依据传统,永乐时期的宫廷艺术,制作的工匠都隐匿其名。由于藏传佛教在内地的传播和明代诸帝对藏传佛教采取的政策、态度略有不同,明代佛像艺术出现了汉藏佛像艺术交融、交替影响的局面。但是他们所制作的鎏金佛像被视为佛教世界最重要的作品,其特色是精致无暇的铸造技术与丰厚的鎏金技巧。在Ulrich von Schroeder,《BuddhistSculptures in Tibet》,2001年,卷2页1237-91,记录了四十五件刻有「大明永乐年施」的永乐佛像,都是来自西藏庙宇的鎏金铜佛。这些作品之所以能保存在西藏,主要是在永乐皇帝执政时期,皇室盛行馈赠佛像给西藏宗教领袖或是寺庙。这是源自于明成祖朱棣(1360-1424)在执政的永乐年间致力于强化与西藏宗教领袖之间的紧密关系。
释迦牟尼佛(梵文:ākyamuni,意为「释迦族之圣者」),姓乔达摩、名悉达多(约公元前566年-公元前486年)。
此释迦牟尼像,黄铜铸造,分体浇铸,满饰鎏金。绀青螺发,螺发排列规整,肉髻高耸,顶有鎏金宝珠,面庞圆润,神态安逸,眉如初月,双目微合,刻有下眼睑,呈半闭状,眼帘低垂,向下凝视,带有沉思冥想的神情。嘴角微微上扬,略含笑意,直鼻,唇微张,双耳下垂,耳垂中空。颈施三道弦纹,身穿袒右肩袈裟,织物质感较强,衣褶起伏自然。结跏趺坐,左手结禅定印,右手施无畏印,金刚跏趺而坐,象征作为佛教创始人的释迦牟尼在菩提伽耶修行悟道的重要时刻。台座上下层各镶嵌一周整齐的连珠纹,底座为双层仰覆莲座,仰莲花瓣略短,覆莲花瓣稍细长,仰覆莲瓣之间夹成锐角,莲瓣挺拔饱满,主瓣间露出底层莲瓣一角,微微上翘,莲座底部略大于上部,平稳匀衡。基座上部中间錾刻“大明永乐年施”款,为从左至右的顺读形式,而不是传统的自右至左的倒书形式,主要是为了迎合藏族人的读写习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