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养老服务网
搜索
查看: 892|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为什么旧爱总是难舍? 2017-12-07 08:59 [复制链接]

Rank: 7Rank: 7Rank: 7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7-12-7 14:30:46 |只看该作者 |正序浏览
2017年已经来到最后一个月,令人忍不住回想过去一年的点点滴滴,那些幸福而想要记住的,悲伤而企图忘却的,都会在紧张忙碌的年终岁末一阵阵涌上心头。
人回忆过去,往往都是在捡拾记忆中美好温情的片段,尽管我们也一再与新的美好事物邂逅,却无法阻止思绪去感念那些“不再”的美好。
相信很多人的记忆中,都会有一种曾经吃过、美味异常却再也吃不到的美食,会有一幕曾经见过、动人心魄却再也看不到的美景,会有一个曾经爱过、莫名分开然后觉得再也没有人比他更懂自己的人......

《追忆似水年华》剧照。

我们怀揣记忆,反复追寻,却再难得到与记忆中同样美好的体验,是过去之美好真的无法企及,还是回忆给了我们一种美好的错觉?我们为什么总把回忆修饰得美好,时时怀念?不妨趁着一年终了之际,谈谈回忆里的东西因何美好、因何难忘难舍。

撰文|苏敦复

溯源

记忆中的味道到底是什么?

和朋友吃饭,谈论起儿时喜欢的一些街边小食。一位特别喜欢吃米粉的朋友提到,小时候在家乡的镇上常吃一家无名小店的米粉,味道浓厚诱人。长大离开小镇后,吃遍驰名全国的各种米粉,仍旧觉得当年镇上的米粉最好。甚至曾在定居省会后,清晨早起驱车两个多小时回到镇上,寻找小时候的米粉店。
几次周折后,找到米粉店老板的新店面,满怀欣喜等到一碗记忆中的米粉,吃上去的味道却和记忆里不太一样了。类似的经历,很多人都有,记忆中的某些味道,似乎不是通过还原配方可以复制的。

每个人的记忆中都有一碗“理想米粉”。

记忆是一个有趣的概念,它是人脑对过去经验的心理反映形式,是人们对感知过的、体验过的、想象过的东西的识记、保持和再现,同时具有医学、心理学、哲学和历史学的意义。长大后吃不到童年时喜欢的食物,是几乎每个人都有的心理体验。
我曾设想了很多种可能性,比如食物的配方随着时间推移发生了变化,比如好吃的东西吃得多了会削减旧时的美味体验,比如小朋友味觉比较灵敏所以小时候的东西会有更好吃的感受——但最终发现,这是一件需要回到“记忆中”讨论的问题,问题在于,谁也说不清楚,记忆中的味道,到底是什么。
记忆能否准确再现“过去”,决定权往往不在于识记是否准确,而在于记忆的保持过程。人类对带有感情色彩事物的识记,不是一串数字,一个公式,记住了就永远是那个样子。以对味道的体验为例,完全相同的食物,在不同情况下,会给人不同的记忆体验。炎炎夏日,大汗淋漓地搬完新居,喝上一罐冰可乐,幸福感油然而生;冽洌深冬,又冷又饿的时候,若再递上一罐冰可乐,想想就忍不住先哆嗦,故只能招来一个白眼。
刚到北京时,我曾经很喜欢烤鸭,但很偶然地连续两次吃完烤鸭之后,都因为身体不适偏头痛发作,此后见到烤鸭就会有点隐约的头痛感,便再也想去烤鸭店了。由此可见,记忆中的味道,有着深刻的“历史”背景。在记忆味道的时候,功能卓越的大脑会不自觉地对识记内容进行加工,将与味道同时进入记忆的感受附加上去。同样的,朋友心心念念的那碗米粉,附加着童年的故乡,儿时的伙伴,无忧无虑的学前生活,那是一种快乐的、纯粹的味道,和生物学意义上的“米粉的味道”是有差距的。

《料理鼠王》中的普罗旺斯杂烩。

虽则差距一直都在,我们仍旧会想要获得的回归式体验。在电影《料理鼠王》中,当美食评论家科博尝到雷米做的普罗旺斯杂烩,味道正像小时候母亲做的那样,瞬间,法式杂烩的味道转化成了母亲抚慰孩子的温情。这种记忆中的通感无处不在,童年生日的一块蛋糕,学生时代学校门口的一袋腌萝卜,迁入新居时的那一罐可乐,这些味道的记忆亮点,是附加在好吃之上的幸福感。我们想要再次体验,便一直将这种理论上的味道和其后人生无数次真实体验进行比对,虽然大多数时候是有差距的,但若如有幸在某个时刻得到了与理论上味道一致的感受,就会获得一种类似数学计算中“验算正确”的欣慰幸福。
食物的味道是一种味觉体验,记忆味觉体验,相较于记忆情感体验来说,已经是非常简单的记忆模式了。所以,我们更难说清一件往事的美好、一位故人的美好,到底带着多少附加光环。

为什么记忆美好?

记忆折射着对自己的期待

记忆修饰过往,这并不难理解,然为何总习惯性给予过往光环呢?恋爱界有一个普遍规律,在一起时免不了分歧、争吵,甚至伤害、背叛,若真有一天分开了,却总能不断想起一起睡前的一杯牛奶,失意时的一句鼓励,雨天偏向自己的雨伞。还有很多离家上学的大学生,寒暑假都有共同感受,刚放假回家是块宝,在家半月变成草,假期超过一个月,不是挨打就是吵。似乎生活在彼此的记忆中,就获得了完美的人格。
其实,将记忆修饰得美好,折射的是我们对自己的美好期待。
从记忆的源头来看,识记是记忆之母。面对任何事物,人都具有选择审视和记忆美的天性,随着时间推移,选择遗忘那些不好的面向。一捧鲜花与一堆垃圾相邻放置,谁都愿意把目光集中在鲜花而非垃圾上。我们常说“好了伤疤忘了疼”,遗忘痛苦,遗忘坏的部分,也是人的天性。于是乎,一种食物,记得它的辛香浓郁,忘记过咸过油;一件衣服,记得它的颜色花俏,忘记它的材质粗糙;一个故人,记得与他志趣投契,忽略他的优柔冷淡。甚至,一个时代,选择记得那些纯粹的、风雅的故事,忽略最普通社会生活中的挣扎。记忆就是这样,为我们选择着美与善。

童年时的“跳房子”游戏

从记忆再现的目的看,人主动去剥离记忆中的事物,进行回忆,一般都具有特定指向。意识的社会化塑造和讯息的群体性送传,无不指向共同体成员共享往事的过程与结果。一个人生活在社会群体里,没有记忆,也就没有认同,没有记忆,也就没有自我。回忆,既是在群体中寻找认同,又是作为个体的自我证明。
为了认同和自证,记忆,只能被美化。作为自我的历史,当我们美化了回忆,其实就是美化了自己。大家都相信,拥有美好的回忆,说明一个人的“过去”是美好的,从而可以证明他的“现在”是美好的延续。这种美化与编造谎言不同,是我们在真实经历的基础上,从心底偏向真实经历中美的部分,靠拢心中的期待。当多次再现识记内容的过程里,都将重点反复落在美好的部分,反复用期待美化记忆的保持,美的部分得到强化,不悦、痛苦退至角落,美好的面向会占据记忆更多的位置,过去,就在记忆中变得更加美好。
记忆中事物的美好,还自带巨大buff加持——但凡成为记忆的人、事、物,都蒙着青春的面纱,带着失去的遗憾。回忆是对已不存在的过去的向往, 这种过去不再能被抓住。年轻时遇到一个相爱的恋人,对方陪伴度过青春韶华,解读着热情洋溢年轻的自己,当这段时光过去,无论是谁,陪伴的都不再是那段时光,而其就算充满理解与宽容,也不可能回头读懂年轻时的那个自己。
人不能两次踏进同一条河流,即使有机会重拾旧爱,属于旧时光的真正的“旧爱”也已经逝去了。记忆里的“更美好”,很大程度来自已经失去同时不可复制的珍贵感,成就了“更美好”的体会。

怀旧

将美好记忆真实化?

北冰洋在今年夏天炒热了回归的袋淋,这种存在于七八十年代小朋友记忆中的冰激凌,给了我们超越八喜、哈根达斯的惊喜。有格调的会所里,偶能看见一个唱片机搭着黑胶片咿咿呀呀唱着,音质音色远不如原声带接高档音箱,依旧引人驻足。怀旧的大户,还数时尚圈,圈外人看不懂T台上的元素到底算复古还是算创新,但能发现每隔十年,流行元素就会有一次轮回。看着裤腿从宽到窄,又慢慢变宽,看着裙子由长到短,又慢慢变长,花红柳绿在商场肆虐数年后,黑白灰成为主流,现今,又过渡到了姹紫嫣红。说是轮回,也就是转着圈地怀旧。

人对旧时之物,都难生割舍之情,何况对故人故乡呢?


北冰洋“袋淋”冰淇淋

怀旧(nostalgia)是一个复合词, 源自希腊文中nostos(返回家乡)及algos(痛苦)的组合, 字面意思就是因想念家乡而引起的痛苦。17世纪,瑞士的内科医生JohanessHofer将怀旧作为一个医学术语提出,指由思乡引起的生理疾病,到19世纪,怀旧开始被视为是一种类似忧郁症的心理疾病,直至20世纪中叶,怀旧都被视为一种精神紊乱的情绪,精神分析派学者把怀旧视为一种渴望回到婴儿期的潜意识。

20 世纪末,怀旧的定义从思乡脱离,范围开始变得宽广,成为对过去的渴望,并逐渐与温暖的过往时光、快乐的童年联系起来。现如今,学者已经偏向于将怀旧定义为一种正面的情绪体验,并且与人的自我息息相关。约克大学的Russell Belk教授指出,过去事物与个人情感间存在着某种关系, 这些事物常被人们有意的收藏着, 就是为了让人们可以通过这些事物去回忆过去美好的时光。“旧”的内容可能是快乐的,也可能是悲伤的,或者是苦乐参半的,但“怀旧”情绪,往往能给人在怅然若失中带来愉快的心理状态,并在艺术、文学中反映出来。怀旧的愉悦基础,就是重新体验记忆中的美好。

前面说到,记忆再现,是对识记内容进行过美化的。这种美化过程,若停留于想象,止步于言语,总缺少“验算正确”的欣慰感,怀旧,则为我们提供了将美好记忆真实化的机会。怀旧是立足新时代对过往的选择性体验,是从旧时记忆中剥离出美善的一面单独进行展示,是对期望美的成全,因此,怀旧总能做到“验算正确”,总带来真实的美感。
人们听着《从前慢》时常说,愿意回到歌声中那日子慢、车马邮件都慢的生活。在手机电脑交流越来越即时便捷的当下,每天你来我往几个电话几十条信息再加一两封email,内心毫无波澜,但收到几个月前的一张祝福明信片或一封聊家常的书信,反而惊喜万分——然后专程打个电话致谢。传统的书写形式,慢的信息传递形式,让我们体验到了记忆中慢生活的美好。但是,如今的生活工作节奏,哪怕就一天,没有电话,没有电脑,没有电,肯定都令人会惶惶不安。之所以在收到几个月前的书信时全然欣喜,是因为我们所要沟通倾诉的内容,并不依赖这一封信,否则,难免承担几个月的焦虑。
无论是怀旧的医学研究理论,还是我们日常生活中的怀旧行为和心理,都是一种选择行为。选择回顾往昔,无论是家乡、母亲的怀抱,还是童年的时光,都是选择回到记忆中最美好的体验中去。怀旧之所以能实现体验记忆的美好,是因为我们已然站在进步发展的历史堤岸上,拥有只重现美与善的权力。
记忆作为一个系统,把我们经历的一切串联起来,为过往的点滴增添色彩。我们面对记忆,希望透过它看到更好的自己,证明更好的将来,于是把记忆修饰得愈发美好。最终,为了再次体验过往的美好,我们选择怀旧。
身处一个高速发展的时代,生活中的方方面面几乎都在发生日新月异的变化,社会发展变化越快,新生事物越多,人们的怀旧心理就越强。变化快,意味着过往逝去的速度也在加快,若不能时时回想,很多感动便会很快随风而逝。以前总有观点说,人怀旧,是因为现下的生活过得不甚如意。我反倒认为,想要拥有如意的生活,就要有一颗怀旧之心,不作为羁绊,而作为经验,作为鼓励,好比年终要写个总结,才更好开展来年的工作。同时,现下的生活越如意,就越应该有一颗怀旧之心,因为,记住来处,方得始终。

分享到: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0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手机版|辽宁养老服务网 ( 辽ICP备17016859号 )  

GMT+8, 2025-9-10 04:46 , Processed in 0.007893 second(s), 10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2

© 2001-2011 Comsenz Inc.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