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养老服务网
搜索
查看: 697|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当大文豪碰到蚊子 写出来的作品让人拍案叫绝 [复制链接]

Rank: 7Rank: 7Rank: 7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8-10-23 05:04:09 |只看该作者 |正序浏览
当大文豪碰到蚊子 写出来的作品让人拍案叫绝

        2018年10月17日 15:48:28
                   来源:古琴雅集

    就像春天绕不开“人面桃花”,秋天离不了“青天明月”,冬天总得把“红泥小火炉”拿出来点点一样,夏天,我们的身边、我们订阅的首页热门和我们的朋友圈里,总是离不开“蚊子为啥永远也打不完”这个永恒的话题。
  等等,画风是不是不太对?
  没关系,我们用诗意的语言重新解释,这个叫做——
  夏!蚊!成!雷!
  01
“夏蚊成雷,私拟作群鹤舞于空中,心之所向,则或千或百,果然鹤也;昂首观之,项为之强。又留蚊于素帐中,徐喷以烟,使之冲烟而飞鸣,作青云白鹤观,果如鹤唳云端,为之怡然称快。
  ——沈复《浮生六记·闲情记趣》
  这段文字曾出现在人教版初中语文课本上,名为《童趣》,为我们生动展示了“晴空一鹤排云上”的买家秀版本:
  在蚊帐里关上几只蚊子,用烟一熏
  看它们在烟雾中飞舞
  ——这不就“便引诗情到碧霄”了嘛!
  当然对于大多数人来说,由于蚊子的出现,“红包”这个词都会变得不那么可爱了。
        比如那个“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的贺铸贺梅子:
  如何造物工,种此生民害
  安得长风驱,投诸四荒外
  我要怎么才能表示出“慢走不送”,并且显得很优雅?
        又比如那个“村庄儿女各当家”的范成大,可能是农村蚊子更多的缘故,他的心态显然好了很多。他写了很长的一首《嘲蚊四十韵》,大意是说:
  夏天来了,蚊子多了
  哥被咬了,睡不着了
  别得意了,日子快了
  秋天到了,你就完了
  这首诗里面有两句很有意思:
  新瘢蓓蕾涨,宿晕斑斓浥
  这两句诗写的不就是你你你你我么?!被蚊子咬了之后,身上红包连片,新咬的鼓鼓囊囊像一个个小花苞,之前咬的地方还没消干净,宛如被种了草莓……
  然而这堪比前后2000万拍照更清晰的文笔,真的好吗?
      范仲淹不愧是在边塞历练过的人,见识过“将军白发征夫泪”的他表示:
  饱去樱桃重,饥来柳絮轻
  但知求旦暮,休更问前程
  打死一只刚吃饱的,不过见点儿血,要打了一只没吃饱的,那就是一层皮。
  简直弱爆了,我为啥要跟它较劲?
  02
  古语云,塞翁收红包,焉知非福。
  白居易和元稹告诉你,其实蚊子还能变成友谊的神助攻。
  这一对小伙伴算是难兄难弟,一起高考,一起当公务员,一起下放,而且都是按照江湖规矩往南方贬。
  元稹可能是传说中的B型血,非常招蚊子,于是经常抱怨:
  夜来稍清晏,放体阶前呼
  未饱风月思,已为蚊蚋图
        “死生契阔者三十载,歌诗唱和者九百章”,在这三十年间的九百多首诗里,元稹真是没少拿蚊子跟白居易说事儿。
“司马见诗心最苦,满身蚊蚋哭烟埃。
——《和乐天过秘阁书省旧厅》
  卒章还恸哭,蚊蚋溢山川。
  ——《酬乐天江楼夜吟稹诗,因成三十韵》
  索绠飘蚊蚋,蓬麻甃舳舻。
  ——《酬乐天东南行诗一百韵》
  

  白居易能怎么办?当然是写诗表示心疼:
“虫蛇白昼拦官道,蚊蚋黄昏扑郡楼。
何罪遣君居此地,天高无处问来由。
  ——《得微之到官后书备知通州之事
  怅然有感因成四章》
  哎呦我的微之呀,你这是做了什么孽呀!真是遭了大罪了!
  放在今天,那就是两个人彼此发只有对方可见的朋友圈——
  元稹:宝宝被咬了13个包,不开心……
  白居易:真可怜,我去让它咬上14个,跟你凑1314吧=3=
  03
  很多科普网站都会告诉你,蚊子的存在对食物链有多大的意义;但是只要那销魂的“嗡嗡”声一响起来,我们就不由得忘恩负义地只剩下俩字——死磕。
  不是你死,就是我痒死。
  你若安好,我活不了。
        可以说,人类的历史有多久,就与蚊子死磕了多久。所以我们的一众大文豪对付蚊子当然不会只有口诛笔伐,他们的套路可是深得很。
  比如说我们今天仍在使用的蚊帐,苏轼是这样形容的:
  扫地焚香闭阁眠,簟纹如水帐如烟
  在古代,质量良好的蚊帐要用轻纱制作,造价很高。像苏轼这样一顶薄如烟雾的蚊帐,大概算得上是蚊帐里的“顶配”了(这个豪华套餐里还有纹理像水波一样的高档凉席)。
  东坡为什么要用如此高档的蚊帐呢?自然是因为对手很恐怖:
“溪城六月水云蒸,飞蚊猛捷如花鹰。
羡师方丈冰雪冷,兰膏不动长明灯。
  ——《送渊师归径山》
  沈复家的蚊子是优雅的仙鹤,而苏轼遇到的蚊子却猛得像鹰(看到这个形容忍不住浑身痒了起来)。所以他送大和尚渊师回山的时候特别羡慕:师父,你们山里凉快没蚊子,真是太幸福了!
        除了蚊帐之外,古人也有蚊香,原理与今天相仿,都是通过人为制造蚊子不喜欢的味道来驱赶它。
  好比你讨厌一个人总是来你家蹭饭,知道他不喜欢臭味的食物之后,你就弄了一桌子的臭豆腐臭鲑鱼豆汁儿榴莲酥什么的让他别客气多吃点儿,于是他只能圆润地离开你。
  

  两千年前东方朔就看出蚊子的弱点是“嗜肉恶烟”,于是人们开始尝试烧制艾草等植物来达到驱蚊的效果。很多人,比如说陆游,就是这么干的:
“泽国故多蚊,乘夜吁可怪。
举扇不能却,燔艾取一块。
  ——《熏蚊效宛陵先生体》
  宋代的蚊香叫“蚊烟”,听起来颇有杀伤力,可能有“伤敌一千自损八百”的功效。毕竟有很多人连艾草的香气都受不了,更别说“蚊烟”中常用的配方——干浮萍、雄黄、鳗鲡鱼干之类一听就知道味道不怎么美丽的东西了。
  后来这些方子慢慢有了改善:
“夜明砂与海金沙,二味同和苦楝花。
每到黄昏灯一捻,蚊虫飞到别人家。
  ——明·《普济方》
  让蚊子飞去别人家,听起来真真是极好的,可夜明砂这东西乃是蝙蝠的五谷轮回之物,烧起来的味道真的会比鱼干好吗?
  04
  相比固定的蚊帐和总有些味道的蚊香,我们可能更喜欢这样一种驱蚊道具——
  可以随身携带,气味令人舒适,驱蚊的同时自己也不遭罪。
  这种东西存在吗?
  其实古人也用过,那就是香囊
  

“红罗复斗帐,四角垂香囊
——《孔雀东南飞》
  何以致叩叩?香囊系肘后
  ——繁钦《定情诗》
分享到: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0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手机版|辽宁养老服务网 ( 辽ICP备17016859号 )  

GMT+8, 2025-8-26 16:29 , Processed in 0.008263 second(s), 10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2

© 2001-2011 Comsenz Inc.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