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养老服务网
搜索
查看: 641|回复: 1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对越反击战老山松毛岭战役,越军为何会惨败损失3000多人 [复制链接]

Rank: 7Rank: 7Rank: 7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8-11-29 05:18:24 |只看该作者 |正序浏览
对越反击战老山松毛岭战役,越军为何会惨败损失3000多人                                         2018-11-28 14:26                                                   

                  

1984年7月12日,坚守中越边境老山地区的昆明军区陆军第14军及配属部队,在炮兵支援下浴血奋战14个小时,坚决粉碎了越军精心策划的代号为“MB-84”计划的加强师规模反扑,歼敌3000余人(关于此战歼敌数字我军战史记载不一,3000余人是越方在战后报告中承认的数字),取得了十年对越作战的一次最大胜利。

越南方面自从1984年4月28日丢失老山诸阵地后,黎笋就给国防部和总参谋部下了指示,要求务必死战夺回。西北边境二军区司令武立下令迅速在河宣省省会河江市开设二军区前指,由二军区副司令黎威密兼任河江前指司令,开始进行反攻准备。不久,越南人民军总参谋长黎仲迅、副总参谋长黎玉贤赶到河江市,与武立、黎威密等高级将领进行紧急磋商,其间以克利夫达上将为首的苏联军事顾问团也密切参与。经过多次策划后,他们共同制定了一个代号为“MB-84” 的战役计划,企图发动一次大规模反攻,将松毛岭、那拉地区定为主攻方向,首先打开突破口,然后逐点攻击收复老山地区各主要阵地。因为制定战役计划的会议是秘密在河宣省一个叫北光的小山村召开的,因此这个计划又被称为“北光计划”。

此后,在总参支持下,二军区迅速调兵遣将,增设了军区前指炮兵指挥所,除补充了老山前线受重创的步兵313师兵员外,还陆续增调了步兵314师818团(欠7营),步兵356师师部带153团、149团、876团、150炮兵团,821特工团主力,168炮兵旅2个营,368炮兵旅2个营进至老山地区。并补充大量作战物资,增调工兵1个旅又2个连抢修前沿公路,加紧指挥系统工事构筑。同时频繁对中国军队阵地实施侦察,其要实施大规模进攻的迹象日益明显。

6月11日,越军先后向老山中国军队阵地发射各种炮弹8000余发,并从偷袭开始发起团规模的试探性进攻。经过19个小时战斗,越军的攻势都被中国军队挫败,损失180余人,空手而归。

6月19日,越军高层召开了第二次北光会议,通过了二军区的战斗决心。又从纵深抽调步兵316师174团,步兵312师141团,步兵10师66团,一军区198特工团1个营,步兵312师炮兵1个营,步兵10师炮兵2个营进至河江地区,使总兵力达到了6个师级建制的10个步兵团,以及14个炮兵营、2个特工团,共计4万余人,其中一线兵力达1.8万人。这其中包括了越军两大主力步兵师步兵312师和步兵316师的各1个精锐步兵团,显见越军高层对此次反攻寄予的厚望。同时还加紧向河江前线调运囤积作战物资,仅从6月12日到22日,即向前线部队补充各类炮弹3万余发、各类枪弹200余万发。越军针对6月11日战斗中中国军队的作战特点,总结了经验教训,重新调整了部署,研究了新的作战手段,并进行了反复训练,决心在第二阶段进攻中一举突破中国军队防线。

对于越军积极调兵遣将的动态,昆明军区通过各种侦察手段已基本掌握。为粉碎越军即将发起的大规模反攻,第14军前指根据6月11日防御作战的经验教训,分析了越军进攻作战的特点,对其再次进攻的兵力部署和主攻方向作出了判断。第14军前指认为,越军最有可能的主攻方向是老山战区中部的松毛岭和那拉地区,一旦将其拿下,即可西进老山主峰阵地,东攻八里河东山地区,能够重新夺回老山战区的主动权。而越军的第一波攻击目标,仍会选择第14军在老山战区最前沿的侧翼暴露阵地。如老山主峰前沿的1072高地与那拉地区前沿的142号、145号、146号、150号、169号等高地,都是态势突出,多面侧敌,与越军控制的前沿阵地相距仅有100-300米,未形成有效的防御纵深,易遭越军依托既占阵地的多路围攻。据此,在昆明军区前指的有力领导下,第14军首长经过多次分析研究,决定增调部队进入老山战区参战,同时调整部署,与敌针锋相对,将主要兵力兵器配置于老山战区的西区和中区,部分兵力兵器配置于东区,并采取多种措施,加速进行防御作战的准备。

在火力计划上,第14军炮兵指挥所于防御前沿4公里范围内计划了三道拦阻线,40师炮兵指挥所在清水河至河江公路区域计划了19个拦阻点(线),军师炮兵指挥所计划火力300余个,各炮兵群补充计划640余个。各火力计划明确区分了大小炮射击区域,尤其注意了各级炮兵火力的衔接,从而使炮兵可以在火炮射程范围内的不同距离上都可以有效打击来犯之敌。

根据第14军前指的指示,各部队加紧整修加固工事,补充各种作战物资,加强阵地的警戒防备。同时针对防御正面宽、纵深浅的战场态势,重新调整了兵力,采取少摆多屯、及时补充的方法,第一梯队营、连只展开三分之一到二分之一的兵力,其余屯于阵地内作为预备队,以保证有足够的力量连续抗敌轮番攻击。并加强了战场侦察,对当面越军实施昼夜观察和监测监听,基本上掌握了越军的动向。工兵部队也用火箭布雷车向老山战区防御阵地前沿抛射了大量大小地雷,形成了东西长7000米、纵深宽500米的雷区障碍带。至7月10日,各部队的作战准备已基本就绪,随时准备抗击越军的大规模进攻。

至7月10日,第14军前指指挥的部队已有7个步兵团的18个步兵营,越军则有10个步兵团的34个步兵营,敌我对比为1.8:1;炮兵中方15个营,越方14个营,敌我对比为1:1.1。在炮兵火力上,越军共部署76毫米以上身管火炮180余门(152加农炮、130加农炮、105榴弹炮、122榴弹炮、85加农炮、76.2加农炮),中方共部署85毫米以上身管火炮174门(152加榴炮、130加农炮、122榴弹炮、122加农炮、85加农炮)。此外双方还有数量较多的火箭炮和迫击炮。

从7月11日夜到12日凌晨,越军攻击部队秘密经清水口子向老山前沿渗透集结。此次反扑越军在老山至八里河的8公里正面上同时展开了步兵4个团另1个营和2个特工团兵力,平均每公里步兵1.5个营,依托968、551、411、251、156等高地,采取秘密开进和展开、特工开路、偷袭与强攻结合、正面进攻和侧翼迂回牵制结合、多方向、多梯队、连续进攻的战术手段,在四个方向上实施了八路营级规模的凶猛冲击。其中以步兵316师174团进攻那拉地区150号、169号、149号和142号、145号、146号高地方向(越方称为233高地、685高地);步兵356师876团进攻松毛岭662.6高地、634高地方向(越方称为772高地);步兵356师149团进攻老山主峰1072高地方向(越方称为1509高地);步兵312师141团在步兵313师266团1个营协同下进攻八里河东山方向(越方称为1030高地);198特工团和821特工团以营连为单位分多路引导各方向步兵冲击。

与之相比,第14军在一线部署的步兵单位有40师120团(欠3营)加强118团2营防守老山主峰地区;40师119团防守662.6高地(松毛岭主峰)、那拉地区;41师122团、边防15团防守八里河东山地区;40师118团(欠2营)、41师123团为军师预备队。同时一线各守备部队还加强有较多炮兵单位。

综观以上双方兵力兵器对比,总体上应该是旗鼓相当才对,越军怎么会在7.12大战中败得那么惨呢?

实际上,原因并不复杂。

首先,越军缺乏大兵团作战的组织指挥和协同经验,特别是和中国军队这样的对手相比。

越军是由抗日战争时期的游击队、宣传队发展起来的,开始的时候一直处于地下游击和串联状态。到了抗法战争中期,在中国的帮助组建和军事顾问团的指挥督促下,越军大量整编成师团单位,进行了若干有一定规模的运动攻防战,甚至还打出了奠边府战役这样反复争夺的大规模阵地攻坚战。当时一是有身经百战的中国军事顾问团指导,二是法军不具备很强的空中优势,所以越军能进行一定规模的野战攻防。到了抗美战争时期,美军的空中优势完全把越军打怕了,因而一般很少进行师一级建制部队的野战攻防,主要采取隐蔽渗透的小分队游击战和偷袭战。在战争的中期和后期,越军也实施了几次规模较大的攻势,如1968年的“春节攻势”和1972年的“复活节攻势”,都出动了10万人以上的部队在较大战线上发起全面进攻。然而越军指挥层难以驾驭这样大规模的正规作战,拘泥于预先制定的作战计划,战法僵硬,部队、兵种之间协同较差,导致很快打成乱仗,处处出击,处处失利,强攻硬打,伤亡惨重。加上制空权不在手里,后勤补给也跟不上,只能打打停停,最后均不得不主动收手。在元气大伤之后,一定时期内难以组织规模较大的作战,只得继续进行小打小闹的游击战和偷袭战。这样打了十几年,越军练出了游击战的深厚功力,长于利用有利地形实施快速袭击和伏击作战,打了就跑,缺乏正规战经验,很少进行反复争夺的恶战。越军的基层指挥员较为擅长小规模的独立作战,不擅长各部队之间的协同作战;高级指挥员缺少指挥大兵团作战的能力和经验,也不擅长各兵种间的协同作战。当然,越军在击垮南越之战及侵柬作战中也实施了大兵团作战,但因对手较弱,很快就一败涂地,使得其在大兵团作战上的弱点并未得到充分暴露。而后来当与擅长大兵团作战的中国军队临阵对决时,越军就很快被打出了原形。特别是在1979年的中越战争中,越军在大兵团作战组织能力上与中国军队的差距体现得非常明显。

到了1984年7.12大战时,正是由于越军在组织指挥和协同动作上发生了致命失误,使其于四个方向上发起的八路营级规模进攻未能同时实施,各方向战斗打响时间相差1个半小时以上,导致加强师规模的全线进攻变成了各方向的分散独立战斗。在中国军队的猛烈炮火打击下,越军处处攻击,处处失利。当进攻受挫后,往往战斗队形得不到及时调整,密集拥挤,常遭中国军队火力杀伤,难以保持连续强有力的冲击。越军指挥层在战场指挥协调上态度消极,发生失误后难以纠正,反而破罐子破摔,致使各部队沦为自发的行动,充分暴露了其指挥大兵团作战能力和经验的欠缺。

其次,因为多年的穷兵黩武,越南积累的家底已经越来越薄,支援前线的力度大打折扣。7.12大战仅仅打了一个白天,越军储备的弹药和粮食即告不足,后济乏力。根据战后审问越军俘虏得知,其部队进入冲击出发阵地时,每个人只配发了90发子弹、4枚手榴弹和一袋熟米,很多人没有鞋穿。还有越军老兵后来回忆说,他们在战前吃的最后一顿饭是在7月11日下午,只有米饭拌咸盐,5、6个人才能分吃一罐200克的鱼罐头。越军的后勤供应之匮乏由此可见一斑,有耗无补,缺乏持续作战能力。打到当天晚上,由于前线严重弹药不足,甚至发生了某步兵师强行截留河宣省军事指挥部弹药车的事情。

最为关键的是,越军的重型火炮数量虽然与中国军队不相上下,但在弹药供应上却天差地别。越军的小口径炮弹供应还算跟得上,但大口径炮弹国内不能自产,只能靠苏联支援,加上储备不足,使用起来捉襟见肘,火力越打越弱,终于难以和中国军队炮兵对抗。再观中国军队,除了坚守各阵地的部队越战越勇,炮弹可劲打之外,第14军前指还命令从后方的建水燕子洞仓库向前线抢运炮弹。当时除了动用预先抽调的200多辆军车之外,还征用了800多辆地方车辆,川流不息地进行抢运,至12日晚前沿即补充恢复到了战前的炮弹储备数量。此后抢运仍昼夜不停地进行,大口径炮弹在前线仓库堆积如山,第14军已立于不败之地。中国炮兵全天发射各种炮弹3万余发,消耗弹药1261.11吨,以及时、准确、猛烈的火力支援步兵取得了战斗的胜利,不愧为“战争之神”的美名。据战后统计,越军伤亡的60%为中方炮火所造成。

最后的结论是:越军的失败非战之罪,而是与中国在综合国力军力间的巨大差距所致,这是当时怎么也无法弥补的。

多说一句,7.12大战的战火遍及老山战区全线,松毛岭是其中越军两处主攻方向的一处,把整个作战叫成松毛岭战役或松毛岭之战都是不准确的,这一点网友们不可不知。据我军战史记载,这一战的正式称呼为“船头地区防御作战”。
分享到: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0

使用道具 举报

Rank: 8Rank: 8

沙发
发表于 2018-11-29 15:47:58 |只看该作者
强国必须强军,强军方能安国!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手机版|辽宁养老服务网 ( 辽ICP备17016859号 )  

GMT+8, 2025-8-29 06:48 , Processed in 0.008866 second(s), 10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2

© 2001-2011 Comsenz Inc.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