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养老服务网
搜索
查看: 953|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彭德怀元帅打仗勇猛无比,却有一个毛病,一打胜仗就骄傲 [复制链接]

Rank: 7Rank: 7Rank: 7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8-5-10 06:11:27 |只看该作者 |正序浏览
    彭德怀元帅打仗勇猛无比,却有一个毛病,一打胜仗就骄傲                                         2018-05-09 13:41
                                       
            

1950月12月15日,彭德怀给毛泽东和金日成发电:“决定以6个军向开城、涟川、金化线攻击前进,求得在汉城、原州线以北歼灭一部美伪军,得手后再看情况而定。”
同日晚,志愿军司令部向各部下达了向南挺进部署的命令。
在这之前,中朝已经建立了中朝联合指挥部,统一了作战指挥问题。12月18日,志愿军司令部由大愉洞迁到成川西南的君子里。彭德怀自己率先靠前指挥。

此时,美军已经大踏步的后退,基本退至三八线一线防线。志愿军的长处,在运动中歼敌受到了极大的限制。彭德怀必须面临新的考验,面对既有的坚固防御,志愿军有没有能力攻进去,并战而胜之。这对当时的志愿军来说,考验非常巨大,一句话,我们缺乏攻坚武器。前两次战役中,面对美军的坚固防御,我们付出了很大的代价。
此时,敌军总兵力约为365000人,其中战斗人员25万人,其中韩军14万、美军10万,其他国家1万,其部署为:

(注:我的奥维地图打开不显示地图了,自己画不了图了,就用这个代替美韩军布防示意图吧,顺便也偷懒了)
韩第一军在襄阳、西林里、县里、院里展开,其中从东海岸到道采洞为韩首都师,道采洞到假屯里为韩9师;
韩第二军在院里、冠岱里展开,其中韩3师在假屯里、揪田里之间,韩7师在三陟;
韩第三军在春川的正面展开,其中韩8师在揪田里、庆云山之间,韩5师在背后岭、榻豆郁之间,韩2师在榻豆郁、梁文里之间;
美第九军在议政府正面展开,其中韩6师在梁文里、舟月里之间,美24师在议政府、抱川之间,英27旅在水原;
美第一军在汶山、高浪浦里展开,其中韩1师在舟月里、临津江口之间,美25师在汶山、高阳之间,土耳其旅在盐河口、金浦之间;
美2师在大田一带,韩7师在原州一带,美第十军军部和美7师(尚未到位)前出大邱,美骑兵1师在在汉城以东广壮里、金谷里一带,美3师在平泽,新到的加拿大旅九千余人在永登浦、仁川,美陆战1师归建后将至马山一带休整。
防御正面全长216公里。

分成第一道防线,从金浦、临津江口、汶山沿三八线到襄阳。共有韩军首都师,1师、2师、3师、5师、6师、8师、9师,美军24师、25师,土耳其旅,英29旅。共10个师2个旅。此为主抵抗线。每个师大约负责20公里正面,50到100公里纵深。各师以连排为单位控制支撑点,各支撑点前后左后并列分布,组成密不透风的堡垒群,因而一线部队掌握的预备队较少,以此组成主抵抗线。
第二道防线,从水原到杨平、洪川、文津一线,设这条防线的目的是迟滞志愿军进攻,收容从三八线溃退的部队,为后面的防御争取时间。
第三道防线,从平泽到安城、原州、三陟一线。共有韩7师,美骑兵1师、2师、3师、7师、陆战1师,英27旅。此为第二道抵抗线,为预备队。
第四道防线,小白山防线。
第五道防线,洛东江防线。
美国人的计划是,依托各条预有准备的坚固防线,以最大火力迟滞和杀伤志愿军攻击,同时把自己的兵力损失降到最小地步。当一条防线面临突破时,就撤退到下一条防线,继续抗击。通过这样反复的火力杀伤,来消耗志愿军兵力,以达成防御目的,随后转入反攻。
可以看到,敌军这时的布阵相当紧凑,正面窄而纵深长,在面对我军攻击时,火力密度会比以往大大提高。各部均在交通要道,便于快速机动,有利于速进速退,防线的弹性相当好。而且,敌军占据的是坚固防御阵地,对我军攻坚是个极大考验。
基于以上情况,彭德怀给毛泽东发报:
一、宋兵团休整问题(略)
二、杨得志部入朝参战前应集中在安东、长甸、本溪地区补充训练,明年2月半开前线,三月中旬参加作战。
三、运输补给问题(略)
四、两次大胜后,速胜和盲目乐观情绪在各方面增长。苏大使说美军将速逃,要我军速进,朝方也有如此要求。据我看朝鲜战争仍是相当长期的艰苦的,敌人由进攻转入防御,战线缩短,兵力集中,正面狭小自然加强了纵深,对联合兵种作战有利,美伪军士气虽然较前低落,现还有廿六万左右兵力。政治上敌马上放弃朝鲜,对于帝国主义阵营说来是很不利的,英法也不要求美国这样做,如再吃一两个败仗,再被消灭两三个师,可能退守几个桥头阵地(釜山、仁川、群山),也不会马上全部撤出朝鲜。我军目前仍应采取稳进,对现在十三兵团使用上不要太伤害元气。目前虽未到顶点,但从疲劳上(两个月不能安全休息)物资不能及时补给,气候寒冷,是值得严重注意的。现在开始战役接敌运动,此役除运输困难,气候寒冷,相当疲劳外,特别是由山地运动战转为对阵地攻坚战(三八线原有相当永久工事)没有进行很好的普遍的教育。因为上述种种原因,我八日给你的报告中提到暂不越三八线作战,充分准备来年开春再战,得十三日复电后现已遵示越三八线作战,如无异外变故,打败仗是不会有的,攻击受阻或胜利不大的可能性是存在的。为避免意外过失拟集中四个军(五十军、六十六军在两翼牵制敌人)首先歼灭伪一师后相机打伪六师,如果战役发展顺利时再打春川之伪三军团,如不顺畅即适时收兵,能否控制三八线亦须看当时具体情况再行决定。
这里讲两个问题,第一个,这封电报是被人带节奏带偏的一封。用来证明彭德怀正确,毛泽东错误。实际手段还是截取史料,第四部分最前面那段话“两次大胜后,速胜和盲目乐观情绪在各方面增长。苏大使说美军将速逃,要我军速进,朝方也有如此要求”,他们是不提的。
苏联人和朝鲜人想着彭德怀快快打下去,这不符合我们当时的情况。但是,这是涉及到三国之间的重大外事政策,彭德怀当然要向毛泽东报告,他又不能够擅自代表中国政府发表意见的,这得毛泽东出面说。这只能说明彭德怀的政治觉悟和党性修养。人家把这段话拿走,就变成了,彭德怀认为毛泽东想速胜,于是劝谏。这都什么跟什么嘛。
第二个,彭德怀虽然反对速胜,但也露出了轻敌麻痹的苗头。这是个危险的信号。彭老总自信的表示“如无异外变故,打败仗是不会有的”。彭老总这个人最大的毛病可能就是容易骄傲,在他一生的作战经历中,这点经常犯,所以后来挨批时,一堆人说他自以为老子天下第一,谁都不服。
但是,这个电报还是前线最高指挥官和三军统帅之间的一个交流沟通。而且双方达成了共识。21日,毛泽东回电对彭德怀的所有意见都表示了赞同。
22日,彭德怀致电韩先楚,做了攻击部署,并报军委和东北军区司令部。
决心以歼灭临津江东岸和北汉江西岸地区第一线布防之伪1师、伪6师、伪2师及伪5师一部为目的,进攻部署如下:
一、42军、66军为左纵队、由吴、周统一指挥。以5个师的兵力担负攻歼东起马坪里西至永平地区伪2师及伪5师一部的任务。另以66军之一个师由华川渡北汉江向春川以北地区之敌积极动作,牵制敌,配合主力作战。
二、38军、39军、40军、50军为右纵队(附炮1师及炮29团)由韩副司令统一指挥。担任攻歼东起永平,西至高浪浦里地区之敌伪6师,再歼伪1师,得手后应以抱川、纸杏里、龙岩里为目标扩张战果。
三、请人民军第5军团及第2军团一部由杨口、麟蹄、阴阳里、富平里向东西伪1、2军团接合部攻击,得手后相机向洪川攻进。
四、请人民军1军团一部位于海州警戒,主力由开城地区向汶山之敌进行宽正面佯攻,牵制该敌,配合作战。

24日,毛泽东给彭德怀回电:
目前伪军及美军一部在三八度至三七度站住脚跟,组成防线,对我军各个歼灭该敌最为有利。目前伪军集中于我有利,分散则于我不利。因此不但我军于此次战役后收兵休整可以向后撤退一步,使伪军又能集中起来,构成防线,以利下一次攻击,而且对原定人民军第二第五军团深入敌后分散敌人兵力的计划,值得重新考虑。该两兵团在此次战役后暂时同志愿军一同休整,不要难进,待下次战役后再行南进,似较适宜,究应如何,请你斟酌。
这里,我们先注意一下,主席用的是“请你斟酌”
26日,毛泽东就这个问题再次发电给彭德怀:
(一)彭朴十二月廿六日给吴周转告金雄等同志电,已阅悉,你们的处置是正确的。
(二)在此次战役结束后,全军主力(包括人民军第二第五军团),均应撤退至利于休整的适当地区,休整一个月至两个月,补充新兵,恢复体力,总结经验,筹备粮弹,修通道路,补齐衣被鞋袜,整顿纪律,改善中国同志与朝鲜同志的关系(那些以恶劣态度对待朝鲜同志的人们应受到严格批评,重者应予以撤职处分),改善军队与人民群众的关系(严格实行三大纪律,八项注意),做好居民群众工作(包括帮助受难人民解决一部分物质困难),并加强军队中的政治动员(不消灭韩〈朝〉鲜境内的敌人不回国),为春季作战进行充分的准备工作。
(三)现在的形势和十一月间的形势〔相比〕已经改变了,十一月间决定派人民军两个军团深入朝鲜南部的计划,现在应加改变。现在敌人在三十七度至三十八度之间构筑防线,是有利于我军各个歼击的。美军主力守汉城区域,其一部守浦项釜山区域,在这两者中间,直至春川江陵之线则是伪军九个师,这样,就使我军能够不要走很远的路便能找到伪军及一部美军作战,而各个歼灭之。因此,人民军第二第五军团如果现在插入朝鲜南部,威胁敌人后方,就有分散敌人,使敌人变更部署,不敢在三十七度以北地区建立防线的可能,而汉城美军则有放弃汉城集结大田大邱一带的可能,这样,将使我军作战发生很大困难,不易各个歼灭。因此,不但人民军二、五军团现在不要深入南部,而且全军主力(包括人民军)在此次战役后,应当后退几十个公里进行休整,使美李两军感觉安全,恢复其防线,以利我军春季歼敌。此点要使朝中两国各主要干部充分明了。
(四)战争仍然要做长期打算,要估计到今后许多困难情况。要懂得不经过严重的斗争,不歼灭伪军全部至少是其大部,不再歼灭美英军至少四、五万人,朝鲜问题是不能解决的,速胜的观点是有害的。
这封电报,主席就不是跟彭老总说请你斟酌了,这其实是否决了彭德华的作战计划。
毛泽东这个电报是有大智慧的,这包含了我们中国兵法深刻的道理。既然现在我们的力量还不足以一次就打崩溃敌人,那在进攻时必须留有余力。这样做的原因在于,一是敌人摸不清我们的虚实,有利于下一次进攻,也就是毛泽东说的有利于下一次歼敌。二是手中留有余力,不怕敌人挨打后反击,我们有后招对付他。所以要打了就撤,撤了再打。这么几口下来,大量歼灭韩军的有生力量。这个就是我之前反复强调的,从《这才是战争》第二部的书稿到之前的连载反复强调的,主动权的把握并不是表面的谁进攻谁就主动,而在于谁能够对战场局势因势利导,所以我们中国的兵家非常讲究后发制人,而后发制人的关键就在于手有余力,关键时候能用得上。因此,毛泽东要彭德怀打完后往后撤,这样我们就可攻可守,美国人还搞不清我们的虚实,这就是为了保证主动权能在我们手上。
但是,这个时候彭大将军犯倔了。28日,他给毛泽东回电:
前电示,此役后,三八线扔让敌占领。但须看此役结果。如能歼灭伪军两三个师及美军一部,估计敌人不仅不要三八线,还有可能弃守汉城,退守南汉江。
最后,彭德怀向毛泽东陈述:此役,在部队中动员,强调越过三八线的意义(实际上政治意义不大),占领三八线后,又不要三八线还需一番解释。我意既已占领了,如无其他特别原因,就占领之,不去威胁汉城,让敌占领。如敌像平壤一样,自动放弃,即令人民军1军团前往占领,志愿军集结4到5个军(9兵团在外)撤至三八线以北,就粮整补。
从电报我们可以清楚的看到,彭大将军作为我军少数甚至是唯一敢顶主席的人,完全反对毛泽东的意见。
这其中的关键就在于彭德怀没有领会毛泽东为什么要叫他越过三八线作战。要知道越过三八线作战和占领三八线完全不是一个概念,后人基本没有一个把这点说清楚的。越过三八线是为了进一步打击敌人,作为一个催化剂,来加速敌人内部的悲观失败情绪。越过去并不代表就要去占领三八线以南地区,从当时的军事情况来看未必对我军有利。所以,毛泽东连发两封电报向彭德怀说明此点。
可彭老总犯倔了,硬要占了三八线,他的观点就是汉城以北的涟川至春川一线地形险要,是汉城的重要屏障,要是这次打了又不占,下次再打恐怕会增加难度。可问题是,被志愿军占了这一线,汉城无险可守,人家肯定弃守汉城,向回收缩,反而对我军不利。
而且还要跟部队做解释工作,这又不能说明真实的战役意图,得保密,这解释工作不好做。既然不好做,彭德怀的意思就不要做了,索性占了,你美国人还能拿我怎么滴。

(顺便看两张很有趣的照片,这张是原图)

(这张是P过的,也就是我们现在常见的那张)
最后,彭德怀还是做了点妥协,说如果占了汉城,让朝鲜人挡在前面,志愿军后撤休整。以后,彭德怀就会知道让朝鲜人民军去当肉盾的想法只是他的一厢情愿。这点也别去说他了。
要说的是,这个意图其实和毛泽东的是不符合的。毛泽东的意思是我军既然疲惫,就不要让敌人搞清楚我们的虚实,打了就走。既可守,敌人要来,可以再诱敌深入打他们一下;敌人不攻,就让他们恢复防线,下次再盯着韩军打,现在是在韩国土地上打,你韩军到底要不要守土有责。可按彭德怀的意思,就变成占领三八线及以南,然后前轻后重配置,让一线部队来顶敌人反击保障主力休整。可问题是,当一线的非主力顶不住,主力还有时间休整吗?是不是得支援前方战斗呢?这不就被动了吗?
事实上,彭老总虽然发现了部队有骄傲的情绪,自己其实也骄傲了。连着两次打了当世最强的美军,换谁都会有点飘飘然。
这四封电报不光是第三次战役的关键,也是第四次战役的关键。不把这几封电报搞清楚,我们是无法理清后续的战事。非常关键!
毛泽东在接到彭德怀回电后,妥协了,同意了彭德怀的意见。但是还是向彭德怀强调,我们现在不怕敌人固守三八线,就怕敌人退后,扼守大邱、釜山这些狭小地区。
关于第四次战役,后面还会解读,现在没到时候。
顺便说一句,到了这,有关彭德怀在毛泽东压力下被迫越过三八线打第三次战役的谣言就全部粉碎了。从电报中,很清楚,不是彭德怀在劝谏毛泽东速胜观点要不得,而是毛泽东在劝谏彭德怀,不要占领三八线。事实的真相,正好跟那些专家们说的完全反了过来。
(未完待续)
未经作者允许,不得转载,违者必追究法律责任
作者简介:王正兴,原解放军某野战部队军官,曾在步兵分队、司令部、后勤部等单位任职,致力于战史学和战术学研究,对军队战术及非战争行动有个人独到的理解。其著作《这才是战争》于2014年5月、6月,凤凰卫视“开卷八分钟”栏目分两期推荐。
分享到: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0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手机版|辽宁养老服务网 ( 辽ICP备17016859号 )  

GMT+8, 2025-9-10 20:59 , Processed in 0.008124 second(s), 11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2

© 2001-2011 Comsenz Inc.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