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句古诗14字,却蕴藏八重悲苦,年少时学过,今天重读感觉不一样 2020-02-10 06:05 从《诗经》开始,中国的古典诗词就被赋予了诗言志、诗缘情的传统。中国的文学是抒情的文学,表现在文学体裁方面,那就是诗歌占据无比重要的地位。 诗歌本身要求的字数比较少,而且还讲究对仗。这无疑给诗歌的创作增加了难度,但是却成为了那些真正有才华诗人们的乐园。虽然说诗歌的创作都是内心真实情感的吐露,但是要想达到“不着一字尽得风流”的境界,还需要很多很多的心思。 然而我们年少时所学到的一首唐诗,诗人就像是不经意地流露出,却蕴藏着无比深刻的内涵。短短两句14个字,其中却蕴藏了八种悲情。少年时只会读只会背,但是直到人到中年才能懂。 这首唐诗就是杜甫的《登高》,我们年少时都曾经学过。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这一首唐诗当中最经典的诗句莫过于第三联,也就是这首唐诗的颈联,“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我们之前学习的时候,也能感觉到这两句唐诗的美感。至少从对仗的角度来讲,这两句确实纹丝合缝,不着痕迹。 但是对诗歌的内涵来讲,这两句唐诗堪称是愁到最深处时不言愁的最佳证明。 宋代学者罗大经《鹤林玉露》认为此联: “万里,地之远也;悲秋,时之惨凄也;作客,羁旅也;常作客,久旅也;百年,暮齿也;多病,衰疾也;台,高迥处也;独登台,无亲朋也;十四字之间含有八意,而对偶又极精确。” 他所说的“八意”,也就是诗歌当中的八件可悲之事: 可悲者一:作客他乡,旅途飘零; 可悲者二:常常做客,颠沛流离; 可悲者三:做客之地,万里之遥; 可悲者四:做客之时,满眼萧瑟; 可悲者五:人到暮年,一事无成; 可悲者六:亲朋好友,生离死别; 可悲者七:独自登台,无人陪同; 可悲者八:年近暮年,身患疾病。 孤独的杜甫在这个秋天登上高台,原本或许是为了排解思念家乡,思念亲人的伤悲。但是登高所见之景并没有宽慰诗人的心灵,反而更把他的愁绪推向了极致。 《登高》这首唐诗被誉为七律之冠,其实也是诗人一生坎坷、颠沛流离命运的集中写照。从空间当中的“万里”到时间当中的“百年”,都融入到诗人此时此刻的心境之中。而在此时,才能把诗人人到暮年而又落魄的这一生展现出来。对于读者来讲,唯有人到中年,经历人世纷纷,才能真正懂得杜甫在这首唐诗所描绘的种种悲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