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养老服务网
搜索
查看: 306|回复: 1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毛主席为啥选择了名不见经传的西柏坡,作为中共中央所在地? [复制链接]

Rank: 7Rank: 7Rank: 7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9-11-2 08:55:29 |只看该作者 |正序浏览

毛主席为啥选择了名不见经传的西柏坡,作为中共中央所在地?                                                         2019-10-29 19:24                    

                          

西柏坡位于河北省 石家庄市 平山县 中部,总面积为 16440 平方米,曾是 中共中央 所在地,党中央和 毛主席 在此指挥了震惊中外的辽沈、淮海、平津 三大战役 ,召开了具有伟大历史意义的 七届二中全会 和 全国土地会议 ,解放全中国,故有“ 新中国从这里走来 ”、“中国命运定于此村”的美誉。

作者:梁陆鸿

(摘自《西柏坡传奇》解放军文艺出版社出版)

  本书作者抛开发生在西柏坡的那些众所周知的历史事件,用西柏坡后人的视角,向人讲述了那些鲜为人知的故事;五十多年前,以毛泽东为首的党中央,为什么要选择西柏坡这样一个名不见经传的小村庄,作为最后一个农村指挥所,从而完成农村包围城市的历史使命?这是不是历史的必然选择?当年,南京与西柏坡,就在中国地图上很不成比例的两个世界焦点,双方统帅部是怎样惊心动魄地争夺着中国命运的决定权?抗日战争中,西柏坡人为民族解放做出了怎样的牺牲?作为“白毛女”的故事,西柏坡这决风水宝地上。曾留下哪些动人的传说?这个山清水秀的村庄,何以人杰地灵?现在的西柏坡究竟是旧址是移址?穷家难舍,故土难离,滹沱河水肆虐,西柏坡人是怎样含着眼泪把家园迁到半山腰,使西柏坡成为悬在半山腰的村庄?这些故事看来并不那么轰轰烈烈,却跌宕起伏,引人入胜,一层一层地向你揭开了披在西柏坡脸上的面纱。让你领略西柏坡的自然景观与人文风貌,静心抚摩西柏坡的脉搏和感悟她的灵性。总而言之,让你了解了一个全方位多时空的西柏坡。读完之后,她不得不觉得,西柏坡之所以给人们那么大那么多的诱惑,再也不感到费解了。




1947年3月延安保卫战中,中共中央毛泽东从延安撤出,辗转到达西柏坡.

西柏坡,我们心中的圣地。七届二中全会在此召开;三大战役战略部署在此运筹。是什么原因令毛泽东最终选择西柏坡作为解放全中国前的最后一个农村指挥所?毛泽东为什么在延安就知道名不见经传的西柏坡?

毛泽东和女儿上演《白毛女》

1943年6月10日,延安毛泽东窑洞里的灯光亮了整整一宿。这一夜发生在毛泽东窑洞里的故事生动有趣,或许可以说是毛泽东一生中绝无仅有的一次。

毛泽东在和自己的女儿一块儿演戏。

“北风那个吹,雪花那个飘……”窑洞里传出毛泽东那带有湖南口音的唱腔。他的女儿扮演喜儿,他自己一会儿演杨白劳,一会儿演黄世仁,两人一边演戏一边研究戏的内容。直到深夜,毛泽东仍意犹未尽,又找来其他领导讨论剧情。

那天晚上早些时候,由鲁艺创作的新歌剧《白毛女》在延安公演。这是一部描写一名农村女子同恶霸地主和封建势力进行抗争的故事。毛泽东同其他观众一样,一会儿热烈鼓掌,一会儿又泪流满面。演出结束后,毛泽东走上台去同剧组人员见面并一一握手,轮到扮演黄世仁的演员时,毛泽东皱了一下眉,终于没有同这名演员握手。他仍然沉浸在刚才的剧情中。这个场景多少年来一直传为佳话,成了中国人民的伟大革命领袖爱憎分明、阶级立场鲜明的有力佐证。

歌剧《白毛女》取材于晋察冀边区广为流传的“白毛仙姑”的故事。“白毛仙姑”的故乡就在河北省平山县。

毛泽东很早就在关注平山了

1947年3月31日,当刘少奇和朱德离开他们生活战斗10多个年头的陕北,带领中央工委去寻找新的中共中央落脚点的时候,毛泽东说了一句话:“你们到白毛女的故乡去吧!”

毛泽东把刘少奇他们指向白毛女的故乡,当然并不是仅仅因为《白毛女》这部戏,虽然在此之前毛泽东并未到过平山,连晋察冀边区都没有去过,但是他很早就在关注平山了。毛泽东有一个习惯,就是对所有能看到的报纸都一字不落地细读一遍。在井冈山时能看到的报纸少,每次红军下山执行任务,他都叫人千方百计地收集报纸,报纸上的信息帮助他做出了许多战略决策。到延安后,能看到的报纸多了,还有了共产党自己的报纸,他的这个习惯仍然没有改变,每天都抽出一定时间来看报。毛泽东关注平山就是从读报开始的。

山西的《朝阳日报》曾报道过平山县红军游击队的消息。早在大革命时期,平山县就有了共产党员,上世纪30年代又发展了一批党员,并且组建了平山县各级党组织。平山县的革命斗争在党组织的领导下开展得轰轰烈烈,影响很大,平山县的红军游击队活动频繁,曾有力地策应了红军北上抗日及东渡黄河,平山县也因此一度被称作是“北方兴国”。1938年7月,《新华日报》再一次发表了一篇长篇采访通讯《一个不平凡的县》,详细报道了平山县抗日游击队和“平山团”的事迹,平山县再次以抗日模范县之名享誉全国。

毛泽东同平山亲近起来

1938年9月,毛泽东到抗日军政大学作报告,正好遇到了一个平山人。那天担任“值班”队长后来在沈阳军区后勤部担任要职的曹慕尧回忆了当时的情景--

作完报告后,毛泽东见他在值班就同他攀谈起来,当得知他是平山人时,毛泽东“哦”了一声,显得很感兴趣。

毛泽东说:“我正想了解你们平山的情况,你们县党组织和群众的政治觉悟如何?你是否清楚?”曹慕尧就把自己知道的情况向毛泽东介绍了一番。

毛泽东点点头:“对情况如此熟悉,以前你在平山工作时担任什么职务?”曹慕尧说:“报告主席,来延安之前,我担任平山县委书记。”

毛泽东又问:“你们平山县自然和经济条件、生产情况怎么样?”

入党前接受过几年旧制小学教育,晚年经常关起门来写回忆文章的曹慕尧对于平山县的描述颇具文学色彩:“报告主席,平山位于太行山东麓,冀晋交界处,东距石家庄仅40公里。全县自然地形西高东低,栉比倾斜,属山西台地与华北平原的过渡地带,东部为平原、丘陵;西部万山嵯峨,地势险要,绵延西部县境,有古长城断垣和多处关口,易守难攻,境内有滹沱、冶河两大河流,另有12条支流,沿河两岸宜麦宜稻,物产丰富,平山县人民勤劳淳朴,很喜欢共产党,听党的话,跟着党走。”

“你知道聂荣臻同志的司令部就设在平山县的山区吗?”

“知道。我们县不断有人来延安,经常带给我家乡的消息:八路军与当地的人民已建立了鱼水般的亲密关系。”

不久,曾被《新华日报》报道过的被誉为“太行山上铁的子弟兵”的“平山团”调陕北担任延安保卫任务,后又参加了南泥湾垦荒、南征北战和中原突围,毛泽东曾多次亲自接见他们,从他们那里又了解到不少关于平山县的事情。这一切都给毛泽东留下了非常深刻的印象,使他同平山亲近起来。毛泽东虽然没有到过平山,平山却似乎就近在眼前,偏偏这时候平山又出了《白毛女》这样一个令人牵肠挂肚的故事。他一直在想,还有哪里比延安更好,在中央工委临行前,他想到白毛女的故乡,应当是自然而然的。

白毛女没有想到,她会给平山带来这次机遇。命运开始叩响平山县的大门。

不谋而合:西柏坡站到历史前台

所以当刘少奇见到正在平山县封城村指挥正太战役的晋察冀军区司令员聂荣臻,在商定中共中央工作委员会住址的时候,他的第一句话就是:“白毛女的故乡在哪里?”

“白毛女的传说就出在平山县。”聂荣臻回答说,“平山可是个好地方,甭看喜儿一家穷得过不去年,可这里倒是个富饶的地方。连这里的老百姓都有这么一句俗话--‘平山不贫,阜平不富',尤其是滹沱河两岸,真可称得上是我们晋察冀的‘乌克兰'。”

刘少奇“噢”了一声说:“事情原来这么巧。”朱德接着说:“我看一下平山所处的位置。”有人递给他一张地图,他边查看边说:“要跟全国各地联系较为方便的地方,即交通比较畅通却又不能在大平原上。”

“要考虑到最后指挥大决战的适当位置。”刘少奇又加了一句。

“看这里,”聂荣臻指着地图上太行山与华北平原衔接的地方说,“这里从抗战开始就是我们的根据地,群众基础很好。不过平山的面积很大,东边靠石家庄,西面与山西接壤。中间,或靠东一些较为合适,用不用到那一带去看看?”

“去看一看吧?”刘少奇征求朱德的意见。

朱德派他的秘书潘开文、卫士长齐明臣,由聂荣臻的一位副官陪同,骑马沿滹沱河南岸逆流而上,一个村庄一个村庄地查看,一直走出30多公里到了洪子店镇,也没有找到理想的地方。渡过滹沱河,他们沿着北岸顺流而下。没走多远,三个人眼睛一亮,几乎同时问了一句:“这是什么地方?”

农民们看看他们身上穿着的八路军的服装,高兴地说:“这个村子叫西柏坡。”

到村子里转了一圈,发现西柏坡的房舍不像建在平地上的村子那样集中一片,而是沿着山脚拉成一溜儿,像敌机轰炸时紧急疏散开的士兵。民房多为土木结构,一看就知道西柏坡村很富裕,要不是村东头的几间被日本鬼子烧塌了屋顶、只剩墙壁的残房,谁也看不出三年前这里经历过一场残酷的大扫荡。

三个人都看准了这个地方,潘开文绘制了一张地图,在地图边上写下几溜儿小字,列举了选中这里的理由:地理位置适中,正是大山与平原的交界处,能进能退,能攻能守,进可通向全国各大城市,退可固守太行。

地图很快就摆在了朱德和刘少奇的桌面上。两位领袖一边查看地图一边听取潘开文的汇报。

刘少奇忽然想起了什么,问潘开文:“西柏坡?是不是有个柏树传说的村子?”

“少奇同志去过那儿?”潘开文感到很意外,因为他今天真的在西柏坡听到个“柏树的传说”。

“是主席讲的。我们离开陕北的那天,主席对我说:‘你们到白毛女的故乡吧。听说那里有个西柏坡,是个十分富饶的地方。'怎么会这么巧,你们偏偏就选了这个西柏坡!”

远在陕北的毛泽东居然在他们临行前就提到了西柏坡这个名不见经传的小地方,三人面面相觑。

刘少奇看出了他们的疑惑,笑笑说:“我们的战士有西柏坡的,主席一定是听战士讲了西柏坡的传说。”

考虑到此次中央工委选定的地址可能就是将来中共中央要安家的地方,刘少奇和朱德商量了一下,决定再派几个人到西柏坡认真考察一下。

第二次考察西柏坡的是安子文和廖鲁言等人。这次他们不仅查看了这一带的地理环境,还召集了由平山县委组织部长和洪子店镇的有关领导及西柏坡小区负责人参加的座谈会,深入了解了当地的社情、民情。

座谈会上,西柏坡小区负责人阎文庭汇报当地发现了几名“国特”。安子文霍地站起来说:“一两名国民党特务算什么,中央工委大队人马一来就把他们吓跑了。我们认为你们这里不错,地理位置好,群众基础也不错。”

安子文和廖鲁言也都看上了西柏坡。至此,西柏坡终于浮出水面,站在了历史的前台。

(摘自《西柏坡传奇》解放军文艺出版社出版)

扩展资料:

“白毛女”故事情节起源于晋察冀边区“白毛仙姑”的民间传说。1945年,延安“鲁迅艺术学院”据此集体创作出歌剧《白毛女》。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根据此歌剧题材,改写成电影故事片、京剧、舞剧。“文革”期间,上海舞蹈学校根据同名歌剧改编的芭蕾舞剧《白毛女》被列入八个革命样板戏之一。

《白毛女》是根据民间传说改编的歌剧、电影故事片、京剧、舞剧。故事情节起源于晋察冀边区白毛仙姑的民间传说:一个山洞里,住着一个浑身长满白毛的“仙姑”,她法力无边,惩恶扬善,扶正祛邪,主宰人间的一切祸福……这就是《白毛女》故事最原始的由来。

1945年,延安鲁迅艺术学院据此集体创作出歌剧《白毛女》。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根据歌剧题材,改写成电影故事片、京剧、舞剧、歌剧。延安鲁迅艺术学院集体创作。贺敬之、丁毅执笔,马可、张鲁、瞿维、焕之、向隅、陈紫、刘炽等作曲。

1945年初作于延安,同年4月为中国共产党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演出,受到热烈欢迎,后在解放区各地陆续上演,深受广大人民和八路军官兵的喜爱。

延伸阅读

中央从延安转移到西柏坡经过几个地方,历时多久?

史料记载,毛泽东转战陕北一年零五天途经安塞靖边榆林、佳县、米脂、吴堡、绥德、清涧、延川、子长等12个县数百个村镇,住过38个地方,行程2000多华里。延安革命纪念馆研究员米世同说,毛泽东和党中央在陕北的最后一年是在转战中度过的。可以说,这是继二万五千里长征之后,毛泽东和党中央进行的又一次“长征”。总部留在陕甘宁边区刘煜说,毛泽东转战陕北,在土窑洞里,在马背上,在锅台上,在小石凳上,在陕北的沟沟峁峁上完成了他解放全中国的战略部署…

1934~1936年间

长征准备阶段(1934年7月7日~1934年10月10日)

长征失利阶段(1934年10月10日~1935年1月15日)

长征转折阶段(1935年1月15日~1935年6月14日)

坚持北上和南下分裂阶段(1935年6月14日~1935年10月19日)

发展巩固和南下受挫阶段(1935年10月19日~1936年7月1日)

大会师阶段(1936年7月1日~1936年12月12日)

【地点】

第一支是中央红军(后改称红一方面军),于1934年10月10日由江西的瑞金等地出发,1935年10月19日到达陕西的吴起镇(今吴旗县),行程达二万五千里;

第二支是红二十五军(后编入红一方面军),于1934年11月16日由河南罗山何家冲出发,1935年9月15日到达陕西延川永坪镇,同陕甘红军会师,合编为红十五军团,行程近万里;

第三支是红四方面军,于1935年5月初放弃川陕苏区,由彰明、中坝、青川、平武等地出发,向岷江地区西进,1936年10月9日到达甘肃会宁,与红一方面军会师,行程一万余里;

第四支是红二、红六军团(后同红一方面军第三十二军合编为红二方面军),于1935年11月19日由湖南桑植刘家坪等地出发,1936年10月22日到达会宁以东的将台堡,同红一方面军会师,行程两万余里。

为何中央从延安转移到西柏坡 ?

1947年3月延安保卫战中,中共中央毛泽东从延安撤出,辗转到达西柏坡.

1935年10月19日,毛泽东带领中央红军到达陕北吴起镇,结束了两万五千里长征。

从此,开始了在陕北的战斗生活,1947年3月18日到1948年3月23日,是毛泽东和党中央首脑机关在陕北度过的最后一年,也是毛泽东和党中央转战陕北最富传奇色彩的一年。

延安大学中共党史研究院院长高尚斌教授说,毛泽东转战陕北的过程充满了传奇色彩。实际上,转战陕北就像当年长征一样,不仅要随时躲避敌人的围追堵截,还要努力克服恶劣自然环境,同时,毛泽东等中央领导还要指挥全国的解放战争。“不同于长征的是,长征是第5次反围剿失败后,红军被迫选择的战略转移,而毛泽东撤离延安转战陕北却是一种主动的选择。”

1947年2月起,国民党将对解放区的全面进攻转为重点进攻,战火直指中共中央所在地延安,3月,国民党胡宗南部动用飞机和重炮对延安城狂轰滥炸,地面部队随之逼近。延安是中国共产党的“首脑部”,人民解放战争的指挥中心,蒋介石铁定心思要占领延安,是要以此向外界宣布:“共产党完蛋了!”然而,中共中央决定暂时放弃延安,就是要以此揭穿蒋介石“背信弃义、破坏和平”的险恶用心。

毛泽东自信地对保卫延安的部队领导干部说,请告诉大家,少则一年,多则两年,我们还要回到延安来的,我们拿一个延安城换一个全中国,3月18日,在延安老百姓安全疏散的情况下,在已经扑入延安城内的国民党军队的枪炮声中,毛泽东、周恩来等人从容不迫地离开了王家坪驻地,开始了整整一年的陕北转战。

1947年3月26日,毛泽东等来到清涧县枣林沟,中国延安干部学院教授刘煜说,党中央在这里召开紧急会议,会议在党中央要不要离开陕北的问题上争论激烈,最后决定“兵分三路”,成立前委、工委和后委。前委由毛泽东、周恩来、任弼时等同志组成,留在陕北,指挥全国各个战场。工委由朱德、刘少奇等同志组成,到达晋察冀解放区开展中央委托的工作。后委由叶剑英、杨尚昆率领,到山西三交地区开展工作。

毛泽东分析说,为了拖住胡宗南,不给其他战场增加压力,自己和首脑机关应该继续留在陕北,毛泽东说不打败胡宗南,决不过黄河。1947年4月12日,毛泽东、周恩来、任弼时率领中央机关和解放军总部到靖边县王家湾。在这里,毛泽东指挥了羊马河、蟠龙战役,扭转了西北战场的局面,也就是在这里,毛泽东和党中央遇到了险情。

6月初,整编二十九军军长刘戡亲自率领四个半旅追到了距王家湾只有三四十里的安塞县坪桥镇,情况万分危急。毛泽东身边只有警卫连二百多人,而敌人出动的兵力有二三万人。毛泽东率部冒雨向敌人袭来的小河方向退走。两军相距最近时,天黑能看见左边山沟里和山头上敌人燃起的堆堆篝火,敌人的人喊马叫声听得清清楚楚。就这样,毛主席率部从敌人眼皮底下神不知鬼不觉地冲了过去。

8月,毛泽东和中央机关经绥德县向米脂县行进,过咸(阳)榆(林)公路上最大的一座桥时,绥德地委的同志说让中央过去后将桥炸掉。但毛泽东却说,路是大家走的,桥也是大家过的。他巧施一计,让地委的同志在中央过去后,立块牌子写上“毛泽东由此向前”,并标明了毛泽东行军的方向。敌人追至桥上,看了半天牌子,认为是“毛泽东的阴谋”,向相反方向追去了。毛泽东和中央机关顺利到达米脂县,在此后的日子里,毛泽东更是遇到无数次这样或那样的险情,但一次次化险为夷。

史料记载,毛泽东转战陕北一年零五天途经安塞靖边榆林佳县米脂、吴堡、绥德、清涧、延川、子长等12个县数百个村镇,住过38个地方,行程2000多华里。延安革命纪念馆研究员米世同说,毛泽东和党中央在陕北的最后一年是在转战中度过的。可以说,这是继二万五千里长征之后,毛泽东和党中央进行的又一次“长征”。

转战陕北12个县数百个村镇,毛泽东绝大多数时间住在老百姓的土窑洞里。不管到哪里,留下的都是同群众血肉相连的足迹和口口相传的事迹,1948年3月23日,毛泽东和党中央终于结束了一年零五天的艰苦转战,从吴堡县川口东渡黄河,离开陕北前往华北,直接指挥全国的解放战争。一年多后,解放战争取得胜利,新中国宣告成立。

  

衔接

西柏坡传奇

  • 作者: 梁陆鸿 著
  • 出版社: 解放军文艺出版社
  • 出版时间: 2002-09
  • 版次: 1
  • ISBN: 9787503315589
  • 定价: 13.80
  • 装帧: 平装
  • 开本: 其他
  • 纸张: 胶版纸
  • 页数: 232页
  • 字数: 183千字

内容简介:

本书作者抛开发生在西柏坡的那些众所周知的历史事件,用西柏坡后人的视角,向人讲述了那些鲜为人知的故事;五十多年前,以毛泽东为首的党中央,为什么要选择西柏坡这样一个名不见经传的小村庄,作为最后一个农村指挥所,从而完成农村包围城市的历史使命?这是不是历史的必然选择?当年,南京与西柏坡,就在中国地图上很不成比例的两个世界焦点,双方统帅部是怎样惊心动魄地争夺着中国命运的决定权?抗日战争中,西柏坡人为民族解放做出了怎样的牺牲?作为“白毛女”的故事,西柏坡这决风水宝地上。曾留下哪些动人的传说?这个山清水秀的村庄,何以人杰地灵?现在的西柏坡究竟是旧址是移址?穷家难舍,故土难离,滹沱河水肆虐,西柏坡人是怎样含着眼泪把家园迁到半山腰,使西柏坡成为悬在半山腰的村庄?这些故事看来并不那么轰轰烈烈,却跌宕起伏,引人入胜,一层一层地向你揭开了披在西柏坡脸上的面纱。让你领略西柏坡的自然景观与人文风貌,静心抚摩西柏坡的脉搏和感悟她的灵性。总而言之,让你了解了一个全方位多时空的西柏坡。读完之后,她不得不觉得,西柏坡之所以给人们那么大那么多的诱惑,再也不感到费解了。

目录:

引子 沉没的世外桃源

第一章 历史在这里拐弯

是俄国人给西柏坡一个机会

“白毛女”的故乡和西柏坡的传说

从陕北到西柏波

第二章 晋察冀边区的“乌克兰”

游在水里的鱼(一)

鲜血浸泡的“乌克兰”

一壶封存了2000多年的老酒

游在水里的鱼(二)

群众不再害怕带枪的人了

第三章“工校”的学生们

红蓝毛线

伟人与平民

这纪律是铁

第四章 忠烈缘何坎柯多

寒林啼鹃数行泪

送朗送到大门东

太行同上铁的子弟兵

第五章 寂静的山村

波长波短

魔高一尺 道高一丈

滴水知春

第六章 共和国的黎明

解放区的地

中央政府实验田

来了一个“洋鬼子”

从农村到城市

第七章 故土难离

三观红旗

挨饿的滋味儿

金窝、银窝、不如自己的土窝

第八章 太阳照在柏波湖上

村里来了红卫兵

代尾声 圣地光辉

延伸阅读

毛泽东的西柏坡情结

2010年05月20日 来源: 西柏坡纪念馆

作者:周艳芝

1948年秋,毛泽东在西柏坡小憩

在伟人毛泽东的革命生涯中,涉足和居住过的地方不计其数。坐落在太行山东麓、平山县境内的西柏坡就是其中之一。上世纪四十年代末,毛泽东和党中央选择西柏坡作为解放战争的指挥中心,在这里召开了推翻封建剥削土地制度的全国土地会议,指挥了决定新中国命运的战略决战,召开了描绘新中国宏伟蓝图的党的七届二中全会,从这里赴京建国。

历史给予了西柏坡厚爱,让它成为了“解放全中国的最后一个农村指挥所”①。伟人毛泽东也给予了西柏坡厚爱,他在西柏坡期间乃至离开之后的漫长岁月里,毛泽东始终对这个名不见经传的小山村、对这里的人民倾情牵挂,魂萦梦绕。

 一、毛泽东与西柏坡的缘分首先源于他对平山县的关注。

平山,是华北平原通向山西高原的重要通道,是太行山和华北大平原的交汇处。这里东部地域开阔,西部山势险峻,历来是兵家必争之地。发源于山西的滹沱河从西向东横贯全县,两岸滩地肥美、稻麦两熟,是富庶的“鱼米之乡”。1938年聂荣臻第一次来到平山时,看到滹沱河两岸肥沃的稻田,由衷地称赞这里是“晋察冀边区的乌克兰”。同时,平山还是一个具有光荣传统的革命根据地。这里建党早,有深厚的群众基础和坚强的党组织。晋察冀党、政、军首脑机关先后有长达三年多的时间战斗生活在这里,和这里的群众结下了深厚的情谊。从这里走出了威名赫赫的“平山团”,走出了享誉全国的子弟兵母亲“戎冠秀”,是晋察冀边区的抗日模范县。

1938年8月,《新华日报》以《一个平凡的县——平山》为题发表长篇通讯,全面介绍了平山人民在抗战中贡献和功绩,使平山这个普通的太行小县,以“抗日模范县”的美称誉满全国。坚持天天读报是毛泽东多年的习惯,在延安的窑洞里毛泽东看到了这篇文章,这是平山县走进毛泽东视野的第一途径,从此他对平山有了初步而良好的认识。

历史还为毛泽东了解平山安排了这样一个巧合。1938年9月,毛泽东到抗日军政大学作报告,课间休息时遇到了“值班”队长曹慕尧,当毛泽东得知他是平山县人时,显得很感兴趣。毛泽东说:“我正想了解你们平山的情况,你们县党组织和群众的政治觉悟如何?你是否清楚?”曹慕尧逐一向毛泽东作了详细介绍。 毛泽东点点头:“对情况如此熟悉,以前你在平山工作时担任什么职务?”曹慕尧说:“报告主席,来延安之前,我担任平山县委书记。”接着,毛泽东又问:“你们平山县自然和经济条件、生产情况怎么样?”“你知道聂荣臻同志的司令部就设在平山县的山区吗?” 曹慕尧一一解答,毛泽东赞许地点头表示满意。此后不久,由1500多名平山子弟一次组成的“平山团”(359旅718团)奉命进驻延安,这些英雄的平山青年不辱使命屡打胜仗,多次受到毛泽东的接见,这都在一定程度上拉近了毛泽东与平山人民的距离。

历史的指针行进到1947年3月,胡宗南率部进犯延安,在敌我力量悬殊的情况下,党中央实行战略转移。毛泽东、周恩来、任弼时率领党中央继续留在陕北指挥全国的解放战争;刘少奇、朱德率领的中央工作委员会则肩负着中央委托的工作来到晋察冀边区,与在平山县的聂荣臻、肖克、罗瑞卿见面。在谈到中央工委的去留问题时,聂荣臻等提出希望中央工委留在晋察冀。刘少奇、朱德向中央致电请示,很快得到中央同意。

中央工委决定留驻晋察冀,平山因其地理、物产及群众基础好等优势而成为首选地点。后几经实地勘察,最终选择了西柏坡作为驻地。1947年5月,中央工委正式进驻西柏坡。一年后,毛泽东与党中央完成了转战陕北的任务后也来到这里。毛泽东住在了西柏坡村一户普通的农家小院里,开始了他在西柏坡的难忘岁月。

毛主席和党中央的来到,使小山村沸腾了。老乡们争先恐后地忙着腾房子,修房子,在沿途开设接待站,不仅帮助中央机关运送物资,还把中央机关人员和家属小孩护送着来到西柏坡。

据毛泽东的秘书叶子龙回忆:“到达西柏坡的第二天,毛泽东散步到柏坡岭,登高俯瞰西柏坡村,一座座黄土干打垒结构的院落点缀于青山绿水之间,中央机关大院与其他农民的住所一样掩映在郁郁葱葱的柏树林中。毛泽东坐在一块石头上,用手里的木棍指着山下说道:‘西柏坡,果然是个好地方,这个总指挥部选得好。’”②在这个理想的总指挥部里,毛泽东领导我们党和军队取得了辉煌胜利和伟大成就,铸就了中国革命史上的一座丰碑。

 二、毛泽东1948年5月27日来到西柏坡,1949年3月23日离开,在这里渡过了短短十个月的时间。

在西柏坡的日子里,毛泽东是忙碌的,他夜以继日地工作,屋内如豆的灯光常常燃到东方发白。但是在工余时间,他关心最多的还是西柏坡老乡的生活情况。在毛泽东居住的农家小院里,警卫战士为使院落整洁,要把老乡留下的鸡窝和猪圈拆除,毛泽东制止了,说将来我们走了,老乡们还要用的。他有时坐在院里的楸树下,一边纳凉一边把身边的磨盘当办公桌写着文件。炎热的中午他还会到村外河边的小树林里午睡。他对这里环境的亲切与熟悉丝毫不亚于他居住了十三年的陕北。

在繁忙的工作之余,他还时常到村外的田边散步,一边查看庄稼的长势,一边询问老乡收成如何,能不能吃饱等问题,对西柏坡的老百姓十分关心。

1948年秋天的一天,毛泽东在中共中央办公厅主任杨尚昆、中央机要室主任叶子龙和警卫排长阎长林的陪同下走出中央大院到村外散步。村外田地里,花生、玉米等作物长势很好,只有稻田里的秧苗显得很细弱。这一现象引起了毛泽东的注意,他向一位正在稻田里拔草的农民了解情况,他用浓重的湖南口音问:“你们这里种稻子不是插秧吗?”一边说一边做了个插秧的动作。这位农民解释说:“不是,俺们这里没有栽过稻子,都是直接往地里种。”毛泽东又问:“一亩地能打多少啊?”“好年成顶多打两石,平常年景也就打一石五六(180斤为一石)”,农民回答。

毛主席说:“这么好的地打这么点稻子,产量太低了。我的家乡也种水稻,一亩地能产七八百斤,我们那里不是直接播种,都是先育苗后插秧,稻子长出来后,又粗又壮,一亩地能打七八百斤呢!不信,你明年试一试。”因为毛泽东湖南口音较重,那位农民听得有些似懂非懂,站在旁边的杨尚昆怕农民听不懂,又把毛泽东的话给他“翻译”了一遍。这位农民叫阎志亭,当他事后得知教他种稻子的人就是毛泽东时,激动地把这件事讲给了村里的乡亲们,从此,这件事就流传开来。

毛泽东历来亲近群众,中央机关每到都一处都与当地百姓形成了水乳交融的鱼水关系。在西柏坡也是如此。在西柏坡纪念馆档案资料中,西柏坡一位名叫阎如魁的农民留下了这样一段话:“毛主席在俺村,中央机关的同志们热情地为俺贫下中农做好事。管理员(工作人员)一看见老百姓推碾、扬场,就牵着机关的牲口来帮忙。老百姓收庄稼,毛主席号召帮助群众,抢秋夺夏,夏天帮助割麦,秋天帮助收稻。有担的,有背的,往老百姓的场上送,干得可欢了。”这位农民用朴实的语言道出怀念与感激之情。事实上,西柏坡的乡亲们对毛主席和中央机关的人员也亲如一家,到了端午节,农民们成群结队地往大院里送粽子,中秋节则送月饼,那情形就像是相处多年、关系融洽的老邻居。

1949年3月,毛泽东离开西柏坡进北京了,可他仍念念不忘西柏坡乡亲们种水稻的事情。1958年6月,毛泽东特意让中央办公厅给西柏坡村乡亲写信,让他们到水稻高产的涿县(今涿州市)去学习。当时的西柏坡村村长阎连章接到来信,急忙跑到打麦场向乡亲们报喜。乡亲们争先恐后地传看着来信,觉得十年过去了,毛主席仍惦记着他们,心情十分激动。村民们都积极踊跃地报名,村里为了保证正常生产,最后决定选派阎连秀、王志远两人作为代表去参加了学习。

功夫不负有心人。阎连秀、王志远经过学习观摩,终于将先育秧再插秧的水稻种植方法带回了村里。这种种植方法使西柏坡村的水稻产量大大增加,很快周围的村子也纷纷效仿起来。据村里的老人讲,有一年西柏坡水稻长得特别好,人从稻田的一边推动稻子,动力就像波浪一样波及到稻田的另一头。这虽然是传说,但也由此反映出西柏坡群众的种稻技术确实大大提高了。

1988年5月26日,胡乔木在西柏坡参观了西柏坡纪念馆的展览后,提出“毛主席教农民种水稻,如果有反映,是很有意义的。”③1993年,西柏坡纪念馆在修改陈列展览时增加了这一内容,后经历次改展都始终保留。如今每一位来到西柏坡的客人,都会听到讲解员娓娓讲述毛主席教西柏坡乡亲们插稻秧的故事,倾听者无不为毛泽东对西柏坡人民的关怀而动容。

三、新中国成立后毛泽东更加忙碌了。他从离开西柏坡一直到逝世,都没有回来过这里。但是他对西柏坡人民的关爱,体现了他浓浓的西柏坡情怀。

建国初期,党中央组织慰问团奔赴各革命老区,送去中央对老区人民的感谢和关爱。1951年8月,受党中央、毛主席的委托,程子华率领中央老区慰问团赶赴西柏坡,亲切看望了西柏坡的乡亲们,向他们转达了毛主席和党中央的问候,还将毛泽东亲手书写的“发扬革命传统,争取更大光荣”的锦旗赠送给西柏坡人民。这面锦旗不仅是西柏坡人民的至高荣誉,也成了西柏坡人民心中最大的鼓舞。1996年,西柏坡纪念馆在修建书法石刻园时,把这一题词刻在了园内的中心碑亭上,遒劲有力而饱含深情的大字在阳光下煜煜生辉。

1956年初春,为调研农村农业合作社的情况,毛泽东的秘书田家英和他的助手逄先知一起来到西柏坡。此时他们已从山西、四川、湖北等地调研完毕辗转北上,准备返京向毛泽东进行汇报。在路过河北省的保定时,田家英突然决定到300公里外的西柏坡去考察。1948年10月,田家英在西柏坡开始担任毛泽东的秘书,田家英忠诚、细致、干练、直爽,深得毛泽东的信赖、倚重。建国后这个被毛泽东称为“少壮派”的年轻人,在工作上尤其成了毛泽东重用的得力助手。田家英在长期跟随毛泽东的过程中,深谙毛泽东所思所想,与毛泽东之间有着非常的默契。田家英知道,毛泽东一定希望了解到西柏坡的乡亲们在农业合作社的生产生活情况。于是,田家英冒着料峭的春寒回到了西柏坡。他去看了被当地政府妥善保管的中央旧址,一户一户的去看望和慰问西柏坡村的乡亲们,转达了毛主席对他们的问候和想念。晚上就住在农民家中,直接同农民和当地干部谈家常,来了解当地的农业合作社的情况。西柏坡乡亲们拉着从毛主席身边过来的人,有着说不完的话。回到北京后,田家英向毛泽东汇报了此行的情况。毛泽东听得十分认真,尤其对西柏坡的情况格外关注。田家英还向毛泽东讲述了在西柏坡调研时的一个小插曲:在与西柏坡村民交谈时,人们大都会问起他们参加革命的时间。由于西柏坡是老革命根据地,很多人都是在抗战初参加革命的,在交谈中有意无意地比资历、摆资格。毛泽东听后哈哈大笑。后来,在一次中央会议上,毛泽东再次提到这个情况,告诫人们要谦虚谨慎。④

1957年,为了根治海河泛滥带来的灾难,国务院决定在平山县境内的滹沱河上修建大型水库,筑坝的最好地势恰恰在西柏坡下游的西岗南村。这就意味着毛主席及党中央居住过的西柏坡村,将被淹没在200多米的深水当中。情况汇报到毛泽东那里,引起了他的高度重视,虽然他对那里有着剪割不断的感情,但他也丝毫不忽视老百姓的生死安危。经过慎重考虑,毛泽东在修建岗南水库的请示报告上写下了关键性的一笔,“就在平山县西岗南村筑坝建水库。”⑤西柏坡的乡亲们想不通了,他们派出代表阎志亭、阎连章,赴京向毛泽东提出保护中央旧址的要求。百忙之中的毛泽东专门派人去做说服工作,要西柏坡人民要顾全大局,并指示河北省有关部门认真作好中共中央旧址的登记、测绘、拍照和文物保护工作。

1958年3月10日,岗南水库工程正式破土动工。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中作出巨大贡献的西柏坡人民,再次作出牺牲,托儿带女陆续搬离。但是村里也有些老人坚持不肯离开他们世代繁衍生息的村子,随着水大坝合拢,水位迅速上升,村子随时有被淹没的危险。此时,西柏坡村的支书阎连章再也坐不住了,他只身再次来到北京求见毛主席。据阎连章夫人焦春雪回忆:当时,中南海行政处的毛维忠接待了他,并安排他和毛主席通了电话。阎连章向毛主席说明了情况,询问毛主席该怎么办?毛主席却说:“西柏坡村的群众不要都搬离,一定要留下一些人。”毛泽东的话像一股暖流涌上了阎连章的心头,使这个坚强的汉子几乎落泪。他裹着一路风尘赶回村子,告诉那些不愿意走的村民,说毛主席同意咱们留下来,毛主席对咱们村子还是有感情的。于是,那些不愿背井离乡的村民们,就近搬上了高岗旱岭。

远在北京的毛泽东,虽然没有亲眼目睹西柏坡村民搬离村子时的凄惨,但他始终关注着工程及移民问题,牵挂着西柏坡的乡亲们。1959年6月7日,周恩来总理来到岗南水库工地视察,这是他进京之后第一次回平山。他在大坝上深情地遥望西柏坡,要求当地干部切实做好移民安置工作,并一一进行具体指示。同年10月24日,党中央又派出刘澜涛、胡乔木来到西柏坡,他们就中央旧址保护和复原建设以及移民安置问题作了调研,并给予了明确指示。留下来的西柏坡人民在毛主席和党中央的关怀下度过了重重难关。

1966年12月,国务院批准在西柏坡村建立西柏坡纪念馆。1970年,西柏坡中共中央旧址开始进行复原建设,1978年正式对社会开放。经过的苦难已成为历史。如今,碧波荡漾的岗南水库不仅使滹沱河沿岸的百姓免受水患,而且也成为西柏坡一道亮丽的风景,它静静环拥着西柏坡中共中央旧址,与西柏坡人一道守望着与解放战争那段辉煌历史、与伟人毛泽东浓情相连的精神家园。

   注释:
   ①周恩来在《关于梨莱铁路通过红岩村和新华日报馆旧址问题的请示报告》中语,1973年2月26日。
   ②叶子龙口述,温卫东整理:《叶子龙回忆录》,中央文献出版社2000年10月版。
   ③贺文迅整理:《胡乔木对西柏坡纪念馆的谈话》,1988年6月2日。
   ④作者访问逄先知记录,2006年4月4日。
   ⑤王智主编:《新中国从这里走来》,河北教育出版社,1999年9月版,第216页

衔接

党中央为何选择了西柏坡

(摘自6月25日《新华书目报》,原载文辉抗等主编《历史选择了西柏坡》,湖南人民出版社)

中共中央和毛泽东选择西柏坡作为党中央在农村的最后一个指挥所,是在1948年决定的。而提出撤出延安,另找“首都”则在抗战胜利后不久就提出来的。最初的设想是搬到承德或淮阴。

在1945年8月28日毛泽东去重庆后,刘少奇根据变化了的形势,制定了“向南防御,向北发展”的战略方针,并经得毛主席的同意。这个时候,在延安的党中央和刘少奇已经初步形成把党中央迁到承德的思想。

毛主席也基本同意。

于是,刘少奇主持召开中央政治局会议,决定将中央警备团一分为二,组成中央警备团和先行中央警备团。先行中央警备团随中共中央副秘书长兼中央办公厅主任李富春到承德,为党中央迁移承德做好各方面的准备。

按党中央的部署,先行中央警备团如期出发。出发前,朱德、刘少奇等中央领导人在枣园接见了全团官兵。朱德对大家说:“抽出你们这些同志先行一步,到承德去给中央作安家的准备。希望你们要发扬不怕疲劳、连续作战的优良作风,抢时间,争速度,克服困难,尽快到达目的地。”但形势的迅速变化促使党中央放弃了搬家的想法。因为东北的形势对我极为不利。所以先期到达承德的先行中央警备团归属冀热辽中央分局。

就在党中央放弃搬家到承德的同时,党中央又酝酿搬家到江苏淮阴的计划。

1946年1月27日,旧政协会议通过决议前夕,周恩来从重庆返回延安。他在中共中央书记处会议上汇报了在重庆的有关情况。2月2日,中央书记处继续开会,讨论如何落实旧政协会议有关内容的问题。刘少奇提出,华中我们要保留,党中央将来可能搬去。朱德随即表示了相同的意见。同一天,中共中央致电陈毅,指示必须巩固华中现有地区,因中央机关可能迁淮阴办公。2月6日,刘少奇在中央政治局会议上提出,如果改组政府确定了,党中央的工作重心会发生转移,因此,党中央机关要考虑搬家问题,搬到离国民政府近些的地方。

然而,和平的曙光在蒋介石的破坏下,转瞬即逝。内战的阴影笼罩着全国,此时的淮阴也处在蒋介石的卧榻之旁,安全已经成了大问题,中共中央还坚持搬到淮阴安家,那岂不是自己送上门吗!因此,中共中央首脑机关搬到淮阴的计划就搁置了。

那么,如果中共中央首脑机关有一天要撤离延安,哪里安家合适呢?从承德到淮阴,由于历史的原因,它们都与“红都”擦肩而过。西柏坡,这个不起眼的小山村,由于历史的选择,幸运地成了党中央的最后一个农村指挥所。

衔接

陕西省米脂杨家沟革命旧址

(百度百科)

杨家沟革命旧址位于陕西省米脂县城东南20公里的杨家沟扶风寨。1947年11月22日,毛泽东、周恩来、任粥时率领中共中央机关和中国人民解放军总部来到杨家沟,1948年3月21日离开杨家沟,东渡黄河前往河北省平山县西柏坡。1978年辟为杨家沟革命纪念馆,位于米脂县城东二十公里的杨家沟扶风寨。主要包括毛泽东、周恩来、任弼时、张闻天等革命家旧居、十二月会议、西北野战军高级干部会议、中央前委扩大会议、庆祝宜川大捷大会和东渡黄河动员大会旧址,以及亚洲部保卫科、供销科,中央政治部,中央机关医院和新华社旧址等。

2016年12月,杨家沟革命旧址被列入全国红色旅游经典景区名录。

杨家沟在陕北米脂城十里铺向东北方向延伸约20公里处,是陕甘宁边区政府转战延安时期毛泽东、周恩来等在1947年居住过的小村落。

陕西省米脂县的杨家沟村,在19世纪中叶,是陕北最大的地主集团马氏的庄园。1947年,因毛泽东一行在这里居住四个月,把马氏的旧居作为总司令部,所以这个村子在全国都很知名,时称“小北京”。而且曾经在1930年,国民政府的农村复兴委员会访问了这个村子,1942年张闻天的延安农村工作调查团在这个村进行了调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成为陕甘宁边区最有代表性的革命纪念村。

毛泽东离开杨家沟时对送行的群众说:“杨家沟是个好地方。”杨家沟是西北战场取得光辉胜利的标志点,是中央机关离开陕北走向全国胜利的出发点,在中共党史和中国革命史上占有重要地位。杨家沟革命旧址(原称“毛主席旧居”)于1978年辟为杨家沟革命纪念馆并正式开馆,是第五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和陕西省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并列为全国影视拍摄基地。2005年,米脂县杨家沟镇杨家沟村被国家建设部、国家文物局授予第二批“中国历史文化名村”称号。

1947年11月至1948年3月,毛泽东、周恩来等中央领导人率领以“亚洲部”为代号的中央机关和人民解放军总部转战陕北时进驻杨家沟,在此领导和指挥了西部战场和全国的解放战争,组织开展了全国土地改革运动,召开了具有历史意义的“十二月会议”和高级军事会议,从而使杨家沟在全国知名。杨家沟革命旧址由毛泽东、周恩来旧居、十二月会议旧址及高级军事会议旧址等部分组成。毛泽东、周恩来就住在马氏“新院”,在此毛泽东写下了《目前形势和我们的任务》等11篇光辉著。十二月会议旧址离新院不远,是晚清四合院窑洞建筑,正面5孔窑洞及东西两侧的6孔厢窑为叶子龙、汪东兴等同志的办公室及后勤处办公室,现在整个院落保存完好。高级军事会议旧址就是山顶上马氏宗祠大厅,保存完好。杨家沟还保留有任弼时、张闻天等革命家旧居和中央前委扩大会议、庆祝宜川大捷大会、东渡黄河动员大会以及亚洲部保卫科、供销科、中央政治部、中央机关医院、新华社等旧址。

史料记载,毛泽东转战陕北一年零五天途经安塞靖边榆林、佳县、米脂、吴堡、绥德、清涧、延川、子长等12个县数百个村镇,住过38个地方,行程2000多华里。延安革命纪念馆研究员米世同说,毛泽东和党中央在陕北的最后一年是在转战中度过的。可以说,这是继二万五千里长征之后,毛泽东和党中央进行的又一次“长征”。总部留在陕甘宁边区刘煜说,毛泽东转战陕北,在土窑洞里,在马背上,在锅台上,在小石凳上,在陕北的沟沟峁峁上完成了他解放全中国的战略部署…

来到杨家沟给人的第一印象就是,深藏千山万壑当中,如果没有向导你永远也走不出陕北的大山,没有当地人带路,敌人也不会找到这里。在此也看到农人的辛苦,为了山上一块地能有好收成,每天花在沟沟峁峁路上的时间要比在山上种地时间还长,有时在山上打枣,打下树的枣恨不能要到沟底下去捡拾,生活不易呀。


分享到: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0

使用道具 举报

Rank: 7Rank: 7Rank: 7

沙发
发表于 2019-11-2 14:56:42 |只看该作者
喜欢!精彩!点赞!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手机版|辽宁养老服务网 ( 辽ICP备17016859号 )  

GMT+8, 2025-8-29 02:26 , Processed in 0.011633 second(s), 10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2

© 2001-2011 Comsenz Inc.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