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养老服务网
搜索
查看: 975|回复: 1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不爱粉彩,以素为主的素三彩 [复制链接]

Rank: 8Rank: 8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7-12-16 12:32:57 |只看该作者 |正序浏览
本帖最后由 甲丁 于 2017-12-16 12:36 编辑

古瓷文玩
2017-12-16 09:45:42

“素三彩”一词首先出现在清末寂园叟《陶雅》中:“西人以康熙黄、茄、绿三色之瓷品为素三彩”,其中的“三”代表多数,无特定含意。之后,民国初年的许之衡在《饮流斋说瓷》中也提到:“茄、黄、绿三色绘成花纹者谓之素三彩”。

素三彩,瓷器釉彩名,在未上釉的素胎上,施以绿、黄、茄紫三色而烧成。始于明正德年间,清康熙时继续烧制。陶瓷界还有另外一种“素三彩瓷”的定义,即“素三彩瓷是瓷器釉上彩品种之一,是以黄、绿、紫三色为主的瓷器,其实并不限于此三色,但不用红色。其制作方法是在高温烧成的素瓷胎上用彩釉填在已刻划好的纹样内,再经低温烧成。

“素三彩”中的“素”可以归结为两种含意:一种为该器使用“素胎”(又称“素烧胎”)烧制。“素胎”是陶瓷生坯没有上釉前预烧的胎,它既可增强坯体机械强度,使其在搬运时不容易损坏,又可在上彩釉时不会因浸湿坯体而导致坼裂。出于以上原因,该工艺在陶瓷制作中经常使用。另一种是古代有“红为荤色,非红为素色”之说,该器所用色釉以“素色”为主,故名。
明代素三彩是在唐宋三彩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只是随着瓷器烧制技术的提高,御厂改用素烧瓷胎代替以往的素烧陶胎。这一变革不仅进一步增大了“素胎”的机械强度,也提高了成品的精美程度,成为明清三彩与唐宋三彩的最大区别。根据这点,又可将素三彩进一步划分为“素三彩陶”与“素三彩瓷”两大类。北京翰海春拍拍品征集。一八三。二六零五。三七八三。张经理。景德镇御厂在永乐宣德时期已经开始烧制各种简单的低温复合彩釉瓷,色釉多为两种,通常不叫“素三彩”,而称“绿地酱彩”或“黄地绿彩”等,造型也主要以碗、盘、壶等日用品为主。类似制品直到成化时期依然大量制作。为清晰表现绘画图案,器身基本都使用锥刻纹做分界线。因烧制工艺尚不娴熟,使用三种以上色釉的制品相对较少。
成化素三彩鸭熏是明朝的典型素三彩制品之一,由黄、绿、褐、墨绿、孔雀蓝等多种彩釉组合而成。随后,素三彩瓷在嘉万时期继续制作,只是斗彩、五彩等釉上彩的规模不断扩大,导致素三彩制作相对减少。
御厂还制作过大量的“法花”器,又称“法华”、“珐花”等。该类器物同以上素三彩一样,也是先经过高温烧制成素胎,然后填涂孔雀蓝、黄、绿、紫、白等色釉装饰,再低温烧制。不论从工艺流程还是原材料来看,它们都应归结为素三彩范畴内,只是因为日常生活中人们过于强调其色彩,才称其为“法花”,显得与“素三彩”无直接关系了。

传统素三彩
与明代制品相比,清代御厂制作更趋细致、复杂化。清初部分素三彩瓷逐渐使用黑彩勾勒代替以往的雕刻划线,使画面精致许多,这种变化应是御厂制瓷者借鉴当时五彩瓷绘画总结改进的结果。因此,清代素三彩制品更加多种多样,既有延续明御厂传统、使用雕刻纹做分界线的,也有雕纹刻画与其他色釉图案互不干涉、相互并存的。这里需要提及的是不少康熙素三彩制品中白釉都表现出不同程度的牙黄色调,据说是因为烧制不理想,才使白釉没有达到预期的理想效果。
创新素三彩
康熙时期,御厂出现一种使用黑彩勾勒轮廓的新素三彩,极可能是制瓷者借鉴当时五彩瓷绘画风格所得的创新品种。清代素三彩的最大变革莫过于御厂工匠在制作传统素三彩时积极引用新兴的粉彩,研制出素三彩与粉彩的组合器。该类器物甚至使用到胭脂红(即荤色),使“素三彩”更加名不符实了。

除正德外,嘉靖、万历也生产过一些素三彩。 清康熙时,素三彩得到很大发展,有衍生出许多新的品种:
白地三彩——是釉下三彩,以素白器为底,划出纹饰后绘黄、绿、紫三彩图案,外罩白釉。图饰有花纹、三果、云龙等。白地三彩的釉面平润,胎体细腻,釉涩鲜艳,尤以嫩如春水的浅绿色最为动人。
色地三彩——在胎上刻划纹饰后加彩,地有黄、绿、米、紫诸色。釉面硬度高,肥厚而有光晕,纹饰层次分明。色地三彩器物以大瓶、大罐、大盘、香薰等陈设瓷为多。有一种黄地紫绿衫,以盘为主,外壁绘三彩葡萄、云鹤、朵花、蟠缡,盘内划龙纹并填紫绿衫。底有青花或紫釉题款,款上罩黄釉。这种盘整个清代都在生产。
墨地三彩——地釉先施绿釉再施黑釉,问世以紫黑釉勾勒再填黄、绿、紫、白色。有的在墨地开光中绘白地三彩。墨地三彩稀如晨星,民初多有仿制。
虎皮三彩——以黄、绿、紫三彩相间点染成虎皮状斑块,釉面光亮变幻。器物有盘、碗及福禄寿三星。均胎骨致密沉重。清末民初有仿制。
三彩瓷塑——类唐三彩俑,将雕塑和釉彩结合起来,有仙佛、禽兽、鬼怪及福禄寿字壶均胎质坚致,造型生动。三彩康熙已很少生产,晚清光绪及民国初出现过一些仿制品,也相当精美。
在各种陶瓷工艺不断前进的历史舞台中,“素三彩”也在几度沉浮中逐步改革更新。



分享到: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0

使用道具 举报

Rank: 8Rank: 8

沙发
发表于 2017-12-16 12:34:46 |只看该作者

非红为素 一瓶之值辄及万金

本帖最后由 甲丁 于 2017-12-16 12:36 编辑

收藏古玩鉴赏

2017-12-09 19:13:28


素三彩,瓷器釉彩名,在未上釉的素胎上,施以绿、黄、茄紫三色而烧成。始于明正德年间,清康熙时继续烧制。素三彩在陶瓷发展历史上并没有像青花瓷那样风行,如今也并非艺术品拍卖市场上的常见品,但是其特有的工艺特色,却深受一些藏家推崇。

古人云:“黑白等地而绘绿黄紫三色花者谓之素三彩,以黑地为最贵,亦有浅黄、浅绿等地而花则黄绿较深者。亦有间露白地者,茄紫为地殆稍罕见,有则花仅绿黄二色耳,殆合地统计为三色也。绿套绿、黄套黄,于浅深中分先后,故有实四五彩而亦称素三彩者。西人嗜此声价极高,一瓶之值辄及万金,以怪兽最为奇特,人物次之,若花鸟价亦不赀也。” 有琉璃厂老人回忆,真品康熙素三彩大件在民国时期就已罕见,尤其是康熙黑地素三彩,即便是一件残口的大瓶,当时就可值1万大洋,足见其贵重。湖南电视台《东方寻宝》第六季全国民间海选报名:一三一四二零二二零五五素三彩的早期发展应至少追溯到唐朝。 素三彩采用的刻划天才的工艺和唐三彩有承袭关系。明代早期官窑曾生产过一些刻划天才的双彩器,成熟的素三彩是在明正德出现的。
素三彩以以黄、绿、紫三色为主的瓷器,其实并不限于此三色,素三彩是不用红色的。在古代,只有红色不是被称为素色的,所以素三彩的由来也是因为没有红色而来的。素三彩因其典雅端庄、时代感强,一直备受人们的青睐,这也导致后世仿制者甚多。收藏爱好者可从胎釉、色彩、造型和款识等多方面具体比较来辨别真伪。

素三彩还分很多品种,
白地三彩——是釉下三彩,以素白器为底,划出纹饰后绘黄、绿、紫三彩图案,外罩白釉。图饰有花纹、三果、云龙等。白地三彩的釉面平润,胎体细腻,釉涩鲜艳,尤以嫩如春水的浅绿色最为动人。
色地三彩——在胎上刻划纹饰后加彩,地有黄、绿、米、紫诸色。釉面硬度高,肥厚而有光晕,纹饰层次分明。色地三彩器物以大瓶、大罐、大盘、香薰等陈设瓷为多。有一种黄地紫绿衫,以盘为主,外壁绘三彩葡萄、云鹤、朵花、蟠缡,盘内划龙纹并填紫绿衫。底有青花或紫釉题款,款上罩黄釉。这种盘整个清代都在生产。
墨地三彩——地釉先施绿釉再施黑釉,问世以紫黑釉勾勒再填黄、绿、紫、白色。有的在墨地开光中绘白地三彩。墨地三彩稀如晨星,民初多有仿制。
虎皮三彩——以黄、绿、紫三彩相间点染成虎皮状斑块,釉面光亮变幻。器物有盘、碗及福禄寿三星。均胎骨致密沉重。清末民初有仿制。
三彩瓷塑——类唐三彩俑,将雕塑和釉彩结合起来,有仙佛、禽兽、鬼怪及福禄寿字壶均胎质坚致,造型生动。
三彩康熙已很少生产,晚清光绪及民国初出现过一些仿制品,也相当精美。

明代素三彩是在唐宋三彩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只是随着瓷器烧制技术的提高,御厂改用素烧瓷胎代替以往的素烧陶胎。这一变革不仅进一步增大了“素胎”的机械强度,也提高了成品的精美程度,成为明清三彩与唐宋三彩的最大区别。 康熙素三彩是在明代成化素二彩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色彩种类较明代丰富。它是在继承明代中后期的釉上三彩成就的基础上发展起来,主要是采用胎体装饰和釉彩装饰相结合的方法,装饰工艺、烧制技术等有了进一步的提高,成为世界著名的珍贵陶瓷品种之一

与明清时期的五彩、斗彩器相对比,素三彩是在素胎上挂低温彩釉,而五彩、斗彩则是在烧制好的釉胎上施彩釉。其次,素三彩的图案大多使用锥刻纹来表现,工艺略显粗拙(“素三彩”与“粉彩”的结合器除外),五彩、斗彩则是使用黑彩、青花描轮廓,图案分外细腻。因此,同时期五彩、斗彩制品的绘画艺术造诣也较素三彩器更胜一筹。 明清三彩瓷的演变,可以看出它在明初永宣御厂中慢慢发展壮大,至成化时期形成较大规模。与明代制品相比,清代御厂制作更趋细致、复杂化。清初部分素三彩瓷逐渐使用黑彩勾勒代替以往的雕刻划线,使画面精致许多,这种变化是制瓷者借鉴当时五彩瓷绘画总结改进的结果。因此,清代素三彩制品更加多种多样。随后,斗彩、五彩瓷的创新普及令其一度失去优势。清初康熙御厂制作又令其出现高潮,雍正时期甚至与其他新兴彩瓷工艺结合创新。在各种陶瓷工艺不断前进的历史舞台中,“素三彩”也在几度沉浮中逐步改革更新。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手机版|辽宁养老服务网 ( 辽ICP备17016859号 )  

GMT+8, 2024-11-16 12:02 , Processed in 0.007877 second(s), 10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2

© 2001-2011 Comsenz Inc.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