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养老服务网
搜索
查看: 838|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这是白居易最具良心感的唐诗作品 [复制链接]

Rank: 7Rank: 7Rank: 7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8-7-15 17:33:02 |只看该作者 |正序浏览
    这是白居易最具良心感的唐诗作品,也是今天的我们所欠缺的                                         2018-07-15 08:55
                                                   

在唐代文学史上,白居易的地位是很高的。作为中唐最具代表性的诗人之一,白居易发起了新乐府运动,主张“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对当时的诗坛影响很大。在这一思想的影响下,当时的诗坛上出现了很多关注底层生活的诗歌,进一步充实了唐诗的表现内容,使得唐诗延续了从《诗经》而来的讽喻功能。

比如白居易的这首五言长诗,可谓是最具良心感的唐诗作品,其中不光反映了当时老百姓生活的真实情况,还加入了诗人对于自己生活状态的反思。这赋予了这首诗以深刻的精神力量,也是今天的我们所欠缺的。且看:
  田家少闲月,五月人倍忙。夜来南风起,小麦覆陇黄。妇姑荷箪食,童稚携壶浆,相随饷田去,丁壮在南冈。足蒸暑土气,背灼炎天光,力尽不知热,但惜夏日长。复有贫妇人,抱子在其旁,右手秉遗穗,左臂悬敝筐。听其相顾言,闻者为悲伤。家田输税尽,拾此充饥肠。今我何功德?曾不事农桑。吏禄三百石,岁晏有余粮,念此私自愧,尽日不能忘。

这首唐诗的题目是《观刈麦》,是白居易在田间看到收割麦子的场景而写的诗歌。在这首诗歌中,诗人展现出了“田家少闲月,五月人倍忙”的农家生活的忙碌,更写出了一个贫妇人“右手秉遗穗,左臂悬敝筐”的捡麦穗的形态,最后作者想到自身,发出“今我何功德?曾不事农桑”的感慨,表达出了对于老百姓生活的深深同情,体现出了诗人的人道主义情感。

开篇四句写明当时的季节,正是农忙的时候,也为后面的诗歌写作进行铺垫。“田家少闲月,五月人倍忙。夜来南风起,小麦覆陇黄”,农家人向来生活都是忙碌的,尤其是到了农历五月的时候,更是马不停蹄的忙碌。因为这个时候南风起,小麦都要熟透了,需要快速收割。
接下来的八句,写的是农家人收割麦子的场景,“妇姑荷箪食,童稚携壶浆,相随饷田去,丁壮在南冈。足蒸暑土气,背灼炎天光,力尽不知热,但惜夏日长”,农忙时节开始,一家人都要忙起来,各自分工。婆婆媳妇做饭送饭,小孙子提着水壶,给在农田里收割麦子的男劳力们送饭。

而且此时是最热的时候,这些老百姓面朝黄土背朝天,在这炙热的天气中收割麦子,上面是太阳烤,下面是地上的热气蒸,他们挥汗如雨,奋力迅速收割,甚至忘记了时间忘记了炎热。因为在当时的条件下,如果麦子晚收割一天,可能就会影响收成,所以他们都要迅速割麦。

接下来是这首诗的第三段,写的是一个贫妇人捡麦穗的场景。“复有贫妇人,抱子在其旁,右手秉遗穗,左臂悬敝筐。听其相顾言,闻者为悲伤。家田输税尽,拾此充饥肠”,农家人收麦子为的是好收成,但是还有一些人,家里没有地,被那个时候的赋税徭役弄的破产了,只能以捡麦穗为生。而且这还是比较好的境遇,因为换做其他的季节,就必须要沿街乞讨才能生活了!

最后一段是诗人自己的反思,也是这首诗情感升华的地方。“今我何功德?曾不事农桑。吏禄三百石,岁晏有余粮,念此私自愧,尽日不能忘”,看到这些老百姓今日的生活挥汗如雨,为了生计而辛苦劳作,我却可以不参与,我自己有何功德呢?而且年年有朝廷的补助,不用从事农市劳动还能年年有余粮。想到这些,诗人暗自惭愧,这种反差和情绪不敢轻易忘怀。

这首诗中诗人描写了农家人收麦子的场景,更加入了诗人自己的反思,使得这首诗有很深刻的精神意义。这首诗真是一首良心之作,而且跨越千年依然感动人心。可惜的是,在今天的文学作品之中,直面这种底层生活的作品虽然有,但是不见得能有超越白居易之处。千年之前白居易尚且如此反思,今天的文艺工作者却更喜好假大空,这或许值得反思。
本文图片全部来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作者删除。
分享到: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0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手机版|辽宁养老服务网 ( 辽ICP备17016859号 )  

GMT+8, 2025-2-24 02:40 , Processed in 0.007461 second(s), 11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2

© 2001-2011 Comsenz Inc.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