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养老服务网
搜索
查看: 269|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鲁迅写下一首七律诗,6年后,郭沫若模仿也写了一首,网友:高下立判 [复制链接]

Rank: 7Rank: 7Rank: 7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20-2-15 22:26:45 |只看该作者 |正序浏览
鲁迅写下一首七律诗,6年后,郭沫若模仿也写了一首,网友:高下立判                                    

            

        2020-02-15 23:00                    

                          在中国近代历史上,鲁迅和郭沫若都可以称得上是比较出名的人物,前者是“二十世纪东亚文化地图上占最大领土的作家”,著名文学家、思想家、民主战士,五四新文化运动的重要参与者,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曾经获得过一代伟人的高度评价:“鲁迅的方向,就是中华民族新文化的方向。”

而郭沫若先生,则是现代文学家、历史学家、新诗奠基人之一,在中国文学艺术历史上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除此之外,郭沫若还是中国唯物史观史学的先锋、古文字学家、考古学家、社会活动家,甲骨学四堂之一,取得了巨大的学术成就。既然鲁迅与郭沫若这两个人都是优秀的人物,并且生活在同一个年代,自然是会被拿出来比较的。

更巧的是,两人还曾经写过相像的作品,并引起了人们的激烈讨论,其中鲁迅先生写过这样一首诗:
  《无题》
  鲁迅
  惯于长夜过春时,挈妇将雏鬓有丝。
  梦里依稀慈母泪,城头变幻大王旗。
  忍看朋辈成新鬼,怒向刀丛觅小诗。
  吟罢低眉无写处,月光如水照缁衣。

也许是鲁迅先生这首诗在当时太流行了,又或许是纯属巧合,总之,郭沫若先生也写了一首诗,名叫《归国杂吟》,诗歌的风格、行文与鲁迅先生的《无题》非常相似,看上去就像仿作:
  《归国杂吟》
  郭沫若
  又当投笔请缨时,别妇抛雏断藕丝。
  去国十年余血泪,登舟三宿见旌旗。
  欣将残骨埋诸夏,哭吐精诚赋此诗。
  四万万人齐蹈励,同心同德一戎衣。
那么,这两首诗,那首诗更好一些呢?我们可以分析一下两人的写作背景与诗歌立意。1931年2月,鲁迅写出《无题》这个作品的时候,正藏身于花园庄避免,过着最艰难的时刻。在得知他的好朋友柔石等人无辜遇害的消息后,鲁迅内心充满了愤怒,也表现了作者对生活的无奈之情。在作品之中,鲁迅不得不在自己头发斑白之时带着妻儿出走,他的母亲日日为其担忧,而城门上则洋溢着军阀们的旗号。

作为一个中国人,鲁迅怎么能够淡然的看着自己的战友被杀害,因此才满怀着愤怒心情写下了这首作品。但是可惜的是,由于时局限制,他却不能将作品公之于众,非常落寞。显然的,这是一首情绪低落的作品,表现出了作者艰难的生活。
而郭沫若的这首诗,则是在“七七事变”之后,他选择归国,为国效力的见证。在作品之中,作者表现出了自己的爱国之情,表现出了自己的坚定信念,表现出了他对自己内心的激励之态,也是个不俗的作品。

然而,相较于鲁迅的作品,郭沫若的诗歌还是稍微逊色了点,他没有对景色进行渲染,因此少了点气氛。同时,对于战士的描写,鲁迅更加的大气,更有感染力,表现出了他在遣词用句方面的能力。

参考资料:《南腔北调集·为了忘却的纪念》、《文史天地》、《中国文化研究》


分享到: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0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手机版|辽宁养老服务网 ( 辽ICP备17016859号 )  

GMT+8, 2024-11-29 16:34 , Processed in 0.008345 second(s), 10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2

© 2001-2011 Comsenz Inc.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