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养老服务网
搜索
查看: 635|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齐白石人生最后一张画,顶级之作! [复制链接]

Rank: 7Rank: 7Rank: 7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8-10-30 18:53:53 |只看该作者 |正序浏览
本帖最后由 兰梅 于 2018-10-30 18:54 编辑

    齐白石人生最后一张画,顶级之作!                                         2018-10-30 10:30                                                                     

来源丨收藏马未都

再耀眼的明星也会有陨落的时候,大师终究会离我们而去,而留下的传世珍品,更多是一种精神在流传。

随着生命最后对艺术和人生的理解更趋完满,大师们的绝笔之作常会达到出神入化、浑然天成的境界。

何为绝笔?

绝笔,顾名思义,就是人生最后一笔,从此,人亡,笔亡。

1957年9月16日,齐白石在北京医院去世,留下了一幅幅珍贵的画作,供后人欣赏。

齐老作过的画简直太多了,而在他生命中最后的几幅画作,却显得意味深远。

因为最后的几幅画,真可谓是神来之笔,登峰造极。

关于他的绝笔之作,过去坊间一直认同白石之子齐良迟先生的说法,即《风中牡丹》是齐白石绝笔。

图|齐白石《风中牡丹》 1957年

但据美术史家王鲁湘的考证,齐白石绝笔之作是那幅藏在张仃家里的《葫芦》。

因为齐白石在画中有题款“九十八岁”,比《风中牡丹》的题款大了一岁。

有人反驳说那是齐白石的笔误,齐白石逝世时是九十七岁。

但经李可染、张仃、黄苗子等齐白石生前好友和学生的证明、认定,这幅画更像是他生前最后的作品。

图|齐白石 《葫芦》 题识:九十八岁白石

据说当时齐白石为了画这幅画,一天早晨起来,没有人搀扶,他自己从卧室踉踉跄跄地走进画室,站在桌前,画下了这一幅画。

因为年岁已高,只能够凭自己的直觉画画,即便是画了一辈子的画,但是到最后由于体力和脑力的不支,还是因为神志恍惚而出错。

我们先看看齐白石先前画的葫芦:





再看这幅绝笔我们会发现,齐白石一开始用黄墨去画葫芦,画下正确的一笔,一大一小,一前一后,一上一下。

但当他接着去画叶子的时候出错了,把叶子顺即也画成了葫芦,且葫芦留白处冒出两笔淡墨,就好像葫芦被打了两个洞。

当画藤蔓时,又恍惚了,画着画着又成葫芦了。



不仅是画,就是画上的字也是不知道怎么写。

据李可染回忆,画到这个岁数糊涂了,连字都不会写了。

当时写这个“九”字,就问李可染:“这个九字是往这边拐还是往那边拐啊?”

等到写“岁”字,怎么也记不起来,就写成了现在这个错字。

虽然有疏忽,但是我们可以看到,其实齐白石画的这幅画是别有一番风韵在的。

比如说他画的藤蔓,这藤蔓真是绝了,能够在不知不觉中画出葫芦的成熟、沧桑,把经过风吹雨打后形成的那种弯曲,表现得淋漓尽致。

这也正是体现齐白石老人画技高超的地方,老人完全是在“糊涂”状态下用本能在作画。

用笔用墨已经是天籁,是神在走,而不是手在走,笔墨中包孕的精气神完全超越了白石老人的身体健康状态。

也正是因此,虽然这绝笔一直秘藏于张宅从未发表,但它不出户却吸引了无数名家来瞻仰,是京城美术界一个赫赫明星。

当年隔一段时间,李可染、邹佩珠夫妇、黄苗子等人,就要相约来到张宅看看这幅画。

张仃也总是明白他们来的意图,在沏上清茶后,恭恭敬敬从画室取出这张《葫芦》挂于墙上。

于是大伙儿就开始啧啧连声,如此这般如醉酒似的痴狂一阵。

李可染对这幅画的评价是两个字:“绝了。”

邹佩珠先生对着这幅画的赞叹则更绝:“隔日子长了没看这幅画,就像得了病似的。”

由此可见,这样一幅绝笔是何等的境界。

每一种绝笔,都是一种人生,每位名家的绝笔都证明他们曾经在世上活过,画过,写过。

各家绝笔赏析:

图| 王国维遗书

图|“悲欣交集”四字

图|潘天寿绝笔诗稿

图|张大千 《庐山图》

图|启功绝笔

图|吴冠中绝笔之《幻影》

图|吴冠中绝笔之《巢》

图|吴冠中绝笔之《梦醒》

图|吴冠中绝笔之《休闲》
分享到: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0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手机版|辽宁养老服务网 ( 辽ICP备17016859号 )  

GMT+8, 2024-9-21 16:49 , Processed in 0.008488 second(s), 11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2

© 2001-2011 Comsenz Inc.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