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养老服务网
搜索
查看: 734|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我们的文学传统里,少不了浪迹烟波的渔父形象 [复制链接]

Rank: 7Rank: 7Rank: 7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8-8-17 07:29:10 |只看该作者 |正序浏览
我们的文学传统里,少不了浪迹烟波的渔父形象

                2018年08月16日 10:01:46               
                                         作者:旋覆

孺子歌

(先秦民歌,又名“渔父歌”、“沧浪歌”)

沧浪之水清兮,

可以濯我缨。

沧浪之水浊兮,

可以濯我足。

© 石涛山水

在源头上,是歌

旋覆

现在我们都熟悉这首歌,要归功于屈原的《渔父》。渔父劝屈原“不凝滞于物而与世推移”,屈原高洁傲骄,说宁肯死。渔父于是“莞尔而笑”,唱着这首歌,划船走了。结尾部分,屈原还多写了一笔“遂去,不复与言”,仿佛是站在渔父的立场,对自己的“深思高举”,也是无可奈何,宁愿把渔父写明白了。
这首歌屈原应该不是第一次听到,只是出现在当时的场景里,像神机开启,屈原不理,于是又合上了。后面专写渔父这三行,司马迁在《屈原列传》里就没写,这是司马迁和屈原的差别,司马迁写的是屈原,而屈原写的是渔父。渔父是先秦的渔父,唱的是沧浪歌,到了唐代,唱得不一样了:“别人只看采芙蓉,香气长粘绕指风。两岸映,一船红,何曾解染得虚空”,不知若屈原听到船子和尚的这首拔棹歌,会不会还是一样“虽体解吾犹未变”的铿锵。
更早记载这首歌的是孟子,说再早些时候,孔子在楚地游历,听到有“孺子”唱这首歌,于是对学生说:“小子听之!清斯濯缨,浊斯濯足矣,自取之也”。孟子围绕这个典故,发的是政论和“人必先自侮而后人侮之”的议论,先放过不提。不过孔子是真的利害,从“思无邪”到“哀而不伤”的文艺观,再到这里一句“自取之也”的点题,枝节未生,一语中的。尤其当时这首歌从儿童嘴里唱出来,真是好上加好,所以至今,常常以“孺子歌”作为标题。
《庄子杂篇》里也有一篇《渔父》,以这首歌作引子。《杂篇》向来被认为是伪作,且不管它了,只是可以想见这首歌在先秦时代的流传度。还有个说法是“渔父”是老子弟子辛子的号,《辛子》中也有类似句子:“混混之水浊。可以濯我足乎。泠泠之水清。可以濯我缨乎”。或者大胆地说,渔歌、渔父、渔隐,在轴心时代,就已经是继承下来的东西了。这首歌的历史,再远上一千年,也是有可能的。
我个人对这首诗歌无比推崇。现在把它当诗歌文本看,愈加地觉得它的纯度和强度都属非凡。它讲了什么呢,如果不是屈原、孔子在具体场景里使用它,我们好像也可以觉得它没讲什么。“采莲南塘秋,莲花过人头。低头弄莲子,莲子清如水。置莲怀袖中,莲心彻底红”,讲了什么呢,如果不是后世赋予的情思意趣,它也没讲什么。只是水清水浊,生活其上,便唱起歌来了。歌词简单得不可理喻,后世勉强说个旷达,本来旷达欸!
苏轼就自信,他的《次韵答参寥》:莫作孺子歌,沧浪濯吾缨。吾诗自堪唱,相子棹歌声。心态端的是不让古人。

© 石涛山水

有人在《四库全书》里点击一下,“渔父”这个词出现了2676条。这是我们的文学传统了,要是没有浪迹烟波自食其力的渔父形象,古诗词应该会少掉很多的美丽和高远。《桃花源记》里也有个渔父,但已经是个“捕鱼为业”的市井之人,后来他食言,带人再去找,就已经遗失了那个桃花源。
唐代诗人如高适、岑参等等,都有《渔父词》,陈子昂、杜甫、李白也都写过渔父、扁舟……这么说吧,从诗词到杂剧到题跋到古琴等等,没写过“渔父”的人才属少见,否则《四库全书》里也不会有两千多条了。嗯,连李煜都写过。对文士来说,无论写实写情写疾苦写终极,到头来写作会要求诗人的超越性,这是写作的内在要求,也是人生在世的内在要求,“渔父”及相关的生命哲理,就提供了这么一个出口——当然它本来就在中国人的血液里,它是如此的民族性,以至于它在源头上是以“歌”的形式到来的。
其中张志和和船子和尚,是写渔歌的专业户。张志和是位道士,本身就过着渔父的生活,有一年,他的船破了,正好颜真卿在当地做官,他让颜真卿为他补船,颜真卿索诗,张志和便做了五首《渔歌子》,其中第一首就是被称为千古绝唱的“西塞山前白鹭飞,桃花流水鳜鱼肥。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
当然,补船索诗可能是传说,《唐代名画录》记载,他确实写了五首渔歌送颜真卿,并当场打开诗卷,在上面随句点画,人物、舟船、鸟兽、烟波、风月,不是正常作画的方法,但曲尽其妙,被评价为前无古人的逸品。
船子和尚与张志和一样,甚至比张志和还于世邈然。颜真卿周围有一批名士,但张志和与他们交往甚少,“性孤峻,不可得而亲疏”,甚至唐宪宗多年寻找这五首渔歌不得,不得不画了他的写真挂在墙上解渴,最后到了下一朝,宰相李德裕找到了,附在自己文集里得以传世。
船子和尚更甚,他在药山禅师座下悟道后,自称无能,跑到上海周边的华亭,做了个摆渡人。几十年摆渡,写了39首“拔棹歌”,临死前点化了一个弟子,即著名的夹山禅师。这39首拔棹歌,也和张志和的五首渔歌一样,其中一首最为世人欣赏:千尺丝纶直下垂,一波才动万波随。夜静水寒鱼不食,满船空载月明归。在历史上,不知道这些歌的传唱度如何,宋代有人说“虽乳儿灶妇能歌之”。我乐意想象,渔歌互答此乐何极的场景,是真实存在在历史生活场景里的。
虽然存在,但也有一点乖谬处。还是轴心时代的一个故事,令我十分难忘:伍子胥当年被追杀,逃到江边,被一个渔父撑船送到了吴国。伍子胥临别想要报恩,身上有一把价值百金的宝剑赠送渔父,渔父说,我一个打渔的,要它做甚。

(完)

旋覆

旋覆:原名侯子英,1981年生于河北。曾工作于杂志社,写作诗歌,习禅,现居云南。


分享到: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0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手机版|辽宁养老服务网 ( 辽ICP备17016859号 )  

GMT+8, 2024-12-2 23:53 , Processed in 0.007756 second(s), 10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2

© 2001-2011 Comsenz Inc.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