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养老服务网
搜索
查看: 473|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王阳明家训:学问、礼仪、智慧、德行,现代家庭教育范本 [复制链接]

Rank: 7Rank: 7Rank: 7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20-3-23 15:12:21 |只看该作者 |正序浏览

王阳明家训:学问、礼仪、智慧、德行,现代家庭教育范本                                                         

2020-03-23 17:14                    

                          

王阳明,明代著名的思想家、文学家、哲学家和军事家,陆王心学之集大成者,精通儒家、道家、佛家。被称为是明朝“立德、立功、立言,皆居绝顶”,为“明第一流人物”。

王阳明家训无论是“三字经”载体,或是“心学”的内容都适合作为现代家庭教育的范本。

王阳明家规的核心是良知教育,把勤读书、早立志、学做人、做好人作为家规教育的重中之重。

后来,王氏后人秉承了王阳明的训子家规理念,形成了以“三字十二条”为代表的姚江王氏族箴,成为这个家族安身立命的旨要与规范。

作为训蒙学的教材,其三字经的载体适合小孩子诵读,音调和谐押韵,读来朗朗上口,即使儿童不一定字字都懂得很透,也足以启发其想象,会让孩子感觉到书有念头,有学头,促进他们求知的欲望。

因此,王阳明一贯主张用诗教作为蒙学的主要教育手段之一。

《示宪儿》

幼儿曹,听教诲:勤读书,要孝悌;学谦恭,循礼仪;节饮食,戒游戏;毋说谎,毋贪利;毋任情,毋斗气;毋责人,但自治。能下人,是有志; 能容人,是大器。凡做人,在心地;心地好,是良士;心地恶,是凶类。譬树果,心是蒂;蒂若坏,果必坠。吾教汝,全在是。汝谛听,勿轻弃。

勤读书,要孝悌

王阳明在私塾读书的时候,就对自己的老师说 :“我以为第一等事应是读书做圣贤。”

读书是人获取知识的最关键途径。但在王阳明看来不仅如此,我们心中有良知,良知无所不能,无所不知。

所以读书不是为了获取知识,只是验证、呼唤我们良知所已有的知识。 由此可知,王阳明让人勤读书,和其他“要你勤读书”的古人有很大的不同。

有人曾问王阳明:“读书却记不住,如何是好?”

王阳明的回答是:“只要理解了就行,为什么非要记住?其实,理解已是次要的了,重要的是使自己的心的本体光明。如果只是求记住,就不能理解;如果只是求理解,就不能使自心的本体光明了。”

而孝悌,《论语》中称“其为人之本与”。 王阳明一上来就说了人生的两件大事,孝悌和读书。孝悌是人之根本,而读书则是发明本心,修身而成为圣贤的途径。

学谦恭,循礼仪

谦恭不是一种姿态,而是一个人内在品德和修养的高度表现

它不因学问博雅而骄傲自大,也不因地位显赫而处优独尊,相反,谦恭者学问愈深愈能虚心谨慎,地位愈高愈能以礼待人。

谦恭和礼仪,是相辅相成的。我们内在的谦恭,化作外在的礼仪。假如只有外在的谦恭而没有内在的谦恭,这就是虚伪。

节饮食,戒游戏

《论语》中说,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黄帝内经》上也说“饮食有节”,这是古人对于饮食的态度。

至于戒游戏,则主要是立志。游戏一类令人玩物丧志。王阳明曾说,“夫志,气之帅也,人之命也,木之根也,水之源也。”如果一个人沉迷于游戏嘻乐,日子长了,志气都消磨尽了,最终也难成事业。

毋说谎,毋贪利

说谎则不诚实,就是自欺欺人。《大学》中说,“所谓诚其意者 , 毋自欺也。”一个自欺欺人的人是无法真正做到慎独、无法正心诚意修身的。

而贪图小利,则容易昏了头脑,被人利用。战国时期,秦惠文王想吞并物产丰富的蜀国,有人献计造能下金粪的石牛送给蜀侯。蜀侯中计,下令民工开山填谷,铺筑道路迎接石牛,秦惠文王让大军跟在运送石牛的队伍后灭了蜀国。人们嘲笑蜀侯是贪小利而失大利。

崇祯十四年王阳明六世孙王贻杰进京入朝,后统管江西都指挥使司,去世后才发现其竟然囊无积蓄,最后靠官场挚友的资助才得以回乡归葬。一个朝廷的二品官阶,清廉至此,着实让人肃然起敬。

毋任情,毋斗气

任情恣性,放任自己的性情,不受任何拘束。《增广贤文》中说,学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心似平原走马,易放难追。这正是告诉我们,任情恣性的危害。

斗气,意气用事。赌气。意为对别人有意见或闹情绪。 只要一赌起气来,人类常会慢慢脱离“理性动物”的范围,做出一些损人不利己的事情。

历史上有个很有趣的“赌气”轶事:明代有个才子解缙,小时候住在一个做官人家曹尚书的对面。曹尚书家中有个漂亮的竹园。解缙年纪小小,很爱吟诗作对,每天看着茂密的竹林,十分畅快,写了一副对联:

门对千竿竹,家藏万卷书。

很多人看了,称赞他是个天才,曹尚书知道了很不高兴,心想,竹林明明是我家的,怎么可以借给他当题材呢?于是故意教仆人把竹林砍短,愈想愈不开心,又全部砍去,给这神童难看。没想到,解缙又在对联上加了四个字,变成:

门对千竿竹短无,家藏万卷书长有。

曹尚书无端毁了自家竹林,又让解缙证明了他的才华,全然是损人不利己,可见人在气头上,什么不理性的事都做得出来。 赌气,可能只是因为小小的事情,却因为一时气不过,做出你死我活的决定。

毋责人,但自治

东汉时期,有个清官叫杨震。他在荆州做官的时候发现了才华横溢的王密,就推举他做了昌邑县令,当扬震东莱出任太守途经昌邑时,王密为答谢杨震以前对自己的举荐之恩,趁夜深人静怀揣 10 锭黄金到驿馆拜见杨震。

杨震对王密此举很是生气,毅然拒绝。王密四下瞅了瞅说:“夜黑人静,是不会有人知道的。”杨震义正辞严地说:“天知、地知、你知、我知,你怎么说没有人知呢?”说完他生气地将黄金掷于地上。

好一句:天知,地知,你知我知。虽然你不说我不说就每人知道了,但心知道了就整个世界知道了啊。

杨震说话的重点并非在责备王密上,而是在其自治方面。“自治”心知道了,整个世界就都知道了。如果我们自律自治能达到这种境界,还会担心自己德行有亏吗?

能下人,是有志;能容人,是大器

那些盛气凌人,看不起别人的人,都是没有修养的目光短浅者。

一个有修养的君子,不会因为别人的地位低,或没有才干而看不起别人;其次,他们看不起别人,无非是因为别人不如他,但是未必别人以后也不如他,所以说,这是目光短浅。

一个有志向的君子,他知道自己的志向在高处、远处,即便处在比别人优胜的环境中,也会谦卑自牧,清静自守,绝不会盛气凌人。

海纳百川,有容乃大。

王旦是宋代的宰相。一天,宋真宗向王旦“告密”说:“卿虽称其美,彼专谈卿恶”,意思是,你虽然总说寇准好,寇准却专门说你坏。王旦听后,也不生气,笑着说:“按道理应当这样啊。我任宰相时间久,处理的政事多,缺失也必然多。寇准对您从不隐瞒,可见他忠诚直率,这也是我最敬重他的地方。”

一次,中书省的文件送到枢密院,因为文件不合格式,寇准阅后,便报告了宋真宗,王旦因此受责。

不出一个月,枢密院的文件送到中书省,也有不合格式的地方,秘书觉得正好以牙还牙,高兴地把它呈给王旦,王旦却让秘书把文件送还枢密院,让寇准修改后再送来,寇准想起自己的作法,不禁汗颜。

凡做人,在心地;

心地好,是良士;心地恶,是凶类。

譬树果,心是蒂;蒂若坏,果必坠。

王阳明用的比喻非常贴切。他说心就像果子的蒂一样,而人的行为就像果子一样,如果蒂不好,果子会受到影响;如果蒂坏了,果子也会尚未成熟就坠落,甚至烂掉。

“致良知”是阳明心学的核心。良知就是“好心地”。

王杨明认为,良知人人具有,个个自足,是一种不假外力的内在力量。致良知就是将良知推广扩充到事事物物。

致本身即是兼知兼行的过程,因而也就是自觉之知与推致知行合一的过程,“致良知”也就是知行合一。“良知”是“知是知非”的“知”,“致”是在事上磨炼,见诸客观实际。“致良知”即是在实际行动中实现良知,知行合一。


分享到: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0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手机版|辽宁养老服务网 ( 辽ICP备17016859号 )  

GMT+8, 2024-11-28 03:18 , Processed in 0.008633 second(s), 10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2

© 2001-2011 Comsenz Inc.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