(作家出版社)、《早恋》(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和《青春奏鸣曲》(百花文艺出版社)。他的这些写中学生题材的青春派小说使千千万万的少男少女读得如痴如迷。

作为“老三届”知青,萧复兴对知青题材情有独钟。1986-1987年间,萧复兴曾骑着自行车在北京大街小巷转悠,走访回城的知青,然后又到青海、浙江、黑龙江、内蒙等地采访生活在第一线的老三届,还请弟弟萧复华帮助采写了一部分。于是,1988年,他们兄弟俩联手推出了震撼一代人心灵的报告文学《啊,老三届》。

以后几年,萧复兴又一个人继续他的采访,积十年之功,写了二十五篇老三届的文章,于1999年在东方出版社出版了续篇《绝唱,老三届》。
1995年,萧复兴担任《小说选刊》编辑。1997年,调任《人民文学》副主编。由于公务繁忙,实际上他从1993年起,就主要从事散文写作了。他的散文集一本接着一本面世,从《雪痕》、《都市走笔》到《音乐笔记》,题材极为广泛。

萧复兴的散文也很有影响力。华夏出版社出版的《萧复兴散文》的第一篇《母亲》是名篇,最早发表在上海的《文汇月刊》上,孙道临很快将它搬上银幕。当倪萍在中央电视台“综艺大观”节目里朗读《母亲》片段时,现场和电视银屏前的观众一个个涕泪纵横。1999年,《母亲》又被拍成了电视散文片。

远在青海,也走上文学道路的弟弟萧复华虽然没有哥哥那么辉煌,但也卓有成就。他后来当了记者、编辑,又上大学读了研究生,担任了青海石油文联的主席,现任中国石油文联组联部副部长。他写的报告文学《当金山的母亲》获青海省首届文学创作奖;《风的呼吸》获《中国作家》二等奖;《大山驮起的丰碑》获全国石油文化大赛金奖。报告文学结集的有《世界屋脊神曲》、《啊,老三届》(与萧复兴合著)和《走出撒哈拉》(与杨方武合著)。后者是一部反映中国石油管道干部和工人在苏丹创造工程业绩的长篇报告文学,讴歌了工人的劳动精神,颇受好评。萧复华也写散文,散文集《风会告诉你》曾获庄重文学奖。

(1993年萧复华在甘肃敦煌以西的西千佛洞朗诵和唱歌)
我的叔叔是走向大漠,又从大漠回来的人。一来一回间,叔叔从一个孩子,变成一个男人,一个父亲;一来一回间,叔叔从一个冲动的初中生,变成一个充满朝气的作者,记录下自己和许许多多和自己走过同一条路的人的经历。在那条路上,我的叔叔,和他的同伴,都是平凡的传奇。——萧铁

萧复兴的儿子萧铁是当今少年作家中的佼佼者,曾被评为全国十个小作家之一。萧铁1979年出生,四岁起就在父亲的悉心指导下,写观察日记。他在北京汇文中学读初中,后被保送到北京大学文科试验班。1996年,他父亲萧复兴出版了一本《我教儿子写作文》,在家长和中学生中很有影响,其中有一半篇幅收录了萧铁从小学到高二时期的各类作文和文学习作。第二年,萧铁就在北京少年儿童出版社出版了第一部长篇小说《转校生》(“自画青春”系列丛书之一)。翌年,他又在天津教育出版社出版了散文、小说集《成长的感觉》、《红房子》。接着他又在同一出版社推出了《坚硬的早春》,既有校园生活的实录,又有他对历史和现实的思考,虽然还稚嫩,但勃发着青春的活力。

萧铁曾就读北大中文系,是中国作家协会曾经最年轻的会员,今在美国定居。萧铁为父亲推荐了法国作家本哈德•施林克的《生死朗读》,罗兰•巴尔特的《符号帝国》,马赛尔•帕尼奥尔的《我父亲的光荣》等。

(萧复兴在法国巴黎)
萧复兴说:“毕竟年龄大了,接受的信息相对闭塞,儿子推荐我读一些书,使我不至于太陈腐。我觉得十分必要,也很重视。这也是一种双向交流。” 萧复兴一年有一半左右时间就在美国儿子的住处悠闲度过老年时光。

有意思的是,2000年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推出了一套“三叶文丛”。邵雷在2000年12月18日《生活时报》的“新书推介”中这样写道:



“‘三叶文丛’是3 片充满弹性、温度和湿润的有生命力的叶子,……《一千片叶子》倾诉的是感悟,蕴藏的是喟叹;《风从戈壁吹过》迸发的是生命,展示的是苍凉;《红房子》跳跃的是青春,流淌的是明澈……萧氏3人:萧复兴、萧复华、萧铁的这套丛书,或许能使你枯燥的生活中也浮动起袅袅的暖意,使你的心情从庸常的繁杂中荡漾起轻松的韵律。”一家三人包办一个文丛恐怕在中外文学史上是独一无二的了。

分享到: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0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手机版|辽宁养老服务网 ( 辽ICP备17016859号 )  

GMT+8, 2024-11-13 03:25 , Processed in 0.008104 second(s), 10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2

© 2001-2011 Comsenz Inc.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