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养老服务网
搜索
查看: 298|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审视元青花需要形成的几个共识 [复制链接]

Rank: 8Rank: 8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9-7-21 01:11:25 |只看该作者 |正序浏览

审视元青花需要形成的几个共识                                                         2019-07-21 01:47                    

                          

认识是行动的先导,正确的认识才能凝聚正确的行动。元青花是祖先留下的珍贵文化遗存,是中华文明最有力的实物见证。近年来,破土或盗掘出土的元青花不断出现在市场上,正确收藏、有效保护元青花对我们来讲,既是时代机遇,又是历史使命。我感到,对元青花亟待在以下方面形成共识。

一、元青花的存世绝对不止400件

对元青花的错误观点,首先是元青花存世量问题。很多专家包括很多藏友都死死咬口说,“元青花全世界只有不到400件”,有可能专家讲的时候是加了定语的,原意是:目前得到普遍公认、真假无任何疑问的元青花全世界不到400件。这本来是一句正确的话,(古董估价189.80.93.58.79)但由于被人生搬硬套,正确的观点便成了错误的行为指南。很多专家一听说是元青花,首先从思想上就开始抵触,心里想元青花全世界才不到400件,一件“鬼谷子下山”大罐就两亿多,你有元青花,怎么可能?如此,不管是李逵还是李鬼,通通地当成李鬼给枪毙掉了。专家这样,很多自以为是的“行家”也常常如此。这样一来,本是真品元青花,如同弃儿一样,或被人偷运出境、或独自躲藏在某个角落暗自哭泣。

我常和藏友讲,一定要用哲学的观点看待问题。事物总是发展变化的,元青花虽然是元代祖先的杰出创造,元青花本身虽不会再有新变化,但随着时间的流逝,随着出土形势的变化,元青花在数量上也不可能是一成不变的,不到400件,如此经不起推敲的伪命题,居然会有那么多人在为此摇旗呐喊,真是让人匪夷所思。

也许有人会说,地下有存量才会有出土量,当时有生产量地下才会有存量。这其实也是要进一步统一认识的重要内容。真正对元青花有一定研究的人都知道,在元代,以鄱阳湖为中心的江西、福建一线,可以说窑火连天,加上有浮梁瓷局的监管,大家都在努力生产瓷器,好为国家多创造财富。可以说,元代瓷器的生产量是巨大的。

二、鬼谷子不只下了一次山

网上无意中看到有人说,鬼谷子只下了一次山,意思是现在存世的元青花特别是人物故事题材的元青花都是孤品且只可能是孤品。历史上鬼谷子到底下过多少次山,我们不必去讨论,但除了英国人买走的那个鬼谷子大罐以外,其余的都是仿品吗?先不说鬼谷子,我查了一下八大罐之一的“三顾茅庐”大罐,流失国外的就三四个;再来看花卉龙凤纹的,也不乏图案完全相同的器物。联系到今天的产品制造,商家为了提高效率,增加产量,绝对不会某款产品只生产一件,就是限量款的汽车、包包等等,也只是限量而已,也绝非只为某个人单独生产。

三、元青花并非只供海外,也供国内

不时见有人斩钉截铁地说,元青花只用于出口,不供应国内。诚然,元代青花大量传世于中东地区,据现在研究,青花所用的钴料也来自中东,大量的工匠画师也来自那里,这都表明元代青花一个重要的流向就是出口,这一点我们勿须置疑。但元青花所有品种都是当时国内普通老百姓都能用得起的日常用品,比如那对举世闻名的象耳瓶,仅是玉山县某乡某村一个叫张文进的人订制的祭祀用品而已。从国内出土元青花的情况看,既有墓葬、又有窖藏,既有内地,也有边远的北疆,这足以表明元代瓷器在国内分布之广、存量之巨了。

四、人物故事题材在元青花绘画中并非十分稀少

元代统治者在文化上高度包容和开放。宋元时期,说话(市井伎艺的一种)盛行,特别是元代,以历史演义为主的平话(以说为主、中间间插唱)几乎成了普通百姓的主要精神需求,就如今天人们看电视一样,普及到大众都能触及的程度。专家说元青花的人物或人物故事来源于元曲杂剧,其实也不尽然。元曲杂剧其实是当时的文人在说话、平话的基础上改编的,以满足中上层的精神文化需求,比如今天听音乐会一样,不是所有人都有机会或者都舍得出大价钱的。应该准确地说,元代青花的人物和人物故事,主要源自于说话、平话等市井伎艺。

五、元青花具有多样性,不能以固定模式和标准去鉴识

很多人见过元青花真品之后,总结出元青花的一些特征,比如苏料的铁锈斑、凹陷、锡光、晕散、底部釉斑、火石红、麻仓土等等,应该说这些都是实事求是的,是学习研究元青花特别值得参考的,但并不是所有元青花都同时具有上述特征,比如很多铁锈斑是没有锡光的,不是一定都有晕散现象,也有的底部也是没有釉斑的,有的青花料墨重的地方也没有铁锈斑,有的底部露胎处也没有火石红,等等,特别是元青花胎,我看到很多专家、很多书上都说元青花是大器精、小器粗,一件瓷器的精与粗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个是胎、一个是画工,就胎而言,也不是大器就精、小器就粗,经过和反复对比和研究,发现元青花胎的精与粗不是根据大小来定的,而是根据用途来定的,普遍来讲,用于盛酒的梅瓶、大罐的胎相对较粗,表现出来一是釉面棕眼较多、二是底部胎的孔眼较多,用于装食物的器皿的胎就相对要细很多,特别是元青花大盘,胎都特别细腻,很多小件器皿的胎也很细腻,比如大碗、壶等,不是专家讲的小件都很粗,如果食用器的胎太粗,釉面有棕眼,底部有孔洞,用一次两次不要紧,用得多了,那些地方都会积垢污,既不卫生也不雅观。我们切不可小瞧了古人的智慧。

总之,鉴识元青花,我们不能教条和迂腐地运用“盲人摸象”办法,一定要用全面的观点、辩证的观点、发展的观点综合考量,防止被错误的认识主导了收藏实践。


分享到: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0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手机版|辽宁养老服务网 ( 辽ICP备17016859号 )  

GMT+8, 2024-11-16 18:28 , Processed in 0.011531 second(s), 10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2

© 2001-2011 Comsenz Inc.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