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养老服务网
搜索
查看: 485|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忻州金洞寺 不合常规的国宝 [复制链接]

Rank: 7Rank: 7Rank: 7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9-12-9 14:02:17 |只看该作者 |正序浏览
本帖最后由 远航 于 2019-12-9 14:03 编辑

忻州金洞寺 不合常规的国宝                                                         2019-12-09 16:54                    

                          



忻州市区西部一带山区称龙门山。据说金洞寺又名龙门寺,原有上、中、下三部分组成,上院金光寺在山腰,中院铁头寺在山沟。上院、中院已毁,只有下院金洞寺保存完好。院门外几十米远的土坡上有座高2米左右的明清时代小石塔,或许是金洞寺僧灵塔。





山坡上下来十几头花牛,从牛倌那里知道了看门人的情况。在寺东的西呼延村,很快找到了贾大姐来开门。
中国寺院建筑基本与其他建筑布局相同,一般情况下多是坐北朝南、建筑群按中轴线左右对称分布。契丹民族以东为上,也是把中轴线从南北改为东西,没有打破对称。
金洞寺的奇特之处在于各殿的相对位置了打破传统建筑格局,初看上去完全没有章法,怎一个乱字了得。







金洞寺微弱的中轴线上从南到北是狭小的山门、过殿和主殿文殊殿。看不到明显的对称配殿、耳殿等建筑。寺内最北侧是2米高台之上,建于明嘉靖七年(1528)的主殿文殊殿。面阔三间,进深六椽,悬山顶,当心间出斜拱。金洞寺应是受五台山文殊崇拜的影响,目前的主殿主尊是文殊。
殿内东西山墙上各一幅壁画,为单体护法神像,看风格应是道教人物。东壁画神像下有一题“樊翁长者位”的牌位。西壁壁画边上有道士张瑞春所书劝善题记,字迹保存的还很清楚,或是民国时所书。居中供奉的文殊菩萨像是十几年前重作。
按常规,正殿左右的东西配殿应向院内开门,位置相对。 金洞寺正殿下方的其他建筑却与主殿一样,也是坐北朝南。

东侧一殿是三教殿,重建于明嘉靖二十年(1541),面阔三间,悬山顶。原供孔子、释迦牟尼、老子像,是一处儒、释、道三教合流的形象物证。由时间上看,三教殿建筑时间晚于主殿,但在方位上却与正殿不分“主次”,也是坐北朝南。更不可思议的是,三教殿后墙竟比主殿还要偏北,大有凌驾于主殿之上,另立门户的意味。
三教殿的南面是普贤殿,建于清康熙二十七年(1688)建,也是三开间悬山顶。殿内原塑普贤菩萨像,应在近年重新翻修过。





普贤殿对面是平面呈方形的转角殿,长、宽均在9米5左右。三开间,单檐歇山顶,柱头之上单抄单昂五铺作,昂形耍头。补间设隐刻拱。柱头卷杀。当心间开板门,次间为直棱窗。其他部分用砖封堵高至阑额。普拍枋较薄,阑额不出头。可见柱侧角、柱升起。

内部梁架六椽袱通檐用四柱。梁架上有墨书题记。可见忻州达鲁花赤字样,可识别出“大元国至元□……丁未时重建谨记”,这是元代某次修缮得到忻州官方认可和支持的证据。多条题记内容显示,附近的西呼延村等周围村庄的村民是修缮活动的积极参与者。
寺内一经幢残件上有题记载“元祐八年七月三日造郅塔壹座 神宗圣位五台山真容院僧质立”(参见李艳蓉、张福贵《忻州金洞寺转角殿勘察简报》,《文物世界》2004年第6期)。北宋时此地寺院应为五台山真容院下院。结合现存转角殿木构情况综合分析判断,转角殿应是宋代建筑,经后代修缮,基本格局未改。此经幢残件如为寺内旧物,则古寺在宋元佑八年(1093)前已有。经幢所记时间不能直接证明转角殿的确切建筑年代,但通过木构特征,可判断转角殿确实是晋北地区保存至今的一座珍贵北宋古建。







殿内正中四根金柱内完好保存着一座让人惊叹的两层小木作,二层匾额上书“先师佑民之阁”,据说,上、下二层内供奉的是神农和伏羲,现在神龛内供奉的是佛像。

木阁结构严谨,是一座小巧精致的小木作。平面为凹字形,底座上面开五间,中间的三间为上、下二层的三檐歇山顶,左右一间各为前凸的平层。中间歇山顶的上层为正方形。斗拱形制与转角殿基本一致。彩绘颜色保持完好,隔板上有人物和花卉图案。二层木阁周围是多层梁坊防护,位于殿宇中心。为此,转角殿没有采用传统梁架的六椽袱,使用了少见的双槽格局。另新生兄以为此阁底座为《营造法式》中所说的芙蓉瓣帐座。这也与木构的时代相同。这些迹象说明,此殿是围绕木阁独特使用要求而设计的。阁名“先师佑民之阁”,先师或为建设时之北宋信众极其尊崇之神明。一般来说,先师为古时孔圣人尊谓。如宋代为尊孔建阁,并非佛教之用,称佛阁就不合适了。当然时代久远,也可能本有佛像,供奉先师是后代所为。在晋中平遥-沁源一带有先师菩萨信仰,据说先师是唐末皇子李侃。不知转角殿内的先师是否与此有关。

2006年6月7日金洞寺被国务院批准公布为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北宋转角殿和内部木阁组成的大小木作精品应是金洞寺进入“国保”目录的重要依据之一。站在寺北山坡上俯瞰,转角殿方正的外形,精巧、紧凑不失灵动,毫无压抑之感,翘起的飞檐散发的是飘逸宋风。

贾大姐说文革期间殿内佛像都被砸毁。邻村人曾来这里准备拆转角殿。一尼姑坐在殿内死守不出,要和大殿共存亡,已经上房揭瓦的人竟就此停手,转角殿奇迹般的幸存下来。后来尼姑被迫还俗,依旧住在寺院后的小窑洞里。贾大姐是还俗尼姑之女。“您作为这里的看守人简直再合适不过”!没想到,这位带着浓重口音的普通农村大姐,竟与千年金洞寺有着深厚的渊源。

转角殿北面,主殿文殊殿西侧山坡上还有几眼窑洞,窑壁上有砖匾书“无所住”。贾大姐说,她的独生女以前和外婆生活在这里。后来寺院门前的水井枯竭,她们才搬到西呼延村里去住。转角殿西侧还有座东向偏殿,是后来补建的僧房。





回到中轴线南部,与主殿在同一条中轴线南段的是山门殿或过殿,也是三开间,悬山顶建筑。这座建筑被分为三部分使用,左右次间分别是娘娘殿、关帝殿,当心间用做过道。过殿左侧是二层钟楼,钟已不存。右侧却不见对称的鼓楼。

以上可见,金洞寺内现存主要殿宇均为南向,除宋代转角殿为歇山顶外,其他各殿屋顶包括主殿在内,均为建筑等级较低的悬山顶。



过殿南侧几米处是开在围墙上的南门。门北侧设二层,下可进出,上层供送子观音。从墙外看,这是一个稍显高大的门楼,完全看不到隐藏的袖珍二层观音阁。如果考虑到山门殿的位置和作用,南门好围墙应是后代增建。
贾大姐说,每年农历七月初二日是这里的庙会,那时的金洞寺很热闹,是附近四乡农民们的一大乐事。另外据说庙会时还有一项目很奇特,制作一人工冰山安置会上,号冰山会。
金洞寺地处山前缓坡地,地形对建筑的影响并不是很大,为什么会出现这样不守规矩的建筑形式呢?金灯寺的现存建筑格局混乱,有一种可能是转角殿为早期寺院中线上的中殿建筑。后来寺院中线移动到现在位置上。而后,三角殿和普贤殿又在东边形成了一条中轴线。
这样,一寺之内隐约分为了三条主线。互不统属,又近在咫尺,合为一体,初看自然是眼花缭乱。这不合规的格局,也正好成为了解古寺发展过程的实物证据。无论什么原因,现在金洞寺建筑格局全国罕见,很可能也是唯一。
回程路上搭了两个去忻州的少年。他们没赶上从东呼延村进城的班车。那个班车车价2块5,搭乘出租一人5块。包车很快超过了班车,车上大多是二十岁以下的青少年,他们赶着天好进城玩耍。和这辆班车一样,我也是收获满满。

【作者简介】刘勇,男,北京人,历史文化学者,人文旅行家,资深旅游媒体编辑。首都师大历史学硕士,中国古代史专业魏晋南北朝方向。致力于山西地区古迹考察研究与保护十余年,走访山西全境119个县市区进行人文考察。出版有《发现最美古中国 山西秘境》《平遥祁县太谷旅行指南》等书,最新出版了《金石证史 三晋碑志中的历史细节》,访古人文旅行文章散见各类报刊,经历亦见山西日报、山西晚报、三晋都市报、上党晚报、中国旅游报、北京晚报、中国经济网等十余家媒体报道。另有自媒体公众号专栏【和刘勇穿越人文山西】,发表原创文章百余篇。
来源:和刘勇穿越人文山西
分享到: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0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手机版|辽宁养老服务网 ( 辽ICP备17016859号 )  

GMT+8, 2025-2-25 05:39 , Processed in 0.008887 second(s), 10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2

© 2001-2011 Comsenz Inc.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