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养老服务网
搜索
查看: 431|回复: 1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鲁迅面对那个时代的后浪演讲时,说了些什么话? [复制链接]

Rank: 7Rank: 7Rank: 7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20-5-9 04:44:26 |只看该作者 |正序浏览

鲁迅面对那个时代的后浪演讲时,说了些什么话?                                                         2020-05-08 20:26                    

                          

1927年2月18日,在中山大学担任教务主任兼文学系主任的鲁迅先生,接受香港青年会总干事曹炎申博士和香港大学教授黄新彦博士的邀请,在许广平等人的陪伴下,乘坐一艘小汽船,从广州来到香港,在青年会礼堂给香港的年轻观众作了两场演讲。

这是鲁迅第一次来到香港,也是他人生中唯一的一次赴港之行。他和许广平住在位于皇后大道中的胜斯酒店。当天,下了一场大雨。可是,前来听鲁迅演讲的年轻观众仍然有很多,有五六百人,将青年会礼堂挤得满满当当。

后来,鲁迅演讲的内容经过许广平翻译、整理后,形成了两篇文章,即《无声的中国》和《老调子已经唱完》。鲁迅离开香港后,又写作了三篇关于香港的文章《略谈香港》《述香港恭祝圣诞》和《再说香港》。这5篇文章在报刊上发表后,在香港和内地都引起了很大的反响。

鲁迅是一个文学家,又是新文学革命的先驱者,他在香港演讲的主要内容,是抨击晦涩难懂的旧文化,揭露外国人利用中国的旧文化去奴役中国人民的用心,介绍新文学革命的内涵和意义。

香港青年对鲁迅的演讲反响热烈。一位署名“探秘”的观众发表了文章《听鲁迅君演讲后之感想》,文章里说到:“大抵他是血性的人,所以所讲的话都含有严肃之气,这种神态合于演讲的姿势可不深论。但是他所发挥的话有意在言外之妙,就是很可喜的。”

在鲁迅自己看来,在香港两场演讲的内容属于“老生常谈”,可对于当时的香港青年来说,极具重大意义,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从文学史来讲,鲁迅在香港的两场演讲促进了香港文学的发展,被视为香港新文学的起点。

在《无声的中国》中,鲁迅主张现代人应该说现代的、自己的话,变无声的中国为有声的中国:“青年们先可以将中国变成一个有声的中国。大胆地说话,勇敢地进行,忘掉了一切利害,推开了古人,将自己的真心的话发表出来。……只有真的声音,才能感动中国的人和世界的人;必须有了真的声音,才能和世界的人同在世界上生活。”

在《老调子已经唱完》里,鲁迅鼓励香港青年抛弃老调子:“旧文章,旧思想,都已经和现社会毫无关系了,从前孔子周游列国的时代,所坐的是牛车。现在我们还坐牛车么?从前尧舜的时候,吃东西用泥碗,现在我们所用的是甚么?所以,生在现今的时代,捧着古书是完全没有用处的了。”

从这两场演讲中,我们能够触摸到鲁迅炽热的家国情怀,和对青年寄予的殷切期望。在鲁迅的演讲和文章里面,这样的话还有很多。

鲁迅对青年充满希望,他说:“愿中国青年都摆脱冷气,只是向上走,不必听自暴自弃者流的话。能做事的做事,能发声的发声。有一分热,发一分光,就令萤火一般,也可以在黑暗里发一点光,不必等候炬火。”

鲁迅建议青年多做事,积极行动起来:“现在的青年最要紧的是‘行’,不是‘言’。”

鲁迅一生都关怀青年的成长,从物质和精神方面力所能及地提供帮助。

1934年,青年作家萧军、萧红来到上海后,由于经济短缺,生活陷入困境。鲁迅不但在文学创作上对他们进行指导,还在生活上提供了无私的帮助。萧军、萧红经常去鲁迅家“蹭饭”,聊天,成为了无话不谈的好朋友,结下了深厚的友谊。

在萧军、萧红之外,茅盾、曹白、许钦文、李霁野、阿累等人也接受过鲁迅的帮助。鲁迅所编辑的《莽原》《国民新报·副刊》等,便是发现和培养青年作家的阵地。

然而,鲁迅是站在平等的角度上,对青年进行指导和帮助。他从来没有摆出一副高高在上的架子,也没有一昧地讨好和献媚于青年,更不会强行加戏,灌输一些“弱小的人才习惯嘲讽与否定,内心强大的人从不吝啬赞美与鼓励”“我看着你们,满怀感激,因为你们,这个世界会更喜欢中国”之类的心灵鸡汤。

鲁迅面对青年的演讲,是基于平等意义上的理解、交流和对话。在他看来,青年是一个群体,“有醒着的,有睡着的,有昏着的,有躺着的,有玩着的,此外还多。但是,自然也有要前进的”,因此,当青年出现了错误言行的时候,鲁迅也是会毫不留情地批评。

1936年8月,27岁的青年作家徐懋庸因“左联”解散等问题,给鲁迅写了一封信。信中,徐懋庸态度骄横地对鲁迅身边的青年朋友胡风、黄源等人进行攻击,又指责鲁迅包庇他们。那时候,鲁迅已经重病缠身,精力大不如前,但他还是奋力写出了生平最后一篇长达8000多字的长文《答徐懋庸并关于抗日统一战线问题》,严厉地批评了徐懋庸、周扬等人。

在鲁迅去世后,徐懋庸、周扬等人分别完成了自我救赎,在文学创作上取得了较高的成就。

上世纪20年代,流行着“青年导师”的说法。鲁迅凭借自己巨大的影响力和文学上的卓越成就,当一名“青年导师”绰绰有余。但鲁迅始终很反感这种说法。他勉励青年,不必寻找挂着金字招牌的导师:“不如寻朋友,联合起来,同向着似乎可以生存的方向走。你们所多的是生力,遇见深林,可以辟成平地的,遇见旷野,可以栽种树木的,遇见沙漠,可以开掘井泉的。问什么荆棘塞途的老路,寻什么乌烟瘴气的鸟导师!”

100多年后,鲁迅这段话听起来还震耳发聩,让人警醒。因为,时至今日,依然有许多人,幻想能够给青年当“人生导师”。


分享到: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0

使用道具 举报

Rank: 7Rank: 7Rank: 7

沙发
发表于 2020-5-30 04:30:11 |只看该作者
好帖!学习!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手机版|辽宁养老服务网 ( 辽ICP备17016859号 )  

GMT+8, 2024-11-28 05:16 , Processed in 0.008860 second(s), 10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2

© 2001-2011 Comsenz Inc.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