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养老服务网
搜索
查看: 900|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印度认为解放军是一支三流部队,为何一交手却被打的溃不成军? [复制链接]

Rank: 7Rank: 7Rank: 7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20-2-6 00:42:25 |只看该作者 |正序浏览
印度认为解放军是一支三流部队,为何一交手却被打的溃不成军?                                    

            

        2020-02-05 19:40                    


1962年,印度总理尼赫鲁误判形势,不顾中国释放的善意,悍然越过中印边境,在新疆设立据点。忍无可忍,在条件困难的情况下,中国对印自卫反击战打响了。

与之前印度侵扰中国时表现不同,印度军队一击即溃,基本没有对中国军队造成什么阻力。从当年10月20日中国从东西两段同时发起反击开始,到11月21日单方面宣布停火,共击毙印军约4800名,俘虏3900人,在大获全胜的同时,给了印度一个狠狠的教训。

那么,以尼赫鲁为首的印度政府,认为“中国边防军不过是一支三流部队”的印度军队,为什么跟解放军一交手就被打败了呢?

印军的专业素质在二战后大幅下降是不争的事实,但这并不是主要原因,主要原因有三。

第一、印度军队的情报工作形同虚设

兵法云:知己知彼,百战不殆。可印军战前的情报工作形同虚设,从上到下很少有人清楚当时解放军的情况。

印度独立前,印度军情局中根本没有印度人,独立后军情局都是新手,军事情报逐渐衰落,变成了养闲人或者官僚晋升的跳板。军事情报竟然是由警察组成的印度国家情报局完成。

情报局局长马利克因为帮尼赫鲁搜集了大量政敌的“黑材料”受到赏识,但他在军事情报方面的搜集和分析能力却很难让人恭维。

凭着边民和越境商人提供的情报,他轻率地得出了“中国边防军不过是一支三流部队”的结论,而且他认为克节朗河对面的解放军最多只有一个营,这促使梅农和考尔下决心命令印军过河向北建立据点。

实际上,河对岸的解放军有一个师,而且早已做好了战斗准备,当10月20日反击战全线打响后,两天时间就全歼了印度第7旅,活捉了旅长达尔维。

更可笑的是,第二阶段反击战期间,印军死守邦迪拉、德让宗一线险要的西山口时,竟然不知道还有一条“贝利小道”可以直插西山口与德让宗、邦迪拉之间,最后被解放军“包了饺子”。

第二、多头指挥,政治决策和军事命令脱节

印度的军事决策权并不掌握在部队,而是被那些完全不懂军事的文职官员掌控,军队指挥链环节众多、多头负责。

印度当时分东部、南部、西部军区,其中东部军区负责中印边境争议地区,由一名中将任总司令。部署在中印边境的第5、第7旅却由约翰·达尔维准将指挥,而他的上级是第33军第4步兵师的尼兰詹·普拉萨德少将。

当时,印度在东北边界的指挥系统,是从总理、国防部长开始,经过陆军总部、参谋局,然后下命令到东部军区。

第7旅这么一点儿部队,就要由一个上将、三个中将、一个少将、一个准将来给一个中校下命令。其中,还要考虑那些只考虑政治、不考虑军事的文官。

第三、仓促上阵,部署失当,后勤准备不足

1962年9月9日,印度的决策层和高级军官在会议室看了看地图,就由国防部长梅农下令,将塔格拉山脊以南、麦克马洪线以北的中国部队赶走。随后最靠近该地区的第7旅接到命令,准备北进撵走中国哨所,行动代号“里窝那”。

印度决策者在错误情报的误导下,认为中国解放军就是一帮“乌合之众”,印度军队一出现,解放军就会落荒而逃。所以他们整个兵力部署前重后轻,也没有经过精心准备,派去的兵力根本不适合高海拔地区作战,大部分人在前进途中就已经有了明显的高原反应,甚至在行进途中猝死。

当地10月份已经大雪封山,可印军前线部队80%竟然没有冬衣,晚上只有一条薄毛毯御寒,甚至连修筑工事的工兵铲都奇缺。因为高原反应,士兵背的军用品还没有征调来的民工背得多,然而民工越多,分走士兵的口粮和衣物就越多,这样使得印军的后勤更是捉襟见肘。

所以,印度军队虽然叫嚣的很厉害,但是行家一出手就知有没有,跟解放军一交战,就显出了原形,留下了多年的笑柄。


分享到: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0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手机版|辽宁养老服务网 ( 辽ICP备17016859号 )  

GMT+8, 2025-9-7 01:51 , Processed in 0.007759 second(s), 10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2

© 2001-2011 Comsenz Inc.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