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养老服务网
搜索
查看: 1054|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师生恋、出轨、被绿帽……马背上的悲鸿生命,是情种也是匹夫 [复制链接]

Rank: 7Rank: 7Rank: 7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8-4-9 16:50:08 |只看该作者 |正序浏览
本帖最后由 清梦 于 2018-4-9 16:51 编辑

        2018-04-08 20:02                                                                                                                            

                  

《悲鸿生命——徐悲鸿艺术大展》已经在北京开展,徐悲鸿一生经典的画作,都将在展览中毫不保留的和大家见面,画中品人生,笔墨现生命,今日深叔推荐,就将带大家走进徐悲鸿,走进他的作品。

一提起画家徐悲鸿,你的脑中一定会浮现出他画笔下的扬尘而去的骏马,但你若只知道徐悲鸿只是一个“画马的”,而错过他的其他精彩的画作,和他的画作背后精彩的情史,未免有些可惜。
1

用努力浇灌天资,

用画笔撑起民族脊梁


少年时期的徐悲鸿就展现出了超人的绘画天赋,他的启蒙老师是他的父亲徐达章,徐达章是私塾先生,能诗文,善书法,自习绘画,常应乡人之邀作画,谋取薄利以补家用。
随着年岁增长,徐悲鸿很快就掌握了父亲所教授的绘画真传,并从小养成了每日午饭后临摹晚清名家吴友如的画作一幅,并且学习调色、设色等绘画技能。
10岁时,已能帮父亲在画面的次要部分填彩敷色, 还能为乡里人写“时和世泰,人寿年丰”等春联。

1916年,徐悲鸿入上海震旦大学法文系半工半读,受新文化运动影响,接受民主与科学思想,成为新文化运动在美术方面的主要代表之一。
1919年徐悲鸿到达巴黎,随后考入国立巴黎高等美术学校,以弗拉孟、高尔蒙为师。
1920年冬,拜柯罗的学生、法国国家画会领袖达仰为师
1921年夏,赴德国访问柏林美术学院,并先后去英国、比利时、瑞士、意大利等国,参观各大博物馆、美术馆和美术遗址,悉心观摩和研究历代艺术杰作,临摹德拉克洛瓦、普吕东、伦勃朗等大师的作品。
......

经石峪

海外的求学经历,让徐悲鸿了解了很多的绘画名家,日积月累他也确立了自己独一无二的画风。
他曾在康有为的支持下,他观摩各种名碑古拓,潜心临摹《经石峪》、《爨龙颜碑》、《张猛龙碑》、《石门铭》等,深得北碑真髓,书法得以长进。

《愚公移山》1940年 144x421cm 水墨设色纸本横幅 徐悲鸿纪念馆藏

《九方皋》1931年 139x351cm 水墨设色纸本横幅 徐悲鸿纪念馆藏
学有所成的徐悲鸿决定将所学带回国家,回国后的他立即投身于美术教育工作,发展自己的艺术事业。
他陆续创作出取材于历史或古代寓言的大幅绘画,这些画作借古喻今,观者从中能够强烈地感受到画家热爱祖国和人民的真挚之情。
他想用他的画笔撑起民族的脊梁。
2

画马画皮难画骨,

笔杆硬如马背


徐悲鸿说过:“马也和人一样,愿为知己者用,不愿为昏庸制。”
他对马的肌肉、骨骼以及神情动态,作过长期的观察研究,他曾经废寝忘食的去观察马,画动态的马也颇见画工。


如果你太过于精细马的整体形态,就容易将马画“死”,若要可以笔锋洒脱,突出马的动态,就会将马画”散“,徐悲鸿将两者的分寸拿捏的恰到好处。
这也是为什么说他的笔杆子比他画里的马背还要硬,这些都是来自笔的功夫。

徐悲鸿自己也说道:“我爱画动物,皆对实物下过极长时间的功夫,即以马论,速写稿不下千幅,并学过马的解剖,熟悉马之骨架肌肉组织,然后详审其动态及神,方能有得。”

关于马,在徐悲鸿身上还发生过一件趣事:
一次在成都坐马车,马车夫也非常爱马,并且将马饲养的很强壮。车夫举起鞭子,马儿跑的非常欢快,“得得”的声音,听在徐悲鸿耳朵里,心生喜悦,他走下马车,徐悲鸿将包里昨夜画好的马送给了这位车夫。
马车夫直呼徐悲鸿为善人。

从这件小事中能看出,徐悲鸿爱马是爱到骨子里面的,心中有爱,才会笔下生风,正因如此,徐悲鸿的马的艺术高度已经登峰造极。
3

爱恨纠葛,如痴如醉,

恰似画笔下的浓墨重彩


徐悲鸿曾义无反顾的爱上了他的学生孙多慈,但这段婚外出轨的爱情,让他原本的婚姻彻底毁灭,也让这个仅有18岁的学生,变成了人人口中唾弃的对象。

这场旷日持久的师生恋最后以失败告终,不管是真情或是假意,徐悲鸿在一夜之间毁了两个女人的幸福,也将自己的人生画上了污点。
这场爱情游戏里面,人人都是输家。

在与孙多慈相爱期间,徐悲鸿为孙多慈画了很多画像,眼神至发梢,都唯妙唯俏。画风也有明显的变化,画中充满柔情与爱恋。

徐悲鸿的原配蒋碧薇是一个自尊心很强的女人,面对丈夫出轨,她首先选择了用尽一切办法去维护自己的婚姻,先是警告孙多慈,后是想让徐悲鸿看在两个孩子的份上能够回心转意。

折腾来折腾去,蒋碧薇忽然发觉,经历了这场保卫战,自己已经累了,对徐悲鸿残存的爱也被这样的狗血经历给消耗殆尽了。
而这时,在国民党政府担任要职的张道藩,走进了蒋碧薇的生活。
出轨、后又被戴了绿帽,这段婚姻最终还是走到了分崩离析的边缘。

徐悲鸿在重庆图书馆举行了一个画展,用文人的方式寄托他强烈的爱国热情和悲愤情感。廖静文被他的才华深深打动,跨越28年的年龄差距,和徐悲鸿义无反顾的走到了一起。
好景不长,徐悲鸿因为工作劳累身患重病,经过短暂的婚姻生活之后,30岁的廖静文永远的失去了丈夫......

无论是见异思迁、或是背叛曾经相守到老的承诺,徐悲鸿的内心对他的生命中曾出现的三个女人,都有着不同的亏欠,时过境迁,他这一生终究是辜负了原配的一片真心、学生的错付,如何客观的评论徐悲鸿这段令人寻味的情史,还要留给后人评说。
也正是这多舛的情史,让徐悲鸿展现了画作上的更多可能,这究竟是悲哀,还是庆幸?
4

一生戎马精神,

民族兴亡,匹夫有责


1951年,徐悲鸿抱病到山东水利工地体验生活,这是他与工地工程师查看图纸。
回顾徐悲鸿的绘画成长历程,在20世纪上半叶,徐悲鸿关切民族兴亡,心系家国天下的使命意识坚定不移,以悲天悯人的轻快投入文化启蒙的运动之中,以真切的情感表现民族危难,百姓疾苦,推动了现实主义艺术在中国的发展。

《田横五百士》1928-1930年 197x349cm 油彩布本 徐悲鸿纪念馆藏


《傒我后》 1930-33年 230x318cm 油彩布本 徐悲鸿纪念馆藏

1931年日军侵华加剧,民族危亡之际,徐悲鸿创作了希望国家重视和招纳人才的国画《九方皋》
1933年创作了油画《徯我后》,表达苦难民众对贤君的渴望 之情;
1939年创作《珍妮小姐画像》,为徐悲鸿最著名的油画人物肖像之一,为支持国内抗战而作;
1940年完成了国画《愚公移山》,赞誉中国民众坚忍不拔的毅力和夺取抗日最后胜利的顽强意志。

巴人汲水

除此之外,还创作了《巴人汲水》、《巴之贫妇》等现实题材,《漓江春雨》、《天回山》等山水题材以及大量人物肖像和动物题材的作品。

漓江春雨

他的作品无论西画国画,无论历史题材,用着写实的手法,表现劳动者的辛勤,和对国家的忧患意识,在他的画作中,看不到安逸淡然,有的只是强烈的忧国忧民的意识,和迫切的民族统一的心愿,这样的画家是时代的瑰宝。
在中国画的发展道路上,始终以“改良中国画”为其历史认知与实践路径,以中国画的社会现实意义和现代形态为中心,对中国画的题材内容,形式语言,评判标准皆提出了具体的论述,在写实造型与笔墨表现的统一中开山立派。
5

画笔凝聚情思,

绽放悲鸿生命


中国传统文化,西方画学系统以及现实主义观念这三种文化脉络的交织,致使徐悲鸿的艺术思想在现代中国美术的发展中影响深远。

分享到: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0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手机版|辽宁养老服务网 ( 辽ICP备17016859号 )  

GMT+8, 2024-9-22 19:41 , Processed in 0.009644 second(s), 10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2

© 2001-2011 Comsenz Inc.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