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养老服务网
搜索
查看: 1006|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以刀代笔 以书法刻竹:明清竹刻艺术的文化魅力 [复制链接]

Rank: 8Rank: 8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8-5-20 05:27:35 |只看该作者 |正序浏览
以刀代笔 以书法刻竹:明清竹刻艺术的文化魅力   

        2018年05月19日 13:15:17
                   来源:澎湃新闻网        作者:肖永军

原题:竹缘匠心:两岸三地明清竹刻精品汇聚嘉定

“以刀代笔,以书法刻竹”的嘉定竹刻不仅仅是工匠技艺,而且包涵了更多的文人情怀。无论朱氏三代的竹刻奠基,还是吴之璠的得朱氏真传,以及周颢的集大成者,他们一件件精妙绝伦的竹刻展品背后,都蕴含着深厚的诗文书画修养。
5月18日,“竹缘匠心——明清嘉定竹刻珍藏展”在嘉定竹刻博物馆展出。展览集中展示来自两岸三地包括香港、台湾地区的28位民间收藏家的百余件竹刻珍品。

明朱三松竹雕高士听泉烹茶图笔筒

此次于“5.18"国际博物馆日当天对外展出的“竹缘匠心——明清嘉定竹刻珍藏展”集中展出了来自全国各地,包括香港、台湾的28位私人收藏家的百余件竹刻珍藏。此次展览由嘉定博物馆、嘉定区竹刻协会、嘉定区收藏协会联合主办。嘉定区委宣传部副部长、文广局党委书记、局长、嘉定竹刻协会会长沈峰致辞。
据嘉定博物馆副研究员赵胜土介绍,“这些藏品绝大多数来源于苏富比、佳士得以及国内的中国嘉德、北京保利等顶级拍卖行,涉及嘉定竹刻各时代、题材以及各种器型,其中名家作品占相当部分,享有盛誉的朱小松、朱三松、 吴之璠、顾珏、王之羽、邓渭等都位列其中。特别是有部分展品是近几十年来首次与大众见面。 ”

嘉定竹刻博物馆展出现场,韩天衡等在观展



知名金石篆刻家韩天衡向嘉定博物馆捐赠了一幅为本次竹刻展题的字,嘉定收藏家娄国平先生向嘉定博物馆捐赠了一件清中期竹雕香筒,可永久展示在嘉定博物馆中。香港收藏家王就稳与参加开幕式的各界人士分享了他与竹雕收藏结缘的经历。他表示是经由朋友介绍喜爱上竹雕的,“竹雕就和绘画一样,虽然原材料不昂贵,但是经过艺术家的静心雕琢,就有了特别的艺术价值。”台湾收藏家卢大伟表示,此次展览凝聚了两岸三地收藏家的力量,将竹刻精品汇聚于竹刻的发源地,十分难得。
当天下午,来自海内外的收藏家、艺术家与竹刻名家再聚于韩天平衡美术馆,就“嘉定竹刻:过去、现在与未来”主题进行了研讨。

竹雕松下仕女图香筒(局部)

据介绍,“以刀代笔,以书法刻竹”,是嘉定竹刻的主要特点和传统技艺。据《嘉定县志》记述: “竹刻为艺术上精品,吾邑最负盛名,其为它处所不能媲美者,则为刀法。
嘉定竹刻有两种型式,一是以竹筒刻人物山水、花卉走兽,就竹之围圆而成,俨然名画;若笔斗、酒杯、香筒诸器是。一是以老竹根,就其高、卑、曲、折、浅、深之宜,刻为人物、山水、果蔬,花卉之类,即目今之立体雕刻,当时称之为“阳文”。

展出现场的竹刻技法及工具

众所周知,明代练水派竹刻的始祖朱松邻奠定了嘉定竹刻。而朱氏三世——朱松邻、朱小松、朱三松则兴盛了嘉定竹刻。
当时人把他们比作山阴王氏父子。学者们又作了许多歌颂他们的词章,这些篇什保留至今。长洲郑若庸作《松邻子歌》,宋琬为他作了《竹罂草堂歌》,程穆衡还有一篇《竹器赋》。赵昕对于朱三松制的竹尊,特别欣赏,赋了长长的《竹笔尊赋》。
朱氏三世的竹刻,受到世人的推重如此。这是和他们的艺术修养分不开的。他们从选材、设计、雕镂、气韵、保藏等各方面,都穷极思虑,一器之成,不知费多少心血。有一个嘉定的文士有具体的写述:
“邑有隐君子,朱姓鹤其名。子孙三世嗣,曰缨曰稚征。操履皆完洁,炯炯玉屑清。生当隆万际,嘉运方休明。醖此神秀骨,旁涉艺事精。筋竹拳根须,魁垒比茯苓。斫削水苍玉,镂皆象形。笔斗口能受,臂阁腕可擎。藤树舞鳞鬣,仙鬼凸目睛。故作貌丑劣,虾蟆腹彭亨。以此试奇诡,精神若怒生。琐细一切物,其势皆飞鸣。画理及篆刻,刀法逎交并。气韵贵高古,不以智巧争。藏久莹琥珀,爪甲触有声。县购置几案,白金一鉼羸……”
嘉定朱氏手制的竹器如此精审,又如此被人宝爱。目前传世之作,想当然是凤毛麟角,不容易看见的了。
嘉定竹刻,自朱松邻父子创始以还,继此技者,颇不乏人,作人物山水或行草楷隶,并称绝技。清代康、雍、乾、嘉数朝二百年间,名家辈出,其刻制竹器有流传于世者,皆精妙无可喻。
沈兼继承父亲沈汉川的三松竹刻与叔父沈禹川的朱氏雕镂法,其弟尔望,亦解奏刀,时称仲伯。王易不仅工于雕镂杂技,而且能书画、兼通音律。他的一件秘阁(臂搁)作品,浅雕垂柳烟堤,远山云气。金元珏称其善刻芭蕉丛竹。
康熙时,嘉定著名的竹刻家尚有殷永清(介持)、王永芳(玉斧)、陈立(雪笠)、杨褒(圣荣)杨谦(吉人)父子、刘起(韩抒)和吴之璠朱文友翁婿。 其中以吴之璠的竹刻,最能得朱氏真传,并具有独特的创造,对于当时的竹刻风格影响极大。

清早期吴之璠竹雕松荫浴马图笔筒

和吴之璠同时,而精工雕镂的,尚有城南颜珏,字宗玉。他刻竹务求精深,细入毫发,一器须经二载而成。

清早期吴之璠竹雕“王乔飞舄”故事笔筒

在嘉定竹刻的发展过程中,不得不提周颢。人言谓:“嘉定竹刻技艺,始于朱松邻,至周颢则集大成。”
周颢(1685—1773)字晋瞻,号雪樵,又号芝岩。美须髯,人皆呼为周髯。世居嘉定城南。性磊落不羁,读书不应科举。工行草,善画山水,尤好画竹,风枝雨叶,无不曲肖。竹刻尤为奇特,系秘阁笔筒之类,所刻有竹石、流泉、松壑、人物,真使刀如笔,爽爽有力,典雅如宋元画。当时与周颢齐称的尚有城西沈全林,字榕盘,晚号西池老人。工刻花鸟。芝岩弟子,著名的有严煜(敬安)、吴嵩山、杜书绅(字颛书、号芳椒山人)、徐枢(宗歧、号云樵)等。均能得芝岩刻竹的秘奥。 在周芝岩刻竹法盛行的同时,尚有时氏一派和邓氏一门,均有其独特创造,可与周芝岩抗衡。

周芝岩刻竹笔斗

在周芝岩(周颢)刻竹技法盛行时,吴之璠的刻法,亦有其传人,要以王氏一系为最。王之羽,字谓韶,自署逸民,少为徐氏馆甥,徐居槎里,与吴鲁珍仅隔一垣,谓韶日从鲁珍游,尽得其运腕之法。
在乾隆嘉庆年间,嘉定竹人尚有蔡时敏(逊初),小字肖官,和他的学生贺其吉(允臧)及徐裕基(肇周)、张宏裕(百福)、周锷(剑堂)、张步青、马国珍(珂亭)、庄绶纶(印若)等,均能独立门户,具有自己的风格。更有侯松音、王幼芳、赵学海及封云生等亦能以竹刻鸣于世。

据悉,此次展览在嘉定竹刻博物馆(嘉定区南大街321号)将持续至6月17日。

延伸阅读:竹刻展品赏析

明朱三松竹雕高士听泉烹茶图笔筒口径12厘米高16.5厘米

笔筒通景以深浮雕与透雕结合的技法雕刻松下高士听泉烹茶图。高士拢发长髯,凤眼隆鼻,宽额丰颊,低头侧首,洒脱闲适,宽袖博带,衣纹清扬,褶皱自然,身后古松虬然,枝干似苍龙,针叶如车轮,身前山石嶙峋,怪瘦镂透,另侧两小童眉开眼笑,顽皮可爱,或手持如意,或精心研墨,桌上文玩清供罗列,风雅高洁。筒口筒底不似通常之器打平磨光,亦随形浮雕刻画岩石松叶。整器上下左右交相呼应,浑然一体,令人为之倾倒。岩石留白处刻阴文“戊午秋日三松制”款。戊午应为明万历四十六年,即1618 年。
朱稚征,号三松,为小松仲子,是明代嘉定派竹刻创始人朱鹤之孙。虽然朱鹤(号松邻)为朱氏竹雕开创者,但发展到朱三松,技术更加精炼,所刻笔筒、臂搁、香筒等物在当时便是极珍贵的珍玩,嘉庆帝对朱三松的作品也是情有独钟,尝题“传神只作萧疏笔,经久由来以朴存”。陆扶照《南村随笔》中曾这样评论朱鹤,其“雕刻刀不苟下,兴致始为之,继者其子小松缨,至其孙三松稚征而技臻绝妙”,故有“小松出名而掩松邻,三松出名而小松”之说,此件笔筒堪称朱三松的代表之作。

明末清初竹根雕牧童戏牛摆件宽13厘米高12厘米

此竹根雕牧童戏牛摆件,构思巧妙。牧牛二小童,一趴卧牛背,翘首向天若睹浮云飞鸟;一欲攀牛首而上,双手握其角右足抵牛额,仰首相呼;牛则侧首略曲左前脚,小童之天真顽皮,水牛之憨态呼之欲出,使人观之如在眼前几欲忘为雕刻矣!通观全器,细微之处尽显精雕之工,一丝一毫均为神来之笔,极富意境,实乃明末清初竹根雕之精品。

清早期吴之璠竹雕松荫浴马图笔筒口径11厘米高15厘米

竹雕松荫浴马图笔筒局部

笔筒呈直筒式,下承三足。采用浅浮雕“薄地阳文”技法雕成。外壁雕三株松树,松下牵马两人眼神交会,似有传语。五匹马或卧地憩息,或低头饮水,或踌躇不前。在筒身另一侧的岩石上方刻阴文“甲寅长夏制吴之璠呈璘翁台臺”行书款。 整个笔筒布局妥帖,通过物体边缘的厚薄、起伏来表现其立体感,人物、马匹刻画细腻,形态毕肖,于鬃发之隙,见微妙起伏,这是“薄地阳文”浅浮雕工艺的佳妙之处。   
吴之璠,字鲁珍,号东海道人,活动于清康熙年间,为清初嘉定竹刻高手,其“所制薄地阳文最为工绝”(《竹人录》),开一派新风。

清早期竹雕长亭送别图大香筒直径7.2厘米高27厘米

竹雕长亭送别图大香筒局部

此香筒以《西厢记》为题材,以透雕、浮雕技法,通景刻绘张生赴京赶考与崔莺莺长亭送别的感人场景。主画面是张生侧立起身行走,却一副不舍之态,回首抱拳,有“一步一回头”之状;崔莺莺则长袖欲掩面,含羞与情郎道别;身旁的侍女扭头偏向另一侧,似乎有意回避二人的私密交谈。辅助场景亦是刻绘得极为生动,一侧书童早已将行李准备妥当,正等待主人出发;另一侧的车夫弓着身体伏车休息,却还不忘回头看着这对情深意切的恋人。整体场景丰富,故事性极强,具有合理的场景布局,对人物主次关系交待得十分恰当。山石镂刻层次丰富,树木雕琢遒劲有力。本件竹雕香筒器型较大,且品相完好,与苏州博物馆所藏清代竹雕西厢人物香筒风格相似,只是前者表现的是《西厢记》中“拷红”题材,此件为“长亭送别”题材,然观此两件竹雕,均属同类作品中精品力作。

清早期竹根雕佛手摆件长12厘米

依照竹根天然形制,将光滑的细竹根与粗竹根糙涩的部位进行巧妙组合,佛手上棕点麻皮表现逼真,运用圆雕、透雕等多种技艺将果实、茎叶琢刻得惟妙惟肖,弯折掩映深浅多变,从不同角度观赏皆有不同效果,极具古典之天然意趣。佛手,属芸香科香橼的一个变种,果皮粗而厚,可入药。文人将之往茶几案头一置,香气四溢,满室清芬,更与“福寿”二字谐音,亦受到世人的追捧。此摆件与故宫博物院清宫旧藏朱小松款竹根雕佛手相似,二者在阳刻佛手筋脉,双阴线刻叶脉,枝杆局部留皮等表现技法如出一辙,为典型清早期嘉定竹根雕精品。

清早期顾珏竹雕迎驾图笔筒口径12厘米高18厘米

竹雕迎驾图笔筒局部

此竹雕笔筒选材精良,外形扁圆,色泽深浑含蓄、光润静穆,外壁通景雕刻郭子仪返乡图。整体运用了陷地深浮雕兼阴刻技法,描绘了大唐汾阳王郭子仪返乡受到地方官员、乡绅隐士及家人恭迎的情景。画面中山石崖壁林立,上有流云涌动,中间苍松虬枝螭屈,龙鳞错落,下有迎驾官员一行十数人在路口迎候。汾阳王身着官服端坐御辇,战马牵御辇徐徐前行,随从官员,或举兵器护卫,或手撑华盖,或提剑相随,或执灵寿杖侍奉左右。整体场面气势磅礴,大有拔地倚天,气吞山河之势。全景苍松翠柏、马匹人物,相交错落,结构连贯,虚实应和,层次分明,韵味十足。同时在崖壁留白处阴刻:“建节东行是旧游,欢声喜气满吴州。郡人重得黄丞相,童子争迎郭细侯。癸丑荷月摘唐人句。顾珏制。”右上左下分别阳刻“倚倚”“宗玉”印章二枚。所刻字体流畅舒展,为笔筒更添几份文气。
顾珏,字宗玉,世居嘉定城南,生卒年不详,通过《竹人录》记载推算大约活跃在清康熙、雍正时期。其创作“刻露精深,细入毫发,一器必须二三载而成”,“真有山高月小,水落石出之致”(《竹人录》)。充分说明了顾珏对于每一件作品创用的用心和他的作品的稀有和珍贵。该作品雕刻精细,构图巧妙,布局合理,是当今公认的最完美的顾珏存世作品。

分享到: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0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手机版|辽宁养老服务网 ( 辽ICP备17016859号 )  

GMT+8, 2024-11-12 19:20 , Processed in 0.009015 second(s), 10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2

© 2001-2011 Comsenz Inc.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