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注册时间
- 2017-1-8
- 最后登录
- 2024-11-29
- 阅读权限
- 100
- 积分
- 30664
- 精华
- 0
- 帖子
- 9499
|
社会等一等,还是老人挤一挤?关心老年“数字贫困户”
2020-08-09 12:31
对话嘉宾
张宝义(天津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所长)
王艳婷(天津社会科学院经济分析与预测研究所副研究员
林季先(退休技术人员)
万蔼荣(退休教师)
尹思源(半月谈记者)
黄江林(半月谈记者)
疫情发生以来,让老年人不被数字生活“边缘化”的呼吁再次多了起来。更数码、更科技,是社会发展必然方向,而老年群体不断扩大也是事实。在这种背景下,究竟该让老年人使使劲儿挤上数码快车,还是社会等一等老年人学习的脚步?
8月8日,一段“老人乘坐地铁时因无健康码受到工作人员阻拦”的视频在网上热传。视频显示,大连地铁旅顺站,一位老人在通过安检处时,工作人员多次让老人出示个人健康码,但老人自称听力有问题,表示“你们没给我通行证”,双方发生争执,该乘客情绪激动。随后,工作人员联系站内警察。
8日下午,@大连地铁 发微博回应,称事发于7月28日,车站工作人员加强管理是对的,但是方式方法不妥当。随后站内警察与大爷讲明疫情期间相关规定后,大爷表示自己情绪激动了,并对此作出道歉。(来源:南方都市报、央视新闻客户端、@大连地铁、封面新闻)
万蔼荣:
我退休前是一名教师,我觉得我比较能代表部分老年人的状态。之前孩子给我买了智能手机,但是我对它不感兴趣,也不愿意学,但是疫情期间去哪儿都要扫码,让我深深体会到了不会用智能手机的不便。没有办法就必须去学。
林季先:
就我本人来说,我觉得我是没有落后于时代的。我过去是搞技术的,现在用起智能手机来还算得心应手,用微信、支付宝等完全没有问题。但确实不是每个人都像我这样,不少老年人对科技产品接受程度不高,使用存在很多难点。
张宝义:
同意!不是所有老年人都适应不了互联网时代。你看在社交媒体平台上,一些网红老头儿老太太玩得挺好。但的确有个客观因素不能忽略,那就是老年人对新事物适应相对较慢,社会发展就是这样,新东西往往是年轻人的标志物。
王艳婷:
使用技能缺乏、文化程度不够等是老年人不上网的主要原因。但在生活中,也能看到不论是农村还是城市,不少老年人在积极“触网”,把网络当作与外界、与子女沟通的渠道。
林季先:
您讲得很对,人老了最怕被别人说“你落伍了”。所以我觉得大部分老年人面对这个问题还是有些焦虑的,想跟上时代生活的脚步。但受制于各种各样的原因,比如没人教、教完就忘了,或者一次没操作好,周围年轻人投来鄙视的眼光等,慢慢就不敢操作了,怕被笑话。
现在外边有挺多培训班,专门教老年人学习使用数字产品,也有社区或志愿者组织活动,普及相关知识,这都是一些有益的尝试。
在合肥市五十五中南区,志愿者(左二)在教老年人学习上网 张端/摄
尹思源:
这是不是意味着社会要耐心等一等老年人?
王艳婷:
我觉得这个等一等老年人,不是说社会停止发展,而是说要更重视老年人的需求。比如现在很多老年人其实更需要单项功能的科技产品,相较于智能手机这种复杂的科技产品,他们更需要防走丢定位装置、监测心率的手环等,社会发展在这些方面需要等一等老年人。
另外,现在技术更新迭代快,很多地方在推广新产品、新技术时存在“一刀切”问题。就像之前推广ETC时,一些地方不留人工收费通道一样。技术快速更新,也要给社会各个群体留足学习、适应和缓冲的空间,不然会造成很多不便。
张宝义:
这个问题不能简单地说一方等一等,或者一方追一追,这是个互动的过程。而且更重要的是靠技术解开老年人的“数字围城”困境。我认为造成目前困境的根本原因,是数字化发展还没有到达一定阶段。比如现在手机功能越来越复杂,老年人难以适应,以后它应该会从复杂到简单,以方便各类人群。
黄江林:
这样的趋势其实已经显现,比如已有专门为老年人开发的手机软件,字体更大、操作更简单,老人上手很快。事实上,让老年人适应数字化发展趋势是多方受益的。老人能够轻松享受数字红利,市场能够挖掘“银发经济”潜力,社会的管理成本也会降低。
王艳婷:
多方受益也需要多方努力,一同构建老年友好型社会。比如,政府在信息化和数字政务建设过程中,应充分考虑老年人的需求,设置过渡期和特殊人群服务通道。企业要根据老年人的特点,改进产品内容和形式,设定易用界面,简化注册流程,改变与老年人的互动方式。
万蔼荣:
开发适合老年人的数字产品是对的,但就怕有企业打着这个旗号骗老人的钱,已经有不少网络骗老的案例了。
王艳婷:
这确实是个问题,老年人对网络信息的辨别能力不强。为此,应有针对性地开展培训和知识宣讲,让老年人增加网络、理财、健康、安全防范等方面的知识。加大对网络骗老的预防和打击力度,加强网络信用体系建设,加快虚假信息甄别和辟谣,为老年人对接数字时代提供安全保障。
半月谈记者 黄江林
移动支付、线上挂号、网络约车……原本已经让老年群体应付不来的掌上数码生活,随着新冠肺炎疫情的发生更是雪上加霜。面对数码生活洪流,老年人很难置身事外。
1 疫情凸显数码困难群体
“老人进小区是个难题,因为不少人没有智能手机或者没有健康码。”天津市一小区物业人员对半月谈记者说。疫情期间,由于到处都需要扫码,部分老人使用非智能手机或不会操作智能手机,无法完成相应操作,出行十分不便。有出门就医的老人说:“不会用绿码,上不去公交车,还耽误一车人时间。好不容易到了医院,扫不了码,又被拦在队伍外边。”
天津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所长张宝义认为:“老年人长久以来习惯的现金购物、排队挂号、在窗口购票等生活方式,疫情之前尚能维持,疫情出现后服务业窗口作用削弱,为减少接触改为线上服务,点餐、挂号、政务……不少老年人懵了,跟不上社会变迁的节奏,在数字化生活中被‘代沟式’淘汰。”
家住天津市南开区的李光景老人说:“疫情之后就没有人来收水电费了,都是用手机缴费。听起来挺方便,可用起来又要设置密码,又要绑定银行卡,点进操作界面更是眼花缭乱。家里要是没有年轻人,还真不好弄。”
新技术在给人们生活带来更多方便的同时,让许多老年人成了“数字贫困户”。
2 被数码快车落下的老年人
《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20年3月,我国网民规模达到9.04亿,互联网普及率达64.5%,但60岁及以上网民占比仅为6.7%。而据国家统计局发布的数据,到2019年底,60周岁及以上人口占总人口比例约为18.1%。从这两项数据推算,有上亿老年人没能及时搭上信息化快车。
这部分老年人在地域分布上又有明显特点。在相关调查中,农村网民规模为1.95亿人,而农村老年人“经常上网”的占比约0.9%。老年网民数量城乡差距明显。
记者在中部地区农村调研发现,一些老人没有智能手机;有智能手机的,往往操作困难;受限于文化水平,一些老人连字都不会打。
除老年人自身原因外,数字产品不适用也增加了老年人“触网”负担。李光景吐槽:“几年前,女儿给家里买了个网络电视机,打开后操作界面太复杂,找个想看的节目特费劲。”无奈之下,他只好把老电视又搬了出来。
6月4日,在杭州市临安区锦城街道胜利社区,青年社工指导老人们用手机购物 徐昱/摄
天津财经大学商学院互联网信息与用户行为研究中心主任陈旭辉认为,老年人在听力、视力、记忆力等方面有其年龄特点,目前大部分手机软件专注于青年和中年群体,在产品设计上缺乏对老年用户的考虑。
张宝义分析,目前数字化发展还没有到充分发达的阶段,还处于传统社会向数字化社会逐渐过渡的时期,一些机构和商家为快速发展,在设计理念和产品功能上一味追新求变,没有兼顾老年用户的习惯。
3 让老年人乐享数字新生活
让老年人充分参与并享受数字化生活,不仅是社会责任的要求,更是适应老龄化社会到来的必然举措。未来老年人养老,数字化、智能化程度会更高,培养老年人的数字生活习惯具有重要意义。
今年全国两会上,全国人大代表、导演贾樟柯提出扶助老年人享受数字化生活,呼吁社会各界参与进来,让老年人不再被“边缘化”;全国政协委员、北京市金诚同达律师事务所创始合伙人刘红宇,提出在移动互联网时代提升老年群体生活质量,认为科技发展和社会进步不应将老人排斥在外。
2019年7月,天津市有关部门发布了《关于开设社区“手机课堂”更好满足老年人智能生活需求的通知》,要求全市各街镇社区党组织结合自身实际,迅速组织力量把“手机课堂”办起来,采取多种方式,为老年人学用手机搭建平台。此后,天津有的街道集中办班为老年人讲解如何使用手机收付款、充话费以及支付安全等知识;有的街道举办智能乘车课堂,通过PPT演示百度地图、滴滴打车等软件使用方法;有的社区把老年人中的“手机达人”发展为志愿者,传授手机使用方法。
张宝义认为,为老年人“数字扫盲”不仅要靠社区、志愿者组织的培训和辅导,还要靠有关部门和企业推动技术进步,消除老年人“触网”障碍。而在技术尚不能完全满足要求时,要保留一定比例的传统渠道,如在医院设置老年人专用挂号窗口等。
事实上,老年人被数字生活“边缘化”也是数字经济的一大损失。陈旭辉表示,老年群体的网络消费潜力还有很大挖掘空间,建议互联网企业开发更多使用安全、操作简单、符合老年人生活习惯的产品和服务。
来源:《半月谈内部版》2020年第8期
责编:杨建楠
校对:孙好(实习生)
|
|