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养老服务网
搜索
查看: 755|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缅怀旧版《红楼梦》里林黛玉扮演者陈晓旭:晓旭,请一路走好! [复制链接]

Rank: 7Rank: 7Rank: 7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8-9-27 18:40:27 |只看该作者 |正序浏览
缅怀旧版《红楼梦》里林黛玉扮演者陈晓旭:晓旭,请一路走好!

陌上花开紫云英 2018-08-13 16:34:57

晓旭的诗
如果我死了你是否失掉一些欢乐为了我,是否会让你哀伤
在心头上停留片刻在灯火辉煌的舞会上你是否会感到孤独在朋友们热烈交谈中
你是否会在角落里沉默在甜梦萦萦的仲夏之夜你是否会感到一丝凉意
在冬日雪花纷飞的清晨你是否会感到寂寞当世人已将我名字淡忘的时候
你是否会在心底悄悄地为我唱一首忧伤的歌早年生活

陈晓旭1965年10月29日出生于辽宁省鞍山市,就读于鞍山市铁东区胜利小学和鞍山市铁东区第十五中学。父母均在鞍山京剧团任职,父亲任导演,母亲任学员班教师,父母希望晓旭能女承父业,可她不喜欢京剧,却醉心于芭蕾。10岁的时候,她拥有了一双红舞鞋,开始学习芭蕾。那时,她常常在全校乃至全市的舞台上演出著名舞剧《白毛女》中的“北风吹”。
晓旭的学校到家里有一条很长的马路。“在许多寂静的早上,我一路跳着舞步去上学。那时我梦想跳进省里最出色的芭蕾学校。经过两年学习,我开始了试演。”70年代中期,中国大多数人基本保持相同的发式和着装。但她一直想与众不同,喜欢漂亮的东西,即使同样的辫子,也要编得别出心裁。当时,学生要经常到工厂、农场体验劳动。由于母亲的宠爱,常常随顺她的小诡计,使她可以逃避劳动去学心爱的舞蹈,以至学校的人都认为她娇气。“这一点也成为我终生需要克服的习气。”但是她学习芭蕾非常用功,12岁时就已经可以做白毛女倒踢紫金冠的高难度动作。但在晓旭通过了所有的芭蕾考核后,一纸政审鉴定击碎了她的芭蕾梦。她落选了,因为芭蕾舞团对她的评语上写着:“这是资本主义的苗子”,老师最终选择了其他女孩。晓旭后来回忆时说:现在回头看,我非常感恩这位写评语的老师。她是第一个教我审视自己的人,如果没有那一次的挫折,我就不会有后来的成就。陈晓旭1978年进入鞍山杂技团,开始了每天艰苦练功的生活,并任报幕员,半年后转入鞍山话剧团,但每天只能打打下手,演一些小配角,算个学员。晓旭自幼喜爱读书,3岁时,父母便开始教她读古诗。12岁时,她放弃了舞蹈,却迷上了书本,开始在日记中写诗,尽管她只有十几岁,却满纸悲天悯人的惆怅。母亲见她当时的情况,给她办了一个图书证,从图书馆借了很多书阅读。
当时最喜欢的书是夏洛蒂·勃朗特的《简·爱》、雨果的《悲惨世界》和曹雪芹的《红楼梦》。此后便开始在杂志《青年诗人》上发表自己的诗,14岁时发表的第一首诗作是《我是一朵柳絮》,那时的她从未谈过恋爱,却写了许多爱情诗。诗人气质也是后来王扶林导演选择她出演林黛玉的重要原因之一。《我是一朵柳絮》by 陈晓旭我是一朵柳絮,长大在美丽的春天里,因为父母过早地把我遗弃,我便和春风结成了知己。我是一朵柳絮,不要问我的家在哪里,愿春风把我吹送到天涯海角,我要给大地的角落带去春的消息。我是一朵柳絮,生来无忧又无虑,我的爸爸是广阔的天空,我的妈妈是无垠的大地。从艺经历1983年,筹备多时的《红楼梦》剧组在全国范围内选拔演员。从小喜爱读书的陈晓旭从《夜幕下的哈尔滨》的作者陈屿处拿到一本杂志,上面有一则消息是“如何选择宝黛钗?”,中央电视台筹拍《红楼梦》,宝、黛、钗、凤的扮演者要从普通的男孩女孩里挑选。晓旭当时还在鞍山市话剧团当学员,别人觉得她跟林黛玉比较接近,鼓励她去试试,但她当时特别没有自信,以为这么大一个巨著肯定会选名演员,唯一的信心就是小的时候就特别喜欢读《红楼梦》,而且喜欢把林黛玉的诗都记在笔记本上,自己也会写诗。后来在男友毕彦君(后来成为陈晓旭的第一任丈夫)的鼓励下,给导演王扶林寄去了一封情真意切的自荐信,把对林黛玉的理解写了好长好长几页纸,同时寄去的还有一张自己的照片,照片的背面是她14岁时写的一首小诗《我是一朵柳絮》,希望能饰演林黛玉这个重要角色。寄信时并没抱太大希望,但一周之后,导演王扶林亲自给她回信,希望她去北京面试,晓旭感到非常意外。她请了三天假,偷偷跑到北京面试,那天下着大雨,挺狼狈的样子去见了王导,回答几百个问题,虽然回答得很肤浅,但走的时候她心里还是比较有底,因为王导叫她把票根留好,说不定还可以报销。

这让晓旭有了很大的信心。但在等待了一年之后,第二年的春天,晓旭才接到通知她参加《红楼梦》剧组在圆明园开设的演员培训班。她当时就是想演林黛玉,而其它的角色没有那么让她觉得向往。她说:“我就是林黛玉。如果我演其他角色,观众会觉得林黛玉在演另外一个女孩的角色。”《红楼梦》剧组为期三个月的第一期演员培训班结束之后,导演王扶林认为林黛玉这个角色应该有诗人的气质,而陈晓旭在这点上比较贴近,综合素质也是最好的,所以最终获得了肯定,出演林黛玉。
对能够出演林黛玉,陈晓旭认为“我不觉得我能演林黛玉是因为我长得美,或是演技好,只是我的性格和气质与她很像”。2001年陈晓旭和王扶林导演在北大的讲座中说:“也许我在长相、在表演,或其他单方面不如别人(黛玉候选人),但是在综合素质上,我觉得我是最适合的,演黛玉是为了人生追求,完成一种使命似的宿愿,不是仅仅一个角色追求,除黛玉外无二人选”。电视剧《红楼梦》自1984年开机,经过三年的艰苦拍摄,整整三四年的时间是一个人人生中成长最重要的阶段,等于上了一个红楼大学,听到很多红学家的讲课,琴棋书画的陶冶,对她的个人气质和今后的人生都产生了很大影响。红楼姐妹的情谊如同大学的室友,若干年后那依旧是最美好、最真挚的情感。陈晓旭1987年的回忆长文《梦里三年》中说:我拥有无数个美丽的梦,最美的一个是从这里开始的……女孩子们不知不觉地凑在一起,谈论着过去和将来。她们已不是当年的丑小鸭了,三年的磨练使她们成熟而自信。她们正满怀壮激向往着更广阔的天地。但愿沧桑的人世不要磨灭了她们从前的一份纯真。我多么留恋那四月的圆明园呵!留恋那盛开的桃花,那条蜿蜒的小路,那些为选择一个理想角色而苦恼的女孩子。那里洒满了我芬芳的回忆,那里珍藏着我最美丽的梦想,那是一个多么难忘的春天呵!一梦醒来已经三年了。
别了,同舟共济的朋友!别了,相恋三年的《红楼梦》!别了,这段终生难忘的时光!不要强咽那杯惜别的苦酒,不要把离愁写在你紧蹙的眉头,不要开口,让我把你最后的微笑印在心上,然后,在心里道一声珍重。这就够了,这就足够了。2003年艺术人生《红楼梦再聚首》时,陈晓旭说:我还是喜欢他们说我是林黛玉,因为我觉得给我最美好的印象和最美好的回忆的,就是《红楼梦》的林黛玉,《红楼梦》的那段经历。电视剧《红楼梦》于1987年拍摄完成,在中央电视台开始热播,这也使得才21岁的陈晓旭一夜成名。

当时对陈晓旭塑造的林黛玉形象褒贬不一,学术界的评价似乎不高,批评的声音大于肯定的意见。直到电影《红楼梦》放映之后,两相比较见出高下,学术界和舆论界对电视剧《红楼梦》才有了比较客观的认识和评价。陈晓旭在1990年《当代电视》杂志发表的一篇文章中说:坦率地说,我不能够对我所扮演的林黛玉做出一个完整的结论,因为观众在收看我的表演的同时也是一个再创造的过程,对于这样一个具有相当高意境的与相当高审美价值的人物的理解,不能不因每个人的文化素养与欣赏品味而有所差异。记得当时有几种评论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曹禺先生说:从梅兰芳到现在,我看过十几个黛玉,以这个为最好。一位专家说:林黛玉是江南女子,为什么要到鞍山去找演员,这不是南辕北辙吗?一个女学生说:我就是喜欢林黛玉,因为她有个性,从不溜须拍马。一位工人观众说:我不喜欢林黛玉,小肚鸡肠,酸溜溜的。你看,这不是修养、品味上的差异吗?评价电影《红楼梦》时说“至于哪一个《红楼梦》更象《红楼梦》,哪一个林黛玉更象林黛玉,我们似乎无须争论,相信时间和观众会做出正确的回答。《红楼梦》播出之后,她出演了电视剧《家春秋》中的梅表姐一角,但这个角色给观众的印象始终是林黛玉的感觉,林黛玉的影子深深的印在了陈晓旭身上。她在2004年接受《纽约时报》访问时说:事实证明,“林黛玉”已成为我演艺途中一座不可逾越的山峰。在此之后,是我生命中的苍茫时刻。虽然我是众人眼中的明星,但没有导演敢请我演其他角色。陈晓旭的名字被林黛玉取代了。2003年艺术人生《红楼梦再聚首》时,陈晓旭说:《红楼梦》为我打开了一扇窗,又关上了一扇窗,我无法进入,只好重新开辟一条路,却意外地发现它通向更美丽的远方。


《红楼梦》让我看到了一个非常精彩的大千世界,让后又向我把这个门关上了,我不能在演艺事业上有更大的发展。但我还不想放弃这个精彩的世界,所以我只好自己重新走另外一条路。但当我选择这条路的时候,需要勇气,就是并不知道它会,远方的风景是什么样的,是险恶还是美丽。随后三年的时间,她一直在北京漂泊,多次面临搬家的窘境,直到1991年开始了新的创业,开始投身商界。
2006年在北大演讲中,在谈及为何弃演从商时说,她是个理性的人,不合适做演员,没有演员的激情。婚姻生活陈晓旭有两段婚姻,第一任丈夫是演员毕彦君。陈晓旭和同属鞍山话剧团的毕彦君自少年时就相识,1983年正是在男友毕彦君的鼓励下,她才鼓起勇气向《红楼梦》剧组投递了自荐信。1987年拍摄完《红楼梦》不久,二人就结婚了。但如此快速的结婚反映了他们在感情上的“仓皇心态”,结婚毕竟不是恋爱,很快他们就离婚了。
2003年陈晓旭在接受采访时谈到自己的离异经历时说:婚姻应该是非常严肃的。我自己呢,是因为拍摄完《红楼梦》之后,真的有了家庭的生活,才发现很多的东西,是大家互相以前没有发现而不能适应的。我觉得最重要的是性格,我自己那个时候的性格,棱角太多吧,不能包容别人,并不能给别人带来快乐,然后很难相处,实际上我演林黛玉的时候,我的性格很像林黛玉。1991年,陈晓旭认识了北京电影学院摄影系的学生郝彤,后者邀请她参加拍摄他的毕业作品《黑葡萄》。

陈晓旭在郝彤三顾茅庐之下答应拍摄,二人在拍摄过程前后互相了解,拍完戏后,剧组东拼西凑几千元钱给陈晓旭作报酬,可她觉得学生不容易,只留下了1000元,这个举动打动了郝彤。郝彤开始追求晓旭,于是两个人就此结缘。郝彤毕业后在中央新闻纪录电影制片厂工作了一年,随后他辞职和陈晓旭一同投身于商界。2007年2月23日,陈晓旭剃度出家,3月8日郝彤也正式出家,陈晓旭去世后,有传言说其已还俗,晓旭父亲说,“他和我们一直没怎么接触,他也是挺悲痛的,怕见这个事,就不怎么接触,不好回答。”商界生涯拍摄完《红楼梦》和《家春秋》两部电视剧之后,陈晓旭被分配到北京军区战友歌舞团成为一名演员。
不过,此时的她一直在北京过着并不稳定的生活。当时流行出国热,陈晓旭也想去美国,但被认为有移民倾向而拒签。后来想去德国转签到美国,但是在德国呆了三个月,陈晓旭发现自己并不适合在国外生活,于是最终还是毅然回到了北京。1991年,在朋友的介绍下,长城广告公司在征集承包经营,陈晓旭拿出买股票积攒出来的钱组建制作总部,自负盈亏,开始了从商。一年后,男友郝彤(陈晓旭第二任丈夫)也加入到公司中。陈晓旭说闯入广告界只是个偶然,说白了是为了生存。陈晓旭的创业资金是买股票赚来的。那时中国的股市也是刚刚起步,她拿演出积攒的两三万块钱跟着别人买原始股,没想到股票翻了好几倍,她成了“先富起来的人”。公司创始之初,陈晓旭可以说一无所有。既无广告从业经验,手下除了几个大学生,也没有得力助手。没有办公地点,就在一家酒店租了间客房,业务举步维艰,房租和人员工资压得她透不过气来。经过努力,一个月后,终于迎来了转机,一家药厂慕名而来。“我知道林黛玉是不会骗我的。”厂方代表说。当时中国只有几百家广告公司。从1991年到1993年,在陈晓旭的带领下长城广告公司制作总部发展很快,迅速在市场上站稳了脚跟。

起初“林黛玉”的名气为她到带来了不少好处,当时的市场环境,客户不知道该信任谁,于是名人效应产生了作用,从来拉来了一些客户资源。但真正合作之后,她发现不能简单吃老本,靠以前的知名度,那是非常幼稚的一种想法。在客户和企业前面,靠的是诚信、敬业精神。有理性的人绝不会因为你是“林黛玉”就多给你一单生意,如果真有人为了这个找上门来要做生意,我还信不过他呢。但我还是喜欢被唤作“林黛玉”的,这能勾起我青春时代最美好的回忆。
可是我不会陶醉于此,我是一个理智的人,我不认为有人因此喜欢跟我交往或者追捧我有任何意义。我希望做更实在的,有价值的事情。但公司发展并非一帆风顺。1994年,他们为一家北方医药企业代理央视投标垫款数百万。同年,公司选择了多元化投资,代理德国洁具公司在中国的销售。当时正逢国家经济调整,公司业务发展遭受严重挫折。客户解体,投资失败,公司陷入债务危机。生死存亡关头,陈晓旭决定贷款经营。贷款的压力,迫使陈晓旭从国外买来一批经营管理书籍,埋头苦读。她尝试放弃多元化投资,改革公司内部结构,完善了17项客服程序与合同漏洞。这些在当时的广告环境下的作为,已成为广告管理学的经典案例。1995年,长城广告公司制作总部业绩达到4000多万元,旗下有十多个签约品牌,银行贷款全部还清。1996年,陈晓旭在原公司的基础上创立了自己的公司——北京世邦联合广告有限公司,并出任董事长,时年31岁。
1998年,世邦广告代理了五粮液、五粮春、报喜鸟、罗蒙等一系列中国著名品牌,在业界建立了自己的优良的口碑。当时国际4A广告公司正以全新的服务理念和扩张速度,进军内地市场。具有一定实力的本土客户也对4A产生了浓厚的兴趣。陈晓旭凭直觉感到,未来的本土市场竞争,将在4A公司与本土大型广告公司之间展开。陈晓旭对世邦进行了第二次改革。

3个月内,调整了公司组织结构,引入了一批来自国际4A公司的港台员工,这些“外来和尚”带着半生不熟的大陆话和一套成熟的运作理念,让世邦的客户和员工感受到全新的服务方式和广告流程。4A式改革,为世邦迅速带来了更多的广告片制作。然而,一个月后,这些广告片都陆续遭到否决。客户反映,创意不本土,效果不理想。有些经销商和消费者甚至看不懂。陈晓旭带领公司一班人逐一拜访客户,客户的经销商以及终端消费者并与他们真诚沟通。
他们意识到,国外企业先进成熟的管理模式有值得借鉴的东西,但中西方强烈的文化差异也是造成中国企业照搬西方管理模式导致失败的最根本原因。中国的大多数公众仍然很难理解个人主义和个性创造力。因此,美国和欧洲那种推销能从产品中满足个性和个人享受的广告创意在中国根本行不通。我们更多的立足于慷慨大方和宽宏大量。即使是年轻人也不想显得自己自私自利。所以我们在设计广告时,就淡化产品这方面的价值趋向。在经过冷静思考后,陈晓旭思路逐渐清晰,“我们不会比企业更懂得本土市场,但是,我们一定要比4A更懂得本土企业。”她提出:中学为体,西学为用。即学习国际广告的先进手段和手法,但一定不能脱离中国本土的文化构建与深层消费洞察。这一年,世邦开始了内部员工的4A教学培训与中国儒家文化学习,并开始建立针对中国酒水行业的专业调研数据库。
此次整改后,世邦营业额开始冲入亿元大关,一些移情4A的本土客户又回到了世邦的怀抱,业务步入正轨,公司迅速发展成包括广告、文化和商贸三家公司的一个品牌企业。用陈晓旭的话说,即是“儒家思想确实是我们企业文化的源头,它影响了很多人,包括我们的客户。”1998年,陈晓旭创建了北京世邦文化发展有限公司,出任总经理,开始涉及传媒和影视业。2000年投拍的电影《爱上新世纪》获“百合奖”提名,2002年投拍的《冬日细语》获第9届上海电视节国际评委会特别奖,2005年投拍的电影《租期》或第13届大学生电影节最佳数字电影奖、东京SKIPCITY国际数字电影节最佳数字电影奖。到2004年,世邦广告已发展成包括广告、文化和商贸三家公司的一个品牌企业。此时的陈晓旭也名利双丰收,还获得了“中国30位杰出女性广告人”、“2005年中国经济年度风云人物”、“2005~2006年度中国十大最具风采女性广告人”等荣誉称号,在商界享有盛名。


2006年,陈晓旭首次担任制作人投资拍摄了电视剧《红衣坊》,作为2006年中央电视台一套的开年戏,取得了不错的收视与口碑。2006年,自1991年进入广告业界,经过15年的发展,世邦广告公司已成为一家年营业额近两亿元的4A广告公司。1999年~2003年,世邦广告连续4年获得中央电视台优秀广告代理公司称号,2004年获得中国生产力学会颁布的“中国十佳诚信广告机构”和“中国十大策划专家”称号,中国广告协会“广告人中国案例”品牌策划金奖。
陈晓旭2006年3月6日在北大演讲中谈到自己商业上的成功和林黛玉之间的关系时说:大家知道我现在是个企业家,很多人依然说我和林黛玉的性格有很多契合之处。有的记者问我是如何处理林黛玉的柔弱和企业家的果敢之间的矛盾。我没有觉得林黛玉是柔弱的,她很坚强。如果说林黛玉这个人和我现在所做的工作有什么联系的话,那么就是“创意”。广告是很有创意的,而林黛玉是个很有创意的人,比如“葬花”的行为显出她非常有灵性。她看到落花,把花当作生命一样的尊重,把花埋起来,葬了,像悼念一个人。还有跟贾宝玉吵架的方式也特别有原创性。所以说,如果林黛玉到现在也是一个很好的广告人。她是一个喜欢冥思的人。传统的头脑风暴法很有效果,但对于她,大多数真正好的想法是在独处的时候产生。这印证在我为“五粮液”——中国著名的酒业集团做广告的时候。作为中国“酒业之王”,他们想推出一种新产品:“五粮春”。并希望在前期以“五粮液”的品牌来带动新品牌。我采用了中国古诗中的经典词汇“系出名门”来做推广。以“秀其外绝无奢华,慧其中内蕴悠远”的诗句赋予物化产品以鲜活的形象感。现在,这个品牌连同广告语:“名门之秀五粮春”已经几乎和“五粮液”老品牌一样知名。皈依佛门虽然在商界上不断取得成功,晓旭说:我曾经很专注于财富的积累,身为家中长女,我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让父母家人过更好的生活,在那段时间里,我不断为他们创造更舒适的家,一次次搬到更大更美的房子里。还送精美的礼物给他们,但后来,我发现物欲的增长并没有给我和家人带来真正的快乐。
我变得越发忙碌和烦躁,很少有时间和父母相处。直到有一天,我突然发现,父亲母亲不知何时开始衰老、虚弱了,好像随时都有离开我的可能。而我给了他们什么呢?这一切他们又能带走什么呢?这种心痛使我从喧闹中安静下来。我开始想到:如果我的父母去世了,他们会去那里,我们还能见面吗?陈晓旭学佛由来已久。1999年,一个偶然的机会她在朋友的车上听到了净空法师讲解的《无量寿经》录音带,颇受触动:突然我的心明亮了,那个世界仿佛印证了我从小到大对神秘天际的无尽遐想。我对经中所描述的一切没有丝毫怀疑,就像有人将你心中多年描绘的蓝图突然呈现在你面前那样惊喜、感激。两个月后,晓旭直飞至新加坡拜访净空法师,并与妹妹一起接受了皈依,从此踏上了学佛的道路。2004年晓旭在接受《纽约时报》专访时说:1999年,我的经济状况已经相当好,但不知为什么,仍然觉得不快乐。后来有人介绍我去学释迦牟尼的教义——佛。这改变了我对生活和工作的态度。现在,我以阅读佛经《无量寿经》开始一天的生活。
在晚上我读另一部佛经。平时工作,我在午餐休息的时间做30分钟冥想。如果我们为自己和家人积攒物质财产或者赚取个人财富,我们可能并得不到满足感。但我们可以用这些东西来为别人创造更多的利益,这就是佛对我的意义。2006年3月6日陈晓旭在北京大学的演讲中谈到对自己影响最大的三个人:曹雪芹、庄子、释迦牟尼,“三个重要的人引导我的人生走向一个正确的方向”。曹雪芹让她认识了《红楼梦》并出演了林黛玉,获得了盛名;庄子让她知道一个人的眼界是有限的,不知道无限里的许多事情,这就像小年不知大年的悲哀——这个想法一致困扰着我。在困惑的驱动下,我就一直想学到更广阔的知识。我有一种渴求,希望我能了解我为什么会来到这个世界?来到这个世界是做什么的?死了以后会去哪?我觉得生命之外,还有生命。从而创立了自己的事业,收获了财富。释迦牟尼让“我的心明亮了,那个世界仿佛印证了我从小到大对清净仁爱世界的无限向往。很多东西,财富、名利也好,亲情、爱情也好其实你都是生不带来,死不带走的,正如《红楼梦》里的《好了歌》。那人来这世界是做什么的呢?其实人的一生是不断学习和觉悟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你自己究竟学到了什么?富贵时是不是能够体会他人的疾苦,贫穷时是不是能够心里安稳,体会挫折带给你的感悟。”陈晓旭自从皈依佛法之后,性格改变了很多,她说:以前,我是严厉的人,对事物的要求很苛刻。有时我会把员工训哭。学佛以后,我变得平静温和,在我的眼里,没有善人或恶人,只有觉悟的人和迷茫的人。而所有的人都是我的镜子,让我反观自心,精进修行。

在公司的前台,摆放着有关佛教的书籍,来往的客人可以随意领取。公司的员工大部分都了解佛教的意义并十分尊重,有少部分员工已经正式皈依成为佛教徒,而我的司机和秘书同我的家人一样,已在我的鼓励下素食多年。最使我欣慰的是,有些客户也开始对佛法产生兴趣,并阅读佛教书籍,能将最圆满的佛法介绍给自己的客户及朋友,这是最有意义的感恩。佛要让我们创造一个永不失去的极乐世界,这个世界是从纯净纯善的爱心中产生的。佛教导我们怎样以正确的方法获得快乐的生活。
所以,我用自己的智慧去创造财富,但我的财富不是为了满足一个人、一个家庭对物质的欲望,而是用于更广大、更有益于社会的事业。这就是佛的愿望。我乐于辛勤而快乐的工作;我乐于用所得的财富改善我们的生活;我乐于在别人需要我帮助的时候给他们温暖的手。但我和我的家人保持过正常但不奢侈的生活,包括对能源的爱护和珍惜。在没有学习佛法前,我曾是个喜爱精致生活的人。现在我自己正渐渐地降低对昂贵物品的依赖。这也是我修行的一部分。目前,我能做的是拿出自己资金的一部分,持续用于拍摄一些佛教故事和印制经书等,赠送社会,利益大众。以后,我希望用自己大部分的资金去做更大、更多的有关佛教传播的公益事业。我的人生目标是:在我寿终正寝之前,能够把人生真正地想清楚,觉悟,并且在有生之年,把自己以前所犯的错误全都赎罪,然后做一些好事。(晓旭所说的“错误”,是指行为、语言、思想上有意无意中的过失。)我的心理年龄已经不止100岁了。我希望生活尽快过去,像流水一样,然后进入一种特别平静的状态,看书写作,亲近自然。我希望现在就过老年人的生活,希望过我爸爸妈妈(那样)的生活。陈晓旭学佛7年间,为宣传佛教和中华传统文化做了很多贡献。包括跟随净空法师讲经,主持一些佛陀活动,捐助善款用于佛教与慈善事业,更是制作了一些公益性的宣传中华传统文化与佛教思想的影视作品,如电影《了凡四训》、电视剧《俞净意公遇灶神记》等等。电影《了凡四训》在中国大陆、台湾、香港地区等地影响很大。

事实上陈晓旭2005年就有出家的想法,只是没有机缘。直到2006年5月她得知自己罹患绝症,于是她毅然选择这条远离尘世之路。《幽兰》by 陈晓旭敛身幽谷远尘埃,天光云影任徘徊。不须天风来相催,自在花儿静静开。2007年2月23日(正月初六),陈晓旭在位于长春宽城区奋进乡新月村的百国兴隆寺举行了剃度仪式,落发出家,法号妙真。这一举动让世人感到震惊,许多人无法理解,舆论媒体一片哗然。2007年2月27日,中国科技财富报刊登了妙真法师(俗名陈晓旭)出家声明,她说“不惑之年终于走出了我人生最重要、最正确的道路”,“出家不是消极避世,而是更积极的人生选择。”最后时光陈晓旭大概是在2006年4、5月去医院检查得知自己罹患乳腺癌。
晓旭的姑姑2006年五一的时候给晓旭打电话,当时她要姑姑多保重,姑姑感觉这话跟平时不太对劲,后来晓旭的丈夫郝彤直接告诉了姑姑,晓旭是乳腺癌二期。而且晓旭要姑姑保密,一定不能告诉父母。晓旭父母知道的时候,她已经有一条腿不能动了,已经很晚了,癌细胞已经转移到腿上了。虽然从晓旭被确诊为乳腺癌的第一天起,家人就不停劝她采取积极的治疗方式,凭当时晓旭的身体状况,她的病是可以医治的,但她却拒绝了治疗,拒绝了生的可能,选择了出家。父亲劝她去治疗,劝她动手术,但她说:“假如说动手术做化疗能治好,或者是不用这个就死亡,那我选择死亡。”她太爱美了,她不想破坏自己,她追求一个最完美的自我,即便是死也是个完美形象。动完手术,做化疗,人的身体就不全了。父母亲人没人能劝动她。她是个追求完美的人,心中充满了浪漫,充满了一种美好,而且她的个性里有着一种非常坚定的东西。在去世前的日子里,晓旭一方面为了学习佛经,另一方面也为了见到已在深圳出家的丈夫郝彤,所以在姑姑和妹妹的陪伴下,到了深圳的念佛堂,但深圳潮湿闷热的气候使得本就极度虚弱的晓旭病情极度恶化。

即使在姑姑的精心照料下,也没能好转。那时候姑姑每天伴着泪水,纪录了晓旭最后的日子。那些让人心痛的点点滴滴。2007年5月13日6时57分陈晓旭因乳腺癌在深圳病逝。2007年5月16日其亲属遵照陈晓旭遗愿,成立陈晓旭慈善基金会,始创基金为5000万元人民币,用于教育、医疗及其它慈善事业。《人淡如菊》by 陈晓旭我从广寒来,孤芳何人赏。居傲不媚春,偏爱秋色凉。纤纤淡鹅黄,倩倩素心长。犹慰深闺寂,且伴一缕香。
自媒体运营.编辑/云英。2018年8月13日。




分享到: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0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手机版|辽宁养老服务网 ( 辽ICP备17016859号 )  

GMT+8, 2025-8-31 17:40 , Processed in 0.008281 second(s), 11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2

© 2001-2011 Comsenz Inc.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