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羲之解衣不见客米芾躲深山 古人是如何避暑的 2019年07月23日 08:30:06
来源:未名读书 大暑时至三伏天气的中伏前后,也是一年之中天气最热的日子。《月令七十二候集解》释:“暑,热也,就热之中分为大小,月初为小,月中为大,今则热气犹大也。”《管子》中也记有“大暑至,万物荣华”。东汉刘熙的《释名》解释,暑是煮,火气在下,骄阳在上,熏蒸其中为湿热,人如在蒸笼之中,也就称“龌龊热”。暑最热时,大家以各种方式乘凉避暑,“浮甘瓜于清泉,沉朱李于寒水”,于星斗满天之夜作“感凉会”,都是盛夏乐趣。而午后盼风雨欲来,迎大雨滂沱,山晚听轻雷断雨,亦别有一种清凉诗意。
![]()
大暑三候:腐草为萤;土润溽暑;大雨时行。 “初候腐草化萤”,“萤”就是萤火虫,夜晚萤火虫在腐草败叶中间飞来飞去,寻找食物。萤火虫袅袅神秘在静夜里穿梭时,其实凉爽的秋已经不远了。
“二候土润溽暑”,这时节土壤高温潮湿,很适合喜水性作物生长。
“三候大雨时行”,因湿气积聚而招致大雨滂沱,而大雨时行以退暑,最热时秋即携大雨来临。
不过,酷热也并非都是坏事。正如民谚所云:“该热不热,五谷不结”,“大暑”后的伏日里,各种夏作物,如夏玉米、夏大豆、棉花、甘薯、水稻等,在雨热同期的气候条件下,生长发育最为旺盛。“禾到大暑日夜黄”。我国双季稻种植区,一年中最紧张、最艰苦、顶烈日战高温的“双抢”战斗已拉开了序幕。大暑前后,大多地方的庄户人家,既要忙着抢夏收,“晚稻插秧不过秋,过秋九不收”、“秋前插秧正当时”等谚语,就以生动的语言,概括了这一时期农业生产现象。
尽管农事繁忙,但还是消除不了烈日底下人们的烦躁,都说暑夏之时挥毫泼墨、妙笔丹青不失为一个避暑良方,北宋文学家、政治家欧阳修就主张“学书为乐”、“学书消日”。他单日学草书,双日学楷书,以习书法来充实自己的生活,陶冶性情。在《集古录》中他写道:“秋暑郁然,览之可以忘倦。”将挥毫、欣赏书法作品作为消暑祛疲倦的良方。
作为我国特有的一种文字美的艺术表现形式,中国人的书法生活就是“诗意的生活,审美的生活”。书法在书写者进入忘我佳境过程后,气机内行,内力与书作臻入妙境,在字迹上出现与循经出现同一轨迹,中国哲学所讲的道法自然,天人合一体现的淋漓尽致。利用书法这种形式,个人的喜怒衰乐得到在艺术上的宣泄和升华,同时营造一种闲适幽雅、和谐宁静的个性空间,酷暑炎夏自是放诸于脑后了。
![]()
安徽泾县崇星宣纸厂 工人正在完成决定宣纸成败最关键的捞纸这一道工序。
书法是我国特有的一种文字美的艺术表现形式
产自古徽州宣城宣纸是书法艺术完美的载体
宣纸的问世,
为中国古代文化的繁荣提供了可靠的物质技术基础。
这门手艺里,
隐藏着一千年的时光。
每一张纸都有生命力,
一滴墨下去,
它会自然的晕染开来,
跟云彩一般。
一纸虽薄,却重千钧,传千年。
虽是如此,大书法家们在炎夏时日避暑时也是各有谐趣,一代“书圣”王羲之就写下《今日热甚帖》,“今日热甚,足下将各勿勿,吾至乏,惙力不具,王羲之白。”王羲之的消暑办法是最简单的,虽说有些不雅,但是古人的衣服繁多且厚,敞开衣服拒绝亲友之间的走动确实不失为一个妙法。“北宋四大书家”之首米芾写下《逃暑帖》,“芾逃暑山,幸兹安适。人生幻法,中为虐而热而恼。” 带着一家老小,躲进深山,在鸟鸣花香的自然里,借着“南山之阴”山间的清凉来应对酷暑。
对于普通民众来说,书法写作并不是他们所擅长,也没有这个条件,无奈之余,到是可以神游自我消遣安慰一番,比如做一个吃仙人草当神仙的梦。民谚说:“六月大暑吃仙草,活如神仙不会老。”仙人草是一种只生在南方,有着淡淡甜味的草,能够清暑解热。《本草纲目》上说它能治丹毒。但毕竟不是仙草,吃了也成不了神仙。最现实便捷的办法莫过于挥扇取凉了。《千家诗》中有诗云:“宫纱蜂赶梅,宝扇鸾开翅;数折聚清风,一念生秋意。”可见,持扇纳凉,清风徐徐,甚为惬意。
扇子古已有之,《古今事物考》卷七引《古今注》曰:“舜广开视听,求贤人自辅,作五明扇。”可见扇子发明的初衷并非是扇风祛热的,帝王出行仪仗用“五明扇”就是旨在表明君王的治国态度的。不过,从汉代起,生活用扇已从地位和权力的象征中分化出来,转变为摇风避暑的纳凉用品。它有“篾疑秋翼蝉,团取望舒景”之趣,“能使凄兮似秋,隆暑斯却”,所以古人称她为“摇风”、又叫“凉友”或“快哉风”。
早期的扇子式样简单,像半边门,呈长方形,手柄偏于一侧,故名“偏扇”。后来,古代女性终于有了备受喜爱的“合欢扇”。而唐代女性则发掘出了团扇的“遮面”、“护颜”功能。唐代杜枚的《秋夕》:“银烛秋光冷画屏,轻罗小扇扑流萤。开阶夜色凉如水,卧看牛郎织女星。”生动地描绘出少女们持团扇追萤的活泼姿态和欢乐情绪,呈现出一幅清新的夏夜纳凉场景。
扇子发展到明清时,除了上述的团扇、羽扇,还有檀香扇等各种质地的扇子。而式样还多了异形扇、折扇等等。如果说扇子最早是一种仪仗或纳凉工具,那么当扇子与书画、雕刻,特别是名人书画结合在一起之后,则是从工艺品到文化的演变,也是从这之后才有"文人扇"的称谓,就像吴冠中说的,“扇子送凉,不意成艺。”
这时,扇子的装饰功能愈发凸显,以至成了一种身份修饰的象征。扇子在交际场合,几同于一个人的名片,见面一抖扇子,就像是一个亮相。怎样在扇子上做出文章,历代文人名士想必是花了不少脑筋。在唐代,于扇面作画已成一景。唐周昉绘《簪花仕女图》上,跟随贵族的侍女手中的纨扇上便有画。到了明清,折扇更是受到文人的青睐,成为题诗作画的绝佳载体,明朝时的书画家祝枝山就曾说过,在扇子上作画,好比舞女在瓦砾堆上跳舞,以示所需画法的精细。像文徵明、唐伯虎等明代画家都有精美扇画留传下来。其中唐伯虎的《孤舟垂纶》堪为铭心绝品,绘古松高耸,一老叟孤舟独钓,江山深远,水平如镜,意境悠长。
![]()
江苏南京玄武湖 没有什么比的盛夏时节的一场大雨
来的更为酣畅淋漓了
![]()
广西阳朔葡萄乡 待我爬上山顶
眼前展开的是一幅田园山水的迤逦画卷
田野间纤陌纵横
炊烟袅袅
远处峰丛林立
绵延不绝
山河静美
岁月安然
![]()
青海青海湖 两只海鸥
飞过湛蓝的湖面
没有风。
某些地方,
因为某些人或者某些事,
对你来说就会有特殊的意义。
这是我第三次来青海。
![]()
江苏同里人间烟火 有一年夏天
因为工作
我在镇上住了整整一个礼拜
每天傍晚
都会守在巷口
呆到夕阳落下屋檐
有一天的阳光特别灿烂
我拿起早就准备好的相机,
拍下了这张照片。
然而最大的收获并不是拍下的这些照片,
而是那些天每个傍晚去看日落的享受,
无法描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