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养老服务网
搜索
查看: 684|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这13幅画,记录了吴冠中一生最难忘的几个地方 [复制链接]

Rank: 7Rank: 7Rank: 7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9-2-17 05:05:48 |只看该作者 |正序浏览

这13幅画,记录了吴冠中一生最难忘的几个地方                                                         2019-02-16 16:11                                                   
                  

丨吕晓晨

丨保利香港

他从江南水乡走来,走进杭州国立艺专,留学巴黎;走出一条沟通水墨画和油画的桥梁;他在西画中汲取营养,反哺改造中国画,也给中国20世纪艺术的现代化走出一条新出路。

艺术家吴冠中(1919-2010)
他就是吴冠中,一位交叠着多重意义的艺术巨擘。在他身上承载着二十世纪上半叶中西文化激烈碰撞的激昂记忆,也在二十世纪后期中国画坛的重要转型中起到主导性的作用。2019年正值吴冠中先生诞辰100周年纪念,保利拍卖于2月15日-3月1日在保利香港艺术空间隆重举办“风筝不断线——吴冠中百年诞辰艺术展”,并同时出版《风筝不断线——吴冠中百年诞辰收藏画集》。

   

风筝不断线——吴冠中百年诞辰艺术展

日期:2019年2月15日-3月1日

时间:星期一至星期日(上午10:00至下午6:00)

地点:保利香港艺术空间

(香港金钟道88号太古广场1期7楼)



保利香港艺术空间“风筝不断线——吴冠中百年诞辰艺术展”展览现场
水乡情结,一往而深
在吴冠中的一生中,故土江南水乡是他最魂牵梦萦的一块土地,也是他艺术创作中最经典的题材之一,拍场上创下高价的《周庄》《双燕》均取自水乡题材,吴冠中曾说过:“水乡哺育了我的童年,我画过水乡的方方面面,角角落落,画里流露了乡情,更体现了我对形式美的追求。块面、弧线与曲线的搭配组合,构成了多样变化的画面。画不尽江南人家,正是由于块面大小与曲线长短的对歌间谱出无穷的腔。”
吴冠中早期的水乡作品画面大都偏于小幅,往往选取村头一角或临流故宅之类,更穿插桃柳数枝;而后则倾向于表现大规模的江南村落,黑白块面之构成倒有点近乎立体派早期的探索。《水乡行》正是吴冠中描绘故乡江南水乡题材作品中难得一见的大幅丰满平铺式构图作品。

     

吴冠中 《水乡行》 195×205cm 水墨纸本 镜心 1997
除了水墨,吴冠中也创作了大量的油画作品描绘江南。《江南村镇》正是他对江南白墙黑瓦的色彩感受,在黑、白、灰的主要色调中,画面注入了水墨创作所讲究的简淡意远,透过“墨分五彩”、水墨的各种渲染化散的效果,以油彩来表现黑与白对比及极简色彩的纯粹美感。

  

吴冠中《江南村镇》 73×61cm 油彩 画布 1985
吴冠中对江南风景有着深深的眷恋与自豪。在他的风景画中,青砖、黛瓦、粉墙构成具有律动性与节奏感的乐章。作品《自家风景》《瑶池》中,浓淡相宜的块面和看似随意勾勒的点与线,以自然主义式的传统水墨丹青与强调主观能动情绪的抽象表现主义风格结合起来,这也是吴冠中在创新中国画方面最为突出的贡献。
吴冠中在作品《自家风景》的款识中写道:“吴家风景好,霜叶春花伴人老。”表明他在画面中刻画的是独具特色的吴氏风景,不仅仅是现实中的家乡风景,更是艺术家的胸中丘壑。霜叶春花象征着一年四季,吴冠中将四季时光同构在画面中,与水乡风景相伴一生。

   

吴冠中《自家风景》 68×138cm 设色纸本 镜心 1993

吴冠中《瑶池》 68×136.5cm 设色纸本 镜心 1985
在吴冠中的习画生涯中,水墨画和油画是两条相辅相成的线索,他曾提出一个口号:“油画必须民族化,中国画必须现代化。”并且在1990年代,吴冠中实现了艺术生涯最重要的突破,过去对抽象的种种疑问至此得到关键性的解答。创作于1993年的水墨画《墙》是极富吴冠中艺术特色的作品,既突破了白墙黑瓦的单调,又给画面注入了动感和活力,一个生机勃勃的江南跃然纸上。

   

吴冠中《墙》 68.5×137.5cm 镜心 设色纸本 1993

沿途风景,拼凑一代大师的艺术人生

1947年春,吴冠中辞别父母和新婚妻子朱碧琴,离开中国前往法国,进入巴黎国立高等美术学院苏佛尔皮教授工作室研修油画,这段经历也改变了他的一生。1989年,吴冠中再次回到阔别四十年的法国,他以速写与相片记录巴黎的旧貌新颜,之后再将这些素材结合,提炼出介于抽象与具象之间的《巴黎蒙马特》。

吴冠中《巴黎蒙马特》 55×43cm 油彩 木板 1989
吴冠中在巴黎学习了三年,于1950年正式归国,此后经历了任教中央美术学院、清华大学建筑系的教师生涯;但从艺术家的身份来说,1950年代他并不耀眼。吴冠中主动选择向主流艺术观靠拢,但结果却不尽人意,于是他选择了风景画。此后他的脚步还走过了井冈山、西藏、桂林、丽江、青岛等地。
在这件《渔港》作品中,吴冠中即景捕捉港影波光淋漓的瞬间美景,微亮的天光沿袭印象派的跳动笔触表现,记录光线流动的变化。不但开启了一个崭新的表现手法,同时预示吴冠中对于光源随时间变化的改变空间的掌握,因而进入1970年代后在连续写生中弃光求亮的表现方式,而开启往后明亮的银灰时期。

   

吴冠中《渔港》 46×61cm 油彩 木板 1976
1972年的冬天,尚在农场劳改的吴冠中获准探亲,与妻子途经桂林去贵阳探望病重的岳母,他们在阳朔停留了一天一夜,“江作青罗带,山如碧玉簪”的美景,引起画家内心的强烈共鸣,自此,桂林漓江便经常形诸画家笔端。他曾对漓江的秀丽风光大加赞赏:“山色湖光,春风杨柳,脉脉柔情。”

  

吴冠中《漓江新篁》 90×100cm 油彩 木板 1994
吴冠中的风景画,强调意境创造的重要,在尺幅之间探求绘画形式美感的极限,他对于色彩、点、流动的线与块面的掌握运用,无疑在1970年代中期的作品臻至高峰,《滨海城市(青岛)》就是典型代表。在基本几何元素的归纳下,以近大远小的透视原理营造出山丘的景深与空间感。

  

吴冠中 《滨海城市(青岛)》 46×61cm 油彩 木板 1975
风筝不断线,大师永不朽
吴冠中主张“风筝不断线”,认为艺术应当让大众看得懂,但他宣导“艺术家要研究抽象美,有对抽象美的认识,艺术作品才会有强烈的形式美感”。
在他回溯生平的创作时,曾讲道:“行年七十后,我终于跌入、投入了黑色时期……意识形态在变异,五十年换了人间,中国人民心眼渐开,审美观不断提高,我先前担心他们能否接受抽象的考虑已是迂腐之见了。任性抒写胸怀吧,人们的口味已进入多种多样的高品味,信任他们的品评吧!当我从具象趋向抽象时,似乎与从斑澜彩色进入黑白交错是同步的。”

   

吴冠中《彩谷》 50×61.2cm 油彩 画布 1993

吴冠中一贯主张“在色彩的世界中,黑白是主宰,明度是色彩效果的幕后操纵者。”约作于1982年的水墨《漓江》,正是在他1970年代油画写生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吴冠中《漓江》 70×140cm 设色纸本 镜心 约1982

吴冠中《忆玉龙山》 96×179cm 设色纸本 镜心 1986
在吴冠中的抽象风格绘画发展中,他逐渐将绘画元素简约为点、线和面,但笔法却不是从传统中来,而是来自于对大自然的观察,经过对于物象的抽象概括后,把握色点、线条与块面的整体造型功能,回归物体最为原始的几何形状,在油彩创作中运用线条,将东方线条与西方块面结合为独特崭新的形式语言。

吴冠中 《梅林》 69×138cm 设色纸本 镜心 1995
乍看上去,作品《梅林》的表现方式和色彩搭配类似西方现代抽象表现主义油画的常见形式,但是承载作品的形式却不是抽象表现主义常用的油画,而是传统的中国水墨,并且墨色上有丰富的变化,这正是吴冠中对古老的中国水墨加入了形式美和抽象美的更新改造,也是他所开创的独特的艺术风格。
艺评家刘骁纯曾如此点评吴冠中:“无论是水墨还是油彩,吴冠中最有潜能的实验均是逼近抽象的。从现象上看,‘风筝不断线’的选择似乎有碍抽象,但从本质上看,这一选择至关重要,他由此确立了自然抽象的个人法则,这正与崇尚自然的中国文化一脉相承。”如今大师远去,但艺术不朽。在20世纪吹来的风中,有一只风筝始终翱翔苍穹。

     
分享到: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0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手机版|辽宁养老服务网 ( 辽ICP备17016859号 )  

GMT+8, 2025-8-29 02:33 , Processed in 0.008467 second(s), 10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2

© 2001-2011 Comsenz Inc.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