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游记:所有的失去,都会以另一种方式归来 2019-07-03 09:27
![]()
长大是一种什么感受呢? 就是发现故事还是那些故事,看故事的心情却再也回不去了。 ![]()
度厄,是人生的常态 《西游记》原著中有一个细节,很少有人在意。 当三藏法师在流沙河遇阻,见到沙悟净的时候,他脖子上挂着的并非念珠,而是9个骷髅头。 用沙僧自己的话说,那是被他吞下的9位取经人的“遗物”。 历经九世的苦难,最终才能取得真经。 拨开神话的外衣,吴承恩留给世人唯有“踏平坎坷成大道”这7个字。 少年不识愁滋味,中年方知万事难。 一番番春秋冬夏,一场场酸甜苦辣。 作家陈岚说过:“勇敢不是不害怕,而是双膝颤抖仍然往前走。” 山高自有客行路,水深自有渡船人。 人生变化万千,遇到它并不代表不幸将要来临,也许它只不过是命运对你的考验。 ![]()
![]()
善良,是一种选择 最初看到这一回时,我也曾不止一次地为大圣叫屈,甚至在心底不断地骂唐长老糊涂。 当被这个世界蹂躏了千百遍之后,我才明白:有一种选择,叫善良。 唐僧真的完全被白骨精的幻化之术蒙蔽了吗?其实未必。 大圣第一次除妖后,那些斋饭现了原形,三藏法师的心中已然信了几分。 但是以三藏法师恐伤蝼蚁命的本性,只要伤害没有加身,即便知道对方是妖,也不想伤害。 罗曼罗兰说过:“善良不是一种学问,而是一种行为。” 人们一生中难免会遇到欺骗、背叛、猜忌、敌对,但是别人的恶,不能成为自己不从善的理由。 看过这样一则故事。 禅师无惧,再次出手,岂知又被蝎子狠狠蛰了一次。 旁有一人说:它老蜇人,何必救它? 禅师答:蜇人是蝎子的天性,而善是我的天性,我岂能因为它的天性,而放弃了我的天性。 总有一天你会明白,善良比聪明更难,因为选择善良太难,能够坚持选择善良更是难上加难。 所谓人间冷暖,无非就是用很多个善,去化解所有的恶意;用很多个美好,擦拭世间的肮脏。 ![]()
![]()
知足,是最大的富足 争名夺利几时休?早起迟眠不自由。
骑着驴骡思骏马,官居宰相望王侯。
只愁衣食耽劳碌,何怕阎君就取勾。
继子荫孙图富贵,更无一个肯回头。
那天,师徒4人在冰天雪地中,被困通天河。 虽然河水结冰,但是仍然有沉没的危险,可此时却见无数人影在上面匆忙奔走。 “河那边乃西梁女国,这些人都是做买卖的。我这边百钱之物,到那边可值万钱;那边百钱之物,到这边亦可值万钱。 利重本轻,所以人不顾生死而去。常年家有五七人一船,或十数人一船,飘洋而过。见如今河道冻住,故舍命而步行也。” 于是,连一向淡泊高远的三藏法师也不由得感叹道:“世间事惟名利最重。” 这是三藏法师的自省:人只要不知足,便会被名利束缚,甚至舍生忘死地被名利驱使。 事能知足心常惬,人到无求品自高。 庄子在《逍遥游》里说:“鹪鹩巢于深林,不过一枝;偃鼠饮河,不过满腹。” 人又何尝不是如此? 家财万贯,日食不过三餐;广厦千间,夜眠仅需六尺。 人这一生,赤条条来赤条条去,万般皆带不走,唯知足,才能获得最大的富足。 ![]()
![]()
自己,是最大的敌人 “心猿意马”是《西游记》中出现频率极高的一个词。 很多人喜欢唐僧和女儿国国王的故事,83版《西游记》中更是将那首《女儿情》唱得缠绵悱恻。 原著中虽然不见那么多柔情蜜意,但是仅凭回目这句“法性西来逢女国,心猿定计脱烟花”,以及初见女王时的“似醉如痴”,可见对于三藏法师来说,这是一场“桃花劫”。 这里没有妖魔作乱,也没有高山险滩,年少时总以为这一段仿佛过家家般儿戏,但是成年后才发现,这才是人性中最大的一次考验。 因为他所要面对的敌人,不是别人,正是自己。 “那女主喜孜孜欲配夫妻,这长老忧惶惶只思拜佛。一个要洞房花烛交鸳侣,一个要西宇灵山见世尊……女帝真情,指望和谐同到老;圣僧假意,牢藏情意养元神。” 故事的最后我们都知道,三藏法师挥剑斩情丝,徒留下夕阳下女王的怅然若失。 唐僧刚开始踏上取经路时,乌巢禅师曾传授他一部《心经》,并且也对他说: 师徒4人在西天路上一路降妖除魔,其实指的就是一个人在人生路上扫除心魔,战胜自己的过程。 ![]()
![]()
《西游记》第九十八回,唐僧师徒历经千辛万苦到达灵山,但是领取真经时,负责传经的阿难、迦叶二尊者竟向唐僧索要人事,佛祖还公然“护短”。 但是现在重新翻看原著,佛祖的那段话却颇为耐人寻味: 向时众比丘圣僧下山,曾将此经在舍卫国赵长者家与他诵了一遍,保他家生者安全,亡者超脱,只讨得他三斗三升米粒黄金回来,我还说他们忒卖贱了,教后代儿孙没钱使用。 你如今空手来取,是以传了白本。白本者,乃无字真经,倒也是好的。 不舍不得,小舍小得,大舍大得。 既然选择了,就有取舍。 本文转自:洞见(ID:DJ0012398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