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养老服务网
搜索
查看: 388|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改名背后:从世界主义到崇洋媚外 [复制链接]

Rank: 7Rank: 7Rank: 7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9-6-22 23:57:55 |只看该作者 |正序浏览
本帖最后由 惜晖 于 2019-6-22 23:58 编辑

改名背后:从世界主义到崇洋媚外                                                         2019-06-22 20:58                    

                  

这是【深圳客·公共写作计划】的第 17 篇文章

全国各地整治不规范地名工作正在进行。昨天,深圳出炉了首批需清理整治的名单,涉及62个楼盘,许多深圳网红盘都在整治范围内。

龙岗的徽王府改名爱地花园,前海世界改为勤诚达乐园,坪洲的QCC前城改为前城滨海花园,还有福田的中洲湾改成中洲滨海华府。

这还只是首批的名单,像华侨城波多菲诺、龙华圣莫里斯这些“呼声最高”的项目,暂时还未被列入整治目标。

一夜之间,大家看到有没有一种“Tracey秒变翠花”的感觉?

△深圳整治的部分名单,来源地产火线

而在海南、陕西、福建、浙江等地的“改名运动”,引发网友争议。海南“维也纳酒店”被指崇洋媚外,温州“欧洲城”被改为为矮凳桥小区,这都荒谬到让人发笑的地步。漳州认为“东风大桥”的名字夸大,改成东风桥,也让人感到莫名其妙。

民政部注意到网友的争议,专门发文要求各地“妥善推进”地名规范事宜,承认以上引起争议的改名是错误的行为。短期内纠正错误做法是有可能,也值得肯定,但是我们也需要注意改名冲动和所引起的反弹背后,存在着深层的文化冲突。

三亚某家维也纳酒店。 图片来源:维也纳酒店官网

1

夸张就是我们这个时代的底色

过去20年,中国城市迅速扩张,在改变地球外观的同时,也诞生了无数的新地名。房地产业的审美,某种程度上决定了这个社会的审美。如果要用一个词来概括这种审美,那一定是“膨胀”:夸张、刺激,高于现实。我们很难找到一个楼盘,在命名的时候能够如实描述自己的处境。

我在成都的住所,叫“龙湖三千城”,事实上,这个楼盘只有一期和二期,远远谈不上“城”。这个莫名其妙的名字,在出租车司机那里出现了更怪的变异,他们会称之为“龙湖三千”,这个名字完全没有任何意义了,成为符合学意义上一个纯粹的“能指”。

在深圳和朋友吃饭,临走时朋友叫了一辆车,告诉司机:“擎天华庭。”这个楼盘到底能有多高,才能有这个底气呢?前几天深圳落窗砸中小男孩的楼盘叫“御景华城”,则是另一种风格,它隐约指向了某种“帝王级”享受。楼盘在取名的时候,最常用的一个字可能是“华”,它不但有繁华的意思,也有“中华”的意思。

在具体的风格上,夸张的方向未必一定是大、高、豪,也有可能是“皇帝”和“外国”。“帝”“御”“王府”“中央”,是一种本土化的夸张,而巴黎、塞纳河、夏威夷,则是“世界主义”的夸张。

房地产审美的夸张风格,和这个行业的基调是一致的。早期开发商大多给人一种土豪的印象,你很难指望他们想出雅致的案名。但是,在更广阔的意义上,这种“膨胀”和“夸张”,也是我们这个时代的底色,它的背景是中国经济持续高速的增长和人们日益增加的财富。

更高的大楼,更宽的马路,更快的列车,这都是“膨胀”。在为楼盘和商业中心取名字的时候,夸张一点也就成为必然。几乎每一个大城市,都有“世贸大厦”,都有“欧洲中心”,哪怕这个城市和欧洲并没有什么往来。

在这种情况下,对地名和楼盘的名字作出约束和改进,也有一定的合理成分。

2

欧洲城、金色夏威夷、蓝色加勒比……这些名字本身是否就意味着崇洋媚外?

大量楼盘采用这样的洋名,确实给人不伦不类和怪异的感觉。欧洲城,至少在建筑外观上有点欧洲风,金色夏威夷,应该修在海边。但是,那些满口方言的人,在“金色夏威夷”吃着小龙虾,他们心中并不会有任何崇洋媚外的感觉,人们早已忘记来这些地名的字面含义。

楼盘普遍采用洋名,和中国人在新世纪大量走出国门有关。即便是一个二线城市的普通家庭,都可能有出国旅行的经历。中国人不但大量获得关于世界的体验和知识,也产生了有关外部世界的美好想象。

一个楼盘命名为“塞纳河”,它应该有着良好的人居环境,而沾边“巴黎”的,则暗示繁华和时尚。说句很不厚道的话,即便是命名权掌握在开发商老板手里,在拍板的那一刻,想讲述的也一定是“美好生活的故事”,很少有楼盘会以艰苦的非洲取名字的。

90年代以来的房地产热,和中国扩大对外开放、加入WTO在时间上正好是同步的。在“洋名热”的背后,其实有一种普遍的观念:人们相信可以和世界上美好的地方进行交流,心也向外部世界打开,对世界有一种拥抱的态度。

90年代以来的中国都市,都是“世界主义”的,每个地方的机场,都是“国际机场”,这是人们应该珍视的时代精神,不能简单用“崇洋媚外”来形容。

最能够代表这一时代精神的,无疑是深圳的“世界之窗”。这个园区浓缩了世界各地的著名建筑,向人们承诺“一天游遍全世界”。1994年开园的“世界之窗”,成为改革开放前沿深圳的著名景点,受到来自全国各地人们的欢迎,事实上在好几个城市都出现了模仿版。中国人从来没有像现在这样对了解世界充满热情。

3

对汉语抱有信心

语言的魅力就在于,它本身是动态的,就像一条河那样向前奔流,能够吸纳不同的东西。tofu)豆腐)、Feng Shui(风水)和Tai Chi(太极),这些汉语拼音,都已经成为常用的英语单词。在汉语中,也有很多词受到外来词的影响。包括民政局、派出所这样的机会名称,其实都来自日语,汉语过去的说法,应该是布政司和巡捕房。

大多数洋名的地名,都是以译名出现,它本身就是对汉语的尊重。如果我们对自己的母语有足够的信心,就不会有“崇洋媚外”的想法,而应该像唐代人那样,欢迎一切外来事物,这才是文化自信的表现。

说到底,命名不但是一件严肃的事,也是一种权利。如果说公共设施(大桥)的命名权掌握在政府手中的话,到底谁拥有对一个楼盘的命名权,还存在疑问。所有的楼盘在命名的时候,都已经获得了“批准”,现在进行修正,又需要什么样的程度,是否应该征求居民的意见?

很多人对“改名运动”感到反感,倒不是因为改的名字有多么荒诞不经或者没文化,而是这种公共决策的随意性。一个人在小时候就能感受到名字的神圣性,名字被搞错往往非常悲愤。一个地名也是一样的,随意更换,这种强制本身就会让人感到不快,更是对人们权利的不尊重——人们购买的房屋,产权证上的小区名字,已经成为个人情感经验的一部分,不能随意抹去。

更重要的是,新更换的地名,在审美上会呈现出什么样的特征?从“欧洲城”到“矮凳桥”,不仅是命名方式的不同,也是审美上的转折。90年代开始的“拥抱世界”的胸怀,会被什么样的文化来代替?

本文作者

◆◆

张丰


分享到: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0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手机版|辽宁养老服务网 ( 辽ICP备17016859号 )  

GMT+8, 2024-11-27 00:23 , Processed in 0.007634 second(s), 10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2

© 2001-2011 Comsenz Inc.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