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养老服务网
搜索
查看: 425|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文学巨匠苏轼教给我们的处世态度:得意不忘形,失意不气馁 [复制链接]

Rank: 7Rank: 7Rank: 7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9-12-26 14:14:33 |只看该作者 |正序浏览

文学巨匠苏轼教给我们的处世态度:得意不忘形,失意不气馁                                                         2019-12-26 13:45                    

                          

苏轼是北宋文坛继欧阳修之后的文学巨匠,是一个具有多方面艺术才能的文学艺术大师。他的夺目光辉使整个北宋文坛乃至使中华民族五千年灿烂的历史为之粲然,可称为千古第一人。他不仅作为“让中国人共享千年的大文豪”,更以其别样的人生态度向世人展示出独特的人格魅力。在中国文化史上,苏轼可说是一个诗、词、文、书、画皆独步天下的文化巨匠。但他的一生,却宦海沉浮,屡遭贬谪,忧患频仍,坎坷多舛。他的人生态度,深受儒家思想的影响。“乌台诗案”是他人生道路上的一个重要转折点。在此之前,苏轼秉持的是儒家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人生态度。不过之后哪怕一再贬谪,他还是尊主泽民,忘躯为之。而横遭贬谪的苏轼,能在人生逆旅、仕宦险境中,做到任天而动、随缘自适、超然物外,又缘于他受到佛道思想的影响,汲取了其中的积极因素。

为了更好地学习和了解苏轼的人格,以便把他身上那些精华的品格运用到各自的人生中,今天咱们就来一起详解下苏轼的人生和品质。

苏轼简介

字子瞻,又字和仲,号东坡居士,北宋眉州眉山(今属四川省眉山市)人,宋代重要的文学家、政治家,其作品为宋代文学最高成就的代表。其作品题材广阔,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独具风格,与其父苏洵、其弟同列唐宋八大家,合称“三苏”,与黄庭坚并称“苏黄”。词开豪放一派,与辛弃疾同是豪放派代表,并称“苏辛”。著有《东坡七集》《东坡易传》《东坡乐府》等。苏轼一生几经起落,因在北宋多次的政治斗争中坚持己见,多次遭到降职、罢贬,曾先后流落于黄州、惠阳及儋州。虽然历经如此波折宦海沉浮,但在苏轼的文学作品中很难发现郁郁寡欢、悲观叹气之作,反而是展现了一种放任自然、洒脱达观的精神面貌。为何苏轼会有如此的人生态度,而苏轼又经历了哪些人生逆境呢?通过分析苏轼逆境中所表现的旷达的人生态度,我们可以更好的理解中国文人精神中刚韧不挠的部分.

1,苏轼的人生态度

苏轼对人生忧患的化解虽异常圆通而彻底,但这并未将他导向虚无和消极,积极入世仍是他人生的主导倾向。苏轼的这种人生态度,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不畏强权,不计利害

苏轼少年时期就积极关心当时社会的人情风俗和北宋王朝的政治措施,对北宋逐渐形成的积贫积弱的局面深感忧虑。早年,曾向朝廷进呈了策论25篇,表达了自己的政治思想。任凤翔府签判时又写了《思治论》等论文,提出革新弊政才是改变积贫积弱现实的途径。表现出心系国事、锐意进取的政治家风范。神宗初年,王安石推行变法,苏轼上书反对。因此为新党所不容而出任地方官。但这一挫折并未使苏轼收敛锋芒。元礻右元年司马光上台后,苏轼被调京任中书舍人、翰林学士,加上他自己与司马光的私人交情,他日后自然可以飞黄腾达。然而他正月任中书舍人,二月便与司马光论役法利害,引起司马光不悦,三月便被免,十月遭朱光庭弹劾,旋又获罪。所以,苏轼在多年的政治斗争和权力倾轧中,一直扮演着一种奇怪的角色。无论旧党还是新党上台,他都不讨好。但正是在这里,反映出他的为人品格的一个基本方面。那就是在他的一生中,对国家的政治事务,不管其见解是否正确,总是敢于坚持自己的意见,不肯做圆滑的官僚,不盲从,不徇私,始终保持黑白分明、表里如一的精神。作为一个富于社会责任感的士大夫,他具有堅定执着的品格。

2)关心民间疾苦,兴利除弊

儒学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其主要的人文精神之一就是忧患精神。孔子讲:“君子忧道不忧贫”。这种忧道的积极入世品格,使忧国悯民精神得以提升,而与仁相融合。苏轼继承了这一忧国忧民与仁爱的传统精神,而又有所光大,其民胞襟怀更为广博而深挚。正是基于这种民胞情怀,苏轼对广大人民在天灾虐政下的痛苦生活给予了充分的反映和深切的同情。更为可贵的是,在他任地方官的20多年中,无论顺境还是逆境都始终一如既往地为百姓做好事,要为官一任,造福一方。在杭州,带领百姓治理蝗灾、水灾。在密州,开仓放粮,收养被弃儿童,并呈文朝廷,为民请命。在徐州,开放铁禁,医治病囚。黄河决口时,亲自把守城门,誓与徐州城和百姓共存亡……苏轼一生为各处百姓做了大量的好事,赢得了百姓的爱戴。杭州不少百姓家都供奉着苏轼的画像,每天向他顶礼膜拜,感念他的功德。

3)逆境失意不气馁

旷达的人生态度中国文人在面对困境时的一种乐观表现,历代文人都有旷达的代表,如阮籍的放浪形骸,李白的恃才傲物,欧阳修的玩赏游戏等等,因此旷达不是苏轼所独有的,但苏轼的旷达却有着和其他文人本质上的不同之处。苏轼的旷达并非因仕途的不畅而移情别处,而是长久的保持一种积极进取和建功立业的心态,从未放弃救世济世的理想,其在儋州创办学堂就可看出这一特点。苏轼能够将旷达与积极入世有机结合,这与其思想构成密不可分。苏轼的思想中包含了儒、道、释三家的思想,并能够将其融会贯通。苏轼自幼便接受了良好的儒家教育,并立下兼济天下的终身志向。虽然在面对低谷是他能旷达以对,达未免有君恩未报与壮志未酬的遗憾,“世事饱谙思缩手,主恩未报耻归田”。但儒家同样提倡穷则独善其身,这就不难理解苏轼为何曾多次提请离京任职,远离政治漩涡。而儒家思想提倡的忠君爱国和自我完善,也是支撑苏轼历经沉浮的信念之一,其在低谷期时刻准备着入世,他从未真正的隐退和归田过,“用舍由时,行藏在我,袖手何妨闲处看。身长健,但优游卒岁,且斗樽前三”。

结语:

苏轼不但留给后人众多的文学作品,也留给了后人一种旷达的人生态度,是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拥有了这种旷达的人生态度,就可以真正摆脱俗世间的纷纷扰扰,获得一种精神上的自由,从而能够更好的认清现实,用积极乐观的态度去做事情,这也是苏轼思想闪耀今世的金玉所在。


分享到: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0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手机版|辽宁养老服务网 ( 辽ICP备17016859号 )  

GMT+8, 2024-12-27 16:14 , Processed in 0.007549 second(s), 10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2

© 2001-2011 Comsenz Inc.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